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勸君免談陳寅?。翰辉摕岬臒崃似饋?/p>

書生傻氣 作者:易中天


已故歷史學家陳寅恪在辭世多年后,忽然成了文化新聞的熱點人物,似乎是一件沒什么道理的事情。

史學不是顯學,陳先生也不是文化明星、大眾情人。沒錯,這些年文壇銀屏上是有不少“歷史”,而且上演得轟轟烈烈,風頭十足,好像全國人民都有歷史癖,也沒患過健忘癥似的。然而最走紅的“歷史小說”和“歷史劇”又是什么呢?《還珠格格》和《雍正王朝》。前者已自己坦言是“戲說”,后者則被史學界斥為“歪說”。歷史在文藝作品中能不能“戲說”或“歪說”,這是另一個問題 [ 比如《西游記》就是戲說,《三國演義》則是歪說,或不乏歪說成分 ] 。但戲說、歪說不等于實說、正說,總歸是一個事實。它們與陳先生以及陳先生所治之史八桿子打不著,也是一個事實。所以,歷史小說和歷史劇走紅,并不意味著歷史學家也會走紅,也該走紅,何況那歷史小說和歷史劇還是戲說和歪說?事實上歷史學家無論生前身后,多半都是很寂寞的。唐長孺先生曾自撰墓志銘曰,“生于吳,歿于楚,勤著述,終無補”,說的大抵是實話。一個歷史學家可能會因其學術成就而成為文化名人,卻很難因此而成為熱點人物。如果成了,那就一定有別的原因,比如吳晗。

陳寅恪也不同于其他一些文化人。他不是金庸,不曾寫過從政治家、科學家到打工者都人見人愛的新派武俠小說,也沒那么多門徒和擁躉。他的著作,選題既很專門,文字也很古奧,感興趣的人不多,看得懂的人也不多,感興趣又看得懂的更是鳳毛麟角,哪里會弄得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他也不是余秋雨,不曾炮制過“香噴噴甜津津有點嚼頭,完了還能吹個泡泡”的“文化口香糖”,亦不曾發(fā)表過聲討盜版集團的《告全國人民書》。他的著作才不會被盜版呢!沒有哪個小女生或小男生會去買《元白詩箋證稿》或《柳如是別傳》。柳如是?柳如是是誰?是王菲嗎?還是田震?陳寅恪又是誰?是汪國真、趙忠祥嗎?

陳寅恪還不同于吳晗、梁漱溟。他不曾被指控為“文藝黑幫”的頭子,在一夜之間成為全國上下口誅筆伐的對象。他也不曾在建國之初公然向偉大領袖叫板,以后又在“批林批孔”時公然對抗,宣稱“只批林,不批孔”。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基本上是冷清寂寞默默無聞的。他甚至不同于錢鍾書。錢先生和陳先生一樣,也是學貫中西博通今古,也是淡泊名利不事張揚。他的《管錐編》、《談藝錄》,也沒多少人看得懂。但錢先生畢竟寫過《圍城》呀!還被拍成了電視連續(xù)劇,還拍得挺成功。這就舉國皆知,人人趨之若鶩了。那么,陳先生可曾與大眾傳媒締結過良緣呢?沒有。

所以,我贊同駱玉明教授的說法:“陳寅恪最不應該成為公眾人物?!?/p>

然而,“最不應該成為”的最終還是“成為”了。而且,還弄到了人人都拿他來附庸風雅,誰不說陳寅恪誰就狼心狗肺缺心眼兒的程度。至于這些說詞究竟有多少符合歷史事實,又有多少最得逝者之心,那就只有天曉得了。正所謂:身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冷和熱。最不該熱的熱了起來,就一定有原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