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間正道是滄桑

海峽間一場勝負之外的特殊戰(zhàn)爭(一)

國共對話秘錄:1949-1979 作者:劉丕林 著


  1958年中國大陸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潮。為了新中國的繁榮昌盛,人人鼓干勁,個個爭上游,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萬馬奔騰,熱氣騰騰。臺灣國民黨當局出于反共的頑固立場,加緊了對大陸的騷擾,不斷派飛機襲閩、浙地區(qū),甚至深入去云南、貴州、四川、青海等地撒傳單,空投特務,妄圖煽起暴亂。對此,毛澤東操著湖南鄉(xiāng)音對他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太猖狂了,是可忍,孰不可忍,要打一些炮,警告他們一下。”

  毛澤東還注意到,在這個時期,美國分離臺灣的行動也有所升級。一是多次在國際會議和經濟活動中制造“兩個中國”陰謀,企圖保留臺灣國民黨當局的代表,又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中國人民堅決反對這一陰謀,絕不能允許這一陰謀得逞。二是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又多次親赴臺灣,甚至以削減軍援來要挾蔣介石從金門、馬祖等臨近大陸的島嶼后撤,以避免因這些島嶼的爭端,使美國卷入對中國的軍事沖突,其險惡用心,仍是要以此從地理和政治上隔離臺灣與大陸,通過“劃峽而治”,雙方停止軍事行動,進而實現(xiàn)其“兩個中國”的預謀。而蔣介石雖硬著頭皮頂著不從金、馬撤軍,卻一直找不到有力的理由回絕,壓力日重,成了他的一塊心病。金、馬等島嶼,是臺灣在地域和政治上同大陸連接的最后紐帶,一旦蔣介石屈從美國的壓力而后撤,使臺灣孤懸海外,那么臺灣問題的解決將更為復雜和棘手!基于這種種情況,7月上旬,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議再次炮轟金門、馬祖。一方面對蔣介石自1957年以來“反攻大陸”的叫囂與騷擾進行回擊;另一方面,再次向美國政府表明我方絕不坐視臺灣被割出祖國的堅決態(tài)度,同時向全世界顯示國共兩黨內戰(zhàn)沒有結束,金門、馬祖地區(qū)屬于中國的領土,誰來管轄金門、馬祖應該由國共兩黨來決定。另外,還有一層秘而不宣,有待蔣介石領會的用意。

  恰在此時,中東局勢突變,引起世界性的震動。7月14日,繼黎巴嫩人民舉行反對親美的夏蒙統(tǒng)治集團的斗爭之后,伊拉克人民發(fā)動民族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建立了人民共和國。這深深地觸動了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在中東的殖民利益,在“保衛(wèi)黎巴嫩至權”幫助約旦政府“穩(wěn)定政局”的借口下,美國政府于7月15日捍然派遣3個營的海軍陸戰(zhàn)隊,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登陸,英國的空降部隊則侵入約旦,以武力向伊拉克等國施加壓力。與此同時,美國政府還宣布“遠東地區(qū)的美國陸、海、空軍進入‘戒備狀態(tài)’”。

  中東人民的革命斗爭得到全世界的進步力量的支持。中國政府于7月16日發(fā)表嚴正聲明,譴責美、英的侵略行動。7月17日各界人士50萬人聚集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聲勢浩大的聚會聲援中東人民的革命斗爭,聲討美、英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

  臺灣的蔣介石為策應美國在中東的軍事行動和遠東的“戒備狀態(tài)”也于7月17日采取行動宣布所有的國民黨軍隊進入“特別戒備狀態(tài)”。蔣介石和他的“國防部長”俞大維,“總參謀長”王叔銘、“陸軍總司令”彭孟輯、“海軍總司令”梁序昭、“空軍總司令”陳嘉尚等國民黨高級將領像走馬燈般抵達金門、馬祖進行視察活動。

  作為影響世界的巨人毛澤東在當前全世界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的較量中豈能袖手旁觀,由于中國近百年來飽受帝國主義的欺凌,他素來就把同情和支持被壓迫、被奴役的國家和被壓迫被奴役的民族當作新中國人民應盡的責任。7月18日,毛澤東在北戴河親自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國際形勢與臺灣峽局勢問題。會議最后決定:炮轟金門,用實際行動聲援中東人民的革命斗爭,牽制美國的軍事力量,同時懲罰氣焰囂張的國民黨當局。

