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驪姬女士制造的晉國內(nèi)亂,介子推先生亦跟隨重耳先生踏上了逃亡之路。讀者上帝或許有所疑問。介子推先生何許人也?他在重耳先生手下?lián)魏温毼唬克囟壬年P(guān)系如何?他在逃亡之路上的表現(xiàn)若何?
讀者上帝勿急,且容獨孤二少先生一一做出回答。
介子推何許人也?說實在的,這個問題不好回答,遍翻史書,強如司馬遷先生都沒有做出詳細的記載,盡管如此,史料上還是留下了零星的紀錄。他是山西夏縣裴介鎮(zhèn)人,有的史書上亦稱他為介之推,或是介子,另外有后人考證介子推真正的名字叫王光之。單從姓名上來講,介子推先生就足夠讓人頭暈?zāi)垦!?/p>
宋朝的時候,宋真宗有感于介子推先生的事跡,追封他為潔惠侯;宋人王當在《春秋臣傳》中為他立傳;山西省地方史志上也有關(guān)于介子推先生事跡的記載;在今天介子推先生的故里--裴介鎮(zhèn)東尚存有一座古墓,據(jù)說是介氏后人為紀念介子推先生而立。
關(guān)于介子推先生在重耳先生手下?lián)魏温?,也是老大難題。有的人認為是重耳先生的微臣,就是地位不高的小臣;有的人認為是重耳先生的重臣、賢臣,甚至認為介子推先生名列逃亡名單中的五賢之一,不知道五賢中的哪位要讓位于介先生。
獨孤二少先生認為,介子推先生的官階不是很高,但卻是重耳先生的近臣,負責(zé)日常的膳食或是顧問,地位不是很高卻十分重要,又介子推先生為官清廉,肩擔(dān)道義,深受重耳先生和其他同僚的贊賞。由此,介子推先生與重耳先生的關(guān)系如何的疑問也得以解答。再補充一點,重耳先生欣賞介子推先生的為人,介子推先生亦有得遇英主之感,認為重耳先生是晉國最具潛力的政治家,將來勢必會有崛起的那天。
現(xiàn)在只剩下最后一個問題:介子推先生在逃亡路上的表現(xiàn)若何。這個問題是小孩沒娘,說起來話長,非要總結(jié),可用"割肉奉君"四個字來表述;讀者上帝不要誤會,割肉奉君只是逃亡路上的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萬千苦難中的一個小插曲而已,然而就是這個小小的插曲,使得千百年后人們猶對當時的情景報以熱淚盈眶,介子推先生的行為雖近乎不可思議,但其初衷卻不容置疑,也不容鄙薄。欲知詳細內(nèi)容,且看下文。
逃亡最開始的時候,一切都比較正常。雖說日夜兼程跋山涉水,但逃亡的隊伍精誠團結(jié),沒人掉鏈子。攜帶的食物和錢財也足夠用。重耳先生畢竟是晉國的公子,富貴不在話下,既然決定逃亡,必早做了物質(zhì)方面的準備。當他們未出晉國國境的時候,終日提心吊膽,前路茫茫,后有追兵,不得已夜晚潛行,白晝抽時間休息,休息的時候也選在茂密的樹林或是人跡罕至的巖石山洞,大約十多天,才離開晉國的國境,到了晉獻公鞭長莫及的地方。
重耳先生終于可以松口氣了。介子推先生等隨從人員亦稍可放松,但仍擔(dān)心有晉獻公的追兵越界追緝,警惕之心不敢絲毫懈怠。重耳先生養(yǎng)尊處優(yōu)慣了,哪受過如此苦厄,因此哀嘆連連。經(jīng)過介子推先生的一番安慰和寬解,重耳先生才覺悟過來,現(xiàn)在正是鼓舞志氣勇往直前的時候,怎么能夠萎靡不振呢?自己身為這個隊伍的核心,最應(yīng)該打起精神,讓別人看到希望而非絕望。
