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譯后記

十日談 作者:(意)卜伽丘 著


  《十日談》全譯本初版于1958年的上半年,這次再版,對二十五年前的譯文在利用原紙型的條件下,作了局部修訂。
  
  介紹這部名著,根據(jù)下列三種英譯本轉譯:
  
  1.潘譯本
  2.里格譯本
  3.阿爾亭頓譯本
  潘是第一個完整地把《十日談》介紹給英國的譯者(1886),他的譯文很嚴謹,可說一絲不茍;缺點是有時候過于追求形式上的近似,難免語句累贅、詞義生澀,損害了文筆的流暢。不過如果以翻譯者的眼光來看,這個本子該是最為可信,與原文的面貌恐怕也最為接近,因此就拿它作為主要依據(jù)。
  
  里格的譯文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潘譯本的偏差,因此受到好評。阿爾亭頓是英國現(xiàn)代進步作家,他的譯本使比較繁重的古典文體接近于明快的現(xiàn)代口語,還按照現(xiàn)代行文的習慣,重新分了段落,讀來比較醒目,這是個很大的特色,對于普及古典作品,該是有意義的,但如果不作為一般讀物,而是作為翻譯的底本,則不免感到疏漏和誤譯的地方比較多些。這兩種譯本,我們翻譯時就作為參考,也得到很多幫助。
  
  逢到以上三種英譯互有出入,譯者作了抉擇,或是根據(jù)參考的本子有所補充時,較重大的地方,一般都加以注明。中澤本的分段,主要依據(jù)阿爾亭頓譯本。我們采用了潘譯本和里格譯本的一部分譯注,都分別寫明;其余未寫明的,都是為了便于讀者參考,由譯者加上的。
  
  其次談談我們的譯文。為了保持語氣的前后統(tǒng)一,經過共同商討,我們認為,介紹《十日談》這樣一部古典作品,譯文不必過于拘泥,但也不能失之油滑,我國舊小說、話本中使用的那種生動明快的語言,是值得我們參考的;而從英譯本看,原著的風格大概也確是比較樸素——盡管在語法結構上跟我國語文有繁簡之分。在工作過程中,又采取了分譯互校的辦法,使彼此的筆調盡可能接近些。
  
  “原序”和“跋”,第一天到第四天,第九天,方平譯;第六天除故事第十外,第八天除故事第八、第九、第十外,方平譯。第七天,第十天,王科一譯;第五天除故事第四、第八外,王科一譯。
  
  《十日談》由于歷來受到讀者的歡迎,不但世界各國都有譯本,而且插圖本也特別繁多。在歐洲出現(xiàn)印刷機之前,1409年就有了威尼斯的手繪插圖本。這以后,從十五世紀后期民間藝人的木刻,到現(xiàn)代的帶有象征派色彩的插圖,幾乎各種藝術風格、各種流派、各種表現(xiàn)形式(版畫、油畫、素描等)都有。我們從能夠收集到的好幾種插圖本里,選取了藝術性較強的兩組黑白插畫,是薩佛其和哈舒伯格的作品,前者線條圓熟,畫面典雅秀麗,后者構圖緊湊,富于新意和裝飾風格。兩組各十幅,復制成版,列在卷首,供讀者欣賞。
  
  每篇故事的頭花,采自俄譯本《十日談》(國家文學藝術出版社,1955),這原是《十日談》最早的插圖本(威尼斯版,1492)上的木刻,具有民間藝術古拙質樸的特色,構圖手法是多種多樣的,有時候表現(xiàn)了單一的主題(如第四天故事第四),有時又采取了連環(huán)畫的方式,表現(xiàn)了故事中的兩個環(huán)節(jié)(如第六天故事第十);是使人感到興趣的是,有時大膽地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把故事中一連串事件都組織在同一幅畫面上(如第一天故事第四),讓人想起了我國明代一些木刻插圖的表現(xiàn)手法來。
  
  卷首作者像,銅版畫,系根據(jù)凡·大倫的油畫像所作,采自TheBiblioph1istSociety版《十日談》。插圖2,系《十日談》的最早插圖本(1492)的一幅木刻插圖。插圖3,坎特(RockwellKent)作,采自他的自傳《上帝啊,這是我》)(It’MeOLord,1955)。插圖4-13,薩佛其(SteeleSavage)作,采自BlueRibbon版《十日談》(1931)。插圖14-23哈舒伯格作,采自美國袖珍版《十日談》(1948)。插圖24,布洛郝斯特(FrancisBroadhurat)作,采自Angus&Robertson版《十日談》1954)。正文第二頁的插圖,系《十日談》是早的插圖本(1492)的卷首插圖。
  
  最后,在《十日談》這部名著在我們國內獲得第二次藝術生命的時候,容許我為紀念我的合作者王科一同志寫幾句話。王科一是一位勤勉奮發(fā)、熱愛自己的專業(yè)、而且已經作出了成績的外國文學工作者,不幸于十年浩劫中含冤去世(1968),終年四十有四,是正當壯年有為之期。狄更斯的長篇小說《遠大前程》是他最后的遺譯,已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譯者水平有限。這個譯本疏漏錯誤之外,以及卷首序文《幸福在人間》淺陋和不確當?shù)牡胤蕉荚谒y免,希望得到讀者的指正。方平
  附記:
  在《十日談》的卷首卷尾都這樣寫著:“《十日談》(一稱《伽略特王子》)由此開始……”,“《十日談》(一稱《伽略特王子》)……至此結束”。有的讀者問:《十日談》的這個別稱是什么意思?試作解釋如下:
  
  我們細心讀去,無論在序、跋或正文里,卜伽丘從沒有提到過這一別名;卷首卷尾的兩行,很有可能并非出于作者手筆,而系在成書過程中后人所羼入者。這就象但丁的巨著《神曲》(DivineComedy),“神”(Divine)并非原有,而是后人為了表示尊敬而給加上的,原書名只有“Commedia”一詞(在文學藝術史上,這種情況得多,象《月光》奏鳴曲、《命運》交響曲等都非原名)。至于《伽略特王子》這一別稱,卻可能是當初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為了污蔑.《十日談》是一部“縱談風月”的書而給加上的。
  
  伽略特是法國中世紀騎士文學《湖上的朗斯羅》中的一個角色,通過他從中拉攏,朗斯羅騎士和蓋內維爾王后發(fā)生了私情在但丁的《神曲》第五歌末尾,弗蘭茜絲的幽靈向詩人訴述:有一天她和她的小叔一起閱讀消遣——讀的是朗斯羅怎樣為愛情所俘虜?shù)墓适拢?br/>  誰都不知道只有我們倆在那兒,讀著讀著,兩個人的目光、離開書本,碰在一起了,這叫我們的臉頓時紅了起來。
  當我們讀到書里的那位情郎怎樣親著和兩片含笑的朱唇,我們再也約束不住了——在我身邊,從此再不會跟我分開的他,全身發(fā)抖地摟住我,跟我親吻。
  這書成了我們的“伽略特”。它的作者就是個伽略特!那天我們再讀不下去了。
 ?。ǜ鶕?jù)L.G.WHite無韻詩英譯本譯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