  7月19日,中共中央軍委總參謀部急電福建,將時任福建省委書記的葉飛從外地視察途中召回福州軍區(qū)大院,中共中央將負責指揮炮擊金門的重任交給他。葉飛處理完地方黨政工作事宜后,立即奔赴廈門組建福建前線指揮所,由他擔任總指揮,張翼翔任副總指揮兼前指揮參謀長。

  7月26日,地面炮兵部隊迅速按期完成了炮擊的戰(zhàn)斗部署工作。海軍各海防艦隊分別進駐金、馬對岸的詔安灣、鎮(zhèn)海角、廈門軍港、三沙灣等地。前線空軍各部隊分別進駐福建境內的連城、建甌、漳州、惠安、沙堤、廈門六大機場。3個炮兵師、3個高炮師、4個步兵師亦進入金門對岸的陣地。炮兵陣地從角尾到廈門,大嶝、小嶝到泉州的圍頭,數(shù)百門大炮沿海排開,長達30公里的炮火封鎖線,對準了金門所有炮擊目標。在炮擊即將開始的前夕,毛澤東認為,必須根據新的變化,將炮擊金、馬的行動,放在新的國際局勢背景下加以考慮。他好幾個晚上都為思慮此事而夜不能寐。7月27日,他給國防部部長和彭德懷、中央軍委秘書長黃克誠寫了一封信,在信中,毛澤東提出炮擊金門的行動應該緩一緩,要“看一看形勢”并聯(lián)系“中東解決”的問題通盤考慮研究,這樣才能“運籌帷幄之中,制敵于千里之外”。信尾囑咐彭、黃,若同意他的看法,立即將信轉給前線指揮葉飛。彭、黃以及葉飛同意毛澤東的意見,決定暫緩發(fā)動炮擊。

  此時,臺灣當局已得到中共軍隊調動異常的情報,深信對金、馬甚至臺、澎采取軍事行動。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彭孟緝認為,中共的主攻方向在馬祖群島,而剛從“金門防守司令”調位調回臺灣任“陸軍副總司令”的劉玉章則判定主攻方面在金門。為了預防萬一,彭孟緝只得兩面押寶,將陸軍各種精銳部隊輸送到金、馬兩地,其中駐守金門有甲種步兵師6個、獨立炮兵營8個、高炮營5個,輕戰(zhàn)車營3個,兵力接近10個師近10萬人,占國民黨兵力的三分之一。

  8月2日,臺灣“國防部”發(fā)言人發(fā)表談話,驚呼大陸空軍進駐廣東省澄海縣是一重大軍事行動,是和國民黨爭奪臺灣海峽制空權的開始。8月6日,臺灣“國防部”宣布臺灣海峽情況高度緊張,命令國民黨軍隊進入緊急戒備狀態(tài)。同日國民黨“空軍副司令官”徐煥升親自指揮4架RE—84飛機偷襲粵東,即遭到人民解放軍的攔截。激戰(zhàn)中2架國民黨空軍飛機被擊落,1架被擊傷。國民黨“空軍總司令”陳嘉尚,讓其空軍精銳部隊“飛虎大隊”赴戰(zhàn),欲雪“前恥”,經激戰(zhàn),仍被人民解放軍空軍鎩羽而歸。第二天,14架偷襲福州的國民黨空軍F—88型飛機,剛進入閩江口上空,即遭痛擊,倉惶逃去。至此,我民解放軍奪回了長期被國民黨空軍把持的臺灣海峽的制空權,為贏得金門炮戰(zhàn)奠定了基礎。

  8月11日,美國國務院發(fā)表《關于不承認中共政府的備忘錄》,大肆底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毛澤東認為炮擊金、馬時機成熟。六天之后,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政治局擴大會議的第一次會議上,確定了金、馬的作戰(zhàn)方案。

  作為偉大的戰(zhàn)略家的毛澤東隨后指示國防部部長彭德懷:不要在深圳方面進行原定的軍事演習,以免驚動英國政府;要防止蔣軍大編隊空軍的反擊,我編隊空軍要做好迎戰(zhàn)準備,但追擊不得越過金、馬線。毛澤東之所以特別限定追擊的意圖,是不給蔣介石造成會向縱深發(fā)展的錯覺。8月23日下午5時30分,毛澤東“按預定方案”向金門炮擊的命令傳至福建前線指揮部,幾百門大炮頓時轟響,如狂濤巨浪,疾速潑向金門。