然而事情正在發(fā)生變化。隨著逃亡生涯的無限期延長,食物和錢財?shù)娜找鏈p少,某些人的思想開始發(fā)生動搖。這里的某些人是指鳧須先生,他具體負責(zé)掌管逃亡隊伍的日常飲食和財務(wù)出納,彼時的財政狀況非常糟糕,只有出而沒有納,而且隊伍賴以生存的糧食日漸減少,不日即將消耗殆盡,卻缺乏任何增加糧食的措施。鳧須先生對現(xiàn)況了如指掌,斷定逃亡隊伍過不了幾天便得解散,因為沒有誰可以抵御饑餓的威脅。
鳧須先生如是想,頭腦中浮現(xiàn)出饑餓不日降臨的窘?jīng)r。饑餓可以使君臣互為仇讎,而原因則是爭搶一碗小米粥。鳧須先生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君臣因為搶糧食而大打出手,傳出去好說不好聽--又不想使自己成為饑餓的犧牲品,他在逃亡隊伍中的地位僅高于壺叔先生,力氣卻又弗如,一旦因缺糧而引起爭執(zhí),地位低的爭不過地位高的,力氣小的搶不過力氣大的,為了自己的安危著想,鳧須先生決定私攜錢糧潛逃,以目前所剩的錢糧,在一個不被認識的地方,尚能過上小康生活。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鳧須先生為了一己之私,置逃亡集團于不顧,此種不仁不義的丑惡行徑令后人不齒。事情發(fā)生后,重耳先生又重新陷入萎靡。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這也是尋常道理,但沒想到漏屋偏逢連夜雨,破船又遇頂頭風(fēng),怎一個"慘"字了得!
這一日行至羊舍,即今天山西省洪洞縣,夏日炎炎,赤色千里,逃亡隊伍在沒有錢糧的條件下已經(jīng)苦行數(shù)天。饑餓和疲勞像是一種魔咒,籠罩在眾人頭上。重耳先生任是志在千里的人,也熬不住口干舌燥的折磨,再加上饑腸轆轆如鼓,只得匍匐于地,幻想著曾經(jīng)山珍海味的日子,希望借此能產(chǎn)生足夠的涎水,以解焦渴。
介子推先生看到重耳先生的饑渴和愁苦,心中很不是滋味。為臣之道在于忠君,現(xiàn)在重耳先生身臨絕地,做臣子的應(yīng)該為君紓難,萬死不辭。介子推先生決定為重耳先生獻上自己的赤心忠誠。
于是,當眾人尋找糧食而不得的時候,介子推先生悄悄避開眾人,拿出隨身攜帶的鋒利匕首,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塊肉,然后煮成羹,雙手捧給早已餓得頭腦發(fā)昏的重耳先生。
真佩服介子推先生的勇氣,獨孤二少先生寫到此處,也拿鋼筆在身上亂杵,但一有疼痛,就會喪掉信心,萬難再進行下去。介子推先生割肉的行為是一個過程,伴隨血與痛,要不是有忠貞的信念,打死也難以下刀。
餓昏的重耳先生猛然嗅到肉香,本能的精神一振,睜開雙眼說:"啊,好香的肉湯呀!"他老先生顧不得多問,端過就喝,喝完后面呈喜色,滿足地一抹嘴,口里連連稱道:"好香,如此美味的野味肉湯,是哪位愛卿獵來的?"眾人面面相覷,都被介子推的忠心所感動,紛紛注視介子推先生,以獻上自己的崇敬。重耳先生隨著眾人的目光看去,發(fā)現(xiàn)介子推先生面色蒼白,大腿處的衣服撕裂,鮮血迸流,一下子明白了。他撲過去抱住介子推先生,感激地哭訴:"先生,內(nèi)亂平息后,一定報答足下的大恩大德!"正在此時,介子推先生的忠心感天動地,天際忽然吹來一陣涼風(fēng),俄頃大雨傾盆,連日而來的饑渴焦灼得以緩解,附近的百姓聽說晉國的公子逃亡到此,因感念其在晉國的恩德,紛紛來獻糧食。重耳先生亦得以重新鼓舞,繼續(xù)逃亡,直到最后的凱旋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