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江南地區(qū)的習(xí)俗,鴨子是秋季必不可少的美饌之一。鴨肉中脂肪的含量適中,比豬肉要低,易于消化,并均勻地分布于全身組織中。鴨肉是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比較多的肉類,對心臟有一定的保護(hù)作用,可抗腳氣、神經(jīng)炎和多種炎癥。與畜肉不同的是,鴨肉中鉀的含量很高,還含有較多的銅、鐵、鋅等微量元素。吃鴨子可以滋陰補虛、利尿消腫,在滿足口福的同時,對健康也大有裨益。烹制鴨子的方法很多,家常做法有紅燒、燉湯、清蒸,等等。烤鴨、鹽水鴨、板鴨更是讓人食指大動。
江南的傳統(tǒng)美食——扁尖老鴨湯是老年人秋季食補不錯的選擇。
鴨湯中加入扁尖,即曬干的嫩竹,可吸收一部分脂肪,使湯不致過于油膩。此外,還可以適量地添加枸杞、荷葉等中藥。枸杞具有平補的功效,荷葉有清熱的功效,在補養(yǎng)身體的同時,不會使人上火。另外,人們食鴨時都有這樣的直觀感受——鴨肉比較老,這是因為鴨肉纖維較粗,需要經(jīng)過較長時間的熬制,鴨肉才能變得十分酥爛,這樣才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老年人飲用鴨湯時,應(yīng)將漂浮在上層的脂肪去除,以降低熱量的攝入。鴨子的烹調(diào)方法很多,但老年人應(yīng)該少吃烤鴨和鹽水鴨。前者雖然美味可口,但脂肪含量卻高得驚人,不適合代謝機能逐漸減退的老年人;后者鈉離子的含量較高,對于本來就有高血壓的老年人,無異于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