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開除黨籍的統(tǒng)派
從大陸到臺灣,從30年代到90年代,胡秋原大半時光都卷入論戰(zhàn)的漩渦中心。到了晚年,他在90年代的統(tǒng)獨斗爭中,不再游移于左右翼之間,而是堅定地站在統(tǒng)派的一邊:既反李登輝的“獨臺”,又反民進黨的“臺獨”,成了堅強的民族主義戰(zhàn)士。他于1988年9月由美國赴中國大陸探親訪問,在重睹故國山河的同時,與李先念、鄧穎超會面,提出國共兩黨召開“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建議。正當胡秋原由西安前往敦煌前夕,國民黨中常委在臺北召開會議,認為胡氏大陸之行違反了國民黨黨紀,決定將其開除黨籍。
胡秋原的“自由人”身份,使他一直與國民黨離心離德。他遭國民黨批評和黨紀處分已不止一次。1933年參加“閩變”一事,他就不斷受到質疑和拷問。第二次為1959年,蔣介石親自召見他,派他為“駐聯(lián)合國代表團”顧問,可他竟不顧自己的身份,兩次在倫敦私下會見中共駐歐洲主持經濟工作的舊友侯君。事發(fā)后,國民黨中常委鑒于他當時就寫過兩封信報告蔣介石,故只給他警告處分,但蔣介石認為處罰過輕,改為停止黨權半年,并在國民黨第八屆二次全會講話中批評胡秋原“黨德敗壞”,行動上“與其平時反共理論完全相反”。此事整整鬧了三年,后調查證實胡秋原只是在機場與中共干部邂逅,雖然也彼此討論過對中國前途的看法,但畢竟多半為敘舊,在倫敦也未如《香港時報》某主筆檢舉的那樣住“中共招待所”,而是住在“中央社”駐英記者王家松寓所,此事才算了結。但胡秋原并不因此改變自己的做法,仍我行我素。他在1988年10月18日臺灣耕莘文教院歡迎他大陸歸來的會上作報告說,國民黨對他的處分,違背孫中山在大陸之遺志。他勸告國民黨“勿作株守偏安一島之計,自誤其前途”,并“希望在臺的本省外省同胞團結起來,為一個新的富強安樂的中國而努力”。他在多次講話中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臺”、“德國模式”等主張;強調中國是十億人的中國,并非一千七百萬人的中國,臺灣民族、文化與大陸無本質的不同,當局鼓吹臺灣“立國論”必定增長“臺獨”氣焰;強調大陸十億人民都是我們的同胞,稱大陸為“匪區(qū)”會傷害大陸同胞的感情,不利于兩岸的統(tǒng)一。他堅決反對美國政府支持達賴喇嘛與民運人士攻訐中共和鼓勵港英政府制造糾紛,反對1988年以來美國公開要求臺灣掀起的“大陸熱”降溫,尤其反對臺灣以“政治實體”名義重返聯(lián)合國,因為這樣將“拆散中國”,不利于中國統(tǒng)一、再建和復興,并認為“三不”、“三民主義統(tǒng)一中國”皆為統(tǒng)一中國之障礙。
幾乎一生都在論戰(zhàn)中度過的胡秋原,為了國家民族千秋萬代的利益,為了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大業(yè),他不停地揮動自己手中的筆,共寫了兩千萬字的文章,出書一百多種。為了著書立說,他幾乎沒有一般人享受的嗜好和娛樂。他覺得看書寫文章本身就是一種最好的娛樂。他稱寫文章為“一人麻將”。他晚年一直關注著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充滿了憂患意識。筆者在臺灣訪問期間,他特地托人送到筆者下榻的賓館親筆手書一張條幅,上有一首七律云:
抱頭肝膽護危亡,辛苦初忘力短長。
同室操戈元海笑,紅巾慍淚稼軒傷。
追隨二霸成奇禍,回首自親是正常。
