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哪種資本怎么用都不會減少,而且還會增值?沒有聚寶盆,再怎么有錢,也有揮霍殆盡的一天。俗語說"富不過三代",我們??吹奖┌l(fā)戶因為沒有好好教育下一代,財產(chǎn)很快被敗光。
那么,除了錢之外,還有哪種資本可以扮演聚寶盆的角色?不會消失的資本,就是人的資本以及知識的資本,總而言之就是知識。只要有知識,你就算倒下也還能再站起來。因為你只要對知識善加利用,就一定能找到工作,賺到錢。
猶太人與華僑的共同點,就是對知識無比重視。猶太人到處漂流了兩千年,華僑則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而離開故土。有一部作品《屋頂上的提琴手》就是描繪這種漂泊生活的,其作者休勒姆·阿萊亨(Sholem Aleichem)說:"猶太人常常戴著帽子,這是因為不知道何時會被強迫遠行。""如果常從一地被趕出,到另一地要能活下去,腦袋中就必須擁有超越其他人的知識。"猶太人如此強調(diào)知識的重要性,就是因為不管在哪個時代、哪個社會,他們都被壓迫成為社會的下層。"猶太人聚居區(qū)域"的英文單詞"Ghetto",衍生出的意思就是"貧民區(qū)"。用韓國的環(huán)境來比喻,他們等于通過司法考試也不具相關資格,也不能選擇社會地位高的職業(yè)。因為沒辦法進入社會的領導階層,他們能夠信賴的只有自己的能力、知識跟錢而已。各位想想六七十年代殘破凋敝的韓國吧。在那個時代,要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最快的方法就是把田把牛都賣掉,到首爾去"留學",然后考取資格證書。這樣一來,窮人馬上就可以跟有錢人家的子女結(jié)婚,同時取得財富與名譽。猶太人同樣如此。"沒有比痛苦跟貧窮更偉大的老師",這句話對猶太人也很適用。
所以猶太人的教育程度比任何民族都高,連韓國的教育熱潮也完全比不上。幾年前美國第二大長途電話公司世界通訊(WorldCom)爆發(fā)假賬問題。當時花旗集團的投資銀行所羅門美邦分析師杰克·格魯曼(Jack Grubman)因為故意上調(diào)世界通訊的股票評級,所以也受到牽連。這個分析師這樣造假,他跟花旗執(zhí)行官威爾要的東西居然不是錢。他要的是讓自己的兒子進入"92StreetY"這家猶太人中心所經(jīng)營的幼兒園。這家幼兒園注冊費比美國有名的私立大學還要貴,但很多人還是擠破頭要讓自己的孩子進去,可以說是最棒的幼兒園。當然威爾與格魯曼都是猶太人。不只如此,歷史上最早對兒童實施初等義務教育的民族,也是猶太人。
在《支配世界的猶太人成功法》一書當中,整理了許多猶太人教導孩子的格言:
·如果同時弄臟衣服跟書,要先把書擦干凈。
·學習之后要復習,并不是要你死記硬背,而是因為你如果復習好幾遍,通常能從中得到新的收獲。
·復習一百遍跟復習一百零一遍會有很大的差異。
·害羞的人不可能成為好學生。人對學習必須要貪心。
·如果有天使突然出現(xiàn)在你面前,要讓你瞬間體會經(jīng)典所教導的一切,你也應當拒絕。因為學習的過程比結(jié)果更重要。人應該通過努力獲得報酬。
但并不是極度強調(diào)教育,自然就能帶來經(jīng)濟上的成功。從名校畢業(yè)卻沒賺到大錢的人比比皆是,學歷不高卻賺大錢的人也不算少。在猶太人的教育中,我們必須要注意的部分,是他們不只強調(diào)知識的重要性,而且還會培養(yǎng)孩子在經(jīng)濟方面的思考能力。
首先,猶太人在教育孩子時,會先教他們生存的邏輯?!妒澜缱顝姵晒瘓F--猶太人》的作者馬格斯·迪蒙特說:"'如何活下去',是猶太人思考的核心問題。"猶太人到處被迫害、被放逐,常常喪失生活的基礎,一直處在悲慘的命運之下活到今天。所以他們重視"該如何活下去"甚于"該如何生活"。
韓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進好大學、好公司,或者當醫(yī)生、當律師。"當什么"好像比"怎么當"更被重視。但并不是每個律師都能成功?,F(xiàn)在的社會,是即使你當上了醫(yī)生,如果沒有特殊的優(yōu)點,也一樣會被淘汰的社會。所以重點是不管做什么,一定要跟別人有所不同。江原大學社會學系的鄭成浩教授說,猶太人的成功秘訣不是教孩子"比別人優(yōu)秀",而是要孩子"跟別人不同"。即便如今,猶太人依然要把自己的民族教育成"在戰(zhàn)爭中都能存活的民族"。
按照馬格斯·迪蒙特的分析,就是這種現(xiàn)實性的思考方式,讓猶太人的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數(shù)量遠遠超出文藝領域。
"猶太人在哲學界出了史賓諾沙,在經(jīng)濟學界出了馬克思,在精神醫(yī)學界出了弗洛伊德,在物理學界出了愛因斯坦,但為什么在文學或者音樂、美術方面很少產(chǎn)生優(yōu)秀人才?我想這大概是因為大部分猶太人在各國的文藝領域被排斥,而自己也拒絕投入其中。"換句話說,在社會中占少數(shù)的猶太人為了活下去,放棄了主流而選擇了非主流的道路,以增加自己的競爭力,所以在主流的文化與藝術界無法嶄露頭角。
