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為什么呢?
答案同樣可以在《論語》中找到: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保ā墩撜Z·為政》)
子張的推想是即便是朝代更迭了十代,禮是什么樣還是可以知的,于是,他舉一反三,問:那么,在十個朝代以后呢?孔子的回答可以概括為:損益說。
孔子大意是說:殷朝因襲的借鑒的是夏朝的禮,他所增減的東西,我們都可以清楚知道;到了周朝,它的禮是因襲了殷朝。而我們知道,夫子所推崇的周禮,是最為全備的,簡直是達到一個完美的頂點。我們也同樣可以從以上這種承繼的關系中知道它是在哪些方面對殷朝的禮有所增減。而那些在周朝后面的多少個朝代,也會像殷繼承夏,又對夏禮的不足作補充、周繼承殷,又對殷禮的不足之處作了修改。三者之間就如同一個連環(huán),周則復始,窮則反本,后來的漢儒們便把這種規(guī)律稱作是是合乎天地陰陽運行的道理??追蜃尤畾q所創(chuàng)立的,正是這種建立在周禮的基礎上的學說。
對于這一點,于丹教授的心得將三十而立解說為“建立心靈的自信”,不知是從何處訛聽而來?
為了說明“心靈的自信”是何義,她又說:“所以‘三十而立’,我的理解并不是通過一個外在的社會坐標來衡量你是否已經成功,而是由內在的心靈標準衡定你的生命是否開始有了一種清明的內省,并且從容不迫,開始對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種自信和堅定?!豕プ鲆患刃恼嬲J定的事情,這大概是‘立’的一種見證。”
然而,于丹教授并沒有傳授我們“心靈標準”指的是什么,那么,普羅大眾們在面對現(xiàn)實生活的問題時,那該怎么辦?趕緊再回去翻翻書,于教授的意思是說:“要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內心真正認定的事情。”也即是說,無論自己心外的人們是如何,不用考慮其他的因素,內心認定的事情就要把它完全樹立起來,堅定地走下去。這句勵志的話,于教授可謂煞費苦心,幾經周轉,把一套心靈的福音書,冠上了孔夫子的名。3四十而不惑
在許慎撰、段玉裁注的《說文解字注》中,“惑”字的解釋是“惑,亂也。亂者,治也。疑則當治之”。也即是說,子曾經曰的“四十不惑”是指“知者不惑”,這是人格修養(yǎng)的三個重點要求,即:“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中的“只有做到不迷惑,才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
這一點表面的解釋,于丹教授還可以算是勉強合格地解釋到了。但是面對如何做到不迷惑的問題,她又開始施展她那絕世輕功——離題千里。她用那四十五度角的純情,仰望天空上“心靈”的光芒,祈求這些“心靈”的光芒能夠一不小心地墜落下來,覆蓋在那套《論語》之上??上?,這種事情千載難逢。
她開出的藥方是減法生活。所謂的減法生活“也就是要學會舍棄那些不是你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
“那么什么叫做不惑?就是人能夠自覺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給你許多不公正,打擊,缺憾,你也能在一個坐標上迅速建立自己應有的位置?!?/p>
“‘中庸’,是中國古代一個至高的行為標準,它是哲學上講的那個最合適的‘度’。就是說,中庸的理想狀態(tài),是一切處于和諧之中,這種和諧就是天地萬物各安其位。”
于丹認為能使自己做到不惑的方法是減法生活,而減法生活就是舍棄那些不是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一切行為都是以心靈是否需要為準,而這種心靈不是外界所學來的。心靈需要什么?它 真的是那么自足的?真的能導人區(qū)別良莠,學會用美德去臧否生活?這是什么樣的心靈,于丹從來沒有能夠說清楚。
既然于丹教授提及《中庸》,那么我們就翻翻這本書,看看是否真是她說的那樣。
《中庸》云:“子曰:‘素隱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