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nèi),威爾遜的種族政策也使他的任期很不光彩。他的共和黨前任們都曾照例任命黑人擔任重要職務,包括財政登記官和新奧爾良州以及哥倫比亞特區(qū)的報關員。他們有時還任命非裔美國人擔任郵政局長,特別是在黑人居多的南部小鎮(zhèn)。非裔美國人還參加共和黨的全國大會,并有機會進入白宮。而伍德羅·威爾遜,這位在1912年選舉中得到許多非裔美國人選票的總統(tǒng),卻改變了這一切。威爾遜是一個南方人,曾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這是當時唯一一所拒絕接納黑人的北方主要大學。他是一位公開宣揚白人優(yōu)越論的種族主義者——他的妻子更甚,他甚至在內(nèi)閣會議上給大家大談所謂“黑鬼”的故事。他的政府向國會提交了一項旨在降低非裔美國人的公民權的提案,但遭到國會拒絕。威爾遜毫不顧忌地利用政府首腦的權力在聯(lián)邦政府里搞種族隔離。他任命南方白人擔任傳統(tǒng)上由黑人擔任的職位。他的政府以反共產(chǎn)主義為借口,監(jiān)視和破壞黑人報紙、組織及工會領袖。他在海軍里搞種族隔離,把非裔美國人轉移到廚房和鍋爐間,這在以前是沒有過的。他本人對《國聯(lián)盟約》中的種族平等條款投反對票。威爾遜曾唯一一次在白宮會見非裔美國人領袖,但這類事情隨著那次他把那些人轟出白宮而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威爾遜的影響是深遠的:在他的影響下,民主黨的大門在此后的20年間再次向黑人關閉,而聯(lián)邦政府的某些部門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甚至更遠時代都處于種族隔離狀態(tài)。1916年,共和黨全國委員會有色人種咨詢委員會通過了一項關于威爾遜的決議,決議盡管有些偏頗,但仍是正確的:“民主黨尚未執(zhí)政,威爾遜先生和他的幕僚們就已經(jīng)制訂政策,要把所有的有色公民從聯(lián)邦政府的代表中清除出去?!?/p>
在我所考察的教科書中,有八本根本沒有提到威爾遜任期的這個“污點”,只有四本正確地描述了威爾遜的種族政策。1983年的《希望之地》做得最好:
伍德羅·威爾遜政府公然仇視黑人。威爾遜是一位公然鼓吹白人優(yōu)越論的種族主義者,他認為黑人是低劣的。在他競選總統(tǒng)期間,威爾遜向新聞界承諾人權。但是一當上總統(tǒng),他就背信棄義。威爾遜命令在聯(lián)邦政府工作的白人工人和黑人工人必須互相隔離。這樣的隔離,在南方重建之后是破天荒的!當南部城市的黑人聯(lián)邦雇員抗議這一命令時,威爾遜就將他們解雇。在1914年11月,一個黑人代表團要求總統(tǒng)收回成命,威爾遜表現(xiàn)得粗魯而仇視,拒絕他們的要求。
大多數(shù)教科書也確曾提到威爾遜的種族主義,但也只是只言片語,有些書還煞費苦心地為威爾遜從這種事情中開脫?!蹲呦蚪裉臁返脑捠沁@樣的:“威爾遜聽任其內(nèi)閣成員在聯(lián)邦政府里擴散吉姆·克勞種族分離的做法?!焙雎酝栠d的種族主義或者為其開脫,遠不止是掩藏了一個個人污點。他是一個公開的種族主義者。沒有哪位黑人會把威爾遜看作一位英雄,那些把他稱作英雄的教科書都是從白人的角度來寫的。掩蓋真相就等于剝奪所有學生了解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關系的某些重要內(nèi)容的機會。在威爾遜執(zhí)政期間和結束之后不久,美國白人發(fā)起了一場新的種族暴行。這里,行政部門所定的基調(diào)是一個原因,另外的原因就是美國第一部史詩電影的上映。
