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高漲:中國如何應對?
持續(xù)攀高的原油價格,使以中國為代表的諸多亞洲國家的燃油補貼政策越來越難以為繼。中國、印尼、馬來西亞、斯里蘭卡等國紛紛采取調高油價、限制油品銷售、打擊油品走私等手段來緩解日益吃緊的財政壓力。屢創(chuàng)新高的國際油價,也將中國的石油價格改革推向了風口浪尖,但在內部通脹壓力加大和外部貿易環(huán)境趨于惡化的情勢下,尤其是在四川大地震和南方水災之后,油價完全與國際接軌是否可行?
目前,中國的現(xiàn)實情況是,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油價之間是“有限接軌”,即原油價格已與國際油價接軌,基本保持一致。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接軌,但變動又滯后一到兩個月。這種價格形成機制始自1998年。1998年,中國價格改革由完全計劃向市場經濟轉軌,當時選擇新加坡的市場作為國內石油定價的基礎。當年,國務院決定以月度為基礎將國內原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掛鉤。
2000年,中國通過連續(xù)7次調整油價,徹底改變了石油價格長期低于國際市場的狀況,開始與國際市場油價基本同步。按照國家的規(guī)定,國產原油基準價格由國家發(fā)改委根據(jù)上月國際市場相近品質原油的離岸價格加上關稅確定,貼水或升水由購銷雙方根據(jù)原油運雜費負擔和國外油種的質量差價及市場供求等情況協(xié)商確定,這就是國內原油定價滯后于國際市場價格一個月的原因。2001年底,中國選擇了紐約、鹿特丹和新加坡三大最主要的石油市場作為參照基礎。
但國內汽油、柴油零售價則由國家發(fā)改委調控,只有當新加坡、紐約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加權平均價格變動幅度超過8%時,國家發(fā)改委才有可能重新考慮確定國內成品油的零售基準價。石油企業(yè)則根據(jù)發(fā)改委確定的基準價,以8%的上下波動幅度來決定最終零售價。
在實際運行中,中國國內油價的調整不僅嚴重滯后于國際市場的變化,而且政府出于經濟與社會等目標的考慮,往往將國內成品油價格確定在國際市場價格水平之下。
因此,盡管現(xiàn)在國際石油價格持續(xù)飆升,但國內成品油基準價在2008年6月20日提高成品油價格之前,仍是發(fā)改委2007年11月確定的,并沒有跟隨國際市場的油價走勢。所以,油價放開或接軌在相當意義上意味著油價的大幅度提高。
中國并不是一個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而且已經成為原油高度依賴進口的國家,每年約3.5億噸的石油需求中,有一半左右需要靠進口解決。這就意味著中國的石油價格要看國際油價的臉色。但是,中國現(xiàn)在還是世界上油價最低的國家之一。6月20日前,中國成品油價格只相當于美國的61%、日本的41%、英國的28%。
用那么高的價格買來原油,卻用那么低的價格賣出煉好的成品油,這就叫“油價倒掛”。之所以要這樣,政府用心良苦,要保GDP,要保CPI,要保國內的和諧安定。
從2007年11月到2008年7月,國際油價從93美元/桶飆升至150美元/桶左右。中國2008年前5個月的原油進口均價為689.9美元/噸,同比上漲了64.1%。即使在這種壓力下,中國政府在2008年6月份依然僅小幅度提高油價,仍然采取財政補貼的措施補貼煉油企業(yè)的虧損。于是,受補貼的中國油價就像是全然不受國際油價暴漲影響的一座“孤島”。
結果是,國內一方面高調節(jié)能減排,一方面能源消耗卻繼續(xù)居高不下。連美國人都舍不得開了的大排量車,在中國銷路竟直線上升。這倒也罷了,反正也是“人民內部矛盾”。但有識之士終于發(fā)現(xiàn),這種“油價倒掛”給了國際投機資本以機會,使得境外飛機、輪船和中國香港汽車到內地加油的比比皆是。
更夸張的是,連中東產油大國的油輪在運送原油到中國后,也一定要加滿燃油再往回開。中國抑制油價,投機資金就推高國際油價,客觀上形成中國納稅人的錢,以政府補貼的形式通過進口油價“補貼”了全球的局面。而國際上一些人得了便宜還賣乖,說由于中國政府不肯取消油價補貼,人為地把油價壓在低位,扭曲了能源的實際價格,實際上是在鼓勵過度使用能源,這才造成了國際能源緊張和環(huán)保壓力的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