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西夏的宗教 一、建國前黨項人的宗教信仰黨項人在遷入西北地區(qū)前,他們的宗教信仰是對“天”的崇拜。史載:“三年一聚會,殺牛羊以祭天”①。
其所以對“天”進行崇拜,這是由于黨項人生產力水平低下所決定的。當時他們還處于原始社會早期階段。因為生產十分落后,人們的思維能力很弱,他們對諸如風、雷、雨、電的產生,日、月、星、宿的變化,草木的生長榮衰等自然現象,感到難以理解,難以抗拒,認為這些現象是“天”支配的結果?!疤臁笔且环N有意志,有生命力,能夠主宰世間一切,左右人們生產、生活的不可捉摸的東西。因此,必須崇拜它,定期祀它。這是一種原始的宗教信仰,其表現形態(tài)是自然崇拜。
黨項人自遷入西北地區(qū)的慶州、銀州、夏州一帶以后,他們已由自然崇拜發(fā)展到對鬼神的信仰。據北宋沈括的記載:“蓋西戎(即西夏黨項族)之俗,所居正寢,常留中一間,以奉鬼神,不敢居之,謂之‘神明’”②。
《宋史·夏國傳》說“篤信機鬼,尚詛祝”。
在黨項人的心目中,神鬼先知先覺,神通廣大,主宰一切,但他們有著明確的分工。據西夏文字典《文?!返挠涊d,神主善,叫做“守護”。神有天神、地神、富神、戰(zhàn)神、大神、護羊神,等等。鬼主惡,叫做“損害”。鬼有餓鬼、虛鬼、孤鬼、厲害鬼、殺死鬼,等等。對于主善的庇護人類的神應當尊崇、供奉、祭祀、禱告,對于主惡損害人類的鬼,則應用迷信的方法驅逐和詛咒。
黨項族由早期的自然崇拜,發(fā)展為多神信仰,是與黨項社會的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隨著黨項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黨項社會也由早期向晚期過渡,人們對自然的認識相應有所提高,從籠統(tǒng)崇拜天,到崇拜各種具體的自然現象,并將它加以人格化,使之變?yōu)榫哂猩暮鸵庵镜淖匀簧瘢@在認識上是一種深化的表現。
西夏對多神的信仰,在其建國之后仍然存在。如公元1038年,元昊稱帝后,曾“自詣西涼府祠神”①。公元1176年(夏乾祐七年)仁孝曾在甘州黑水河邊立黑水橋碑,祭告諸神,祈求保護橋梁,平息水患。仁孝在祭告的碑文中,以九五之尊,凌駕于諸神之上。“敕鎮(zhèn)夷郡境內黑水河上下,所有隱現一切水土之主,山神、水神、龍神、樹神、土地諸神等,咸聽朕命”②。在仁孝看來,皇帝受命于天,應當主宰一切(包括諸神在內),其所以產生這種思想,是與當時封建生產關系進一步發(fā)展,封建中央集權的加強相適應的。
黨項族在崇拜鬼神的同時,還崇尚巫術。在黨項人的宗教活動中,巫占有重要的地位。黨項人稱巫為“廝”,巫師被稱為“廝乩”。巫是溝通人和鬼神間的橋梁,其手眼通天,因此,受到人們的普遍尊敬。巫術的職責之一是驅鬼,咒鬼。如何驅鬼、咒鬼?其法,挖一坑,將“鬼”送入坑中,同時在坑邊咒罵,認為這樣可以消災去禍。另據《宋史》記載:“不恥奔遁,敗三日,輒復至其處,捉人馬射之,號曰‘殺鬼招魂’”③。
說明“殺鬼招魂”,是西夏人在戰(zhàn)爭中經常施行的一種巫術。
巫術的職責之二是占卜。占卜的目的是問吉兇,占疑難。占卜在黨項人的日常活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西夏統(tǒng)治者出兵作戰(zhàn),往往先占卜以問吉兇,然后決定進止?!端问贰份d:“每出兵則先卜。卜有四:一,以艾灼羊髀骨以求兆,名‘炙勃焦’;二,擗竹于地,若揲蓍以求數,謂之‘擗算’;三,夜以羊焚香祝之,又焚谷火布靜處,晨屠羊,視其腸胃通則兵無阻,心有血則不利;四,以矢擊弓弦,審其聲,知敵至之期與兵交之勝負,及六畜之災祥,五谷之兇稔”①。
