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有的英國傳媒便想出以下一個笑話:
有一次彭仕國去問布萊爾有何方法可以令自己更受歡迎。
“新工黨”的代表性人物布萊爾說:“Meet the people.”(會見群眾。)
但這位土頭土腦的“老工黨”竟一時聽錯,結(jié)果便走了出去“Beat the people”(毆打群眾)。
同一個月,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在波蘭首都華沙舊城區(qū)參觀時,被一名反全球化的示威者以雞蛋擲中手臂,但他沒有像彭士國般揮拳相向,只是除下外套,繼續(xù)替市民簽名,向游客問好。有人問他感受,他只笑說:
“擲雞蛋的人手勁不夠?!?/p>
其實這方面的幽默感,要算曾是好萊塢動作片巨星的加州州長阿諾德?施瓦辛格道行更高。競選期間,當他在公眾場合發(fā)表演說時,曾被人用一只雞蛋擲中其左胳膊,他的助手急忙將雞蛋抹走,但施瓦辛格干脆將被弄臟的外套脫下來交給助手,然后繼續(xù)演說。事后還談笑自若地向記者說:
“這家伙還欠我一片臘肉。”
有一次,美國前總統(tǒng)里根到加拿大作訪問并發(fā)表演說,但卻遭到當?shù)厥就耸康摹盁崃摇闭泻?,抗議聲浪甚至大到多次打斷演說。作為主人的加拿大總理杜魯多(Pierre Trudeau)感到十分尷尬和難堪,倒是里根來得大方和瀟灑,他說:
“這些事情在美國時有發(fā)生,我想這些人怕是特地從美國趕到貴國的,好讓總統(tǒng)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p>
頃刻間,連一直緊皺眉頭的杜魯多都忍不住笑了出來。
從容、幽默、開懷、樂天、得體、恰到好處,這就是西方政治領(lǐng)袖處理類似尷尬場面、看待民眾對一己的敵意和羞辱的最好政治方法。這也是西方從政人物的主流價值:擁有政治權(quán)力的人,必須學會謙卑。
從政人物必須記住,他的所有權(quán)力都是人民授予,所以每時每刻都要學會謙卑。民眾知道,如果擁有政治權(quán)力的人心胸狹窄是很危險的,他可以運用手上的權(quán)力,把政敵及百姓弄得死去活來,所以票只能投給有胸襟和包容的人,以求起碼自保。出來參選的人,你說虛偽也好,又或者真的內(nèi)化了這種價值也好,面對民眾即使是無理取鬧的行為,都必須忍氣吞聲。這就是西方民主和選舉下的“游戲規(guī)則”。
于是大家看到,布什、克林頓、施瓦辛格、里根等,都是以開懷、樂天的態(tài)度來看待民眾對一己的敵意和羞辱。究竟這是真情抑或假意?其實并不太重要。因為慢慢這些都成了社會對從政者所要求的標尺和基準,再沉淀、累積成了一個地方的政治文化,“戲假”慢慢有一天也會變成“情真”。
我記得前捷克共產(chǎn)黨領(lǐng)袖杜布切克(Alexander Dubcek)(布拉格之春的主角),有一次給大學生包圍,問他如何能保證捷克的民主、自由時,他是如此回應的:
“你們問我如何保證,我的答案就是——靠大家,靠今天包圍著我的大家?!?/p>
2006年,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quán)來到反叛出了名的香港中文大學演講,結(jié)果果然被學生在門口圍堵、沖擊,擾攘了一段時間,到他終于可以開始演講時,他是如此說出開場白的:
“我今日遲了入會場,因為在門口見到其他同學,他們很熱情,給予我更大信心。之前,我的同事問我是否知道這么多年來沒有港督或特首有膽量到中文大學演講。而最受歡迎的彭定康港督來頒發(fā)大學學位時,他的座駕亦被圍堵。我當時亦有些猶疑,不知會發(fā)生什么事。我今日到此并沒有失望,果然有同學在外擾攘……對當權(quán)者來說,一定是一個大的警惕,亦是一個好的反思的機會。從這方面來說,我很感謝今日同學表達了他們的意見?!?/p>
各位讀者,你會較認同哪一種回應方式呢?
<<< 有關(guān)杜布切克的故事,記載在James Humes所著以下一書內(nèi):Instant Eloquence: Public Speaking Made Easy,Barnes & Noble,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