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我以前總是單方面地在聽。我只聽自己想聽的,而不是她想說的。到頭來,我聽到的終究只是自己的心聲而已。你在與別人交流的時候,有沒有類似的情況呢?當然有,而且經常有。我們總是急于說出自己的想法卻忽略了別人真正要說的。我們需要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一種想贏的欲望。可是這對雙方關系的發(fā)展卻絕無助益,當然也不會促進我們與音樂之間的關系了。
每個人心里都有音樂。樂器只是為音樂提供不同的表達形式,這樣別人就知道你是有音樂細胞的。實際上,你一個音都不用彈就能證明這一點。音樂不在我的貝司里,也不在任何樂器里,正因為我了解了這一點,才改變了我心中的音樂以及我與她之間的關系。我不再嘗試去創(chuàng)造一個她,而是去感覺她和傾聽她。我知道只有這樣,我們的關系才是完整的。一個朋友曾告訴我:“放在地上的樂器不能發(fā)出任何聲響,是彈奏者讓音樂降臨。”請注意,他并不是說我們可以去創(chuàng)造音樂。這兩者是有區(qū)別的。
過不了幾頁,帶給我嶄新生活觀的那個男人就會出現了。在他的指導下,新想法以摧枯拉朽之勢拔除了我頭腦中的陳腐觀念。要不是他,我可能到現在也無緣得見音樂的真顏。是他讓我成為了音樂家,成為了今天的我。在這條路上,還有許多人給予過我?guī)椭?,但我想特別感謝他,因為是他幫我找到那一度遺忘的音樂殿堂。
我的朋友們,這就是你們一直所期待的。也許你們會覺得與想象的不盡相同,但相信我,你們所需要的都在這本書中,現在要靠你們自己去找到它。
記得嗎,我在開頭的時候就說過你與她——音樂之間一定有某種緣分?其實,她貫穿著這本書的始終。你可能還不太確定這種緣分,對吧?沒關系,你我都可以暫時保留看法。請接著讀下去,音樂、我和邁克一定會幫你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