這說明黨項人的占卜形式多種多樣,它不僅用于軍事,而且滲透到黨項人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西夏除了盛行黨項族的占卜術外,還從中原王朝傳入了易卜。如西夏學者斡道沖用西夏文作《周易卜筮斷》一書,在國內廣為流行。另外,甘肅省武威下西溝峴山洞中發(fā)現的西夏文占卜辭,采用的是以天干地支計時日的占卜方法。如“寅后日變甲時安,巳后日變丁時安,申后日變丑時安,亥后日變(癸)時安……”②這種方法明顯受到漢人占卜的影響。
二、西夏佛教1.佛教興盛的原因公元1007年(宋景德四年)李德明母罔氏下葬,要求到宋山西五臺山修供10寺,并派致祭使護送供物至五臺山,這表明至少自德明開始,統(tǒng)治者開始崇尚佛教。西夏建國后,由于元昊等統(tǒng)治者的提倡,佛教日益興盛起來。西夏佛教之所以興盛,究其原因,大體上有以下幾點:第一,西夏統(tǒng)治期間,戰(zhàn)爭比較頻繁。災難深重的西夏人民,為了擺脫戰(zhàn)爭苦難,尋找精神寄托,比較容易信仰佛教?!斑吶筛曩认?,倉箱之菽麥豐盈”①。反映了西夏人民希望停止戰(zhàn)爭,天下太平,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
第二,西夏統(tǒng)治者對佛教的高度重視。不僅大力提倡,而且?guī)ь^信仰。
西夏立國后,其統(tǒng)治者鑒于黨項族信仰的“天”,“鬼神”和巫術,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斗爭形勢的需要。在充滿著階級對抗和民族矛盾經常成為主要矛盾的形勢下,要想加強對老百姓的思想控制,使其統(tǒng)治長治久安,必須大力提倡佛教。在西夏最高統(tǒng)治者中,有的如開國之君元昊,不僅帶頭崇信佛教,而且還通曉浮圖(即佛學)之學。為了發(fā)展佛教,他曾廣搜舍利(傳說中佛涅槃火化后的骨殖),妥為安置,規(guī)定每一季第一個月的朔日(初一)為“圣節(jié)”。讓官民屆時燒香禮佛,即不惜用行政命令來強制官民崇信佛教。其他統(tǒng)治者如毅宗諒祚、惠宗秉常、崇宗乾順、仁宗仁孝,等等,也都大力提倡佛教,帶頭信仰佛教。這對西夏佛教的發(fā)展興盛,無疑起了加速的作用。
第三,鄰國的影響。西夏東面是宋,南面為吐蕃(西藏),西面為回鶻(高昌),這些都是有著深厚佛教文化基礎的鄰國,西夏不能不受它們的影響。茲以吐蕃的影響為例,如眾所知,西夏佛教分為禪宗與密宗兩派,其中以禪宗的勢力較大。但傳入河西地區(qū)的佛教,主要是藏傳密宗。該教派與禪宗不同,可以娶妻婚配。元人馬祖?!逗游鞲琛吩疲嘿R蘭山下河西地,女郎十八梳高髻。
茜根染衣光如霞,卻召瞿曇作夫婿。
這里的“瞿曇”泛指僧人。它說明河西佛教與藏傳密宗的淵源關系。此外,西夏佛教還深受中原佛教及高昌佛教的影響。
第四,原有的基礎。西夏佛教也同儒學一樣,是在原有的基礎之上逐步發(fā)展起來的。以河西走廊地區(qū)的佛教為例,在西夏統(tǒng)一之前,河西地區(qū)長期為回鶻、吐蕃以及漢人建立的歸義軍政權所割據。這些割據政權在其統(tǒng)治境內均大力提倡佛教,其中尤以歸義軍政權所控制的沙州莫高窟和瓜州榆林窟的佛教最盛。西夏統(tǒng)一河西走廊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調動人力和物力,大修佛窟、佛塔和佛寺,從而使這一帶的佛教文化發(fā)揚光大。
2.佛教發(fā)展的概況西夏統(tǒng)治者在發(fā)展佛教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建樹:1.加強組織管理。西夏佛教有一套比較完善的管理機構及管理制度。西夏在其統(tǒng)治機構中設功德司,管理全國佛教事務。據西夏文《天盛改舊新定律令》記載,其中央機構中共設有二個功德司,即僧人功德司和出家功德司。這二個機構在西夏五等機構中屬第二等,即“次等司”①,說明其地位的重要。功德司設功德司正,全面負責。設功德司副使為其輔佐,擔任功德司正和功德司副使的僧人大都為有名望的高僧。他們是西夏僧人和佛教事務的組織者和管理者。至仁宗仁孝時,在諸功德之上,還增設有“偏袒都大提點”,負責掌管全國佛教事務。
