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追尋真相(29)

重返1976 作者:袁敏


所以,你才會記錄下那場三十年后的生日宴會吧。在這個令人感慨萬分的李君旭的生日宴會上,李君旭前女友J朗讀當年抄下的萊蒙托夫的詩行:我們分離了/但你的肖像,依舊在我的心坎里保存/有如韶光留下的依稀幻影,它仍愉悅著我惆悵的心靈/......

這才是愛情,人因此不枉來這世界一次,它肯定了生活的正面意義,精神的無比豐富,人性的全部張力和迷人。就是這些星星之火般的精神營養(yǎng)滋育了當時中國的一些優(yōu)秀的青年,他們是那個時代的精英。在杭州,在總理遺言案中,袁中偉雖不是編造者,但確實是他們那個小團體的實際核心人物。如今他們都那么普通地溶入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要是你不把這些紀錄下來,人們真的難以想象,當年就是他們這一群人,走上街頭,撒發(fā)傳單,啟迪民心,而在1976年1月之后,袁中偉會只身飄泊到中國各地去尋求革命真理。這即像俄國革命時期的民粹派,又象青年毛澤東拿把油紙傘去考察革命。

在此順便插一個記憶,你在文中提到袁中偉當年探尋到了長春,還與那位紅九連的副指導員于小平徹夜長談。這位于小平是杭州人,好象就是杭一中的。那年我到張抗抗家去,見到一個小個子的年輕人和抗抗聊天,他們是同學。那人走后抗抗告訴我這位同學叫于小平,曾經(jīng)是紅九連的指導員。我知道有個紅九連,那指導員,好象還是九大代表,在解放軍畫報上上過封面。我問他現(xiàn)在怎么不穿軍裝,抗抗說四人幫粉碎后就轉(zhuǎn)業(yè)了,分到龍翔橋菜場賣菜。

我相信這些人物的命運必定不會到此打住,一定會是你接下去要展示的。因為總理遺言的事件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它發(fā)生在十年浩劫的尾聲,在多方面具有著承上啟下的歷史意義。文革結(jié)束之后,中國新的歷史時期就開始了,新的生活,新的精神天地也隨之在中國人民面前展開,而有些東西就此告別歷史舞臺。三十年來,我們的文化資源越來越豐富,我們接上了許多中斷東西,但有些東西卻又被遮蔽了起來。你的文字重新揭示了那些精神事象,告訴我們,這樣的生活不但是真實的,而且現(xiàn)在依舊以它的精神向度默默而頑強地存在。

你的原意,原本是要通過揭示真象,來展示那個時代一群年輕的受難者的心靈。但你同時給了我們一個令人懷想的審美體驗,你所展示的這個精神層面的生活,表面上看,到八十年代就結(jié)束了。這讓我想起了我們的杭州人氏龔自珍,他的古體詩曾被形容為中國古典詩體的殿軍,一抹最美麗的晚霞。你的這些紀錄,也讓我看到了三十年前人間四月那美麗的一去不復返的晚霞。也真因如此,這生活顯示了它獨一無二的光芒。

我最后要說的是寫作者的勇氣,這并非是說這個題材有什么禁區(qū),而是想說,一個真正的敘述者直面筆下的世界時,實際上就是在與自己的命運遭遇。有時它甚至還是一個箴言。前不久,我在一次有關(guān)翻譯家力岡先生的紀念研討會上發(fā)言,講到了一個觀點:文學藝術(shù)家會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前與自己的命運遭遇。我這樣以為,是針對力岡翻譯的帕斯捷爾納克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日瓦戈醫(yī)生》而言,我發(fā)現(xiàn),在作者,譯者和作品主人翁之間,有著極為驚人的命運的重疊。同樣,李君旭以二十出頭的青春年華,編造了共和國締造者之一的總理遺言,與此相關(guān)的一群青年,實際上已經(jīng)在這一份遺言中與自己的命運提前遭遇。

如果說當年的你,是以軟禁的方式被迫遭遇的話,那么,現(xiàn)在的你,是以直面和記錄的方式來主動地正面相對了。你的文字有力,簡潔,厚重,有的章節(jié)力透紙背,細節(jié)又是那么真實和獨特。你反復核對,不因為可讀性而犧牲真實性,而這樣一次次重新感受,挖掘,討論,收集,整合,依然會有困惑和猶豫,依舊會有不能清晰的迷茫,又有在寫作中重新喚起的萬千往事,因為這一切再勾起的愛恨情仇,甚至新的疑團,越往深處走越不可思議的人性,重新審視的抉擇,......所有這一切,只有你一個人感受,無人替代,那是孤獨的。

但那也正是幸福的。是值得的。

謹以此,向你送去遲到三十年的"手帕",并等待"重返1976"系列的每一個下一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