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擒充(王世充)戮竇(竇建德)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yè)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這是白居易《七德舞·美撥亂陳王業(yè)也》(《白居易集》卷3)詩中概括敘述唐太宗軍事業(yè)績的句子。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稱帝二十三年,五十二歲時去世。尚未成年,他即開始了戎馬倥傯的生涯,以卓絕的軍功為唐朝的締造、鞏固和國威遠揚奠定下堅實的基礎。他對自己的軍事才干相當自負。為了消滅宿敵東突厥,武德九年(626)繼位伊始,他便天天在殿庭指導數(shù)百將士練武,并且不避好為人師之嫌,公然宣稱:"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專習弓矢,居閑無事,則為汝師,突厥入寇,則為汝將,庶幾中國之民可以少安乎!"(《資治通鑒》卷192)他在父親唐高祖執(zhí)政時期被授以天策上將的職務,唐儉曾任天策上將府長史。貞觀十一年(637),唐太宗在洛陽苑打獵,連發(fā)四箭,四只野豬中箭斃命。突然,一只野豬逼近他的坐騎。民部尚書唐儉擋住他的坐騎,驚慌失措地同野豬搏擊。唐太宗拔劍斬豬,望著唐儉,洋洋得意地說:"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邪,何懼之甚?"(《資治通鑒》卷194)貞觀十四年(640),他總結自己的軍事生涯,說:"朕少時為公子,未遭陣敵。義旗之始,乃平寇亂,每執(zhí)金鼓,必自指揮。習觀其陣,即知強弱,當取吾弱對其強,取吾強對其弱。敵犯我弱,奔命不逾百數(shù)十步;吾擊其弱,必突過其陣,自背而反擊之,無不大潰。多用此而制勝,思得其理深也。"(《冊府元龜》卷44《帝王部·神武》)他一生南征北戰(zhàn),對付過各種對手,每每大獲全勝,只有晚年征遼失利,感嘆道:"吾以天下之眾困于小夷。"(《資治通鑒》卷198)綜觀他的軍事活動,可發(fā)現(xiàn)每次取勝都與他高超的軍事藝術密不可分。
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很早就顯露出來了。大業(yè)十一年(615)八月,突厥始畢可汗率領數(shù)十萬騎兵偷襲正在北方邊地巡視的隋煬帝,攻占了雁門(治今山西省代縣)郡四十一城中的三十九城,把躲進雁門城的隋煬帝團團包圍。城中軍民只有十五萬人,糧食只夠供應二十天。隋煬帝把募兵勤王的詔書系在木棒上,沿著汾河流走,讓各地周知。李世民慨然應征,對其上司屯衛(wèi)將軍云定興建議布置疑兵,說:"始畢敢舉兵圍天子,必謂我倉猝不能赴援故也。宜晝則引旌旗數(shù)十里不絕,夜則鉦鼓相應,虜必謂救兵大至,望風遁去。不然,彼眾我寡,若悉軍來戰(zhàn),必不能支。"云定興采納。這時,各地援兵陸續(xù)趕到,嫁到突厥的義成公主制造突厥北邊敵情緊急的謠言加以配合,始畢于是從雁門撤兵。李世民的這個建議并沒有什么石破天驚的地方,只不過是老生常談,但他當時不是老生,而是小生?!顿Y治通鑒》卷182記載這件事時,說他"年十六"(上引白居易詩所計年齡與此相應)?!秲愿敗肪?《帝王部·誕圣門》、《唐會要》卷1《帝號上》和《舊唐書》卷2《太宗紀》,都說他出生于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該月丁酉朔,戊午為二十二日,即公元599年1月23日,那么,他這時實際只有十六歲零八個月,虛歲十八。一位涉世未深的翩翩少年能提出這樣的建議,自然難得。
