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端”原指與自己立場相異的一端。相異未必相反,但無疑包含相反。于是,有正論,就有反論,至于能否進(jìn)到合論,則有賴于智慧與胸襟。通常我們?nèi)菀鬃砸暈檎y(tǒng),而把相反的說法定為異端,然后正邪不兩立,爭執(zhí)不休。應(yīng)該如何對待異端呢?孔子的看法如下: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保ā稙檎罚?/p>
反對的意見在兩個方面對我有益:一方面是使我知道自己的錯誤,另一方面是多數(shù)人看到的要比一個人看到的更清楚。——笛卡爾這句話并不清楚,譬如,“攻”是批判還是研究?“已”是消滅還是語助詞?由于各有二義,組合起來就有四種說法:一、批判異端,禍害就消滅了。二、批判異端,那就是禍害啊!三、研究異端,禍害就消滅了。四、研究異端,那就是禍害啊!
由于“攻”字在《論語》出現(xiàn)四次,其他三次皆做“批判”講,如“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先進(jìn)》),“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顏淵》),因此我們最好也采用“批判”之義。前述第三、第四說法可以擱置。
就第一、第二說法來看,“已”的意思是什么?如果字義難定,不妨分別考慮孔子的行事風(fēng)格與一般的實際效果。先看第一句:“批判異端,禍害就消滅了。”請問:孔子曾經(jīng)這樣做過嗎?孔子批判過時代風(fēng)氣、人性弱點(diǎn)、王侯失職、學(xué)生缺點(diǎn),同時也曾批判自己。對于當(dāng)時的異端,如隱士、懷疑主義,則未曾批判,反而以寬容之心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保ā缎l(wèi)靈公》)“君子和而不同?!保ā蹲勇贰罚┧笞约骸拔阋狻⑽惚?、毋固、毋我”,公然宣稱:“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微子》)
再看實際情況。歷史上不斷有人批判異端,但禍害似乎不曾消滅,反而愈演愈烈,各種宗教戰(zhàn)爭、主義沖突,造成人類無數(shù)災(zāi)難。為什么批判異端,卻不能消滅禍害呢?因為人人都自視為正統(tǒng),并視別人為異端。光是分辨立場,就足以使世間不得安寧。
由此觀之,似乎只有第二說法是可取的,正所謂“批判異端,那就是禍害??!”消極方面,不要黨同伐異,順我者生,逆我者亡——你可以禁止別人說話,卻不能禁止別人思考。因此,積極方面,要努力宣揚(yáng)自己的想法,以求共鳴,經(jīng)由理性的溝通及公開的討論,試圖產(chǎn)生共識。何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biāo)準(zhǔn),光說不做或做了無效,就算自稱正統(tǒng)又有何益?
結(jié)論是:不必批判異端。越批判,禍害越大??鬃硬坏袑捄竦男男?,更有高明的智慧,此亦例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