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遠矚的毛澤東在南京解放,人民解放軍乘勝向華中、華南、西南、西北進軍的時候,就已謀劃解放臺灣的事宜了。
新中國建國前夕,1949年7月,一個由劉少奇為首的代表團出發(fā)去蘇聯。這個代表團攜帶著一封中共中央給斯大林的信,由于當時解放軍缺少空海軍力量,信的內容是向蘇聯提出協助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請?zhí)K聯出動空海軍參戰(zhàn)。劉少奇向斯大林說明了中共準備1950年解放臺灣的設想,要求蘇聯提供200架戰(zhàn)斗機并代訓飛行員。對于劉少奇的具體要求,斯大林很痛快地答應了,但對于中共中央在信中的請求,斯大林卻沒有首肯,蘇聯不愿意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的時候派出空軍和海軍參戰(zhàn),是擔心美國一旦無法坐視而介入將誘發(fā)蘇美戰(zhàn)爭。斯大林說:"蘇聯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已經遭受了巨大的戰(zhàn)爭磨難,他們很難理解為什么這樣做。"毛澤東理解斯大林的顧慮。這位農民出身的偉大政治家和軍事家在長期的戰(zhàn)爭中樹立了一個影響他一生性格的信念,那就是"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辦自己的事情,其實毛澤東并沒把蘇聯的援助視為解決臺灣問題的關鍵。
這時,人民解放軍乘勝向沿海各島推進,并準備一鼓作氣,渡海解放臺灣。
毛澤東電令三野和中共華東局,要他們認真研究以較少的代價、在較短時間內解放臺灣的方略。
要攻臺,必先占臺灣的屏障、距廈門10公里之遙的金門島。
金門共分大、小金門兩座島嶼,大金門形似啞鈴,總面積161.4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74.5公里,但便于登陸的地段僅16公里。為增加該島的防衛(wèi),國民黨迅速調集部隊,使原有的二萬守軍增至三萬。
10月24日,也就是廈門解放后僅一個星期,人民解放軍三野葉飛兵團向金門島發(fā)動進攻。當晚戰(zhàn)斗打響,葉飛兵團第28軍中的3個加強團近6萬人,先后乘木造帆船進攻金門西北古寧頭陣地。此時海面上刮的是側逆風,大大延緩了船速,在敵軍的炮火打擊下,解放軍傷亡很大。此時座鎮(zhèn)在成都指揮國民黨西南戰(zhàn)事的蔣介石認為金門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如果金門失守,馬祖亦勢必難保,而臺灣的堤防亦將崩潰,于是除命令駐守金門的湯恩伯死守外,急電臺北調孫立人青年軍和胡璉兵團星夜乘軍船趕赴金門增援。25日凌晨,解放軍好不容易登上金門島,但又趕上退潮,渡船全部擱淺,被敵機炸毀,使第二梯隊無法實施增援,這時國民黨胡璉援軍很快趕到,切斷了解放軍后路,并以優(yōu)勢兵力將登島部隊重重包圍,激戰(zhàn)到28日,解放軍登島部隊彈盡援絕,一部英勇戰(zhàn)死,一部被俘,此次戰(zhàn)役以解放軍失利而結束。首次金門失利說明人民解放軍缺乏必要的渡海工具和海上作戰(zhàn)經驗,還不具備進行大規(guī)模渡海作戰(zhàn)的能力,毛澤東毅然下令放緩攻打臺灣的步伐。
毛澤東決定親自到蘇聯去。
1949年12月,莫斯科最寒冷的季節(jié),出生于中國溫暖的南方的毛澤東乘火車橫穿西伯利亞覆蓋著茫茫冰雪的荒原來到蘇聯的克里姆林宮。這是毛澤東一生中第一次離開自己的祖國。毛澤東率領的代表團是龐大的,名義上是來參加斯大林70壽辰慶典。占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東方大國--新中國加入社會主義陣營,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政治格局,斯大林對毛澤東的訪問很重視,禮儀規(guī)格很高,特意安排毛澤東的專列在中午12時莫斯科車站大鐘剛剛敲響時進站,在車站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斯大林素來對世界各國的領袖大都是看不起的,對毛澤東卻完全不同,十分尊敬。