兩年過去,在父親李淵發(fā)動太原起兵后,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得以初步施展。李淵率軍南下,到達霍邑(今山西省霍州市)西北五十里的賈胡堡。隋朝長安留守派虎牙郎將宋老生屯駐霍邑,左武候大將軍屈突通屯駐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互相配合,阻擋李淵。正值秋雨連綿,李淵不能進軍,軍糧不繼,很多人都主張退兵。李世民極力諫阻,認為:"今禾菽被野,何憂乏糧!老生輕躁,一戰(zhàn)可擒。……今遇小敵,遽已班師,恐從義之徒一朝解體,還守太原一城之地為賊耳,何以自全!"(《資治通鑒》卷184)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也持這種觀點。李淵采納他們的說法,讓他們追回已經(jīng)撤退的左軍。天氣放晴,李淵攻打霍邑。他派李建成、李世民率領數(shù)十騎至城下,舉鞭指揮,做出圍城的架勢,引誘宋老生出兵。宋老生引兵三萬,從東門、南門分道出擊。李淵、李建成結陣城東。剛剛交戰(zhàn),李建成墜于馬下,李淵驚慌失色,連忙退卻。李世民、柴紹結陣城南。李世民看到東邊情況危急,立即領騎兵沖入宋老生隊伍中,攪亂、隔絕其戰(zhàn)陣,親手殺死數(shù)十人,使李淵所部再度振作起來。宋老生大敗喪命,李淵攻克霍邑。李淵起兵,初戰(zhàn)告捷,其意義非同小可,李世民的作用不言而喻。
李世民運用正確戰(zhàn)術,是否知其所以然,今日無法臆測。傳世的《李衛(wèi)公問對》,人們認為是一本假托的書。該書卷上說唐太宗晚年同李靖討論過霍邑之戰(zhàn),雖不一定可信,但其中的分析對我們認識這次戰(zhàn)役中的戰(zhàn)術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不妨征引于下。唐太宗問道:"朕破宋老生,初交鋒,義師少卻。朕親以鐵騎自南原馳下,橫突之,老生兵斷后,大潰,遂擒之。此正兵乎,奇兵乎?"所謂"正兵",指采用正常戰(zhàn)法進行軍事行動的軍隊;所謂"奇兵",指采用變幻莫測的作戰(zhàn)手段攻擊敵人的軍隊。例如,擔任正面進攻的為正兵,迂回包抄的為奇兵;警戒守備的為正兵,集結機動的為奇兵;主攻方向為正兵,助攻方向為奇兵。(吳如嵩、王顯臣《李衛(wèi)公問對校注》第2頁,北京:中華書局,1983)李靖回答唐太宗說:"臣按兵法,自黃帝以來,先正而后奇,先仁義而后權譎。且霍邑之戰(zhàn),師以義舉者,正也;建成墜馬,右軍少卻者,奇也。"唐太宗又問:"彼時少卻,幾敗大事,曷謂奇邪?"李靖解釋道:"凡兵,以前向為正,后卻為奇。且右軍不卻,則老生安致之來哉?《法》曰:'利而誘之,亂而取之。'老生不知兵,恃勇急進,不意斷后,見擒于陛下。此所謂以奇為正也。"唐太宗又問:"凡兵卻皆謂之奇乎?"李靖說:"夫兵卻,旗參差而不齊,鼓大小而不應,令喧囂而不一,此真敗卻也,非奇也。若旗齊鼓應,號令如一,紛紛紜紜,雖退走,非敗也,必有奇也。……故善用兵者,奇正在人而已。"霍邑戰(zhàn)后,李淵率領大軍南下,準備渡過黃河,直趨長安。