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毛澤東與四書五經(jīng)(9)

毛澤東品國學 作者:盧志丹


在建設(sh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今日中國,人剝削人的制度早已廢除,更不存在政治上的壓迫,已經(jīng)完全具備了毛澤東所說的實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則的歷史條件。所以,為了建設(sh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今天我們應(yīng)該大力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將它作為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一個重要準則。

從崇信到批判--毛澤東評價孔夫子

一部《論語》,大量地記錄了孔子的言談主張。可以說,《論語》就是一部“孔子語錄”。要真正讀懂《論語》,就不能不研究孔子其人。毛澤東是非常熟悉孔子其人其事其說的。

孔子名丘,一說生于公元前551年,一說生于公元前550年;卒于公元前479年。

孔子的先世是宋國貴族,他的曾祖防叔因避禍由宋逃到魯國,便成為魯國人。他父親名紇,字叔梁,做過魯國陬邑的地方長官??鬃映錾痪?,父親死了,家庭也貧困了,不得不做各種雜活,一則贍養(yǎng)寡母,一則自己生活。他做過倉庫保管員,也做過牲畜管理員,都很負責任。最后做到魯國的大司寇,那是“卿”的高位了。他到處學習,不懂就問,所以見聞廣博。一生得意時少,失意時多。晚年便專門一面整理古籍,一面講學傳授學術(shù)。他是中國私人講學的第一人,也是傳播古代文化的第一人,中國古代文化的流傳以至后來的擴大和發(fā)展,不能不歸功于孔子。

孔子的思想,源于殷商以及西周、東周的社會思想潮流,更多的是接受了春秋時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言行,如鄭國的子產(chǎn)、齊國的晏嬰等人的言行。春秋時代重視“禮”,認為“禮”是“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孔子卻改以“仁”為核心,認為沒有“仁”,便談不上“禮”??鬃訉τ凇叭省庇懈鞣N定義,概括起來是“愛人”??鬃铀鶒鄣摹叭恕保前ǜ鱾€階級、階層的人,是一切具有生命的人。孔子的志愿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而他所收留的學生,絕大多數(shù)出自下層,只有屈指可數(shù)的學生是來自上層。

孔子自三十歲招收學生,一直到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因此博得學生的無限愛戴。他死后,許多學生在他墓側(cè)結(jié)茅屋居住,有的住了三年,相傳子貢住了六年。他早期的學生,如子路、冉有、子貢,跟著他奔走四方,為救世而斗爭。他晚期的學生,如子游、子夏、子張、曾參,便接受他講學帶徒的衣缽。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播,孔子晚期的學生也作了一定的貢獻。

孔子自己說他“述而不作”,研究整理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

孔子的教育方法也值得一提。他不分地位高下,報酬厚薄,只要學生拿十條干肉的拜師禮品,便教導(dǎo)他。他因材施教,深刻了解每個學生的資質(zhì)、性情、能力、愛好的不同,所以同一個問題,孔子的答話因人而異,甚至有時相反。師生間的相處有時好比父子。學生平日的言行,他能深入了解,譬如他說顏回(他最喜歡的學生),平日聽講,只聽不提問,好像“笨伯”,回去后,卻能發(fā)揮,并不愚笨。從所有古籍看,孔子教學生,一般用啟發(fā)式方法。

毛澤東的一生,對孔夫子的態(tài)度是很復(fù)雜的,是集評論、批判、繼承和發(fā)揮于一體的。

1.早期崇信

從如今可以看到的毛澤東的大量早期文稿來看,他在長沙求學時代還是頗為崇信孔子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