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二 趙公館里兩兄弟(3)

尋找巴金的黛莉 作者:趙瑜


趙廷雅,就是太原市坡子街20號大院主人。

我聯想到長治古城有個裴家,其子也是山西大學堂畢業(yè),官費留洋,學成歸國,在長治創(chuàng)建現代食品工業(yè),業(yè)績日豐。日寇侵來后,裴為保家產,出任長治維持會長,終被抗日軍民所殺……

接下來再看,事態(tài)嚴重了:

趙廷英,字繼成,山西寧武人,趙廷雅之弟,排行老六,生于1894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五期步兵科,從晉軍排長做起,逐升連、營、團、師,至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曾任國軍第二戰(zhàn)區(qū)第七集團軍第47師師長,曾任第七集團軍少將高參,降敵后,先于1940年擔任偽輜重部隊要職,后任山西偽“興亞黃協(xié)軍”參謀長,并與司令武興英聯名發(fā)表通電,公開響應汪精衛(wèi),1942年轉任日偽山西省警務廳第二任廳長,兼警備干訓所主任。山西日偽警務廳,“是日軍對山西占領區(qū)進行法西斯統(tǒng)治的重要工具之一”,下屬機構有:甲,特設諜報機關;乙,秘戰(zhàn)情報機關;丙,經濟情報機關;丁,各級拘留所等組織,統(tǒng)領全省6000多名偽警察,殘酷鎮(zhèn)壓我抗日軍民。

經過查閱,可知該廳第五任廳長蘇盛江等主要漢奸成員,在抗戰(zhàn)勝利后被國民政府山西省法院逮捕懲辦。而這位廳長趙廷英,則以販賣大煙等罪名遠解北京關押數年,后被趙府的聯姻親家、名流南桂馨保釋出獄,長期留在北京南家。1949年后,一度做過中學教員,于1984年死于京城。

這完全符合幾位老人所回憶的:前者趙廷雅,出門有洋車,后者趙廷英,往來坐汽車,都對上號了。

唔,事情的復雜性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想,趙黛莉居然生活在這樣一個家族里,然而這又是基本事實而無可更改。惟其如此,她的命運才更加令人牽掛。

上述“名流南桂馨”,在閻錫山高官序列中,是一個特別出名的人,曾經長期涉管閻錫山外務,在京津一帶與各路豪強打交道,北伐之后,曾任天津特別市市長,國大代表,對閻在華北經營治理有著較大作用。南桂馨之所以保釋和罩護趙廷英,則因為他們同為山西寧武望族,趙廷雅及趙廷英的父親和叔父,雙雙娶了南家女子為妻。換言之,趙、南兩家是親家,趙家弟兄的母親和姨母,便是名流南桂馨的姐妹,趙家弟兄要將南桂馨稱為舅舅的。

南桂馨平生沒有做過什么不可饒恕的劣跡,說不定還為中共建政做過些工作,因而在1949年以后,寓居北京沒有遭殃,且在政協(xié)里面有所安排。于是,閻錫山軍中少將,日寇駐晉偽警務廳長趙廷英,受南罩護,得以長住京城,了此殘生不提。

寧武趙家和南家,兩家合起來,那財產與土地,大到嚇人的地步。且不說他們在山西和京津等外埠有著種種買賣,先說在寧武老家的房與地在土改期間被分時,竟然要由“新華社”發(fā)布專題報道。我有幸查到了這份通稿——1946年7月31日,新華社通稿稱:在中共晉綏分局領導下,“寧武縣民主政府接受群眾要求”,將趙廷英、南桂馨等人“土地10000余畝,房屋2500余間,全部沒收,分配給貧苦農民”。文中直接點了趙廷英、南桂馨和偽縣長楊道一的名字。這顯然是在暴風驟雨的土改高潮期到來之前,按照懲辦大漢奸來對待的。偽縣長楊道一后被執(zhí)行槍決。如果不是新華社正式報道,誰能相信“土地10000余畝、房屋2500余間”這個巨大數字?與巴金先生屢屢通信的趙黛莉,恰恰生活在一個如此龐大而富有的家族里。這個家,是巴金筆下的“家”和巴金自己的家所遠遠不可比擬的。寧武城往昔大家族不少,明代以來還有潘家和侯家等。民國時期多次奪得全國女子網球冠軍的王青菁、王春葳姐妹倆,單打、雙打無人可敵,聞名遐邇,也是寧武女兒。

尋找趙黛莉的過程,實在奇而又奇。上一輪,《黃河》編輯部,通過張發(fā)兄與作家楊志剛取得聯系,在襄汾范圍查找趙逢冬、趙文英被否決,張發(fā)兄還頗為遺憾。我請他看過巴金致黛莉的七封信,他愛不釋手,一直在共同想辦法。這一輪,2009年春,我又來到編輯部,要拜托者居然竟是張發(fā)本人,只因為他自己就是寧武人!我將“坡子街20號”趙公館一家實是寧武人的情況一說,張發(fā)兄當場驚叫:“不是哇!”

我說就是。

從各方史料查知,趙家在寧武城里擁有一座顯赫的九進大院。張發(fā)兄連連說:趙家、南家誰不知道?我在寧武上中學,人人清楚那個九進大院。弄了半天,趙黛莉成了我們寧武人?

我半開玩笑道:仁兄一向重視文學女青年,這回可是一個資深文學女青年哩。

張發(fā)兄性情中人,現在他完全振奮起來:資深,絕對資深!老趙你說吧,咱們下一步咋個找法?

我說,這段歷史比較復雜,咱倆少不得專赴寧武。為了不那么盲目,還應該遵循前例,先期請人查問一番,看看趙家尚有什么知情人在世,待咱們真去時,也好少費周折。如果找不見直接知情人,至少要選中一位明曉寧武史志的本土專家,以便細細咨詢。

不等我把話說完,張發(fā)兄早已拿起了電話。

這一回,依靠了又一位作家——寧武王樹森。

老王嘛!張發(fā)兄提示我: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文學創(chuàng)作一級,他自己就是縣志主編,現成一個活字典!

我說你們寧武可真能出作家。你看,張發(fā)兄和王樹林算兩位,更有一段文壇佳話,說的是一個時期,縣委書記郭新民、縣長賈真,二人共執(zhí)寧武黨政,竟然同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一個偏遠的山區(qū)小縣,能有如此人文景觀,極是罕見。

這不,又出現一個真正的“資深文學女青年”。

我和張發(fā)兄議定:春節(jié)前,把先期尋訪重任拜托給王樹森先生,春節(jié)后,赴寧武與王會合,共做實地調研。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