同時,西夏還有一套管理寺廟僧人的職稱和制度。如《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銘》記載,涼州管理護國寺感通塔的僧職有“提舉”、“僧正”、“僧副”、“僧監(jiān)”,等等。而黑水城遺址出土的西夏《雜字》官位第十七中記僧官以下有僧正、僧副、僧判、僧錄等僧職,正好與碑文中出現的僧職互相補充和印證。
2.廣建寺塔。西夏境內佛寺極為普遍。全國各地所建寺廟,幾乎比比皆是?!敖早艿椋h及荒要,山林溪谷,村落坊聚,佛宇遺址,只椽片瓦,但仿佛有存者,無不必葺”①。這說的是對佛教舊址的修葺。至于新建佛寺雖無詳細記載,但其數量不會很少。下面就西夏境內的一些著名寺廟略加介紹:戒臺寺在興慶府,景宗元昊妃沒藏氏曾在此出家為尼,號沒藏大師②。其具體建置時間和寺址,無從考定。
高臺寺公元1047年(夏天授禮法延祚十年),元昊建于興慶府東15里。與高臺寺同時建立的有佛塔,寺塔高數丈,貯藏宋朝所贈大藏經,并譯為國書(西夏文)。
承天寺公元1055年(夏福圣承道三年),毅宗諒祚母后沒藏氏“役兵民數萬,相興慶府西偏起大寺,貯經其中,賜額“承天”③。所謂“承天”,即“承天顧命”之意。該寺建成后,皇太后、皇帝親臨聽講佛經,從而提高了該寺的地位,擴大了佛教的影響。
感應塔與護國寺,公元1093年(夏天祐民安三年),乾順鑒于涼州感應塔與護國寺年久失修,征調了大量人力物力,重修涼州感應塔寺廟。第二年完工,乾順下令剃度僧侶,賞賜錢物,作大法會,并樹碑以資紀念。該碑記載了西夏統(tǒng)治者對佛教崇奉的盛況。所立感應塔碑文是西夏字和漢字同時并列的刻石。
臥佛寺公元1102年(夏貞觀二年),乾順為了替母后梁氏祈求冥福,在甘州修建臥佛寺?!昂耆仕拢俏髂嫌?,俗名大寺,一名睡佛寺。西夏永安元年建”。臥佛寺由黨項僧嵬名思能建議,崇宗乾順所修?!袄钋樦畷r,有沙門族姓嵬咩,法名思能,早從燕丹國師,妙領真乘,深造■奧,闔境貴賤耆老,愿信無間,號之為國師”①。嵬咩,即嵬名,為黨項皇室族姓。其所以名曰臥佛寺,與當地僧人法凈在甘浚山下挖出古臥佛像3尊,獻給乾順有著直接的關系。
此外,西夏在黑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還興建了眾多寺廟和佛塔。黑城,位于河西走廊北部,是西夏西北部的軍事重鎮(zhèn)。它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有關佛教的遺址遺物。在黑城內外,不僅幸存佛塔寺廟遺址20余座,而且還出土了大量西夏文、漢文佛經、佛像。西夏文木雕經板等等。說明該地既是僧人念經、老百姓燒香禮佛之處,也是刻印佛經之地,從而證實了黑城佛教的興盛。
3.重修和改建寺窟。位于西夏西北部的莫高窟(今甘肅敦煌縣)和榆林窟(今甘肅安西縣),屬于西夏另一類型的寺廟建筑。莫高窟建于鳴沙山崖,其對面為著名的三危山,兩山之間的大泉河橫貫其中。榆林窟開鑿于踏實河兩岸的陡崖峭壁之上,兩地環(huán)境幽雅,景色宜人。自公元5世紀起便開始開鑿石窟,中經隋朝、唐朝和宋朝,已鑿石窟數千。西夏占領瓜、沙二州之后,即對兩地石窟進行重修和改建。如莫高窟222窟就是改建唐代洞窟。29窟也是將唐代壁畫重新改繪而成。據統(tǒng)計,在莫高窟、榆林窟500多個寺窟中,可以確定為西夏洞窟的過去認為莫高窟和榆林窟各占4座。但經1964年敦煌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同志聯合調查后,重新確定兩地屬于西夏洞窟的為88座。其中莫高窟77座,榆林窟11座。
