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這一年是李鴻章政治生涯中的轉折點。九月初六日,他正式接直隸總督大任。雖然直隸在各行省中最為重要,應重點防備,但這里的問題卻是不少,吏治、民政、防務等問題都很棘手,都等著新上任的直隸總督李鴻章來處理。
1871年五六月間,直隸下了嘉慶六年以來的最大的一次暴雨。永定河上游發(fā)生了八處漫口,盧溝橋下的石堤也被洪水沖毀。夏季到來時,整個直隸一片澤國,僅有少數高地有點收成。李鴻章奏請朝廷后得以截用漕糧10萬石賑災;同時,又在江浙各買米2萬石補充。然而七八月之交的一場持續(xù)了36晝夜的大雨,讓高地也沒有了收成。李鴻章只好先從直隸藩庫撥銀30萬兩,同時借出兵餉30萬兩,再預截京餉5萬兩救急。他幾乎要筋疲力盡了,在給過去的幕僚丁日昌的信中寫到自己的身體情況已是:“冬春患咳,入夏稍愈,精力大不如前,時賴藥餌滋補”。從此以后,他開始注意保養(yǎng)自己的身子了。九月二十一日,他給曾國藩寫信說:
“現屆立冬,水退僅二三尺,平原尚有數尺,須來春解凍后可漸涸復。饑黎滿目,生計毫無,殊深悚具!唯督飭印委盡力籌辦,總想做到‘實惠及民’四字,以副藎懷。”
他對民眾疾苦表示了同情,同時也對小民生計十分關懷,極力想要實現“實惠及民”,這非常值得肯定。
工部尚書毛昶(chǎng)熙于十月上奏朝廷請求裁撤三口通商大臣。他提出海防和洋務本應由直隸總督負責處理,只是因為當時山東河南“匪縱未靖”,總督一直在保定駐扎,遠離三日,這才設立了駐在天津的三口通商大臣,方便管理,這是權宜之計,如今天津的洋務和海防的重要性遠勝保定的防務,應該讓總督一人統(tǒng)一籌劃。
十月二十日,清政府同意了毛昶熙的主張,裁撤了三口通商大臣一職,命李鴻章兼任北洋大臣,處理一切北洋洋務和海防事宜。同時任命李鴻章為欽差大臣,山東登萊青道所管的東海關、奉天奉錫道所管的牛莊關都歸北洋大臣統(tǒng)轄。此外,朝廷還下令將原通商大臣衙門改為直隸總督行館。規(guī)定要在每年春季??陂_凍后移駐天津,入冬封河時再回省城保定,如遇緊急情況可以例外。朝廷把此重擔交給了李鴻章,并叮囑李鴻章認真籌劃洋務和海防,“尤須統(tǒng)籌全局,選將練兵,大加整頓……”
顯然,李鴻章對這個任命是非常滿意的。為了更好地完成朝廷交給的任務,他建議添設專管中外交涉事件和新、鈔兩關的稅務的津海關道,還自己兼任直隸總督的海防行營翼長。提出了在運河北岸修筑天津新城計劃。他還舉薦有多年總署經驗的陳欽為津海關道道員。
十月二十七日,李鴻章離開天津前往保定,順路對治河和救災的情況做了了解。到保定后,朝廷升直隸布政使錢鼎銘為河南巡撫的詔令也隨后來到。錢鼎銘任李鴻章幕僚多年,工作非常得力,他的離開讓李鴻章“如失左右手”。
1872年正月初五日,親僚們在保定總督公署里,設宴慶賀李鴻章的五十大壽。其中,他的戰(zhàn)交、學者俞樾寫了一幅壽聯(lián):
以歲之正,以月之令,春酒一尊,為相公壽;
治內用文,治外用武,長城萬里,殿天子邦。
翰林院編修黃彭年則在自己的《合肥相國五十壽序》中,將李鴻章與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召公和韓琦并列,說:“相國之早達與召公、韓公同,其封爵官太保開府于燕,與召公同;其見垂于外夷與韓公同?!薄叭舢敶箅y初平,國家所依賴,中外所翹首而企望”。雖然都是美言,但也還是有一定正確性的,因為召公地位的重要僅次于周公,曾國藩當時還是國家所依賴的第一中興名臣。