屈突通鎮(zhèn)守河東,拆毀河橋,阻擊李淵。這時,黃河岸邊的百姓主動為李淵提供船只,李淵的隊伍,一部分已經(jīng)渡過黃河。李淵與屈突通打了幾仗,沒能克服河東,打算丟下河東不管,兵鋒直指長安,又擔心屈突通在后牽制。謀士裴寂認為必須打下河東,才能挺進關中,否則"前有京城之守,后有屈突之援,此乃腹背受敵,敗之道也"。李世民不同意,說:"兵法尚權(權變),權在于速。宜乘機早渡,以駭其心。我若遲留,彼則生計。且關中群盜,所在屯結,未有定主,易以招懷,賊附兵強,何城不克?屈突通自守賊耳,不足為虞。若失入關之機,則事未可知矣。"(《舊唐書》卷57《裴寂傳》)李淵折衷二人意見,留下部分人馬圍攻河東,率領主力入關。胡如雷先生評論道:"世民的意見是正確的,裴寂的主張不免迂腐,因為:首先,隋朝在長安并無強大軍力,而且屈突通局促河東一隅,有黃河之險加以限隔,李氏大軍渡河攻長安而陷于腹背受敵的可能并不大。其次,'兵法尚權,權在于速',確實是用兵的關鍵,楊玄感不肯接受李密'軍事貴速'、不可'稽留'的建議,滯留陜州強攻弘農(nóng)宮,從而失去了及時西取關中的時機,遂為追兵所及而敗,就是眼前的教訓。世民的建議正可避免前車之覆的重演。"(胡如雷《李世民傳》第26頁,北京:中華書局,1984)這時,李世民的軍事才能不僅僅體現(xiàn)在戰(zhàn)術方面,還體現(xiàn)在戰(zhàn)略方面。
唐朝建立前后,著手解決割據(jù)分裂問題。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四月,唐王李淵派李建成、李世民攻打洛陽,平定王世充割據(jù)勢力。洛陽城內(nèi)不少人表示內(nèi)應。李世民審時度勢,認為:"吾新定關中,根本未固,雖得東都,不能守也。"(《資治通鑒》卷185)他于是拒絕了內(nèi)應,引軍西退,設下埋伏,殺王世充追兵四千余人。五月,唐朝建立。七月,割據(jù)金城(今甘肅省蘭州市)的薛舉進逼高墌(zhí)城(今甘肅省寧縣)。李世民擔任元帥,統(tǒng)領八總管兵力,固守該城。他知道敵軍糧少,利在速戰(zhàn),便采取"深溝堅壁,以老其師"(《舊唐書》卷55《薛舉傳》)的戰(zhàn)略來拖延敵人。但部將趁他患病,在城南結陣,被薛舉打敗,犧牲大半。八月,薛舉死,其子薛仁杲(gǎo)繼續(xù)割據(jù)作惡。薛軍十余萬,多次來高墌挑戰(zhàn),諸將紛紛請戰(zhàn)。李世民按兵不動,說:"我士卒新敗,銳氣猶少,賊以勝自驕,必輕敵好斗,故且閉壁以折之。待其氣衰而后奮擊,可一戰(zhàn)而破,此萬全策也。"于是下令軍中:"敢言戰(zhàn)者斬!"(《舊唐書》卷55《薛舉傳附仁杲傳》)雙方相持兩個月,薛軍糧草供應不上,不斷有將領降唐。十一月,李世民看到時機成熟,遂指揮出擊。他派軍列陣淺水原(在今甘肅省長武縣境內(nèi))南,遭到薛將宗羅睺(hóu)的襲擊,損失慘重。他率領主力從原北來救,薛軍出乎意料,掉頭應戰(zhàn)。他領著驍騎數(shù)十沖入敵陣,攪亂薛軍陣勢,唐軍合勢奮戰(zhàn),薛軍被斬數(shù)千,跳入澗谷喪生者不可勝計。他率領二十余騎直奔薛仁杲的都城折墌(今甘肅省涇川縣),步兵緩緩來到,薛仁杲投降。諸將慶賀勝利,請教李世民的用兵奧秘:"始大王(李世民封秦王)野戰(zhàn)破賊,其主尚保堅城,王無攻具,輕騎騰逐,不待步兵,徑?。ㄆ冉┏窍?,咸(皆)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他解釋道:"此以權道迫之,使其計不暇發(fā),以故克也。