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母雞用一世紀學會不過街(1)

別想擺脫書 作者:(法)卡里埃爾


 

托納克?回到技術(shù)突變的問題,它是否造成我們疏遠書籍?今天的文化工具無疑比那些奇跡般地歷經(jīng)時間考驗的印刷初期出版物更脆弱,更不持久。然而,無論我們愿意與否,這些新工具在顛覆并使我們遠離書籍所限定的思維習慣。 

艾柯?事實上,科技更新的速度迫使我們以一種難以忍受的節(jié)奏持續(xù)重建我們的思維習慣。每兩年必須更新一次電腦,因為這些機器就是這么被生產(chǎn)出來的:過時到一定期限,維修比直接替換更昂貴。每年必須更換一臺車,因為新款車更有安全保障,有各種電子噱頭,等等。這種新科技導致人們形成新的思考模式,這要求我們不斷作出新的努力,更新的期限也越來越短促。母雞可是花了將近一個世紀才學會不去過街。它們最終適應了新的街道交通狀況。我們卻沒有這么多時間。

卡里埃爾?我們能否真的適應一種不斷加快、無法正當化的節(jié)奏?以電影圖像剪輯為例。有了錄像短片,我們的節(jié)奏已經(jīng)快得不能再快了。而除此以外,我們什么也看不到。我是想說明一種技術(shù)如何孕育它自己的語言,而這種語言又如何反過來強制技術(shù)的發(fā)展,這種情況總是越來越倉促地發(fā)生。在我們今天看見的美國動作大片(或號稱美國動作大片)里,任何鏡頭不能超過三秒鐘。這已成為某種規(guī)則。一個人回家,開門,脫外套,上樓。什么事也沒發(fā)生,沒有任何潛在的危險,整個場景分成十八個鏡頭。仿佛技術(shù)本身帶上了動作,仿佛動作就在攝影機里,而不是攝影機所展現(xiàn)的內(nèi)容里。

電影起初是一種簡單的技術(shù)。人們架起一臺攝影機,拍下一幕戲劇場景。演員上場,表演完畢,退場。但人們很快發(fā)現(xiàn),把攝影機放在一個活動推車里,就能拍出并在屏幕上看到連貫的圖像。攝影機可以具備、制作和還原一次運動。于是,攝影機就活動開了,一開始還很小心,只在攝影棚里,后來漸漸成了一個角色。它一會兒向右,一會兒向左。在此之后,還必須把兩個鏡頭剪在一起。這就是通過剪輯實現(xiàn)的一種新語言的開始。布努埃爾和電影生于同一年,1900年。他告訴我, 1907—1908年他在薩拉戈斯看電影,有個拿著長棍的“講解員”,專門講解屏幕上的情節(jié)。當時人們還不怎么理解這門新語言,還沒有掌握它。從那以后,我們漸漸習慣了這門語言,但在今天,偉大的編劇們從未停止提煉它,完善它,甚至于讓人覺得慶幸地“敗壞”它。

我們知道,正如文學,電影也有一種自覺華麗矯飾的“貴族語言”,一種通俗平庸的語言,甚而就是一種俚語。我們還知道,正如普魯斯特談起那些偉大的作家,每個偉大的編劇也都在(至少部分地)創(chuàng)造屬于他自己的語言。

艾柯?意大利政治家范范尼同樣出生于世紀初,也就是電影尚未普及的年代。有一次,他在采訪中說,他當時不??措娪?,因為不明白,在反光鏡頭里看到的人物與前一秒鐘正面看到的是同一個人。 

卡里埃爾?事實上,必須特別小心,才不會讓走進一個新的表達領域的觀眾迷失方向。在一切古典戲劇里,故事情節(jié)在我們眼皮底下展開。莎士比亞或拉辛的一幕戲里沒有任何剪輯。舞臺上和觀眾廳的時間平行一致。我想應該是戈達爾在《筋疲力盡》里第一次拍攝兩個人在一個房間里的一整場戲,而在剪輯時只保留了長鏡頭里的幾個片段。

艾柯?在我看來,漫畫很早以來就在思考人工地建構(gòu)這一敘事時間。我自己是漫畫愛好者,收藏三十年代的漫畫作品,卻讀不懂最近的漫畫,所謂的先鋒漫畫。但我又不能蒙臉不看。我和七歲的孫子一起玩他喜歡的游戲,結(jié)果慘敗,比分10∶280。從前我可是電動彈子好手,有時間我也會在電腦上玩銀河大戰(zhàn),斬殺那些外太空的怪獸,成績還不錯。如今我是甘拜下風。只是,我的孫子就算再有天分,到二十歲時也不一定能了解那時最新的科技。有一些認知領域在不斷發(fā)展,我們不可能假裝自己長期掌握它。想要成為杰出的核武器專家,就必須付出必要的努力,在幾年時間里吸收所有數(shù)據(jù),保持在學科前沿。然后,你成為教師,或去經(jīng)商。你在二十二歲是天才,無所不知。但到二十五歲,必須拱手相讓。足球運動員也一樣。到了一定年齡,只好做教練。

