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24日星期二
依然是脾虛濕困。中醫(yī)說,不能勉強鍛煉,不然適得其反。
我在練習(xí)將快樂當成一種習(xí)慣。面對看病、吃藥、不適等每日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保持心理平衡。
英國心理學(xué)家蘇珊博士在《看見紅色感覺藍色》一書中,認為抑郁癥的負性思維方式可以在幾個月內(nèi)得到扭轉(zhuǎn)。這種認知治療大約需要二十次左右,每次四十五分鐘。
抑郁癥病人內(nèi)心有一種不間斷的自我批判:
1.對自己的負面認識:“我一無用處”;
2.對周圍世界的負面認識:“事事不順心”;
3.對未來的負面認識:“我永遠不會好起來了”。
認知療法可分四步走:
1.為病人制定一個每日日程活動表。讓病人活動起來,避免在心中反復(fù)琢磨自己的問題。
2.讓病人列出那些能給他帶來快樂或成功感的活動(不管這活動多么細小),以使負面思維重新獲得平衡。
這些活動可以消除病人的無助、無望感。病人很快會開始感到一些滿足和某種程度的成就感,感受到某種變化。
3.使病人相信他的負面想法僅僅是想法,而不是事實。
一些固執(zhí)的想法可以用具體的顯示來否認。例如:“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可以變成“我開會發(fā)言可能不夠好,但我在談話中的耐心卻很讓客戶滿意”等。
4.治療師從一開始就衡量病人的強項和弱項,從而選擇能取得最佳效果的治療方式。
最終目標是將抑郁病人的負性思維模式永久地逆轉(zhuǎn)過來。
輔助治療方法:
1.服用B6、魚肝油;
2.多吃魚、香蕉,喝喝咖啡;
3.每天散步六十分鐘,五周可見效。戶外運動能緩解焦慮,分散病態(tài)想法。
4.每天在同一時間起床,努力保持最佳睡眠量。
5.常聽快樂音樂、快拍子的音樂。
6.每天記日記清理思維。
7.看電影、戲劇。
8.想做有樂趣的事盡管去做,適當放縱一下自己。
9.拒絕干擾,關(guān)手機,雇人打理家務(wù)。
10.每天用“一次貼”計劃來減輕心理負擔(dān)。
我從6月6日開始進行這種認知治療。
蘇珊博士這本書比德國心理學(xué)家努貝爾的《不要恐懼抑郁癥》寫得好。條理更清晰,內(nèi)容更豐富,更專業(yè)化但又不艱澀。而努貝爾的書可能是發(fā)在報章上的,太淺、太簡單。
德國的心理學(xué)家屬弗洛伊德學(xué)派,更注重童年陰影對病人的影響,更主張心理療法。
英國的心理學(xué)家對童年因素只是一筆帶過,他們更注重藥物療法,認為病人主要是因為長期壓抑、緊張,導(dǎo)致腦化學(xué)物質(zhì)失調(diào),大腦中5-羥色胺減少所致。但他們都承認認知療法有較好的作用。
對付抑郁癥可用:信仰療法 藥物療法 認知療法。
著急,恢復(fù)太慢。
沮喪、軟弱時,記住“信靠的人必不著急”,“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
“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上帝有他的計劃。要順從。
祈禱,交托,感謝,安靜,等待,盼望。懷著一顆屬靈、喜樂的心。
隨筆
此時是廣州的舒適季節(jié)。氣溫20—31度,濕度50%,陽光亮,風(fēng)送爽。這樣的日子全年屈指可數(shù)。這樣的日子里可以回憶。
時間:2002年12月23日上午
地點:深圳北大醫(yī)院精神衛(wèi)生科專家診室
人物:李博士、李蘭妮
診室的門敞開著,李蘭妮在門口一探頭,正空閑的醫(yī)生就面帶歡迎的表情示意她進來。李蘭妮心里飛快地想:真稀罕。醫(yī)生居然空著,還會微笑。因為這里是特診部醫(yī)生就特別和藹嗎?不一定。怕是因為這個專科門可羅雀。什么叫精神衛(wèi)生?名字有點扎眼。誰愿意進這種診室啊。還有,掛一個號要一百元,有點貴。我要不是二級保健對象,掛號只要二元五角,我也不會走進來開藥。
李蘭妮站在醫(yī)生對面,她注意到診臺醫(yī)牌表明這是個博士。
李蘭妮(搶先聲明):我不是來看病的。我想開點安眠藥。你這兒能開幾天的藥?
李博士:你坐下來說。
李蘭妮見醫(yī)生并沒有立即寫處方單的意思,只好坐下。
李蘭妮:我經(jīng)常要吃安眠藥。可是有些醫(yī)院一次只給拿三天的藥,到外面藥店又買不到,請你給我多開點好嗎?
李博士:我這里只能開七天的藥。
李蘭妮(頗失望地):那……你藥量給我開大一些吧。安定我一次要吃兩片。舒樂安定有一次我吃過四片。
博士一副吃驚、譴責(zé)的表情。
李蘭妮:嘿嘿那一次是吃多了。第二天在屋里走路都走不直,直往墻上撞,不會拐彎。直摔跤。
李博士:說說失眠癥狀。詳細一點。
李蘭妮心里嘀咕:多耽誤時間啊,開幾片藥還要問半天。大概一上午都沒病人來,博士總閑著對不起國家多年的栽培。
李蘭妮:入睡困難。吃藥也得一點多兩點才睡著,到四點左右就醒,醒了就再也睡不著了。所以藥量一定要大一些。
李博士突然坐直了,頭往前傾,兩眼放光。好像緝毒員嗅到了可疑氣味。
李博士:持續(xù)了多長時間,這種早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