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編:文科的素質教育

隋唐歷史文化 作者:郭紹林 著


  我校由??粕駷楸究?,不是單純的學制延長,而是層次和標準的提高,因此,素質教育顯得更加必要和迫切。茲就文科的素質教育略陳鄙見,幸高明有以教我。

  以前人們把上學叫做念書:念中學,念大學,念幾年級。然而這些年上學變成了上課。每天課都安排得滿滿的,課外有一些非學習的集體活動,自習時間甚至不夠閱讀和記憶當天學過的教科書和英語詞句。上學既然僅僅是上課,雙休日用來休息,當然是天經地義的。師專兩年制時期開設的專業(yè)課,基本上是學科基礎知識,改為三年制后,只增加了一些公修課,專業(yè)課維持原樣,甚至課時有所減少。既然是基礎知識,課堂教學似乎應該注意體系的完整、系統(tǒng),知識的循序漸進;加上培養(yǎng)初中教師的直接目的,須體現出該課程的執(zhí)教方法。于是乎不分教材內容的深淺難易,教師按部就班,搖唇鼓舌,盡管十分投入,十分熱鬧,終究是單方面的努力,學生是否需要,是否有所得,往往不予顧及。這也給一部分上進心不強的教師提供了藏拙和混日子的方便,他們不需要刻苦鉆研專業(yè)和教學法,只消找?guī)追N同類的教科書,拼湊成一份講稿,便可在學生既不讀書又不質疑的情況下,完成課堂教學。學生畢業(yè)后對學習生活的回憶,僅僅是聽過一些課,值得回憶的教學,恐怕只能是哪位教師的鼻子眼睛安裝在面部什么位置,曾說過什么俏皮話,至于這門課的系統(tǒng)知識,多半早就忘到爪哇國去了。畢業(yè)生的素質到底有多高,也就可想而知了。

  要想提高素質,文科學生應該讀書,課堂教學應該圍繞讀書而展開活動,變成導讀、示范、解疑性質。學生只有讀書,才能知道哪位作者主張什么,哪本書說了些什么,哪些內容應該抄下來反復玩味,哪些疑點需要向教師請教和同學討論,別的書有什么異同,自己能做出怎樣的判斷。如果在教師的指導下經常寫一些讀書報告、札記、論文,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思維判斷能力、學術敏感性,必定會迅速提高;日積月累,對于專業(yè)知識,必定會融會貫通。一些學習不夠積極主動的學生,不讀書便交不了差,不得不動起來。這樣就把原來那種教師單方面的努力變成了教與學雙方的努力。學生讀書,須知目錄,專業(yè)涉及的重大問題,需要獲得分析解決的理論和方法,遇到疑難問題,期待解答,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解決這些問題,進行導讀、示范和解疑。教師要想適應這種需要,不在學生面前出丑,只有努力學習理論,鉆研專業(yè),留意學術動態(tài),開拓學術視野,不斷產生疑點解決疑點,庶幾教學相長,成為學者型的教師。濫竽充數斷然混不下去。

  要想做到這一點,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首先,學生讀書,需要時間,需要書籍和閱讀場所。如果把課堂教學變成導讀、示范、解疑性質的活動,就應該允許教師處理教學內容時有所跳躍和舍棄,部分背離教學大綱和循序漸進的秩序,但實際上比大綱和教科書的高度高得多。這樣做能夠以簡馭繁,壓縮講課時間,供學生讀書。至于書籍和閱讀場所,學??烧埥處熼_列書目,盡可能多購置一些書籍,以敷流通,多開辟閱讀場所,增加開放時間。

  其次,涉及教師工作量的核算問題?,F行的核算方法以課時數為工作量,并以此作為按勞取酬的依據,導致教師爭課,找米下鍋。這不但影響教師的團結,對學生也是一種"擾民"舉措。如果把教學變成導讀、示范、解疑,教師要在指導學生讀書之前大量讀書,要確定典型解剖麻雀,要預設疑難問題,要與學生頻繁接觸,具體指導,要批改學生的讀書報告、札記、論文,工作量比現行課堂教學大得多,因而應該制定切合實際的核算方法。為簡便計,鄙意以為教學系如果師生比例符合國家規(guī)定,教師勞逸大致均衡,即可算作都完成了工作量,取一個平均數,高者為上,低者為下,下者酬金低于平均數,差額補償給高者,以貫徹按勞取酬、多勞多得的原則。

  復次,須制定一套較為科學、便于操作的教學評估方案。現行方案對于教學形式要求周密,諸如音調高低,語速快慢,字跡規(guī)范疏密,教態(tài)是否自然,是否導入新課、歸納要點,甚至包括扣緊領口、不穿背心拖鞋等等,只要善于包裝,很容易達標。但對于教學內容,考慮得卻不夠周道完善,是否有深度有啟發(fā)性,是否培養(yǎng)起學生的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則體現不出來。若把教學變成導讀、示范、解疑,主要應該看內容和效果,也要兼顧課后服務,再拿教學形式方面的標準來衡量,就太小兒科了。須知這是大學,是高等教育,是素質教育。是否可由學生不記名寫出對教學的評價意見,對長處舉例說透,對缺點提出改進建議,打出優(yōu)、良、中、差之類的等級分。

  最后,改革考試辦法。素質教育也需要考試,問題是如何考試,如何看待成績?,F行所謂標準化考試,命題要求教科書的章節(jié)覆蓋率,面面俱到,細大不捐,卷面題多字多,學生寫得少,學生只能死記硬背,照所謂標準答案答題,實際上是察察之明,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所謂標準答案,評分具體到哪一項占多少分,根本沒有整體觀念,形而上學猖獗。你問馬,他答驢,明明驢唇不對馬嘴,但標準答案分解為很多項,嘴唇、耳朵、尾巴、四肢等等,都分配了分數,你能不給他一些分嗎?真是荒唐可笑。十個手指頭按住十個跳蚤,一個也抓不住,有所失才能有所得。實行素質教育,應該允許學生在某些方面思考得多一些,勢必影響對功課的全面掌握。某甲什么都知道,但都是別人知道的,某乙有很多不知道,但有自己知道而別人不知道的,他便不能被別人代替,當然是某乙比某甲更有用,因為他是一個盡管不完善但具有開拓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孺子可教,值得重點培養(yǎng)。如此說來,命題不必面面俱到,允許有一定的靈活性,允許多出試題以供選做,評分不必規(guī)定苛細。如果學生某些問題回答精彩,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邏輯嚴密,文筆準確精練,體現出較寬的知識面,有進一步研究的馀地,說明他具有相當的學養(yǎng),就應該給較高的成績,不管他其它的題回答得有多少錯誤。

 ?。ㄔd《洛陽師專報》2000年3月31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