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原為羌族分支,世居西海(今青海)一帶,始祖名為棄聶,傳為天神之子,勇武過人,且富有智慧。
棄聶在位之時,建立了父子傳襲的制度,使吐蕃之族逐漸強大起來。
吐蕃君主號為贊普,棄聶便是第一世贊普。
在漢武帝時代,吐蕃第八世贊普號為布袋鞏甲,開始率部進入雪原(今西藏),居住在瓊巴(今西藏窮結縣)一帶。此時吐蕃仍為游牧之族,但已學會冶煉礦石,能夠煉出銀、銅、鐵三物,還能制造木犁,用牛力開墾田地,收獲豆麥糧物。
到了第三十世贊普達布聶西之時,吐蕃已空前強大,擴地千里,兵甲亦增至十數(shù)萬,擁有了與強鄰對抗的實力。
達布聶西之子朗日論贊繼位之后,便大舉向鄰國攻擊,一舉滅亡了強大的唐旄國,勢力西擴至于闐國(今新疆和田一帶),北擴至吐谷渾,東擴至大唐,南擴至泥婆羅(今尼泊爾)。
朗日論贊立下了赫赫武功,卻引來了部屬的妒忌與不滿,紛紛反叛。各大世襲貴族從四面八方起兵攻擊朗日論贊,使吐蕃陷于了,前所未有的危急之中,而偏在此時,朗日論贊又被叛臣暗害斂死。第三十二世贊普松贊干布于艱難之時即位,年僅十三歲,許多吐蕃大臣悲傷至極,認為吐蕃的滅亡指日可待。
不料年少的松贊干布僅以三年的時間,便征服了各處叛臣,并擊敗了強鄰吐谷渾的人侵,使吐蕃比任何時候都更為強大。
松贊干布任用富有謀略的臣下,制訂了一整套嚴密的軍政利度,使吐蕃令暢通,兵卒的戰(zhàn)力亦大為提高。
吐著在贊普之下,設大論、小論各一人,輔佐國主管理軍政事務,相當于中原的正副宰相。
大小論之下,又設有兵馬都元帥、兵馬副元帥各一人,掌管行軍征戰(zhàn)之事。
此外,還有內大相、整事大相等官職,輔佐大小論處理民政刑法、賦稅等事務。
吐著國中不設州郡,分全國之地為四如,每如各有上下兩個分如,共八個分如。每個分如又設有四個千戶所,另各如又直轄一個千戶所。
各分如主官為元帥,另有副將、叛官各一人,主掌分如中一切事務。
每個千戶所則設一名千夫長管轄,在千夫長之下,又設有百夫長。
平日,各分如及千夫長治理民事,遇到戰(zhàn)時,便成為領軍戰(zhàn)將。
吐蕃刑法嚴酷,罪輕者剜眼割鼻,罪重者剝皮斬首,子女沒為奴隸。
贊普每年和臣下結一次小盟,宰殺羊、狗、獼猴,讓巫者上告天地鬼神,同發(fā)誓言——如若變心謀叛,就如同羊狗一般,任人宰殺。
每隔三年,贊普又和臣下結一次大盟,殺牛、馬為牲,夜中置于壇上,對天詛咒——凡我吐蕃君臣,須同心協(xié)力,共保家園。誰有背盟之念,天神必知,當身體屠裂,如同牲畜。
吐著之地嚴寒,物種不多,地中所產(chǎn),僅豆、麥之類,畜中有羊、馬、豬、狗、牦牛等。
吐蕃雖有農耕居民,但大多數(shù)人仍是游牧為主,遷移不定。但近數(shù)代贊普已開始廣筑城池,其中贊普所居之城名為“邏些城”(今西藏拉薩)。城中住房多為平頂,層層起樓,可高達十數(shù)丈。
吐蕃人俗重青壯年而輕老年,母須向子拜,坐次子高于父,行路之時,年輕之人必行在前面,年老之人只能跟在后面。
吐蕃軍法極嚴,人人以戰(zhàn)死為榮;每次出戰(zhàn),前軍戰(zhàn)死殆盡,后軍方才上前。
吐蕃人凡戰(zhàn)死疆場者,家眷極受人尊敬,人人向其行禮。若有人臨戰(zhàn)逃跑,眾人就會以狐尾系頭頸,對其百般羞辱。
李世民聽著祿東贊的講敘,沉思了半晌,忽然問道:“吐蕃中的分如首領,可是由贊普任命?”
祿東贊搖搖頭,道:“我吐蕃各分如首領,俱為世襲之職,父死子繼,若無子息,便在親族中挑選一個承襲其職。”
“原來如此?!崩钍烂袢粲兴嫉卣f著,下旨賜祿東贊,并于便殿設宴款待。宴罷,李世民將魏征、房玄齡、長孫無忌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