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市場機制、市場經濟等等,已經成為普通居民耳熟能詳的詞兒。這是因為,正像《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所說,我國舊有體制的主要弊病在于:"政企職責不分,條塊分割,國家對企業(yè)統(tǒng)得過死,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guī)律和市場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因此,擴大市場機制在協調經濟活動、分配稀缺資源中的作用,就理所當然地成為過去十年中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基本內容。然而,耳熟能詳并不等于市場關系的本質及其功能的真切認識。觀察一下我們的報刊文章和日常議論,將不難發(fā)現,在贊成和反對市場取向改革的人們中都不乏這樣一種人,他們對市場機制的臧否褒貶,與其說是源于對市場作用的科學分析,還不如說來自某種天真的向往或者意識形態(tài)的偏見。這樣,對市場形成和運作的原理進行深入研究和討論,就成為推進我國經濟改革和促進我國經濟繁榮的一種迫切的需要。
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書,就是一本討論基本的市場理論的著作。它的作者馮清,1983-85年期間在瑞士蘇黎世大學著名的"秩序經濟"學家林德(Wilhelm Linder)教授的指導下攻讀經濟管理和"比較經濟秩序學",對于市場理論的來龍去脈有很好的了解,嗣后又在瑞士的一大公司中擔任部門經理的工作多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huán)境中把握它的脈搏,對于市場運作可謂"既有理論,又有實際"。因此他在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期間寫成的這篇課程論文,就能真正做到深入淺出,要言不煩,值得推薦給關心我國經濟改革和在新體制下的經濟運行和企業(yè)經營的讀者。
本書的一個缺點,是它只就現有的市場經濟,即西方的市場經濟立論,幾乎沒有涉及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問題。然而瑕不掩瑜,盡管在不同的條件下的運作會有各自的特點,但它們畢竟有許多共同的東西,因此我們完全能夠從現有市場經濟運作中汲取有益的經驗和教訓,建設自己既有嚴格秩序,又生機盎然的新經濟體制。
吳敬璉 1990年10月15日
引言
市場(market),對于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對普通消費者,市場是他們購買消費品的場所,例如是他們門前的那個超級市場或集市。對企業(yè)家,市場是他們產品的銷售渠道。對股票經紀人,市場是他們每日工作的股票交易所。對政治家,"某國是一個潛在的市場"。對于歐洲共同體或石油輸出國組織,市場可以指幾個國家甚或世界。對于經濟學來說,市場無非是交易關系的總和。
在社會主義各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中,"市場"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F在絕大多數人都同意: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擴大市場機制在協調經濟活動、分配稀缺資源中的作用。但是人們對于市場為什么能夠起這種作用和怎樣起這種作用的認識卻莫衷一是。由這種認識差異,導致了對改革目標,對市場可以起多大的作用的巨大分歧。
經濟理論,論著甚多。但歸納為市場理論(market theory),即市場形成、培育和發(fā)展的理論,至今尚未看到,甚至連這個詞在經濟學辭典中都沒有相應的注釋。或許有人會站出來爭辯,整個西方經濟理論大都圍繞市場展開,誰說沒有?
我打算分幾部分,試著介紹西方幾個主要經濟學派有關市場運作的理論和理論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