當毛澤東于當天下午6時去克里姆林宮會見斯大林時,據說斯大林一般是不到門口迎接外賓的,這次卻破例,親率蘇共全體政治局委員在他的辦公室門口站成一排歡迎毛澤東。在毛澤東第一次會見斯大林的時候,便把希望蘇聯援助解放臺灣的事情提了出來,但得到的只是斯大林十分含糊的回答:"這樣援助不是沒有可能的,本來是應該考慮這樣做的,問題是不能給美國一個干涉的借口,如果是指揮和軍事人員,我們隨時都可以派給你們,但其他的形式還需要考慮。"斯大林甚至說出這樣的話:"是否可以先向臺灣空投傘兵,組織暴動,然后再進攻呢?"毛澤東在與斯大林正式會談時出乎斯大林意料之外主張搞一個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拿毛澤東的話講,搞一個"既好吃又好看的東西"。當時他這樣一說,引起了全場的人哈哈大笑,表示這話充滿了哲理和幽默,但還是不明白這是指什么東西。毛澤東解釋說:"所謂好看,就是形式上好看,要做給世界上的人看;好吃,是要有實際內容。"但斯大林認為簽訂這樣一個條約違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蘇、美、英三國簽訂的《雅爾塔協議》。斯大林不想也不能破壞在雅爾塔會議上對戰(zhàn)后遠東政治格局形式的共同承諾,也就是說承認戰(zhàn)后遠東甚至整個中國是美國的勢力范圍。也許就是這個時候,毛澤東內心里對蘇聯的對立和對美國的蔑視同時產生了。毛澤東從來不信邪,他堅持要簽訂這個條約,表示這件事不做好,他就不離開蘇聯。
正當斯大林對毛澤東的要求憂慮忡忡的時候,大洋彼岸的美國搶先采取了行動,早在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的時候,美國國務院緊急召開了遠東圓桌會議,會議確定了一個事實,蔣介石已經永遠地被趕出了中國大陸,中國共產黨軍隊很快會占領臺灣。美國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為了美國的利益,要盡快從中國脫身,結束與國民黨政權的關系。國務卿艾奇遜甚至還主張,至少暫時不向國民黨政權提供軍事援助,而且也不應該試圖把臺灣和中國大陸分離開,否則,只有利于蘇聯,使毛澤東更靠近斯大林,而危害美國的遠東利益。于是,1949年12月23日,也就是蔣介石從炮火連天即將解放的成都剛剛逃亡到臺灣的時候,美國國務院發(fā)出第二十八號密令:《關于臺灣的政策宣傳指示》。文中確定了美國官方關于臺灣問題的統(tǒng)一對外宣傳口徑,同時文件確定了任何支持臺灣的做法都是對美國利益不利的,都會使美國卷入一場危險的戰(zhàn)爭,都會使美國成為中國人民的對立面。文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它強調了一個至今依舊十分敏感的重要觀點,即臺灣無論從歷史上還是從地理上,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是不能夠分割的一個整體的國家。美國的態(tài)度十分明確,在不承認新中國的同時,也不再支持已經沒有希望的蔣介石。
這時在美國朝野以費正清教授為代表的在二戰(zhàn)中與中共人士有過交往的一批中國問題專家、學者再度推動美國承認新中國。他們認為新中國決非由蘇聯一手扶植起來的東歐共產黨政權,中共的領導人物也決非一幫亡命的陰謀反叛者,而是中國一批很有才干的精英人物。他們早在十年前就擁有政權、軍隊。中共有它自己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的傳統(tǒng),具有民族主義色彩,意識形態(tài)不會對克里姆林宮百依百順;中共沒有原因去感謝蘇聯,它的存在和發(fā)展不是因為有了莫斯科,而是由于無視莫斯科的結果,中共與蘇共遲早會分手。再從歷史上看,早在共產主義以前,俄國世世代代就是推行統(tǒng)治中國北部的政策,蘇聯繼續(xù)實行這種政策,甚至想使外蒙、內蒙、新疆和滿州脫離中國,美國不應該看不清這一最為重要的事實。美國不應該因臺灣問題讓中國人把仇恨轉到美國身上,美國應明智地從臺灣脫身出來,這樣中國人就會看到是誰破壞中國領土完整,從而美國很有可能成為新中國的朋友,這對美國的遠東利益是十分重要的。無疑這些具有政治戰(zhàn)略眼光的觀點影響了美國政府。