羅睺恃往年之勝,兼復養(yǎng)銳日久,見吾不出,意在相輕。今喜吾出,悉兵來戰(zhàn),雖擊破之,擒殺蓋少。若不急躡(追趕),還走投城,仁杲收而撫之,則便未可得矣。且其兵眾皆隴西人,一敗披退,不及回顧,敗歸隴外,則折墌自虛,我軍隨而迫之,所以懼而降也。此可謂成算,諸君盡不見耶?"諸將紛紛稱贊:"此非凡人所能及也。"(《舊唐書》卷2《太宗紀上》)這時,李世民的軍事藝術已達到相當精湛的地步,此類在他看來是常人之見的"成算",出入戰(zhàn)陣、屢犯鋒鏑的諸將居然品不出個中三昧(奧妙、訣竅)。
武德二年(619),割據(jù)山西北部的劉武周、宋金剛勢力勾結突厥,南下攻占州縣,并企圖與唐朝爭奪天下。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擔任并(bīng)州(治今山西省太原市)總管,面對危急形勢,卻放棄太原逃奔長安。唐高祖驚慌失措,手敕說:"宜棄河東(山西)之地,謹守關西而已。"李世民上表,"愿假精兵三萬","克復汾、晉"。(《舊唐書》卷2《太宗紀上》)十一月,他率眾履冰過黃河,屯駐柏壁(在今山西省新絳縣),與宋金剛相持。附近唐軍遭到幾次失敗,李世民派部將殷開山、秦叔寶誘敵進入美良川(在今山西省夏縣境內(nèi)),消滅二千余人。李世民乘夜赴安邑(今山西省安邑縣),大破敵軍,然后復歸柏壁。諸將見勢頭很好,紛紛請求與宋金剛決戰(zhàn)。李世民不為勝利沖昏頭腦,冷靜分析敵我情況,做出堅壁不動、伺機取勝的決定,說:"金剛懸軍深入,精兵猛將,咸聚于是。武周據(jù)太原,倚金剛為捍蔽。金剛軍無蓄積,以虜掠為資,利在速戰(zhàn)。我閉營養(yǎng)銳以挫其鋒,分兵汾隰(xí,即汾州,治今山西省汾陽縣),沖其心腹,彼糧盡計窮,自當遁走。當待此機,未宜速戰(zhàn)。"(《資治通鑒》卷188)事態(tài)按照李世民的分析發(fā)展,武德三年(620)四月,宋金剛撤軍北逃。李世民率軍窮追不舍,一晝夜行軍二百余里,軍糧吃光,精疲力竭,交戰(zhàn)數(shù)十回合。途中部將劉弘基勸諫道:"大王破賊,逐北至此,功亦足矣,深入不已,不愛身乎!且士卒饑疲,宜留壁于此,俟兵糧畢集,然后復進,未晚也。"李世民說:"金剛計窮而走,眾心離沮。功難成而易敗,機難得而易失,必乘此勢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計立備成,不可復攻矣。吾竭忠徇國,豈顧身乎?"(《資治通鑒》卷188)將士被他的精神感動,無人抱怨饑餓疲倦,追上敵軍,一日八戰(zhàn),俘斬數(shù)萬人。不久,劉武周、宋金剛都被突厥殺掉,河東的分裂危機解除。
李世民回到長安,稍事休息,又被派出經(jīng)營洛陽。他在洛陽北面的邙山大敗王世充軍,斬首三千余級,王世充僅以身免,憑借堅城頑抗。中原州縣紛紛脫離王世充的統(tǒng)治,投降唐朝。但唐軍將士認為攻城無望,疲弊思歸,李世民表示:"功在垂成,奈何棄之而去?""洛陽未破,師必不還,敢言班師者斬!"(《資治通鑒》卷188)唐高祖聞訊,密令撤軍。李世民派參謀軍事封德彝回朝匯報形勢,請求繼續(xù)攻打王世充。王世充同河北竇建德改善關系,聯(lián)合抗拒國家統(tǒng)一。武德四年(621)三月,竇建德率領十萬士兵,前來解救王世充。他致函李世民,要求唐軍退回潼關,歸還王世充地盤。李世民手下諸多將佐鑒于敵我力量相差懸殊,建議退兵避其鋒芒。