卡里埃爾?我曾去看望列維-斯特勞斯。奧狄勒·雅各布出版社建議我們兩人做一本對話集。但列維—斯特勞斯友好地拒絕了,他說:“我不想重復講那些我從前講得更好的話。”多么美妙的清醒。即便從人類學的角度考慮,游戲總有一天會結(jié)束,你的游戲,我們的游戲。列維—斯特勞斯可是剛剛慶祝了他的百歲誕辰。

艾柯?出于同樣的原因,我現(xiàn)在無法教書。我們雖然蠻不講理地長壽,卻不應忽視,認知世界在不斷變革,我們所能完整領會的,無非是有限時空里的一點東西。

卡里埃爾?你怎么看待這種適應能力,也就是你孫子在七歲就能掌握我們費盡力氣卻無法搞懂的新語言?

艾柯?他就是個孩子,和同年齡的孩子沒有不同。自兩歲起,每天接觸我們那個年代見不到的各種新奇事物。1983年,我把第一臺電腦帶回家。我兒子正好二十歲。我給他看新的戰(zhàn)利品,想向他解釋如何運行。他回答我,他不感興趣。于是,我就獨自在角落里開始新玩具的探險。當然,我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你還記得,當時用DOS系統(tǒng),Basic或Pascal編程語言,我們還沒有改變?nèi)祟惿畹腤indows)。有一天,我兒子見我又有了麻煩,就走近電腦說:“你不如這么做?!彪娔X馬上運行了。

我想,他可能趁我不在的時候玩過電腦。這部分解釋了我心里的困惑。然而,還有個問題:為什么我們倆同時玩電腦,他卻學得比我快?他已經(jīng)具有電腦的天分。像你和我,我們已經(jīng)被歸納為幾個特定的動作,比如扭動鑰匙啟動汽車,扭動開關等。但如今只需輕擊,或干脆只是按。我兒子比我們先進多了。

卡里埃爾?扭動或輕擊。這個觀點充滿教誨意味。我想到讀書習慣,我們的眼睛從左看到右,從上看到下。若是阿拉伯文、波斯文或希伯來文,方向則相反,從右看到左。我在想,這兩個動作是否影響了電影中的鏡頭推移。在西方電影里,大部分鏡頭的推移都是從左到右,而我常在伊朗電影(當然還有別的例子)里看到相反的情況。莫非閱讀習慣掌控著視覺習慣,也就是眼睛的瞬息移動?

艾柯?那么還應確定西方農(nóng)夫耕田先從左到右,再從右回到左,而埃及或伊朗農(nóng)夫則先從右到左,再從左回到右。因為,耕田的軌跡正與牛耕式書寫法吻合。只不過,前一種情況從左邊先寫起,后一種情況從右邊先寫起。在我看來,這個問題非常重要,至今卻未引起足夠重視。納粹們很可以利用這點立即辨認出一個猶太農(nóng)夫。言歸正傳。我們剛才講到變化及其速度的加快。但我們也講到,有些新技術(shù)從不改變,也就是書。我們還可以加上自行車,甚至眼鏡。再不然還有字母書寫法。這些東西一開始就臻于完美,沒有改進的可能。

卡里埃爾?如果你同意,我還想再講一講電影及其令人驚詫的原樣性。你說網(wǎng)絡把我們帶回字母時代?我想說,一個多世紀以來,電影始終是一個矩形投射在一個平面上。它是一種有魔力的完善的幻燈。語言得到進化,但形式保持原樣。電影院的裝備越來越齊全,以便更生動地展示電影,獲得“整體視覺”效果。我們希望,這不僅僅是一場鬧哄哄的集會。

從形式而言,我們是不是可以走得更遠?電影究竟是新是老?我沒有答案。我知道,文學是衰老的。大家都這么說。但也許,文學從根本上還不至于這般衰老……也許,我們最好不要在這里玩諾斯特拉達姆士預言,免得很快穿幫。

艾柯?說到穿幫的預言,我在生活中還真得到一個很大的教訓。六十年代我在一家出版社工作。我們找了一位美國社會學家的著作,他對年輕一代做了很有趣的分析,并聲稱那一代年輕人將統(tǒng)一表現(xiàn)為白領、短發(fā)、毫不關心政治,等等。我們決定翻譯他的著作,但譯文很糟,我審稿花了六個多月。在這六個月里,我們經(jīng)歷了1967年伯克利騷亂和1968年五月風暴,這位社會學家的分析顯得離奇脫節(jié)。最后,我把稿子丟進了垃圾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