第二,猶太人比較少教導孩子人生的光明面,反而總是提醒他們?nèi)松暮诎得?。人們對錢常產(chǎn)生錯覺的,就是在這個部分。大部分人都先品嘗到金錢的甜蜜,而不是金錢的殘酷。一個人比較喜歡花錢而不是存錢這件事,代表這個人只想看到錢光明的一面。然而,金錢發(fā)揮力量的時期,就是在人的艱難時期。鄭成浩教授這樣解釋猶太人的特性:"他們希望將孩子培養(yǎng)成通過黑暗面看到光明面的人,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不放棄,通過體驗這樣的困難,能不失去對未來的希望,而繼續(xù)活下去。為了成為這樣的人,要不計代價盡一切的努力。"下面是猶太經(jīng)典《塔木德》中師父與弟子的一段問答式對話:
"人只有一張嘴,卻有兩個耳朵。為什么呢?""這是要人少說話,多傾聽。""人的眼睛分成黑的部分跟白的部分。為什么人是用黑的部分看這個世界呢?""因為要通過黑暗面來看世界才行。只看光明面的話,會產(chǎn)生對自己過度樂觀的思想。這是要警戒我們不要過度驕傲。"華僑的教育觀,也有許多跟猶太人類似的部分。正如前面所說,即使是靠房地產(chǎn)賺大錢的東南亞華僑,也不會投資政府限制過嚴的土地。這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制度何時會改變,自己的財產(chǎn)何時會被奪走。但另一方面,他們常投資可以移動的資產(chǎn)。就像猶太人掌握鉆石業(yè)一樣,許多華僑企業(yè)家投身海運業(yè)。1949年之后,定居在香港跟臺灣的上海企業(yè)家,有許多人都經(jīng)營海運相關產(chǎn)業(yè)。因為船舶總是在移動。
華僑們也認為教育是可以移動的資產(chǎn)。這就是華僑的教育熱潮不輸猶太人的原因。這樣的話,現(xiàn)在居住的國家可以把自己所有財產(chǎn)奪走,并把自己掃地出門,卻搶不走自己的知識。
華僑對可移動的資產(chǎn)如此關心,是因為他們在各個社會都是少數(shù)群體,經(jīng)歷了種種苦難。根據(jù)一項以華僑企業(yè)家為對象的調(diào)查,移民第一代有90%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40%經(jīng)歷過"文革"等政治運動,32%失去過家庭,28%曾經(jīng)遇到過經(jīng)濟上的災難,以致失去全部財產(chǎn)。華僑們就是在這樣不確定的條件下活過來的。在不確定的環(huán)境中要活下去,他們的方法就是"勤儉"跟"注重教育"。這種態(tài)度,跟猶太人的"知識可以讓你比別人想得超前一步,不但讓你可以生存,還能保障你有機會提升生活品質(zhì)"這種想法,可以說是相通的。世界級華商,資產(chǎn)超過72兆韓元的臺灣臺塑集團王永慶董事長就曾經(jīng)說過:"手中的錢可以搶走,但人內(nèi)在的力量用武力也奪不走。"第三,要讓孩子從小就接受經(jīng)濟的實戰(zhàn)教育。只要孩子談到錢,韓國的父母似乎就會帶著責備的口吻說:"錢的事不要你操心,好好去念書吧!"但是華僑們不會如此。他們反而會教導孩子從小就明白經(jīng)濟活動的意義,以及企業(yè)家的思考方式。為了減少不確定性,父母會告訴孩子職業(yè)選擇或事業(yè)上進行風險管理的重要性。"狡兔有三窟""寧為雞首,勿為牛后"等等生活智慧,他們是從小聽到大的。所以很多華僑不喜歡當薪資固定的上班族,而是喜歡成為專業(yè)人士或自行創(chuàng)業(yè)。即使自己上班,也常常跟人合伙投資兩三家店面或事業(yè)。薪水族如果被開除就慘了,但華僑們?yōu)榱藴p少不確定性,會用很多方式分散金錢與工作的風險。
亞洲最大的財閥,香港的李嘉誠曾經(jīng)讓兩個兒子參與董事會召開的會議。那時候他的大兒子李澤巨只有9歲,小兒子李澤楷只有8歲。他這樣是為了讓孩子們旁聽社會課程,也讓他們學習企業(yè)經(jīng)營。當李嘉誠跟董事們意見不同、激烈爭論的時候,兩個小孩都開始放聲大哭。李嘉誠沒有安撫他們,而是教導他們:"為了公司的利益產(chǎn)生爭論是很正常的事情。"這個小故事讓我們可以稍微窺見華僑是如何對子女進行經(jīng)濟教育的。
臺灣臺塑集團創(chuàng)辦人王永慶的教育觀,可以表現(xiàn)在"母雞與小雞"這個比喻上面:"小雞生下來時是很脆弱的,無法進食,需要母雞來喂它。但等到小雞長大可以自己找食物吃了,母雞就會讓它們自立,不再喂食。而且若是小雞想要搶母雞找來的食物,母雞會狠狠地把它趕走。"除此之外,華僑跟猶太人不同的另一點,是注重儒家式的家風。如果說猶太人的教育是重視與眾不同的個性,那么華僑在經(jīng)濟教育上的重點,大概就是要"守信義"等等儒家的價值觀。這樣的差異來自文化背景的不同。但最重要的并不是這樣的差異,而是猶太人與華僑為求得經(jīng)濟上的成功,其思考方式上的許多共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