郭孝恪和薛收不同意,認為一旦退兵,竇建德與王世充勾結起來,國家的統(tǒng)一便會遙遙無期,現(xiàn)在倒是消滅這兩股敵人的天賜良機,可分兵包圍洛陽,牽制王世充,主力東進,扼守成皋虎牢關(在今河南省滎陽市境內(nèi)),伺機與竇建德決戰(zhàn)。李世民認為這種說法同自己暗合,分析道:"世充兵摧食盡,上下離心,不煩力攻,可以坐克。建德新破[孟]海公,將驕卒惰,吾據(jù)武(虎)牢,扼其咽喉。彼若冒險爭鋒,吾取之甚易;若狐疑不戰(zhàn),旬月之間,世充自潰。城破兵強,氣勢自倍,一舉兩克,在此行矣。若不速進,賊入武牢,諸城新附,必不能守;兩賊并力,其勢必強。"(《資治通鑒》卷189)他于是留下部分人馬圍守洛陽,自率驍勇三千五百人東赴虎牢關。他在虎牢關一帶誘敵深入,消滅一些敵人,還劫獲竇軍糧車。他探聽到"建德伺官軍芻盡,候牧馬于河北,因將襲武牢",于是將計就計,在五月份渡過黃河察看敵情,故意將一千余匹戰(zhàn)馬放到河灘吃草,自己悄悄返回虎牢關。竇建德果然全軍來襲,隊伍綿亙二十里,鼓噪而行。唐軍諸將驚慌失措。李世民站在高丘上了望,發(fā)現(xiàn)敵人的弱點,做出決定:"賊起山東,未見大敵,今度險而囂,是無政令,逼城而陣,有輕我心。我按甲不出,彼乃氣衰,陣久卒饑,必將自退,追而擊之,無往不克。吾與公等約,必以午時后破之。"(《舊唐書》卷2《太宗紀上》)竇軍折騰一上午,疲憊不堪,爭出飲水,陣勢混亂。李世民派宇文士及率領三百騎經(jīng)竇軍戰(zhàn)陣西側向南行進,指示他道:"賊若不動,爾宜引歸;動則引兵東出。"(《資治通鑒》卷189)宇文士及到敵陣前,竇軍開始躁動,李世民立即率輕騎東渡汜(sì)水,迫近敵陣,大軍隨之出擊。竇軍大敗,被斬三千余人,被俘五萬人,竇建德也被抓獲。李世民押解竇建德來到洛陽城下,王世充知大勢已去,率眾投降。第二年,李世民赴河北鎮(zhèn)壓竇建德舊將劉黑闥(tà)叛亂。他派士兵堵塞洺水上游,使下游水淺,劉軍能夠涉水過河。雙方交戰(zhàn),他率精騎擊破敵人馬軍,乘勝踐踏其步兵,斬首萬余級。敵軍潰敗逃命,他決堰放水,深丈余,將他們?nèi)垦退?。這樣,河南、河北的這兩股割據(jù)分裂勢力徹底瓦解。
伴隨著境內(nèi)的戰(zhàn)爭,塞外的突厥政權不斷內(nèi)犯,甚至逼近長安。突厥是游牧族,擅長騎射,全民皆兵。李世民在平定群雄的過程中,運用騎兵是克敵制勝的一個重要因素,用來對付突厥,卻無異于班門弄斧。然而突厥人蠻勇無文,不講究陣勢和技巧。李世民在和突厥交戰(zhàn)中,軍事藝術必須借助于外交手段和分化上層的謀略來發(fā)揮、演繹。
武德七年(624)八月,頡利、突利二可汗傾全國兵力入寇,李世民奉詔北討,行軍到豳州(今陜西省彬縣)。恰值秋雨連綿,軍糧運輸受阻,他和諸將都很憂愁。頡利、突利率領一萬余騎奔馳城西,居高臨下,結成戰(zhàn)陣,唐軍震恐。李世民表示:"今虜騎憑陵(侵逼欺凌),不可示之以怯,當與之一戰(zhàn)。"他率領一百余騎沖到敵陣前,義正詞嚴地質問道:"國家與可汗和親,何為負約深入我地?我秦王也,可汗能斗,獨出與我斗;若以眾來,我直以此百騎相當耳。"頡利弄不清李世民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不敢應答。李世民又對突利說:"爾往與我盟,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攻,何無香火之情也!"突利也不應答。頡利聽說突利同李世民拜香火結盟,懷疑他背著自己搞陰謀詭計,須加提防,于是斗志頓減,稍稍撤退。李世民看到淫雨不止,對諸將說:"虜所恃者弓矢耳,今積雨彌時,筋膠俱解,弓不可用,彼如飛鳥之折翼。吾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制勞,此而不乘,將復何待!"(《資治通鑒》卷191)他于是連夜冒雨出兵,突厥大驚。李世民拉攏突利,愿意結為兄弟。頡利欲戰(zhàn),突利不同意,遂與李世民商談和親而去。
