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原本以為自己至少能申請到一兩所學校的全額獎學金。“但美國教授一個個鷹眼犀利,一下子就看出來我是個濫竽充數(shù)的草包,連太平洋一個小小島嶼上的夏威夷大學,都對我不屑一顧?!庇崦艉樽猿暗卣f。
1992年,俞敏洪終于等來了美國幾所大學的錄取單,但是基本上都沒有獎學金。在那個年代,美國大學的學費最低也得兩萬美元。按當時的匯率,兩萬美元相當于人民幣12萬元,對于俞敏洪北大任教每個月120元的工資來說,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就算再有“愚公移山”的毅力,在美國讀書的四年學費也需要俞敏洪222年的工資,真可謂是“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不久之后,事情有了轉(zhuǎn)機,美國的一所二流大學答應給俞敏洪提供3/4的獎學金。雖然大部分學費是有著落了,但剩余的1/4的學費(5000美元)要靠他微薄的月薪支付,還是難以支撐。一介布衣,充其量就是比別人多掌握了一門語言,除了販賣知識,俞敏洪還能怎么籌錢?
于是俞敏洪約了幾個同學一塊兒出去辦托福班,掙出國的學費。
此時,中國的出國大軍如決堤之海,洶涌而起。隨之而來的是,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在北京街頭的各式TOEFL和GRE培訓班。走投無路但卻心思活絡的俞敏洪把眼睛盯在了校外培訓上,他和其他三個同學在校外培訓班代起了課,打起了小工,一節(jié)課30元,十節(jié)課就是300元。
在當時,很多很小的補習培訓班都因為請了諸如俞敏洪這樣的北大英語講師打起了“北大”的旗號,俞敏洪自己也摻和在里面。但北大自然以聲譽為重,對這類做法一律明令禁止,并且給俞敏洪下了禁令。
俞敏洪倒也沒有太在意,看著從前的同班室友包凡一、王強都已經(jīng)或?qū)⒁诋悋l(xiāng)沐浴著歐風美雨,自己卻屢屢碰壁,心里自然焦急,頗有些破釜沉舟索性豁出去的味道。
不料這一回,在北大沉默了十年的俞敏洪一朝成名,只是這次的成名很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
“一朝成名”,羞辱與決絕
“北大踹了我一腳,我當時充滿怨恨……”俞敏洪說。
北大的三角地,是北大僅次于博雅塔、未名湖的一道著名的景觀。三角地是北大的信息流動的中心地帶,所有學生舉辦的露天的小活動也多在此開展,各種各樣的講座信息和廣告信息都在此發(fā)布,每一個北大學子都不會陌生。
俞敏洪也不例外,但北大三角地最讓他刻骨銘心的,是北大對他的羞辱。
1990年秋天,北大三角地的高音喇叭廣播了對俞敏洪的處分,大意是俞敏洪打著北大的名義私自辦學,影響教學秩序云云,處分決定是記大過。
俞敏洪沒有絲毫準備,因為校方在作出處分的決定之前并沒有和俞敏洪作過事先的溝通。突然這樣嚴厲的公開批評,如一道驚雷,炸得俞敏洪措手不及、驚慌無助。
一時之間,俞敏洪在北大成了轟動性的人物。太多的關(guān)注,太多奇怪的眼神,一下子全部涌向了這個昔日默默無聞的俞敏洪。令俞敏洪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沉默多年的他,居然以這樣一種方式來了個“一鳴驚人”。
俞敏洪并不是一個脆弱的人,也不是一個承受不起苦難和打擊的人,但是在毫不知情、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這個處分對俞敏洪來說,猶如當頭雷擊。為了挽回顏面,1991年9月,俞敏洪作了一個令家人和朋友都十分意外的決定——辭職,放棄北大。
在20世紀90年代初,作出辭職決定可是驚人大事,尤其是高校教師。當時“鐵飯碗”的職業(yè),多少人求之不得。其實,俞敏洪完全可以在北大繼續(xù)教書,因為時光會沖淡人們的記憶。
很多人也許要對俞敏洪的膽識肅然起敬。可是,這背后的辛酸和無奈卻是人們無法體會的?!爸艺咧^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在北京這個大都市,一個普通的人決然地放棄公職,從此踏上的是一條隨時面臨巨大的生活壓力、處處遭遇冷漠都市擠迫的不歸路。
俞敏洪承認自己很自卑,但自卑并不等于不需要尊嚴,相反,是需要更多的尊嚴。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條約定俗成的規(guī)定:“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被蛟S俞敏洪之前心存僥幸,對北大的人文關(guān)懷充滿了信心。結(jié)果,一紙休書,把他踹出了他曾引以為豪的燕園。昨日還是此家人,今日翻然成路人。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被北大“踢了一腳”的俞敏洪,頃刻之間成了北大的“流亡者”。以這樣的收場來告別生活了11年的北大燕園,放棄自己的事業(yè),背著重重的處分,俞敏洪的生命和生活陷入了風雨飄搖、暗無天日之中。他內(nèi)心的落寞、苦悶、絕望,外人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