1950年1月5日,也就是毛澤東在莫斯科期間,杜魯門代表美國政府發(fā)表《關于臺灣的聲明》,再次確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中關于臺灣歸還中國的條款,宣布美國無條件地認為臺灣是中國的領土,美國對臺灣沒有掠奪的野心。美國亦不擬使用武器部隊干預其現在的局勢,美國政府也不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國卷入中國內戰(zhàn)中的途徑,美國政府也不擬對臺灣的中國軍隊供給軍事援助和提供意見?;谶@個聲明,美國宣布從臺灣撤走僑民。美國在臺灣只留下一個領事級的代表,最高武官僅僅是一名中校。
為了向全世界表明美國"棄臺"的決心,國務卿艾奇遜干脆公開了美國在遠東的防線。他在美國全國新聞俱樂部的演講中,面對記者展開了一幅遠東地圖,用講解棒邊指邊說,美國東西太平洋的軍事防線確定為北起阿留申群島,經過日本的琉球群島,南至菲律賓,臺灣和朝鮮在美國的防衛(wèi)圈之外。換句話說,凡是在美國的防衛(wèi)圈之外的事情,美國不會去管。
杜魯門的聲明對蔣介石是當頭一棒,而對于毛澤東無疑是一個安全的信號,這促使斯大林警覺起來了,似乎美國在拉攏毛澤東,他態(tài)度立即有了轉變。后來的史學家認為杜魯門的聲明是一份讓斯大林"解放思想"的聲明。既然美國人主動放棄了雅爾塔會議上劃定的勢力范圍,那么蘇聯還有什么可需要小心翼翼的?再說,當初國民黨政權在中國大陸即將崩潰的時候,美國都沒有武力干涉,那么現在他們還會在乎那個小小的臺灣嗎?于是斯大林原來不想與毛澤東簽定的條約簽訂了,最后仍定名為《中蘇友好合作同盟條約》。毛澤東滿意了,這樣蘇聯援助中國解放臺灣的事情有了著落。斯大林同意毛澤東"對在適當的時候解放臺灣做必要的準備","給予中國三億美元的貸款",其中的一半用來購買解放臺灣的海軍裝備。不過,直到最后,斯大林還是沒有同意蘇軍的飛機軍艦參加解放臺灣的戰(zhàn)斗。
解放臺灣的軍事準備在樂觀的氣氛中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橫渡臺灣海峽的作戰(zhàn)計劃在毛澤東的腦海中已經成熟。1950年5月,當人民解放軍先后解放海南島、舟山群島和閩南的東山島等沿海島嶼后,解放軍大規(guī)模的渡海作戰(zhàn)和對臺灣的最終解放無論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據氣象部門提供的資料,解放軍進攻臺灣最適宜的時間是在6、7、8這三個月內。因為,到了9月,臺灣海峽就會進入臺風頻發(fā)季節(jié)。中共中央決定由第三野戰(zhàn)軍9兵團擔任主攻臺灣的任務,并指定三野副司令員粟裕具體負責臺灣戰(zhàn)役的準備工作。6月,16個軍在沿海集結完畢,準備于7月對臺進行偵察,8月開展對臺進攻。
臺灣當時人口600萬,日本占領期間留下一些工業(yè)基礎,而大部分島民世代以耕作農田為生。從大陸突然擁入的國民黨軍隊使這個封閉的島嶼驟然緊張起來。物價飛漲,物資奇缺,而解放軍馬上就要進攻的消息和美國"棄臺"的政策使這個本已混亂的島嶼更加惶惶不安。從大陸掠奪了不少金條的國民黨顯貴們開始設法再次出逃,臺灣政權在"保密防諜"口號的偽裝下,下令禁止臺灣人員出島,大有"要完蛋大家一起完蛋"的架勢,但卻更加劇了全島人心崩潰的進程。國民黨撤退到臺灣的號稱60萬人的軍隊,其實一半是已毫無斗志的散兵,飛機沒有零件,汽油的庫存僅夠使用兩個月,破舊的軍艦有一半根本不能參加戰(zhàn)斗,分散在沿海各個小島嶼上的國民黨士兵衣衫破舊,饑腸轆轆,他們作戰(zhàn)方案中最詳細的內容就是當解放軍到來的時候如何逃命,況且絕大部分出逃的士兵家屬、親人還在大陸,對父母妻兒的思念在風雨飄搖的時刻更是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于1950年3月復任"中華民國總統(tǒng)"的蔣介石雖在被海水包圍著的臺灣島上反復強調"臺灣一定能守得住"這句話,但他心里非常清楚一個軍事上的簡單事實:150海里的臺灣海峽在300年前尚且阻擋不了鄭成功的木船船隊和手持冷武器的兵勇,現在又如何能抵擋得住排山倒海的人民解放軍?據送到他手上的情報說,中共幾十萬精銳部隊、各種型號的船只皆在準備之中。最令他吃驚的是,裝備很差的解放軍竟然有飛機,"彼等所準備的空軍,到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已有飛機四百架"、"上海的龍華機場一度為我政府炸毀者,現已借助俄人之助,修復至可以使用"、"長江以南各地約有三十個空軍基地,包括對日作戰(zhàn)時英國所修筑的若干基地,亦已恢復可供使用之程度"。在他看來危在旦夕之時唯一可以救命的稻草是美國的援助、甚至是軍事的干預,但是美國人的做法卻是雪上加霜把他推上了絕路。他已作了最壞的準備:"如果臺灣淪陷,就以身殉國。"他所謂的國,指的是早已喪失人心的"中華民國"。