兩地石窟所留下的壁畫和題記,是我們研究西夏歷史、地理、生產、社會生活等方面的珍貴資料。
題記可分為西夏文題記和漢文題記兩種,其中以漢文題記最多。從題記的內容看,又可分為三類。一類是西夏僧俗人等前來朝山禮佛,誦經念咒、燒香求福及修整寺廟的發(fā)愿文字。如莫高窟285窟西夏文題記:“八人同來行愿,當來山廟燒香”。第二類為供養(yǎng)人題榜。如榆林窟第29窟,其內室西壁上,下兩層繪有當地一貴族家庭成員的供養(yǎng)像,像前各有西夏文題記,記其身份和人名。其男供養(yǎng)人為瓜州監(jiān)軍司和沙州監(jiān)軍司官員。第三類為一般游人題款。這些西夏文和漢文題記,真實而生動地記述了西夏時期各階層人物前來這里進行佛事活動的情況。是研究西夏社會歷史、文物制度及語言文字的珍貴資料。其具體內容包括西夏紀年、國名、地名、官制、封號以及西夏姓氏(60多個),西夏語言文字,等等。
除了莫高窟、榆林窟之外,在酒泉的文殊山,肅北的5個廟都存在著西夏修建的石窟。在武威縣城西南50公里有天梯山石窟。石窟內發(fā)現一批西夏文佛經殘頁。其中有《妙法蓮華經》、《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圣勝慧到彼岸功德寶集偈》等。在寧夏固原縣則有須彌山石窟、石窟中有諒祚奲都年號的題記。
4.輸入佛典。西夏統(tǒng)治者為了發(fā)展佛教,曾向北宋多次請購佛經。公元1030年(宋天圣八年)十二月,德明派遣使者去宋,獻馬70匹作為工值,“乞賜佛經一藏,從之”①。公元1034年(宋景祐元年,夏廣運二年)十二月,諒祚又派使者去宋獻馬50匹,“以求佛經一藏,詔特賜之”②。公元1058年(宋嘉祐三年,夏奲都二年),宋仁宗通知諒詐,他所贖求的大藏經、經帙、簽牌等,均已及時印造?!昂蚣蔚v七年正旦進奉人到闕,至時給付”①。公元1062年(宋嘉祐七年,夏奲都六年),毅宗諒祚請購贖大藏經,宋仁宗應其所求,并及時命印經院印造?!昂蚣蔚v十一年正旦,進奉人到闕給付”②。公元1072年(宋熙寧五年,夏天賜禮盛國慶三年)十二月夏惠宗秉常遣使貢馬,“贖大藏經,詔賜之而還其馬”③。
以上五次是西夏主動向宋請購,有時宋朝也主動賜予。如公元1055年(宋至和二年,夏福圣承道三年)四月,“賜夏國大藏經”50000497_0326_3④。
5.翻譯與??狈鸾?。西夏統(tǒng)治者為了發(fā)展佛教,在輸入佛典的同時,還重視組織人力,指定專人負責,有計劃地大量翻譯??狈鸾?。其所指定的負責之人,是西夏僧人中地位較高的“國師”。如景宗元昊時主持譯經的著名國師有白法信,惠宗時的國師白智光,西夏晚期譯經的蕃漢法定國師,等等。法師之下,還有學有專長參予譯經的僧人。西夏統(tǒng)治者組織人才在首都興慶府進行大規(guī)模的翻譯佛經。用西夏文翻譯佛經,早在景宗元昊建國伊始,就命國師白法信主持翻譯工作。他以向宋朝求賜到的兩部漢文大藏經為底本,組成一個32人的翻譯班子,全力以赴地將其譯成西夏文?;葑诒F陂g又命白智光主持譯經。至崇宗天祐民安元年(公元1090年)先后用半個多世紀(53年)的時間,譯成佛經362帙,820部,3579卷。傳世的西夏文佛經,絕大部分譯自漢文大藏經,但也有少量譯自藏文、梵文。如科茲洛夫自黑城劫走的約8000種西夏文刊本和寫本,其中約占80%的佛經,有的譯自藏文和梵文。
自仁宗仁孝以后,除了繼續(xù)根據需要翻譯一些佛經之外,則把主要精力放在校經之上。據《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發(fā)源文記載:“后奉護城皇帝敕,與南北經重校”。
這里的護城皇帝即仁宗仁孝,“南經”指宋朝輸入的《開寶藏》?!氨苯洝敝高|刻《契丹藏》和金刻《趙城藏》,均為漢文大藏經。以南、北兩種藏經版本為底本來進行???、核正,反映了西夏最高統(tǒng)治者仁孝不僅重視佛經翻譯的數量,而且越來越重視質量。
