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李澤厚不知道,也許他知道了也不以為然,在80年代初那個春天那個花季,他之所以風靡了神州顛倒了眾生,首先不是因為他的思想,而是因為他的文筆。
雖然已事隔二十多年,我仍然記得初讀李澤厚時的那份心情。那時,李澤厚每有新作發(fā)表,朋友間都要奔走相告。我們甚至特別喜歡他的那些“小文章”。1981年,他為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散步》作序,一句“八十二歲高齡的宗白華老先生的美學結集由我來作序,實在是惶恐之至:藐予小子,何敢贊一言”,曾讓我們擊節(jié)不已;他在1980年為《美學叢書》所作的短序,我們則幾乎能整段地背下來:“字數可多可少,范圍盡量廣泛,性質、題目、體裁不拘一格,中國外國咸宜,介紹論說均可,或專題,或綜合,或重資料,或談觀點,或理論評述,或文藝欣賞,或高頭講章,或論文匯集。水平不求多高,只要言之有物,實而不空就好。”閑篇散章的魅力和影響尚且如此,更不用說他那本《美的歷程》了。
李澤厚的魅力在《美的歷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被視為“中國美學史外編”的《美的歷程》一書,起先曾以《關于中國古代藝術的札記》為題,在上海文藝出版社的《美學》 [ 第2期,1980年 ] 上發(fā)表了前三章。初刊之日,便廣為傳頌,紙貴洛陽。讀者盼其全書,如久旱之望云霓。次年3月,該書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此后十年之內印了八次,后來又有了多種版本 [ 比如廣西師大社的插圖本 ] ,無疑是學術著作中最暢銷的。即便現在看,它的“含金量”仍然很高。因為它不但跨越五千年歷史,貫通多種藝術門類,而且“兼具歷史意識、哲理深度、藝術敏感,還頗有美文氣質” [ 駱玉明《近二十年文化熱點人物述評》 ] 。這樣的著作能有多少呢?鳳毛麟角吧!
以十幾萬字的篇幅來完成這樣一個“美的歷程”,高屋建瓴,勢如破竹,且能做到該細密處細密,該留連處留連,絲絲入扣,順理成章,在看似漫不經心的巡禮中觸摸到文明古國的心靈歷史,誠非大手筆而不能為。但最初打動我們的卻不是這些,而是它的氣勢和情調。這就像是欣賞藝術品。當我們剛剛接觸到一件雕塑、一幅繪畫、一個青銅器或一首樂曲時,我們是來不及仔細琢磨它的。我們很難一下子體會到它的深刻含義,也不可能馬上把它的形式結構看清楚。所有這些,都是以后的事,而且也許需要反復欣賞、反復體驗、反復品嘗、反復咀嚼,才能“品出味來”。而在當初,在與藝術品猝然相遇又怦然心動的那一刻,我們總是“一下子”就被感動和震撼了。我們分明感到有某種“說不清”的東西在吸引和呼喚著我們?!睹赖臍v程》便正是這樣。甚至我們還可以說,它的魅力,正在于它的“說不清”。
的確,這是一部說不清該算什么的著作。專論?通史?散文?札記?都是,又都不是。它是一個鴨嘴獸,是獸也是禽;它是一個貓頭鷹,像貓也像鷹。你還可以說它是個“四不像”,非驢非馬,不倫不類。但你無法否認一點──它是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
與眾不同,正是《美的歷程》使我們心儀之處,也正是李澤厚使我們心儀之處。
不是隨便什么人都能做到“與眾不同”的。它需要膽,需要識,還需要才。有膽才敢做,有識才能做,有才,才做得出、做得好。李澤厚恰恰正是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人?!睹赖臍v程》一書真是寫得英姿勃發(fā),才氣逼人。單是標題,便氣度不凡,龍飛鳳舞、青銅饕餮、魏晉風度、盛唐之音,更不用說每過幾頁就有一段華彩樂章了。實際上,《美的歷程》是可以當作藝術品來看待的。它充分地表現著李澤厚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