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論,記敘文講求真實,不尚虛構(gòu)。"開學記",記本校開學那天的情況;"遠足記",記上個星期天本班郊游的見聞;"我的家",教師想借作文了解你的生活;"我愛讀的書",教師想借作文了解你的知識。
拿"開學記"來說吧,我們可以先把材料一條一條記下來:看到的--
聽到的--
嗅到的--
吃到的--
碰觸到的--
想到的--我們要借著這些材料,寫出"開學"的動、靜、今、昔、表、里、常、變。即使不能全寫,也要把其中一部分寫出來。原則上,我們照時間的順序?qū)?。我們既希望忠于事實,也希望文章可讀。若想兩者兼?zhèn)?,得事實本身具備?gòu)成好文章的條件;也就是說,得有婀娜的身材,才有曲線美好的旗袍。
倘若那事實本身不能支持我們的寫作,怎么辦呢?把想像放在第一位的文學創(chuàng)作可能索性不管實情實況,只求文章好,怎么精彩動人就怎么寫。他照著理想的尺寸裁制一件旗袍,不管眼前的人合不合身。我們也許不能這樣辦。某一所著名的中學里發(fā)生過這樣的事:老師出了個題目,要大家寫《我的母親》。他在一個女孩子的作文簿上讀到"我的母親改嫁過兩次,我現(xiàn)在既沒有父愛也沒有母愛"。教師惻然心動,專誠去訪問那位母親,才知道作文簿里的曲折全是虛構(gòu)的。母親發(fā)覺女兒瞎編身世,又驚又痛,跑到學校里去更正,在教務(wù)處放聲大哭起來。
我們只能在"忠于事實"的原則之下動一點小小的手腳。也許,我們只要把時間順序更動一下,把先發(fā)生的事放在后面,后發(fā)生的事移到前面,文章立刻就出現(xiàn)精彩。例如,"如果秀英肯嫁給我,我要結(jié)婚了。"是一句很平淡的話。倘若倒轉(zhuǎn)過來:我要結(jié)婚了---如果秀英肯嫁給我。就有明顯的起落。"我要結(jié)婚了!"肯定的口吻,突然宣布,是"起"。下面緊接著假設(shè),原來八字還沒一撇呢,是"落",可是下面無聲有聲,你是覺得這人魯莽得可笑呢,還是癡情可憫?這又是"起"。
語文引起的反應有時是很"奇怪"的。有一個普遍流傳而不明出處的故事說,某君問他的牧師:"祈禱的時候可不可以抽煙?"牧師堅決表示不可。某君接著問:"抽煙的時候可不可禱告?"牧師的回答卻是:"可以!"反正是一面禱告一面抽煙,何以得到不同的判決?我們可以體會,"祈禱的時候可不可以抽煙?"祈禱在先,抽煙在后,牧師認為開始祈禱時既未抽煙,怎可中途羼入?那不是太不虔誠太不專心了嗎?"抽煙的時候可不可以祈禱?"抽煙在先,祈禱在后,心不在"煙",這時不專心反而是好現(xiàn)象。
文章,先出現(xiàn)哪個字,后出現(xiàn)哪個字;先告訴讀者哪件事,后告訴讀者哪件事,頗有講究。我們不妨常做一種練習,把許多語句倒過來說一遍,咀嚼一番:風霜雨露--雨露風霜
不眠不休--不休不眠
三長兩短--兩短三長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豆得豆,種瓜得瓜。
無名英雄--英雄無名仍然是那幾個字,只因調(diào)換了位置,就有不同的滋味。我們先看見"前門進虎",想從后門逃走,縱是"后門進狼",還可以沖殺出去,狼比虎好對付一些;如果先是"后門進狼",向前門退卻,不幸又"前門進虎",豈不陷入了絕境?"天崩地裂",天崩的時候人還可以伏在地上,或是鉆進山洞里,然而地又裂開了,沒有希望了,其間有過掙扎;"地裂天崩",地裂開了,人掉下去了,天崩與否已是無關(guān)了,似乎就不像"天崩地裂"那么恐怖。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