大量的佛經經過翻譯、校刊、刻印成西夏文佛經之后,廣為散布。一方面為西夏佛教的傳播提供了物質條件;另方面促使了西夏造紙業(yè)的發(fā)展。如黑城刻印佛經用的就是當地造紙廠造的紙。
6.延請高僧弘揚佛法。公元1159年(夏天盛十一年),仁孝派遣使者到西藏,延請迦瑪迦舉系教派始祖松欽巴。松欽巴因故未來,但派其大弟子格西藏瑣布,帶佛經、佛像隨使者到西夏傳教,仁孝奉其為上師,并組織力量翻譯他所帶來的佛經。
此外,還延請了一些回鶻僧到西夏講經說法。如首都興慶府的承天寺就延請回鶻僧講經說法,演繹經文,“沒藏氏與諒祚時臨聽焉”①由于西夏統(tǒng)治者帶頭崇奉佛教,修建佛寺,改建和重建石窟,購置佛典,翻譯佛經,延請高僧前來宣傳佛法,在他們的大力倡導下,老百姓信仰佛教,從事諸如作佛法、蓋寺舍、燒香禮佛、誦經等各種佛事活動,也就日益廣泛普遍起來。
3.佛教對西夏的作用與影響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是麻痹人民的鴉片煙。佛教在西夏的廣為傳播,它對統(tǒng)治階級極盡歌功頌德之能事,使西夏廣大勞苦大眾看不清統(tǒng)治階級剝削、壓迫的反動本質,它要求勞動人民忍受各種苦難,多多行善。要求他們深信靈魂不滅,因果報應。把希望寄托于未來,從而掩蓋社會矛盾,引導人民脫離現實斗爭。在西夏統(tǒng)治近200年漫長的時期里,以黨項為主體的各族,在民族矛盾、階級矛盾都很尖銳的情況下,之所以很少發(fā)生較大規(guī)模的人民起義,其原因固然很多(諸如西夏統(tǒng)治者善于籠絡各族上層,經常注意調整民族政策,調整生產關系,以及文獻記載不全,等等),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與西夏統(tǒng)治者充分利用佛教去麻痹老百姓的思想、限制遏制人民的反抗情緒,有著很大的關系。
在發(fā)展佛教的過程中,西夏統(tǒng)治者延請回鶻和吐蕃高僧到西夏講經說法,翻譯佛教經典,這在客觀上促進了西夏同新疆、西藏之間的文化交流,對于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提高和發(fā)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同時,西夏佛教的發(fā)展,對西夏藝術的進步,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如眾所知,佛教的發(fā)展,需要運用各種藝術形式(包括繪畫、雕塑、書法、建筑等等)進行廣泛的宣傳。而各種藝術形式在宣揚、服務于佛教的過程中,同時豐富、發(fā)展了自己。由于西夏統(tǒng)治者和虔誠的佛教信仰者,對佛教藝術的高度重視和提倡,投入了較多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從而使西夏佛教藝術創(chuàng)作不僅數量多,而且不乏精品,促使西夏藝術發(fā)展到一個新的水平,這是應當予以肯定的。
三、其他宗教西夏統(tǒng)治者除了大力提倡佛教外,對其他宗教也采取兼容的政策。據有關文獻記載,在西夏境內曾流傳過道教。《文?!方忉尅跋伞弊譃椤吧街星蟮勒摺保吧街星箝L壽者”。史稱:“寧明,喜方術,從道士路修篁學辟谷,氣忤而死”①。
這里所謂“辟谷”,即不食五谷而食藥物以求成仙。寧明為元昊太子,太子帶頭信仰道教,說明道教在西夏有相當的影響。公元1081年,宋朝五路伐夏,當宋軍逼近靈州,夏人紛紛逃難,“靈州城中惟僧道數百人”②。這里僧道相提并論,說明靈州一帶道教勢力與佛教不相上下。此外,黑水城的出土文物,諸如《易經》殘本,晉人郭象所注《莊子》殘本,宋人呂惠卿所著《呂觀文進莊子外篇義》,《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經》,以及有人頭像圖解的骨相圖,等等,都足以說明西夏道教在理論上的根底及其在西夏宗教中的不可忽視的地位。
