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途并非盡是沙礫,也有少量的草叢星星點點地散落在戈壁灘上。距離綠洲越近,草叢就越多,反之則越稀疏。
嘉峪關(guān)附近,草叢似乎相對較多。
“這里可不是不毛之地,也長有能吃的東西……你看,那兒就有,這兒也有……”
司機李德福手指戈壁遠方,跑了過去。他在草叢前彎腰采摘些什么。
“嗬,你在摘什么?”
我說著,朝他走去。
“沙蔥。”
李師傅的手掌托著幾片小百花瓣。
“沙蔥是什么味道?”
對于我這個問題,李師傅用一個字回答:
“鮮!”
也就是味道鮮美,不過李師傅說沙蔥不能生吃,必須煮過才能食用。既可以包在餃子餡里,也可以腌泡。
“能腌制成很好吃的泡菜呢!”
老劉在一旁作證。
被比作海的戈壁,卻長有可供人類食用的草。這可是了不得的野草呀!沙蔥植株不高,開白色小花,散布生長在戈壁的草叢中。對于饑渴交迫的過路客來說,這些小小的沙蔥可謂救命之草。
白草,生命之草--我這么想著,忽然憶起在以西域為題材的古詩中,常常可見到“白草”這個詞。甚至可以說,這個詞出現(xiàn)的頻率之高,實在是有些過分了。
在我想到的詩作中,列舉一些與大家一起鑒賞。首先是唐代詩人岑參(約715-770)的詩。岑參曾任北庭都護府和安西節(jié)度判官,有豐富的西域生活經(jīng)驗。在他的詩中,“白草”多次出現(xiàn)。
例如,在《白雪歌》中,有:
北風(fēng)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在《發(fā)臨洮將赴北庭留別》中,有:
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
在《玉門關(guān)與蓋將軍歌》中,有:
黃沙萬里白草枯。
在《過燕支寄杜位》詩中,有:
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風(fēng)吹沙卷白草。
此外,還有王昌齡(?-約756)的《出塞行》:
白草原頭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
劉長卿(?-約789)的《送南特進赴歸行營》:
虜云連白草,漢月到黃沙。
王維(701?-761)的《出塞作》: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張籍(約767-約830)的《涼州詞》:
鳳林關(guān)里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
在吟詠河西或西域的詩歌中,出現(xiàn)有“白草”一詞的可謂不勝枚舉。
讀著這樣的詩句,我的腦海中涌現(xiàn)出荒涼的風(fēng)景。即使長草,也不可能是綠油油的一片。這些詩歌的作者,一定是以這種景象為背景,將“白草”詠進了詩句之中。然而,當(dāng)我看到這些開著小白花的沙蔥時,卻覺得也許情況并非如此。沙蔥的小白花點綴著砂礫地表--更何況,沙蔥含有水分,它還能食用!在戈壁上跋涉的旅人,該從這些白白沙蔥身上得到多少慰藉呀!忽然,我的心頭掠過一個想法:白草是否有可能就是沙蔥。
《漢書·西域傳》的“鄯善”(現(xiàn)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鄯善縣)項下,有“國,出玉。多葭葦、檉柳、胡桐、白草”的記載。唐人顏師古(581-645)注曰:“白草似莠而細,無芒。其干熟時正白色,牛馬所嗜也?!?br>
補注中還介紹說,白草高三四尺(約一米),質(zhì)地堅硬,由此可見,白草顯然不是沙蔥。沙蔥高不足二十厘米,長在草叢中。
我對白草似乎過分執(zhí)著了。回到日本之后,我還翻閱了《本草綱目》,得知俗稱“白草”的植物有“白英”和“白蘞”。不過就其插圖所示,兩者都不是沙蔥。不免感到有些沮喪。
嘉峪關(guān)附近,草叢似乎相對較多。
“這里可不是不毛之地,也長有能吃的東西……你看,那兒就有,這兒也有……”
司機李德福手指戈壁遠方,跑了過去。他在草叢前彎腰采摘些什么。
“嗬,你在摘什么?”
我說著,朝他走去。
“沙蔥。”
李師傅的手掌托著幾片小百花瓣。
“沙蔥是什么味道?”
對于我這個問題,李師傅用一個字回答:
“鮮!”
也就是味道鮮美,不過李師傅說沙蔥不能生吃,必須煮過才能食用。既可以包在餃子餡里,也可以腌泡。
“能腌制成很好吃的泡菜呢!”
老劉在一旁作證。
被比作海的戈壁,卻長有可供人類食用的草。這可是了不得的野草呀!沙蔥植株不高,開白色小花,散布生長在戈壁的草叢中。對于饑渴交迫的過路客來說,這些小小的沙蔥可謂救命之草。
白草,生命之草--我這么想著,忽然憶起在以西域為題材的古詩中,常常可見到“白草”這個詞。甚至可以說,這個詞出現(xiàn)的頻率之高,實在是有些過分了。
在我想到的詩作中,列舉一些與大家一起鑒賞。首先是唐代詩人岑參(約715-770)的詩。岑參曾任北庭都護府和安西節(jié)度判官,有豐富的西域生活經(jīng)驗。在他的詩中,“白草”多次出現(xiàn)。
例如,在《白雪歌》中,有:
北風(fēng)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在《發(fā)臨洮將赴北庭留別》中,有:
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
在《玉門關(guān)與蓋將軍歌》中,有:
黃沙萬里白草枯。
在《過燕支寄杜位》詩中,有:
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風(fēng)吹沙卷白草。
此外,還有王昌齡(?-約756)的《出塞行》:
白草原頭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
劉長卿(?-約789)的《送南特進赴歸行營》:
虜云連白草,漢月到黃沙。
王維(701?-761)的《出塞作》: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張籍(約767-約830)的《涼州詞》:
鳳林關(guān)里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
在吟詠河西或西域的詩歌中,出現(xiàn)有“白草”一詞的可謂不勝枚舉。
讀著這樣的詩句,我的腦海中涌現(xiàn)出荒涼的風(fēng)景。即使長草,也不可能是綠油油的一片。這些詩歌的作者,一定是以這種景象為背景,將“白草”詠進了詩句之中。然而,當(dāng)我看到這些開著小白花的沙蔥時,卻覺得也許情況并非如此。沙蔥的小白花點綴著砂礫地表--更何況,沙蔥含有水分,它還能食用!在戈壁上跋涉的旅人,該從這些白白沙蔥身上得到多少慰藉呀!忽然,我的心頭掠過一個想法:白草是否有可能就是沙蔥。
《漢書·西域傳》的“鄯善”(現(xiàn)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鄯善縣)項下,有“國,出玉。多葭葦、檉柳、胡桐、白草”的記載。唐人顏師古(581-645)注曰:“白草似莠而細,無芒。其干熟時正白色,牛馬所嗜也?!?br>
補注中還介紹說,白草高三四尺(約一米),質(zhì)地堅硬,由此可見,白草顯然不是沙蔥。沙蔥高不足二十厘米,長在草叢中。
我對白草似乎過分執(zhí)著了。回到日本之后,我還翻閱了《本草綱目》,得知俗稱“白草”的植物有“白英”和“白蘞”。不過就其插圖所示,兩者都不是沙蔥。不免感到有些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