時任國民黨國防部政治部主任的蔣經國,面對臺灣風雨飄搖岌岌可危的局勢也憂心如焚,在走投無路、萬般無奈中,他決意拋去個人的榮辱向他父親蔣介石進言。
一天夜深人靜時,他大膽地對蔣介石說:"父親,我們是否和中共談談?"蔣介石聞言沉默不語。蔣經國按蔣氏家規(guī)只好悄然退出。
第二天,蔣介石卻對蔣經國說:"我決定派遣秘密使者前往大陸,試探國共和談的可能性,以爭取好的結局。這事,就由你負責。"蔣經國很清楚,此時已今非昔比,中共是勝利之時,國民黨成了敗軍之將,要與中共談判,必須選擇一個能在共產黨方面說得上話的人,他反復考慮,總覺得沒有合適人選,當時任"總統(tǒng)府"戰(zhàn)略顧問的湯恩伯聞知此事推薦李次白。
李次白,原國民黨將領,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yè)生,在黃埔學習時,湯恩伯也是該期學生兼任大隊長,既是李次白的同學,又是他的老上司,因此李與湯的關系很好。李次白的兄嫂均為中共黨員,他的妹妹又嫁給了中共大名鼎鼎的陳毅的哥哥陳孟熙。由于這些牽連,李次白在國民黨內得不到升遷,極不得志,后來,國民黨軍統(tǒng)竟懷疑他是共產黨員,李次白一氣之下于1946年脫離了國民黨軍隊,在臺灣高雄市開了飯店,當起了老板,發(fā)誓不再介入政治。
蔣經國認為李次白很合適大陸之行,隨即派其親信胡偉克去請李次白出山。
胡偉克曾是國民黨空軍軍官學校校長,與李次白有過交往。他受命后很快在高雄找到了李次白,雙方寒喧后,胡偉克便直截了當切入正題。他告訴李次白:"黨國目前處境非常困難,猶如在火山之顛,為擺脫困境,蔣總統(tǒng)想和共產黨重開談判。令妹是陳毅的大嫂子,妹夫陳孟熙也深得共產黨的信任,這就是你和共產黨對話的資本。你如能出山,到大陸走一趟,就等于挽救了整個黨國的命運。"李次白畢竟是國民黨人,他考慮到蔣經國對自己的信任,也想到這一使命的成功將有利于國家和民族,同時也想去看望分別多年的妹妹和妹夫,于是欣然接受了去大陸的使命。
5月3日,蔣經國在臺北親自召見李次白,向李次白交待了去大陸的任務。他說:"李先生,現在談國共合作,我看希望不大,共產黨席卷大陸,躊躇滿志,幸金門一仗,全殲掄灘登陸的共軍,顯示了我國軍潛在威力,尚不容小看。你和陳毅是至親,我看可以深談,最低限度,希望不進攻臺灣。"5月下旬,李次白離開臺灣先到香港,再由香港轉赴上海,并在上海很順利地見到了妹妹和妹夫,妹夫陳孟熙得知李次白來意后,即打電話告訴時任上海市市長的陳毅,說李有要事相商。陳毅正準備赴北京參加中共七屆三中全會,得知臺灣親戚李次白有要事相商的消息后,便從萬忙中抽出時間會見李次白。
在陳毅家中,李次白受到了熱情接待。一番客套后,李次白便將蔣經國所托之事直言相告,說臺灣方面想與中共重開談判,并提出了國民黨的條件,通過談判解決兩黨之爭,將來共走美國兩黨制道路;最低限度要求不進攻臺灣。李次白要求陳毅把以上意思轉達給北京方面。
對李次白轉達的臺灣方面希望重開國共談判的信息,陳毅顯然沒有思想準備,作為中共中央委員和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將領,他知道目前中共中央所考慮的是如何以武力進攻臺灣、消滅國民黨殘余勢力、解放臺灣的問題,還沒有考慮過與國民黨重開談判的問題,因此,陳毅十分干脆地說:"國共合作的話題,現在先不提,現在提為時尚早,以后會有機會的。"但陳毅表示,愿將這一信息轉告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
李次白即將陳毅的意見和在大陸的情況,按預先約定的聯絡地址寫信到香港,再轉告臺灣的胡偉克。同時,李繼續(xù)留在上海,表面上探親訪友,游山玩水,實際上是在等中共中央的消息,希望其能討論國共兩黨重開談判的問題,并有所決定。李次白盼望陳毅開完會回到上海,能得到中共中央關于這一問題的意向。
當時,種種跡象表明,戰(zhàn)也好,和也好,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已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