至于黑水城南城外,發(fā)現有一座伊斯蘭教寺廟,雖然難以確定究竟是西夏還是元朝遺物,但即使是元朝遺物,也很難排除它受過西夏伊斯蘭教影響的可能性。
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記載著唐古忒?。炊鼗停叭嗣裥欧罘鸾?。居民大部分是土庫曼族,少部分聶斯脫利派基督教徒和回教徒”③。甘州城人民大多數信奉佛教,也有一部分基督教徒和回教徒?!盎浇淘谠摮墙ㄖ巳陚邀惖慕烫茫鸾掏礁鶕⌒磐降男枰?,建筑了更多的廟宇庵堂”④。這說明西夏末和元初,在沙州和甘州一帶,與佛教并存的還有景教和伊斯蘭教,盡管它的勢力遠遠不及佛教勢力之大。
①《隋書》卷83,《黨項傳》。
?、谏蚶ǎ骸秹粝P談》卷18,《技藝》。
?、佟端问贰肪?85,《夏國傳上》。
?、谕鯃颍骸段飨暮谒畼虮佳a》,《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1期。
?、邸端问贰肪?86,《夏國傳下》。
?、偻稀?br/>
?、谵D引自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第23頁。
①《嘉靖寧夏新志》卷2,《寺觀》。
?、佟短焓⒏呐f新定律令》卷10,《司序行文門》。
?、佟吨匦逈鲋莞袘憽?。
②《西夏書事》卷18。
③《西夏書事》卷19。
?、佟陡手莞尽肪?,及卷3。
?、佟堕L編》卷109,天圣八年十二月丁未。
?、凇堕L編》卷115景祐元年十二月癸酉。
?、購堣b:《西夏紀事本末》,卷20,《諒祚淫狡》。
?、谕醌暎骸度A陽集》卷18,《詔夏國主乞續(xù)大藏經詔》。
?、邸端问贰肪?86,《夏國傳下》。
④《長編》卷179,至和二年四月庚子。
?、佟段飨臅隆肪?9。
?、佟堕L編》卷162,慶歷八年正月辛未。
?、凇堕L編》卷318,元豐四年十月庚午。
?、坳愰_俊等合譯:《馬可·波羅游記》第40章,《唐古忒省》,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荜愰_俊等合譯:《馬可·波羅游記》第44章,《甘州城,偶像的特徵》。
其所以對“天”進行崇拜,這是由于黨項人生產力水平低下所決定的。當時他們還處于原始社會早期階段。因為生產十分落后,人們的思維能力很弱,他們對諸如風、雷、雨、電的產生,日、月、星、宿的變化,草木的生長榮衰等自然現象,感到難以理解,難以抗拒,認為這些現象是“天”支配的結果?!疤臁笔且环N有意志,有生命力,能夠主宰世間一切,左右人們生產、生活的不可捉摸的東西。因此,必須崇拜它,定期祀它。這是一種原始的宗教信仰,其表現形態(tài)是自然崇拜。
黨項人自遷入西北地區(qū)的慶州、銀州、夏州一帶以后,他們已由自然崇拜發(fā)展到對鬼神的信仰。據北宋沈括的記載:“蓋西戎(即西夏黨項族)之俗,所居正寢,常留中一間,以奉鬼神,不敢居之,謂之‘神明’”②。
《宋史·夏國傳》說“篤信機鬼,尚詛祝”。
在黨項人的心目中,神鬼先知先覺,神通廣大,主宰一切,但他們有著明確的分工。據西夏文字典《文?!返挠涊d,神主善,叫做“守護”。神有天神、地神、富神、戰(zhàn)神、大神、護羊神,等等。鬼主惡,叫做“損害”。鬼有餓鬼、虛鬼、孤鬼、厲害鬼、殺死鬼,等等。對于主善的庇護人類的神應當尊崇、供奉、祭祀、禱告,對于主惡損害人類的鬼,則應用迷信的方法驅逐和詛咒。
黨項族由早期的自然崇拜,發(fā)展為多神信仰,是與黨項社會的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隨著黨項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黨項社會也由早期向晚期過渡,人們對自然的認識相應有所提高,從籠統(tǒng)崇拜天,到崇拜各種具體的自然現象,并將它加以人格化,使之變?yōu)榫哂猩暮鸵庵镜淖匀簧瘢@在認識上是一種深化的表現。