霽色陰霾交互見,半分喜悅半悲涼。
從大陸到臺灣,從30年代到90年代,胡秋原大半時光都卷入論戰(zhàn)的漩渦中心。到了晚年,他在90年代的統(tǒng)獨斗爭中,不再游移于左右翼之間,而是堅定地站在統(tǒng)派的一邊:既反李登輝的“獨臺”,又反民進黨的“臺獨”,成了堅強的民族主義戰(zhàn)士。他于1988年9月由美國赴中國大陸探親訪問,在重睹故國山河的同時,與李先念、鄧穎超會面,提出國共兩黨召開“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建議。正當胡秋原由西安前往敦煌前夕,國民黨中常委在臺北召開會議,認為胡氏大陸之行違反了國民黨黨紀,決定將其開除黨籍。
胡秋原的“自由人”身份,使他一直與國民黨離心離德。他遭國民黨批評和黨紀處分已不止一次。1933年參加“閩變”一事,他就不斷受到質疑和拷問。第二次為1959年,蔣介石親自召見他,派他為“駐聯(lián)合國代表團”顧問,可他竟不顧自己的身份,兩次在倫敦私下會見中共駐歐洲主持經濟工作的舊友侯君。事發(fā)后,國民黨中常委鑒于他當時就寫過兩封信報告蔣介石,故只給他警告處分,但蔣介石認為處罰過輕,改為停止黨權半年,并在國民黨第八屆二次全會講話中批評胡秋原“黨德敗壞”,行動上“與其平時反共理論完全相反”。此事整整鬧了三年,后調查證實胡秋原只是在機場與中共干部邂逅,雖然也彼此討論過對中國前途的看法,但畢竟多半為敘舊,在倫敦也未如《香港時報》某主筆檢舉的那樣住“中共招待所”,而是住在“中央社”駐英記者王家松寓所,此事才算了結。但胡秋原并不因此改變自己的做法,仍我行我素。他在1988年10月18日臺灣耕莘文教院歡迎他大陸歸來的會上作報告說,國民黨對他的處分,違背孫中山在大陸之遺志。他勸告國民黨“勿作株守偏安一島之計,自誤其前途”,并“希望在臺的本省外省同胞團結起來,為一個新的富強安樂的中國而努力”。他在多次講話中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臺”、“德國模式”等主張;強調中國是十億人的中國,并非一千七百萬人的中國,臺灣民族、文化與大陸無本質的不同,當局鼓吹臺灣“立國論”必定增長“臺獨”氣焰;強調大陸十億人民都是我們的同胞,稱大陸為“匪區(qū)”會傷害大陸同胞的感情,不利于兩岸的統(tǒng)一。他堅決反對美國政府支持達賴喇嘛與民運人士攻訐中共和鼓勵港英政府制造糾紛,反對1988年以來美國公開要求臺灣掀起的“大陸熱”降溫,尤其反對臺灣以“政治實體”名義重返聯(lián)合國,因為這樣將“拆散中國”,不利于中國統(tǒng)一、再建和復興,并認為“三不”、“三民主義統(tǒng)一中國”皆為統(tǒng)一中國之障礙。
幾乎一生都在論戰(zhàn)中度過的胡秋原,為了國家民族千秋萬代的利益,為了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大業(yè),他不停地揮動自己手中的筆,共寫了兩千萬字的文章,出書一百多種。為了著書立說,他幾乎沒有一般人享受的嗜好和娛樂。他覺得看書寫文章本身就是一種最好的娛樂。他稱寫文章為“一人麻將”。他晚年一直關注著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充滿了憂患意識。筆者在臺灣訪問期間,他特地托人送到筆者下榻的賓館親筆手書一張條幅,上有一首七律云:
抱頭肝膽護危亡,辛苦初忘力短長。
同室操戈元海笑,紅巾慍淚稼軒傷。
追隨二霸成奇禍,回首自親是正常。
霽色陰霾交互見,半分喜悅半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