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多爾袞攝政 各處征伐,皆叔父倡謀出奇。攻城必克,野戰(zhàn)必勝。叔父幼而正直,義無隱情,體國忠貞,助成大業(yè)。福臨登基詔。《世祖實錄》第九卷,第113頁。 1644年5月2日,就在多爾袞下決心著手征服中國的前七天,大學士希福向在盛京的清廷呈上滿文本遼、金、元三史。希福解釋說,這些史書中包含了許多過去的教訓,包括以前這幾個征服王朝所經(jīng)歷的“政治之得失”,“其事雖往,而可以詔今;其人雖亡,而足以鏡世”。①翻譯漢文史書的工作始于1636年。因為太宗(他剛把國號從“后金”改為“清”)認為,所有滿洲官員都應該研究這三朝的歷史,“善足為法,惡足為戒”。②太宗本人從這三朝歷史,尤其是從《金史》中得到的鑒 誡,就是漢化的危險:“后代習漢法而忘箭術(shù)”。①在1644年,對于許多隨從多爾袞入侵中原多少有點勉強的貝勒們來說,這仍是一件令人關(guān)心的事。不過多爾袞自己從諸如《金史》中也得到了一些教訓,這就是部落貴族與皇帝之間災難性的內(nèi)訌,無異自相殘殺,極其危險。②讀一讀《金史》,我們就會明白征服者上層之間的這種分裂,是怎樣助長了漢族官僚政治派系的形成;而這種政治派系反過來又激化了漢化的皇帝與排外的貴族之間的敵意。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例如在金禧宗朝(1135—1148),漢族官僚是如何因中央集權(quán)的加強而欣然擁護君王的,而女真將領(lǐng)和貴族們又是如何地反對漢化政策。因為制度改革的結(jié)果,威脅到他們對自己的勢力范圍的獨立控制權(quán)。于是對行政改革的意見分歧變成了殘忍的權(quán)力斗爭,這場斗爭使得金朝皇室一蹶不振,正如1161年以后持續(xù)的漢化削弱了它的部落基礎(chǔ)一樣。③當多爾袞仔細考慮占領(lǐng)北京的決定時,他一定希望弄明白滿洲人是否能夠避免類似的結(jié)局。對于滿洲人來說,這里存在著漢族皇室與外廷官僚們長期的緊張關(guān)系,以及亡明的那支派系復雜的官吏隊伍。此外,滿洲人自己的八旗制度也很容易在貴族集團間導致沖突。④而且,已經(jīng)以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nèi)三院形式存在的政治機構(gòu),也使?jié)M洲貴族與滿漢儒家君主政體之間這些潛在的對抗得以加劇,并且集中了起來。⑤ ① 《世祖實錄》第三卷,第35—36頁。希福為索尼的伯父。那天他因奏陳稱旨,受厚賜,得鞍馬一,銀40兩。但此后不久,他因與多爾袞主要的謀臣譚泰有隙,罷官。恒慕義:《清代名人傳略》,第663頁。 ② 《世祖實錄》第三卷,第36頁;參見昭梿:《嘯亭雜錄》第一卷,第1頁;張其昀編:《清史》第一卷,第32頁。 ① 羅思·李:《早期滿洲國家》,第182頁。 ② 陶晉生:《女真統(tǒng)治的影響》,第125頁。 ③ 陶晉生:《12世紀中國女真》,第39—41、113—114頁。 ④ 關(guān)于這些問題的綜述,見蕭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377—379頁;哈羅德·萊曼·米勒:《派系斗爭》,第3頁。 ⑤ 由于順治皇帝登位時諸貝勒曾搞過一些陰謀,所以清政府在北京建立后,就宣布任何人試圖在貴族中結(jié)黨營私,都將立誅無赦。李格:《關(guān)于多爾袞擁立福臨問題的考查》,第2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