西夏對多神的信仰,在其建國之后仍然存在。如公元1038年,元昊稱帝后,曾“自詣西涼府祠神”①。公元1176年(夏乾祐七年)仁孝曾在甘州黑水河邊立黑水橋碑,祭告諸神,祈求保護橋梁,平息水患。仁孝在祭告的碑文中,以九五之尊,凌駕于諸神之上。“敕鎮(zhèn)夷郡境內黑水河上下,所有隱現一切水土之主,山神、水神、龍神、樹神、土地諸神等,咸聽朕命”②。在仁孝看來,皇帝受命于天,應當主宰一切(包括諸神在內),其所以產生這種思想,是與當時封建生產關系進一步發(fā)展,封建中央集權的加強相適應的。
黨項族在崇拜鬼神的同時,還崇尚巫術。在黨項人的宗教活動中,巫占有重要的地位。黨項人稱巫為“廝”,巫師被稱為“廝乩”。巫是溝通人和鬼神間的橋梁,其手眼通天,因此,受到人們的普遍尊敬。巫術的職責之一是驅鬼,咒鬼。如何驅鬼、咒鬼?其法,挖一坑,將“鬼”送入坑中,同時在坑邊咒罵,認為這樣可以消災去禍。另據《宋史》記載:“不恥奔遁,敗三日,輒復至其處,捉人馬射之,號曰‘殺鬼招魂’”③。
說明“殺鬼招魂”,是西夏人在戰(zhàn)爭中經常施行的一種巫術。
巫術的職責之二是占卜。占卜的目的是問吉兇,占疑難。占卜在黨項人的日常活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西夏統(tǒng)治者出兵作戰(zhàn),往往先占卜以問吉兇,然后決定進止?!端问贰份d:“每出兵則先卜。卜有四:一,以艾灼羊髀骨以求兆,名‘炙勃焦’;二,擗竹于地,若揲蓍以求數,謂之‘擗算’;三,夜以羊焚香祝之,又焚谷火布靜處,晨屠羊,視其腸胃通則兵無阻,心有血則不利;四,以矢擊弓弦,審其聲,知敵至之期與兵交之勝負,及六畜之災祥,五谷之兇稔”①。
這說明黨項人的占卜形式多種多樣,它不僅用于軍事,而且滲透到黨項人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西夏除了盛行黨項族的占卜術外,還從中原王朝傳入了易卜。如西夏學者斡道沖用西夏文作《周易卜筮斷》一書,在國內廣為流行。另外,甘肅省武威下西溝峴山洞中發(fā)現的西夏文占卜辭,采用的是以天干地支計時日的占卜方法。如“寅后日變甲時安,巳后日變丁時安,申后日變丑時安,亥后日變(癸)時安……”②這種方法明顯受到漢人占卜的影響。
二、西夏佛教1.佛教興盛的原因公元1007年(宋景德四年)李德明母罔氏下葬,要求到宋山西五臺山修供10寺,并派致祭使護送供物至五臺山,這表明至少自德明開始,統(tǒng)治者開始崇尚佛教。西夏建國后,由于元昊等統(tǒng)治者的提倡,佛教日益興盛起來。西夏佛教之所以興盛,究其原因,大體上有以下幾點:第一,西夏統(tǒng)治期間,戰(zhàn)爭比較頻繁。災難深重的西夏人民,為了擺脫戰(zhàn)爭苦難,尋找精神寄托,比較容易信仰佛教?!斑吶筛曩认?,倉箱之菽麥豐盈”①。反映了西夏人民希望停止戰(zhàn)爭,天下太平,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
第二,西夏統(tǒng)治者對佛教的高度重視。不僅大力提倡,而且?guī)ь^信仰。
西夏立國后,其統(tǒng)治者鑒于黨項族信仰的“天”,“鬼神”和巫術,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斗爭形勢的需要。在充滿著階級對抗和民族矛盾經常成為主要矛盾的形勢下,要想加強對老百姓的思想控制,使其統(tǒng)治長治久安,必須大力提倡佛教。在西夏最高統(tǒng)治者中,有的如開國之君元昊,不僅帶頭崇信佛教,而且還通曉浮圖(即佛學)之學。為了發(fā)展佛教,他曾廣搜舍利(傳說中佛涅槃火化后的骨殖),妥為安置,規(guī)定每一季第一個月的朔日(初一)為“圣節(jié)”。讓官民屆時燒香禮佛,即不惜用行政命令來強制官民崇信佛教。其他統(tǒng)治者如毅宗諒祚、惠宗秉常、崇宗乾順、仁宗仁孝,等等,也都大力提倡佛教,帶頭信仰佛教。這對西夏佛教的發(fā)展興盛,無疑起了加速的作用。
