一
出使中國這一年,馬戛爾尼勛爵五十五歲。從二十七歲作為特使被國王派往俄羅斯起,他已經(jīng)從事外交二十八年了。他歷任愛爾蘭事務(wù)大臣、格林納達總督和馬德拉斯總督,早已經(jīng)是外交界骨灰級人物。漫長的外交生涯已經(jīng)使他厭倦?!昂髞碚髅霞永偠剑o不就任。就權(quán)力和報酬而論,孟加拉總督是大臣所能推薦的最高職位了。”(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不過出使中國這個任命,卻令他一下子興奮起來。
原來,馬戛爾尼勛爵是一個“中國迷”。事實上,那個時代的歐洲,每一個貴族沙龍里都會有一兩個中國迷。
從羅馬時期開始,歐洲人就對中國懷抱著濃厚的好奇心。通過越洋而來的絲綢,他們對這個古老國家已經(jīng)展開了無窮的想象。對歐洲人來說,中國似乎是另一個星球上的國度,中國的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神秘。人們傳說,在遙遠的東方絲國,人們從一種奇特的樹皮中抽取絲線,織出美麗的絲綢。(忻劍飛《世界的中國觀》)
直到馬可·波羅時代,西方人才真切地觸摸到了中國。1275年,二十一歲的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穿越歐亞大陸到達開平府,在這里見到了令世界震撼的蒙古大汗忽必烈。他向歐洲人匯報說,中國幅員廣闊、物產(chǎn)眾多、黃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綾羅綢緞。
1522年,麥哲倫打通了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航線。從那時起,一批又一批身懷傳教熱情的傳教士抵達中國。他們向歐洲寄回大量書信,匯報他們的驚人發(fā)現(xiàn)。傳教士們說,中國幾千年來一直由孔夫子的思想所指導(dǎo),由開明君主們所統(tǒng)治,社會富庶而和平,人民勤勞而禮貌。這些說法令剛從中世紀蒙昧中覺醒過來的歐洲人眼界大開。一股“中國崇拜”的熱潮迅速燃遍歐洲。歐洲許多的大學(xué)者都對中國文化如醉如癡,他們認為中國的一切,從制度到道德,都比歐洲優(yōu)越。伏爾泰在他的小禮堂中供奉上了孔子畫像,并且向歐洲人宣稱:“世界歷史始于中國。”萊布尼茨被稱為“狂熱的中國崇拜者”,他認為中國擁有“人類最高度的文化和最發(fā)達的技術(shù)文明”。他的學(xué)生沃爾夫則認為中國就是現(xiàn)世的烏托邦。
馬戛爾尼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成長起來的中國迷。他已經(jīng)走遍了世界各大洲,從加勒比海到印度,但從未踏足中國。此前的1786年,他已經(jīng)在詩句中這樣表達了對中國的向往:
仿佛我游覽中國幸福的海濱,
攀登她無比自豪的杰作萬里長城。
眺望她波濤洶涌的江河,
她的都市與平原,她的高山巖石和森林。
越過北方疆界,探研韃靼曠野,
不列顛冒險家從未到過的地方。(《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
他曾經(jīng)在夢中游歷了這個世界上最神奇的國家,如今居然有機會讓夢成真,他怎么會不激動萬分呢?
二
經(jīng)過九個月的行駛,英國使團終于抵達了中國海面。
空前絕后的乾隆盛世,在英國人眼中是什么樣子呢?
他們首先注意到的是這個東方大國的人口眾多和市井生活的繁榮。從馬可?波羅時代起,這一點就一直為歐洲人所驚嘆。關(guān)于中國的人口,長期以來在歐洲是一個謎。馬可?波羅說,汗八里城的“人數(shù)之多……是世人想不到的”。(《馬可·波羅游記》)這已經(jīng)讓歐洲人產(chǎn)生懷疑,明清時傳教士的說法更令人難以相信:全人類人口的三分之一會集中在一個國家之內(nèi),而這個國家的面積雖然廣大,也不過是整個陸地面積的十二分之一。不過英國人的訪問為歐洲得出了定論:“人們給予這個國家人口數(shù)量的上限不僅是可能的,甚至是真實的?!保ㄋ巩敄|《英使謁見乾隆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