導演D.W. 格里菲斯在其電影《三K黨人》中曾援引威爾遜的兩卷本美國歷史書——該書現(xiàn)在已由于其對重建問題的種族主義立場而聲名掃地,該片也同樣由于其大肆頌揚“三K黨”在重建期間顛覆“黑人主宰”的共和黨州政府而臭名昭著。該片是格里菲斯根據(jù)威爾遜的同學托馬斯·迪克松的著作改編而成,而按照歷史學家韋恩·維德的說法,托馬斯·迪克松在種族問題上的成見“與《我的奮斗》不相上下”。在白宮的一次私人觀影中,威爾遜看了這部電影,當時它已改名為《一個國家的誕生》。面對格里菲斯的阿諛,威爾遜回答說:“它像是一部用閃電照亮的歷史,我唯一感到遺憾的是它全都如此真實?!备窭锓扑褂谑鞘褂眠@句話,成功地抵御了全國有色人種協(xié)進會對該片煽動種族主義情緒的指責。
作為美國電影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該片不僅是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技術產(chǎn)品,而且很可能還是所有時代里種族主義題材最為鮮明的電影。迪克松意在“通過再現(xiàn)歷史,使每個看過我的這部電影的人都變成好的民主人士,從而徹底改變北方人的情操!在這個問題上再也不要犯錯!我們做的就是這些!”迪克松并非夸大其詞。在《一個國家的誕生》的刺激下,喬治亞的威廉·西蒙斯重建了“三K黨”。種族主義從白宮中擴散出來,對這些黨徒起到了助紂為虐的作用,使得他們勝過自己的重建時期的先輩們──在重建時期,格蘭特總統(tǒng)成功地在一個州(南卡羅萊納)消除了“三K黨”,并使其一度在全國范圍內(nèi)受挫。新“三K黨”很快蔓延全國。在印第安納州、俄克拉荷馬州、俄勒岡州以及很多南部州,“三K黨”發(fā)展成為民主黨內(nèi)的主導力量。20世紀20年代,在從佛蒙特州的蒙彼利埃,到伊利諾斯州的西法蘭克福,再到俄勒岡州的梅德福,“三K黨”聚會是這些城鎮(zhèn)有史以來最為壯觀的場景。威爾遜連任總統(tǒng)后,一股反黑人的種族主義浪潮席卷全國,白人對黑人的虐待之風向北一直蔓延到德盧斯。
美國人需要通過威爾遜時代懂得,一位種族主義總統(tǒng)與有類似傾向的民眾反應是脫不了干系的。為了教育人們認識到這一點,教科書本應該講清楚原因與結果、英雄與崇拜者之間的關系。但相反,它們卻為英雄賦予高尚的動機,激發(fā)“人民”去諒解那些有問題的行為與政策。《美利堅民族的勝利》寫道:“作為總統(tǒng),威爾遜似乎表達了大多數(shù)美國白人的心聲:種族隔離最符合白人和黑人的雙方利益?!?/p>
威爾遜不僅打擊黑人,無疑還是一位最強烈的本土主義者。他反復強調(diào),那些所謂的“歸化的美國人”的忠誠是值得懷疑的。他說:“所有那些帶連字符稱謂的人,都隨身帶有刀劍,時刻準備刺向共和國的致命之處?!泵绹嗣耥憫送栠d總統(tǒng)的榜樣,掀起了壓制白人少數(shù)族裔的浪潮,但結果,大多數(shù)教科書指責人民,而不指責威爾遜?!睹绹膫鹘y(tǒng)》承認,“威爾遜總統(tǒng)建立了所謂‘克里爾公共資訊委員會’,后者使美國到處充斥著將德國人與野蠻人相提并論的宣傳?!钡?,對于由此引發(fā)的國內(nèi)問題,該書又趕緊為威爾遜推卸責任:“雖然威爾遜總統(tǒng)在其戰(zhàn)爭咨文中謹慎地指出了多數(shù)德裔美國人都是‘忠誠的公民’,但是那些反德宣傳仍然使他們遭受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