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姚西月的見面讓喬柳杉生出了新的疑惑。為什么姚西月會準確說出那錢放在哪里,就好像那錢是她親手放在父親書房里似的。樂逍遙的死亡為什么會讓她如此神情恍惚,就好像她早已預知了樂逍遙的歸宿。這一切都太撲朔迷離了,也許只有打開那個證據(jù)U盤才能破解所有的迷團。最要命的是,若是再解不開迷團,下一個死于車禍的人就該輪到她喬柳杉了。她在父親書房里四處察看,拉開父親書桌的每一個抽屜仔細翻找,試圖發(fā)現(xiàn)自己忽略了什么。最后,她在一個抽屜里翻出了一樣東西。
這是一個鼓囊囊的大信袋,里面全都是舉報信,言辭激烈地抨擊海川市委書記喬亞卿在海川長尾新區(qū)建設中霸道專制,為了個人出政績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更有中飽私囊和營私舞弊的嫌疑。如果不是喬亞卿的所謂"長尾新政",長尾農民還會過著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安寧生活,是喬亞卿毀了他們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田園夢。舉報信有眾多村民的聯(lián)名,一致反對市委書記喬亞卿強行征地。眾村民最后寫道,他們已經組織了一個夠規(guī)模的上訪團,將擇時開赴北京。
喬柳杉立刻上網搜索。有關"長尾新區(qū)"的報道很多,也都提到了開發(fā)初期"村民聯(lián)名狀告市委書記"一事。但是記者們寫到后來就都寫成了功德篇、成就篇,稱之為"地方政府進行城市運作的成功模式"--正是由于長尾新區(qū)沿著海岸線擴展,既避免了過多占用耕地,又避免了老城區(qū)發(fā)展上的提襟見肘。更由于失地農民失地不失業(yè),除了獲得拆遷補償費,還無償獲得一定面積的商業(yè)建筑,或是出租,或是自己經營,因而便有了穩(wěn)定而持續(xù)的收入保障,以一種體面而有尊嚴的方式"進了城"。記者們將之稱為"喬亞卿新政"。溯其源頭,此說法出自一篇新華社發(fā)的大塊頭通稿。再看記者署名,喬柳杉驚愕了。
這位署名蘇菱歌的新華社記者提到長尾一個名叫前廬的村落,說當初聯(lián)名舉報市委書記喬亞卿的村民大多出自這個村子。喬柳杉再次驚愕!十歲時她跟父親去過前廬。父親一進村就如魚得水般地興奮,他能叫出大多數(shù)老人的大號和大多數(shù)中年人的小名,他們也能叫出父親的小名。多年前父親所在工程團為修筑海岸工事進駐前廬村,人人都知道團部有個名叫小狗子的小通訊兵。那天,當年的小狗子拉著喬柳杉說,快給木匠大爺磕頭!喬柳杉磕完頭后得知,當年父親因工程歷險身負重傷流血過多,就是輸了木匠大爺?shù)难呕钕聛淼摹?/p>
如今的前廬早已不是個村落而是條大街了。樓群從低向高層層排列上去,恍若耕作精細的片片梯田。海景小區(qū)名符其實,,一律依山面海,一律紅頂白墻。不知道的人會當成是豪宅別墅,只有樓前擺放著的農具,方能看出農民進城的影子。木匠大爺已經風燭殘年,一聽說是小狗子的女兒來了,混沌的雙眼登時就閃出了毫光。可當喬柳杉提起前廬村民狀告她父親的那些舉報信,木匠大爺立刻神情黯然,然后就開始嘟嘟囔囔地,反復說著恥辱二字,還又咳又喘。喬柳杉不敢再問,預感到這問題奪人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