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百年城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吳云前
4.走在政策的前面
致富思維:
窮人:走在政策的前面,說說容易做起來難,萬一政策有所變化怎么辦?
溫州人:如果你經(jīng)常關注了解政策的動向,就能夠及時抓住政策的變化,走在政策的前面。
2006年1月1日,新《公司法》正式實施,個人創(chuàng)業(yè)多了一條新途徑。當天,溫州市民王先生率先注冊辦理工商營業(yè)執(zhí)照,成立全國首家“一人公司”。截至2006年8月底,溫州“一人公司”達到239家。
在政治經(jīng)濟學中,經(jīng)濟基礎決定政治,政治制約經(jīng)濟的發(fā)展。如果你經(jīng)常關注政治,了解政策的動向,就能夠及時抓住政策的變化,走在政策的前面。
有人說,溫州人只會做生意,事實上,溫州人更具有經(jīng)營的頭腦,哪怕是辦學,溫州人也是用經(jīng)營的頭腦在思考。
1999年下半年,溫州商人周星增與幾個朋友及溫州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共同投資3億元人民幣,要在浦東康橋開發(fā)區(qū)興辦上海建橋學院。
這是上海第一所由外地人投資興辦的民辦大學。學院占地438畝,規(guī)劃建筑總面積20萬平方米,招生總規(guī)模為8000人。1999年10月25日奠基,不到一年,第一期4萬多平方米的教學大樓主體工程和學生公寓、綜合服務樓等輔助配套工程就竣工了,并成功地進行了首屆招生,這在中國教育史上簡直是一個奇跡。
周星增1983年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在貴州工學院工作,后又調(diào)回老家溫州大學任教。1992年,他辭職下海經(jīng)商。1999年7月,他又決定棄商辦學,到上海辦一所大學。
當時,周星增并未獲得政府的批準,只是與當?shù)卣炗喠艘粋€意向書,便開始興建教學大樓。這么大膽的舉動讓許多人都很費解,但是,周星增卻有自己的想法。
周星增說,自己在工廠里干過,搞的是低壓電器。國家對低壓電器產(chǎn)品實行許可證管理,沒有許可證就不能生產(chǎn),可是要取得許可證,又必須有生產(chǎn)做基礎,沒有生產(chǎn)永遠也拿不到許可證。
于是,精明的周星增把這個理論運用到辦大學上去,先不問好辦不好辦,而是先買地、先基建、先蓋樓,把需要具備的幾個基本條件都搞得差不多了,然后再到上海市教委審批。
“若是不先搞辦學的必備條件,那就永遠也批準不了!”周星增說。
辦學必備條件有哪些?
一是一定的規(guī)模。周星增一下子就征用了200畝,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
二是足夠的資金。周星增和南匯康橋開發(fā)區(qū)簽訂了投資2.5億元辦學的協(xié)議書,并馬上把500萬元打到上海市教委的指定賬戶,其他幾千萬元則投入到征地基建。
三是優(yōu)秀的校長。周星增聘請了剛退休的上海廣播電視大學校長、教育管理專家黃清云。
當上海市委副書記龔學平聽說有個溫州人在上海辦大學時,感到有些吃驚,專門和市政府的幾個領導一起到現(xiàn)場考察。
龔學平問:“你沒等批準就動工,萬一市里不批,這上億的投資可不是鬧著玩的。”
周星增答:“市里不批,一定是哪些地方不合要求,我堅決改正還不行嗎?相信上海的領導是通情達理的?!?br />
龔學平問:“第一年準備招多少學生?”
周星增答:“1000人。”
龔學平笑道:“民辦大學第一年招生,中國沒有超過1000人的,上海沒有超過300人的?!?br />
周星增答:“等我超過1000人,請您再來恭喜。”
龔學平對這次考察甚為滿意。
結果,周星增不到一年就造出了一所上規(guī)模的高校,有4萬平方米的高標準教學大樓、學生公寓和綜合服務樓,以及400米塑膠跑道的標準運動場等等。2000年9月首次招考,建橋學院報考人數(shù)5300人,錄取了1352人。
2001年4月份,經(jīng)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建橋學院又被破格列入國家計劃內(nèi)招生序列,成為上海市第4所列入計劃內(nèi)招生,并有獨立頒發(fā)大學文憑資格的民辦大學。
2003年7月,學院首批畢業(yè)生1000多人,就業(yè)率達到91%。
目前,學校的在校生已經(jīng)達到7000多人。
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教委不止一次地稱贊周星增:“建橋是一條鯰魚,把上海的民辦大學給帶動起來了?!?br />
亞龍企業(yè)董事長張文榮說:“溫州人就是肯冒風險,敢走在政策的前面?!彼f這句話時充滿了作為溫州人的自豪。
事實上,商場上總會有判斷失誤的時候,如果總是害怕失敗,就不可能放開手腳去做。只有看準時機,領先一步,才能搶占先機。
張文榮是土生土長的溫州人。從小,他就受到溫州人的“男孩從小要有經(jīng)濟自立的意識”思想的熏陶。14歲的時候,張文榮就在他人的指點下,在街邊開始賣冰棍,正是這不起眼的冰棍生意,讓他賺到了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