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中說:
他們那粗重無情的斥責聲,每天都有些送進紳士們的耳朵里去。他們發(fā)號施令,指揮一切。②
“發(fā)號施令”這一句典,引自《尚書·冏命》。原文是:
昔在文、武,聰明齊圣,小大之臣,咸懷忠良;其侍御仆從,罔匪正人。以旦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欽;發(fā)號施令,罔有不臧;下民只者,萬邦咸休。
大意是:從前在周文王、周武王的時候,國君聰明賢達好像圣人。大小官員,都滿懷忠誠正直;他們的侍衛(wèi)、車夫和隨從,也沒有一個不正派的人。因為從早到晚,都在注意糾正陽奉陰違、阿諛奉承。國君出入宮廷,行走坐臥,沒有人不欽敬;發(fā)出的號召,下達的命令,也沒有不被好好執(zhí)行的;臣民們尊敬他們到如此程度,各路諸侯都停止爭斗。
毛澤東在這里使用“發(fā)號施令”,是對農(nóng)民革命運動的稱贊。在《實踐論》中毛澤東再次使用了“發(fā)號施令”時,則是對主觀主義者的批評。因為,那些主觀主義者,跑到一個地方,不愿做艱苦細致的調(diào)查研究,不觸到事情的本質(zhì),“就自以為是地發(fā)號施令起來”,其結果,也只有像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那樣:“這樣的人是沒有不跌交子的?!?①
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一文中,毛澤東說:
但是開始準備的時機問題,一般地說來,與其失之過遲,不如失之過早。因為后者的損失較之前者為小,而其利益,則是有備無患,根本上立于不敗之地。
“有備無患”一語,引自《尚書·說命中》。原文是:
惟治亂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惡德,惟其賢。慮善以動,動惟厥時。有其善,喪厥善;矜其能,喪厥功。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
意思是:由于國家治亂在于各級大小官員,因而任用官吏不應該憑關系親疏,只能看他有無才能;爵祿不封給道德敗壞的,只封給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施政要考慮好才行動,行動要抓住時機。有好人好事不鼓勵,就會喪失好人好事;有恃才驕傲的不糾正,就不能把事辦成功。只有每件事都做好準備,有準備才沒有禍患。
這里論述的是古代任用官吏和施政的一些原則。盡管這些原則,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都沒有被徹底實行過,但是它們在我國的思想史上,卻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其中的“有備無患”,也長期被后人用來勉勵辦事要做好準備,以避免災禍。
毛澤東使用“有備無患”,意在指出:要想取得反“圍剿”的勝利,必須事先做好準備,才能防患于未然,穩(wěn)操革命勝券。有備無患,不打無把握之仗,是毛澤東思想的一個基本原則。
毛澤東還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了《尚書》中的“一心一德”、“任人唯賢”、“獨夫”、“兢兢業(yè)業(yè)”等句典。
“一心一德”出于《尚書·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p>
商朝君主紂王暴虐無道,周國的首領周武王帶兵伐紂。武王在向商朝都城進攻之前,在孟津舉行了誓師動員會。武王對全軍宣布了商紂王的罪狀,分析了商軍必敗,周軍必勝的道理,他在誓詞中號召大家要“一心一德,在戰(zhàn)斗中立大功,打倒商紂王,永保天下太平”。“一心一德”是說大家一條心,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毛澤東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一文中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