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篇

李斯,原則問題(三)

最恨生在帝王家 作者:納蘭秋


  焚書坑儒難商量

  秦朝建立后,是實行周朝的分封制,還是孝公時推行的郡縣制,在統(tǒng)治者內部引起了一番激烈的討論。李斯力主實行郡縣制,但是遭到了站在儒家立場上看待秦朝政治的守舊派的堅決抵制。

  國朝建立初始,分封制有利于國家的穩(wěn)定,形成了一個以國王為中心、以諸侯為輻射區(qū)的圓形統(tǒng)治體系,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墒侨站媚晟睿坏┏霈F主弱臣強的局面,諸侯便不再服從中央的號令,互相兼并攻伐,造成大分裂的局面。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就是鮮活的例證。

  而郡縣制則不同了??たh制是中央集權的象征,它不再分封諸侯,而是直接由國君任命的官員去執(zhí)行,郡守只對國君負責。這樣的話,統(tǒng)治體系就由原來的圓形體系而變成金字塔體系。金字塔體系的一切元素或部件只對位于塔尖的國君或皇帝負責。

  但對于新事物,守舊的人總是嗤之以鼻。秦統(tǒng)一后,勛舊派首領丞相王綰首先提出全國地方太大,難以管理,要求像周代那樣,封秦始皇諸子為王,分封到各地替皇帝管理天下。

  秦始皇是一個銳意進取的帝王,他也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王綰將這個問題表面化以后,秦始皇便召集群臣討論,群臣都贊同王綰的意見,只有李斯提出不同的意見。

  李斯認為:周朝建立的時候,文王、武王分封的子弟很多,后來一個個都疏遠了,互相視為仇讎,經常發(fā)生戰(zhàn)爭,天子也不能禁止?,F在天下統(tǒng)一,應該實行郡縣制,皇帝的子弟和功臣,都用國家的賦稅進行賞賜,這種制度是很合適的。天下沒有二心,才是安定國家的根本,分封制過時了,不再適合國家的形勢。

  秦始皇頗以李斯的建議為然,他說,天下苦于無休止的戰(zhàn)爭,就是因為諸侯王互相攻伐的原故。朕依賴祖宗宗廟完成天下統(tǒng)一,再立許多國,這不是自我樹敵、自掘墳墓嗎?分封諸侯國,既不利于統(tǒng)一,安寧也沒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見。

  李斯最后戰(zhàn)勝了勛舊派??たh制的實行影響深遠,成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本制度之一。盡管知道現在人們還在討論郡縣制的優(yōu)劣功過,但不可否認在封建社會的草創(chuàng)階段,郡縣制的功勞的是大大的,既加強了中央集權,又免去了諸侯戰(zhàn)亂,可謂一舉兩得。其間,李斯的歷史功績不容抹煞。

  在李斯的建議下,秦始皇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為縣。把百姓改為"黔首",收集天下的兵器,聚在國都咸陽,熔鑄成巨鐘,又鑄造了十二個巨碩的銅人,每個重一千石,安置在宮廷里。

  秦始皇想借此一是毀滅六國貴族復辟的念想,二是削弱民眾的反抗力量,可惜國家機關成了實施暴虐的工具,在李斯的輔佐下,刑法嚴苛,牧民過猛,最終導致陳勝吳廣起義,"一夫作難而七廟墮",為后世留下了笑柄。

  秦始皇三十四年,群臣又一次聚在咸陽宮,為秦始皇歌功頌德。獨裁的皇帝大都有些好大喜功,秦始皇也不能免。

  有一個博士仆射,叫做周青臣,稱頌秦始皇消滅六國諸侯,在天下實行郡縣,統(tǒng)一了中國,鏟除了戰(zhàn)爭的禍根,認為這是前無古人的事業(yè)。這些既是實情但聽起來讓人倒胃口的阿諛之詞,令始皇帝心情大悅。

  偏偏這個時候,另一個博士淳于越很不知趣,對秦始皇說,"殷周之所以存在千年,是因為它把天下分封給子弟和功臣?,F在天下如此之大,宗室子弟沒有封地,和百姓一樣,萬一發(fā)生了田常、六卿之變,又有誰來相救呢?沒聽說過不以古為師而天下能長久的。"就這一句,秦始皇愉悅的心情頓時一掃而光,臉上卻頓時陰云密布。秦始皇最反對以古論今,以古非今。淳于越是以儒家的立場來看待秦朝的政治,同秦始皇的思想和行動是格格不入,使得秦始皇大為不滿。

  李斯一看淳于越要推翻自己的主張和立場,又看到秦始皇十分不悅,隱忍心中的怒氣,他便心中有數了,皇帝不喜歡這些酸腐守舊的儒生,皇帝要創(chuàng)造前人未有的基業(yè)。

  于是,李斯向秦始皇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時代變了,政治制度也要隨著改變。淳于越吹捧的夏、商、周三代舊制,根本不值得效法?,F在天下已定,法令一統(tǒng),百姓努力生產,讀書人只須學習政府法令??墒悄切┳x書人不學習當代的東西,卻專門推崇古代的東西。他們標榜私學,攻擊政府法令,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誹謗朝政,惑亂人心。如果不加禁止,陛下的威信就會降低,他們就會結成私黨,聚眾鬧事。"最后,他又把這一切都歸罪為讀書的緣故,建議秦始皇下令焚書。公元前213年,李斯上書嬴政道:"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有藏《詩》、《書》、百家語者,皆詣守、尉雜燒之。"嬴政對此建議的批閱是:"可。"于是,秦始皇下令焚書,先秦許多文獻古籍都被燒掉了,使中國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損失。

  在焚書的第二年,即秦王政三十五年,秦始皇對儒生又進行了迫害。他下令將咸陽的儒生四百六十多人活埋,這就是歷史上的"坑儒"事件。

  焚書坑儒事件的發(fā)生,對中國歷史的進程,尤其是中國思想文化史的進程是一場難以形容的災難。儒生的主張雖然不合時宜,但他們本身并沒有錯,他們所讀所學所信仰之學說沒有錯,而李斯揣測秦皇意圖,以報當日儒生阻撓實施郡縣制的仇恨,竟建議焚詩書、坑群儒,其內心之黑暗可見一斑。從此,中華文明與民主理想、共和理想,以及探索政體合理化的人文努力、公正原則、理性漸行漸遠。

  這一切,李斯難辭其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