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治理天下之總綱,當以魏愛卿所言為本?!崩钍烂裾f著,看了垂頭喪氣的封倫一眼 ,又道,“封愛卿所言,亦是有理,亂世必須嚴肅刑律,自古皆然。只是不能將刑律置于國 本之上,至使百姓不明王道,人心當真日壞一日。今國本已定,諸位愛卿還請詳加議論,訂 出細務,以期盡快天下大治,成堯、舜盛世?!?/p>
朝臣們再次活躍起來,紛紛獻計,把太史令忙了個滿頭大汗,不得不請皇上多派幾個人幫 他記錄。
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終于是不甘寂寞,也爭相發(fā)言獻計。
最后由李世民親自整理,訂出數(shù)十條細務,付于臺省官員宣示天下,嚴格執(zhí)行:
一、去奢省費,躬行節(jié)儉。并省朝官,降宗室郡王非有功者爵為縣公。并省州縣,因山川 形勢,分天下為十道,裁去多余吏卒。
二、輕徭薄賦,尤其不可勞役無時,凡修城郭、筑堤防等興起人功之事,須申尚書省核查 ,不上報者或濫報、減報者俱以坐贓之罪論處。
三、按查均田之法,凡恃功恃力奪占民田者,嚴刑處置。狹鄉(xiāng)地少人多,州縣官吏應對其 善相勸勉,使其遷往寬鄉(xiāng)。
四、勸課農(nóng)桑,使各州縣游手怠惰之人出居鄉(xiāng)村,務農(nóng)耕種。
五、設(shè)置義倉,以備兇年。置常平監(jiān)官,設(shè)常平倉于大州,補義倉之不足。
六、獎勵嫁婚,多育人口。凡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無嫁娶者,州縣以禮聘之。家貧不能 自行者,鄉(xiāng)里富家及親戚資送之;鰥夫六十、寡婦五十,婦人有子愿守節(jié)者,勿強使婚嫁。
七、使邊境諸州招撫贖還流落四夷之人口,給糧遞還本貫。
八、興修水利、疏浚河渠。于工部中專設(shè)水部郎中,掌管水利之事。
九、選賢任能,使臺省官屬各引薦良臣,推選廉吏,務使人盡其才。
十、委任責成,明定職分。使百官各有其事,各負其責。改革舊弊、嚴定考課之法。
十一、寬仁慎刑,刪改律令,務使寬簡,使民易知。凡法不可輕立,審慎立定之后,亦不 可輕廢,勿使多變,至官民無所適從。言人命至重,死刑之律,須慎之又慎,凡決死囚,必 由中書、門下四品以上及九卿共同議定,然后上奏皇上決斷,并查核復奏三次,方準行之。
十二、嚴禁誣告,制反坐之法,使奸詭險詐之人,不能逞其所欲,造亂生事。
十三、尊儒崇經(jīng),以孔、孟之道教化人心。使萬民知君臣之禮,明貴賤有別,移風易俗。 于京城專置孔子廟堂,以孔子為先圣。重整弘文館,精選天下文學之士,議論經(jīng)史,校定書 籍,分類編定,考核本源。
十四、盛開科舉,使讀經(jīng)習文之人,奮發(fā)上進。而天下才俊,俱可羅入廟堂。
十五、大興音樂。令太常少卿酌南北之調(diào),考以古音,編定《大唐雅樂》,宣揚大唐文治 武功,陶冶人心。
十六、修定禮儀,論等級,講尊卑。第宅、車馬、婚嫁、喪葬、祭祠及至服飾鞋帽,俱嚴 加規(guī)定,各有差別,不準僭越。
十七、定學制,以國子監(jiān)為最高學府,下分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等 等,專錄官家子弟入學,養(yǎng)才益國。州、縣二學,準百姓子弟入讀,考試合格者,可升入國 子監(jiān),亦可候補為官,稱之為“鄉(xiāng)貢”。
十八、編纂史書、酌古鑒今,明知是非。著禮部、秘書省、中書省會同太史令共負其責。
…… ……
大會過后,李世民興奮不已,常對近侍之人言道:“古時帝王,以一人之力治天下,縱天 才超絕,亦有不周之處,難克始終。今朕君臣同心,有若魚水,互相切磋、共理天下,何愁 不致大治?!?/p>
為了將朝事盡量經(jīng)過公議,減少失誤,李世民苦思之下,又定出“五花判事”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