武德九年(626)六月,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掉太子李建成,奪得太子地位。八月,唐高祖?zhèn)鞯畚挥谒?。這時,頡利率領十余萬騎寇掠關中,長安城中兵力不足突厥一半,宣布戒嚴。李世民同文武大臣騎著六匹馬來到渭水東岸,與頡利隔河對話,指責他負約。稍后,唐軍來到,旌甲蔽野,軍容大盛。李世民揮手讓唐軍止步結陣,獨自與頡利交談。左仆射蕭瑀(yǔ)擔心他輕敵會吃虧,扣馬固諫。李世民說:"吾籌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傾國而來,直抵郊甸者,以我國內(nèi)有難(玄武門之變),朕新即位,謂我不能抗御故也。我若示之以弱,閉門拒守,虜必放兵大掠,不可復制。故朕輕騎獨出,示若輕之;又震曜軍容,使知(原作之,據(jù)《舊唐書》卷194上《突厥傳上》改)必戰(zhàn);出虜不意,使之失圖。虜入我地既深,必有懼心,故與戰(zhàn)則克,與和則固矣。制服突厥,在此一舉。"(《資治通鑒》卷191)敢戰(zhàn)方能言和,在耀兵宣戰(zhàn)的前提下,李世民靈活機動,答應給予突厥大量財物,雙方媾和休兵。事后,李世民對蕭瑀解釋自己的意圖,說:"吾觀突厥之眾雖多而不整,君臣之志,唯賄是求。當其請和之時,可汗獨在水西,達官皆來謁我,我若醉而縛之,因襲擊其眾,勢如拉朽。又命長孫無忌、李靖伏兵于幽州(胡三省注:當作豳州)以待之,虜若奔歸,伏兵邀其前,大軍躡其后,覆之如反掌耳。所以不戰(zhàn)者,吾即位日淺,國家未安,百姓未富,且當靜以撫之。一與虜戰(zhàn),所損甚多;虜結怨既深,懼而修備,則吾未可以得志矣。故卷甲韜(收藏)戈,啖(dàn,利誘)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當自退,志意驕惰,不復設備,然后養(yǎng)威伺釁,一舉可滅也。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此之謂矣。"(《資治通鑒》卷191)李世民回長安,天天在殿庭訓練士卒,立誓消滅突厥,四年后終于由李靖等將領率領唐軍深入寇境,完成了這一任務。唐朝消滅突厥,使北方各族受到極大的震撼,他們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奉為自己的共同上司,還開辟了一條"參天可汗道",入長安朝拜。
通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唐太宗的軍事藝術十分高明,諸如知彼知己、兵不厭詐、欲取故縱、驕寇奪志、虛實相兼、將計就計、優(yōu)選戰(zhàn)機、出其不意、以奇補正、堅壁不戰(zhàn)、以逸待勞、一鼓作氣、各個擊破、以長攻短、設伏誘敵、布置疑兵、利用地利等等,都運用得相當純熟。他從不以迷信荒誕的態(tài)度利用天象、氣候,更加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