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問動機,原本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動機,有什么意義呢?比方說,被雙規(guī)的貪官為了保命,把別的貪官也供了出來,難道紀檢委能夠因為“舉報動機不純”,就不查了?又比方說,一個人在街上隨地吐痰,被批評了,他卻反問:你什么動機?故意找茬是不是?就你干凈是不是?告訴你,少來!這樣的事情,大家不覺得可笑嗎?
遺憾的是,這種可笑的事情,幾乎天天發(fā)生。李輝先生質疑文懷沙老人的時候,就曾經(jīng)有人問:有“過節(jié)”吧?“受人指使”吧?后來我說話,又馬上有人問:他想干什么?沒事找事吧?閑得無聊吧?趁機炒作吧?吸引眼球吧?把我肚子都笑疼了。
這也并不奇怪。因為一事當前,先問動機,是中國人最為慣常的思維方式。正因為中國人吃這一套,所以,被批評者便可以拿它來做擋箭牌。比如余秋雨公民就是。早年他就把對他的批評,說成是“文化殺手”與“盜版集團”的合謀。后來又把“懺悔問題”,也跟盜版掛起鉤來??此绱嘶奶?,當時我就忍不住寫了一篇文章。我問:如果全國各地都齊聲頌揚余秋雨,媒體上鋪天蓋地都是歌功頌德的文章,盜版集團難道就不趁機撈一把了?茍如此,余先生是不是也要對同志們的贊揚,表示憤怒或煩惱呢?
可惜,這樣的意見,他一句也聽不進去。這一回又故伎重演,把對捐款問題的質疑,說成是“咬余專業(yè)戶”所為。哈哈!這個邏輯如果成立,則所謂“咬余專業(yè)戶”,恐怕就不止四個了。后來,他又發(fā)表博文,暗示還是“盜版者”所為。這就更搞笑了。余先生的意思,總不會是要盜版集團替他掏那二十萬吧?大家想想,拿動機說事,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