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午飯后閑聊的時候,我們無意中談起孩子的興趣問題,他反倒是一肚子苦惱,說他的女兒學什么都提不起興趣來,花了近千塊錢學游泳,到現(xiàn)在連基本的姿勢都不會,其他愛好方面也是淺嘗輒止。問孩子為什么,孩子的回答很讓他吃驚:“再學又能怎么樣呢?學得再好,在爸爸眼里也不怎么樣?!芭笥颜f,他經(jīng)常當著女兒的面進行點評,覺得女兒在某些方面的進度和表現(xiàn)讓人不滿意,他經(jīng)常會以對待成人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批評孩子,并要求女兒向自己看齊,每次都是“想當年我如何如何……”以上這些讓我明白一個道理,要讓孩子對學習有興趣,對學習充滿信心,父母在和孩子互動的時候,要主動放下身段,學會向孩子示弱。讓孩子也感覺到,在互動的過程中,爸爸媽媽也有不會的,也不是十全十美的,這就促使孩子產(chǎn)生與家長共同探究的愿望。如果能堅持下去,會慢慢培養(yǎng)起孩子對學習的信心,燃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后來,我與沐沐再下象棋時,就常常會有意無意地輸給他或露出一些明顯的破綻,讓他有種比父親強的自豪感。當我與沐沐溫習漢語拼音、英語時,我常常帶著難以改變的鄉(xiāng)音跟他對話。他便常常以嘲笑的口氣,卻又不厭其煩地糾正著我的發(fā)音。在和沐沐比賽繪畫時,我越是畫得慘不忍睹,沐沐越是向我展示他學到的繪畫技巧。而所有這些,都是我在示弱的同時,想要沐沐逐漸體會學習的樂趣,感受學有所成的榮譽感。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沐沐在許多方面進步非常明顯,之前刻意追求的東西,他能在這種互動的游戲中取得出人意料的進步。比如學騎自行車、學五子棋、下圍棋、轉(zhuǎn)呼啦圈等等,所有這些,都是這種模式下的典型示例。所以,在孩子面前,家長適當示弱,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6.批評之前先贊美
父母學會了如何正確地贊美和批評,孩子才能“謹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風刮倒“,才能在學習中更有信心,更加努力。
孩子的成長需要贊美,也需要批評。就像美國著名作家巴德?舒爾伯格所說的那樣“它們像兩股風不斷地向我吹來,我謹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風刮倒“。在巴德七八歲的時候,他寫了一首詩,母親摟著巴德不住地贊揚,父親卻說這首詩“糟糕透了”。父親的話很讓巴德傷心,然而靠母親的支持鼓勵,他還能堅持寫作,但也正是父親的不斷挑毛病、指出其不足,促使他不斷超越自我。沒有父親的嚴格要求和督促,巴德寫作水平很難不斷提高。就這樣,伴隨著“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聲音,巴德終于成了一名作家。
“精彩極了”是贊美,“糟糕透了”是批評。它們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贊美與責備聽起來很簡單,可是要真的對孩子實施起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