二月初四日,曾國藩去世了。李鴻章剛接到消息時還半信半疑,以為只是昏迷不醒,但是得知朝廷也發(fā)出了唁文并追贈曾太傅后才相信。李鴻章是曾國藩門下最早的弟子之一,曾國藩對他的恩情也是最深最親切的,一想到此他不禁悲痛萬分。然而,他能夠冷靜下來,決心化悲痛為力量,繼承曾國藩的遺志,支持國事,讓恩師能在九泉之下瞑目。
李鴻章自視為曾國藩第一門生以及曾氏衣缽傳人,準備在自強的運動中領導群雄。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皇權專制已是封建社會的頂峰,在其260多年的歷史里有幾百個大學士和軍機大臣,然而都是空有宰相之名而無宰相之實。而且清朝由少數貴族統(tǒng)治,故而又采取以親貴王公和滿族大臣牽制這些人的舉措,讓這些人成了“燈映相公”、“招鶴宮?!?,與皇帝的侍從近臣無異,不及六部尚書尚能夠主管本部,做些實事并有所建樹。
同治時代,同樣是內憂外患頻繁,清政府仍然依賴重臣,一等肅毅伯、大學士——也就是通稱為爵相的重臣李鴻章也因而成了清朝的真正宰相。特別是當曾國藩和左宗棠相繼去世以后,李鴻章獨撐大局,是“以一身負天下之重”的人物了。
朝中重臣,當時時勢,都構成了李鴻章成為真正宰相的條件。軍機處是政府中樞,由幾位王公大臣組成,這幾人同時又兼任總理衙門大臣,而這兩個機構都由恭親王主持。恭親王原任“議政王”,權勢很大,但是同治四年(1865年),慈禧太后打擊了他并免去了他的議政王職位,縮小了他的權力;而且慈禧太后還加緊扶植他的反對派以牽制他,讓他難以實施大力改革。這樣他只好在提出決定之前要先與外臣商議并達成一致,讓下面提議,而自己帶領樞臣加以支持的方式達到目的。這樣做減少了他在中樞內部的摩擦,日子也好過一些。
此外,中樞人物雖然負擔決策研究,并草擬諭旨,但他們都待在京城里,對外情知之甚少,所以在做決策之前只能求助于封疆大吏,對封疆大吏中的首席——直隸總督自然更為倚重。
還有,樞臣的氣度和性格也有影響。恭親王周圍的人有文祥、寶鋆(yún)、桂良、勝寶等,他們思想先進,認真負責,面對外國的侵略威脅,他們準備著臥薪嘗膽,以振興中華,對于內政外交的重大問題,極少有獨斷獨行、剛愎自用,采取的多為“博采周咨”,“謀定后斷”。這樣,封疆大吏積極建言進策就有了良好的環(huán)境保障。此外,他們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沈葆楨等人相似,內外相維以推行洋務運動,是一個共同的洋務集團,相互關系十分融合,故而李鴻章的意見較為容易被采納。光緒二年(1876年),文祥逝世后竟出現李鴻章不出主意,他們就不作決策的局面。在曾、左、沈相繼去世后,李鴻章更成了他們的核心和精神領袖。
直隸總督位居各地封疆大吏之首。巡撫是其他各省的最高長官,兩三個省之上置一總督;而直隸省一省就置一總督。此外直隸總督的首要任務就是保衛(wèi)京師,這比各省重要。朝廷一般讓重臣擔任此職務并兼任內閣大學士,人稱“宰相級總督”。李鴻章任直隸總督之前就有了協(xié)辦大學士的頭銜。同治十一年(1872年),他晉升為武英殿大學士。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4年),他再被晉升為內閣大學士之首——文華殿大學士,成為首席閣揆。在李鴻章之前,該職位一直是由滿人擔任的,李鴻章是第一個得到這一職銜的漢人。因此,他穩(wěn)坐封疆大吏的頭把交椅,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的領袖,一干就是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