  此刻,金門,正值炎熱的周末,國民黨官兵精神大為松懈,在此督軍的“國防部長”俞大維和“金門防衛(wèi)司令官”胡璉同一千多名官兵在大武山后的“翠谷”大會餐剛剛結束,兩人邊走邊談,三名陸、海軍“副司令官”吉星文、趙家驤、章杰正靠在橋邊聊天,突然的炮擊,打得國民黨官后措手不及,吉星文、越家驤、章杰三人被炮彈擊中,重傷不治,當場死亡,俞大維受輕傷,幸免一死,胡璉驚慌得跌跌撞撞奔向指揮所,然而,通訊聯(lián)系中斷。此刻,金門被濃烈的煙火以及不斷的爆炸聲所籠罩,曾被胡璉吹噓為“固若金湯”的金門,頓時面目全非,失去指揮的國民黨士兵,四處亂竄,各處陣地完全陷于癱瘓,金門這一“堅固堡壘”沒等還擊,便已近崩潰狀態(tài)。

  在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的同時,人民解放軍海軍出動打擊國民黨海上目標,并對金門機場實行暫時封鎖,以切斷金門地區(qū)國民黨守軍的補給線路,用暫時斷絕后勤供應的辦法,達到狠狠教訓國民黨守軍的目的。

  據國民黨臺灣當局統(tǒng)計,從23日至25日,三天之間,中共30萬發(fā)炮彈傾瀉金門,國民黨官兵死傷3萬6千余人。金、馬守軍傷亡慘重的消息,立即報到蔣介石那里。他聽后,長時間緊蹙眉頭,驟然舒展,情不自禁地連聲說:“好,好,好!”他身邊的一些人見狀,都覺得不可思議,這些人無論如何不曾料到,他們委座此時的心情,作為其老對手的毛澤東,卻早已料到了。

  在金、馬炮擊開始后,毛澤東突然對他的國際問題秘書林克說:“向金門打炮,也不是為了解放臺灣,而是蔣介石希望我們打炮,這樣他就有了借口,可以抵抗美國要他從金、馬撤軍的壓力了!”

  雖然蔣介石出于民族大義,他反對美國分離臺灣,堅定中國領土完整的信念,與美國存在著本質上的矛盾,但另一方面,為了反共,鞏固自己的“政權”,又不得不處處求助于美國。金門炮戰(zhàn)發(fā)生后的當天夜里,臺灣當局即通過新任“美軍駐臺司令”史幕德中將向美國要求援助。當時,美國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正在北卡羅來納山中地下深處的防彈掩蔽所里,周圍都是最先進的電子儀器。他在參加美國本土美軍一年一度的“行動”演習。他是8月25日才知道北京炮擊金門。中央情報局長艾倫•杜勒斯向他作了詳細情況匯報,說中共火力的猛烈和炮彈的密集程度令人咋舌,在短短85分鐘的時間內,就落下了3萬發(fā)炮彈,這和二戰(zhàn)中盟軍攻擊柏林的炮火差不多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作為二戰(zhàn)時歐洲盟軍總司令的艾森豪威爾很清楚當時炮擊柏林的戰(zhàn)況,他深感中共能有如此的軍力已不能等閑視之了。他甚至以幸災樂禍地口吻對艾倫說:“這全是蔣介石不聽從美國的安排所遭到的懲罰!”當天他親自主持會議,討論援助臺灣事宜。他一再重申他入主白宮前的觀點:“我們不應讓亞洲把西方的白種人看成是自己的敵人。假如那里必須進行戰(zhàn)爭,就讓它是亞洲人打亞洲人的戰(zhàn)爭,而我們要支持的是捍衛(wèi)自由事業(yè)的一方。”他決定“美國不打算直接在軍事上介入金、馬事件,但可以向臺灣提供導彈和登陸艇,并準備承擔臺灣防務,這樣臺灣可以無后顧之憂地全力投入對金門的防務。”會后史幕德立即把華盛頓的決定告訴蔣介石。蔣介石心里很明白,美國意在保臺灣而不顧金、馬。他心生一計,在一天里數(shù)次向美國記者發(fā)表談話,一口咬定中共炮擊金、馬是向臺灣進攻的組成部分,拼命渲染兩者這間的聯(lián)系。臺灣“外交部長”黃少谷按蔣介石的指示也跟著多次就“八•二三”炮戰(zhàn)發(fā)表聲明,稱此行動中共早有準備,是大規(guī)模進攻臺灣的準備,呼吁世界各國充分注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