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通論

隋唐五代河南的教育和科舉·科舉(三)

洛陽隋唐研究(第二輯) 作者:郭紹林 主編


  三、進士科報考、錄取的相關問題

  1.李賀避諱不得舉進士

  河南府福昌縣(今河南宜陽縣)人李賀,受韓愈鼓動,在洛陽參加鄉(xiāng)貢考試,準備去長安應進士舉。但他的父親名叫"晉肅","晉"與"進士"的"進"同音,一些和他爭名的人借口他應該避家諱,對他大肆詆毀,極力阻撓他考進士。韓愈感到這種做法不合理,不公平,后果嚴重?;矢泟訂T韓愈寫篇文章公開辯白,于是,韓愈作《諱辯》一文?!吨M辯》先引用"二名不偏諱"和"不諱嫌名"的律文作為立論的理論依據(jù)。"二名不偏諱"是說雙名兩個字不連在一起使用,單獨使用其中任何一個字,都符合避諱的原則。"不諱嫌名"是說同音字不避諱?!吨M辯》據(jù)此反問道:李賀的父親名叫"晉肅",李賀舉進士,是犯了"二名律"呢,還是犯了"嫌名律"?李賀父親名叫"晉肅",李賀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周公、孔子倡導以禮法制度來教化天下,為人們制定了普遍遵循的原則。然而周公作詩不避諱父親和兄長的名字;孔子的母親名叫"徵在",孔子在這兩個字單獨出現(xiàn)時也不避諱。儒家經典《春秋》中,不譏笑不避諱同音字的現(xiàn)象。周康王姬釗的孫子,死后的謚號是昭王,所用的"昭"字,便與其祖父名字"釗"字同音。曾參是著名的孝子,他的父親名叫"皙",但他不避諱同音字"昔"。周朝有人叫"騏期",漢朝有人叫"杜度",姓氏和名字是同音字,如果他們的后代要避諱同音字,恐怕連自己的姓氏都得改了。漢武帝叫"劉徹",后來避諱稱呼漢初人"蒯徹"為"蒯通",但當時沒有把"車轍"的"轍"改成別的什么字。漢高祖的皇后叫"呂雉",當時把"雉"改稱為"野雞",但沒聽說把同音字"治天下"的"治"改成另外的字??傊?,"今考之于經,質之于律,稽之以國家之典,賀舉進士為可耶,為不可耶?凡事父母得如曾參,可以無譏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務行曾參、周公、孔子之行,而諱親之名則務勝于曾參、周公、孔子,亦見其惑也"。(《全唐文》卷五百五十八)

  李賀對于五言排律詩和駢體文,一向不喜歡,也不擅長,因此,即便沒有避諱父名的原因,他也會名落孫山。

  2.杜牧在考前即被確定錄取名次

  進士的錄取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名單和名次往往在考試之前就確定下來了。其中一個因素是考生行卷邀名。進士舉子把平素的詩賦、傳奇習作抄寫裝裱成卷子,一再呈現(xiàn)給顯貴名流,借他們的夸獎以獵取名聲,并通過他們介紹給主考官,以便順利錄取。杜牧在洛陽以第五名錄取,類似于這種情況。大和二年(828),崔郾由長安赴東都主持科舉考試,公卿大臣在長樂傳舍為他餞行。太學博士吳武陵匆匆趕來,對崔郾說:進士科考生杜牧的《阿房宮賦》被廣泛傳誦,是王佐之才,請以狀元錄取。崔郾說狀元已定人選,吳武陵說:"不得已,即第五人。"崔郾答應下來。有大臣說杜牧"不拘細行",企圖加以阻止,但崔郾說:"已許吳君矣。牧雖屠沽,不能易也。"(王定保:《唐摭言》卷六《公薦》,載《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下冊)這樣做,算不上是把平時作業(yè)同考試成績一并考察,因為無法確定考生的行卷是否弄虛作假,而且還沒有進行進士科的正規(guī)考試當然沒有成績,錄取名次卻定下來了。

  單就杜牧來說,這篇《阿房宮賦》不是弄虛作假,無論從政治角度還是從文學角度來看,確實寫得好。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825-827)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樊川文集》卷十六)當時杜牧20出頭,不滿于少年天子唐敬宗的所作所為,作了這篇賦,借揭露秦朝皇帝的殘暴無道、荒淫奢靡,說明國家興亡的道理,以提供歷史借鑒。杜牧這篇賦,表明他是一位關心國家政治和民生疾苦的人。他寫了一系列文章,探討富國強兵的途徑,主張平定藩鎮(zhèn)割據(jù),加強國家統(tǒng)一,健全法制,鞏固國防。因此,《新唐書》卷一百六十六《杜牧傳》稱贊道:"牧剛直有奇節(jié),不為齪齪小謹,敢論列大事,指陳病利尤切至。"有人說他"不拘細行",是指他的風流韻事,這在唐代本是文人的常態(tài),與他的大節(jié)相比,顯得很次要。

  杜牧在東都常舉中被錄取為進士第五名,他立即趕回長安,一月光景,又參加制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考試被錄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