第三,鄰國的影響。西夏東面是宋,南面為吐蕃(西藏),西面為回鶻(高昌),這些都是有著深厚佛教文化基礎的鄰國,西夏不能不受它們的影響。茲以吐蕃的影響為例,如眾所知,西夏佛教分為禪宗與密宗兩派,其中以禪宗的勢力較大。但傳入河西地區(qū)的佛教,主要是藏傳密宗。該教派與禪宗不同,可以娶妻婚配。元人馬祖?!逗游鞲琛吩疲嘿R蘭山下河西地,女郎十八梳高髻。
茜根染衣光如霞,卻召瞿曇作夫婿。
這里的“瞿曇”泛指僧人。它說明河西佛教與藏傳密宗的淵源關系。此外,西夏佛教還深受中原佛教及高昌佛教的影響。
第四,原有的基礎。西夏佛教也同儒學一樣,是在原有的基礎之上逐步發(fā)展起來的。以河西走廊地區(qū)的佛教為例,在西夏統(tǒng)一之前,河西地區(qū)長期為回鶻、吐蕃以及漢人建立的歸義軍政權所割據。這些割據政權在其統(tǒng)治境內均大力提倡佛教,其中尤以歸義軍政權所控制的沙州莫高窟和瓜州榆林窟的佛教最盛。西夏統(tǒng)一河西走廊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調動人力和物力,大修佛窟、佛塔和佛寺,從而使這一帶的佛教文化發(fā)揚光大。
2.佛教發(fā)展的概況西夏統(tǒng)治者在發(fā)展佛教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建樹:1.加強組織管理。西夏佛教有一套比較完善的管理機構及管理制度。西夏在其統(tǒng)治機構中設功德司,管理全國佛教事務。據西夏文《天盛改舊新定律令》記載,其中央機構中共設有二個功德司,即僧人功德司和出家功德司。這二個機構在西夏五等機構中屬第二等,即“次等司”①,說明其地位的重要。功德司設功德司正,全面負責。設功德司副使為其輔佐,擔任功德司正和功德司副使的僧人大都為有名望的高僧。他們是西夏僧人和佛教事務的組織者和管理者。至仁宗仁孝時,在諸功德之上,還增設有“偏袒都大提點”,負責掌管全國佛教事務。
同時,西夏還有一套管理寺廟僧人的職稱和制度。如《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銘》記載,涼州管理護國寺感通塔的僧職有“提舉”、“僧正”、“僧副”、“僧監(jiān)”,等等。而黑水城遺址出土的西夏《雜字》官位第十七中記僧官以下有僧正、僧副、僧判、僧錄等僧職,正好與碑文中出現的僧職互相補充和印證。
2.廣建寺塔。西夏境內佛寺極為普遍。全國各地所建寺廟,幾乎比比皆是?!敖早艿椋h及荒要,山林溪谷,村落坊聚,佛宇遺址,只椽片瓦,但仿佛有存者,無不必葺”①。這說的是對佛教舊址的修葺。至于新建佛寺雖無詳細記載,但其數量不會很少。下面就西夏境內的一些著名寺廟略加介紹:戒臺寺在興慶府,景宗元昊妃沒藏氏曾在此出家為尼,號沒藏大師②。其具體建置時間和寺址,無從考定。
高臺寺公元1047年(夏天授禮法延祚十年),元昊建于興慶府東15里。與高臺寺同時建立的有佛塔,寺塔高數丈,貯藏宋朝所贈大藏經,并譯為國書(西夏文)。
承天寺公元1055年(夏福圣承道三年),毅宗諒祚母后沒藏氏“役兵民數萬,相興慶府西偏起大寺,貯經其中,賜額“承天”③。所謂“承天”,即“承天顧命”之意。該寺建成后,皇太后、皇帝親臨聽講佛經,從而提高了該寺的地位,擴大了佛教的影響。
感應塔與護國寺,公元1093年(夏天祐民安三年),乾順鑒于涼州感應塔與護國寺年久失修,征調了大量人力物力,重修涼州感應塔寺廟。第二年完工,乾順下令剃度僧侶,賞賜錢物,作大法會,并樹碑以資紀念。該碑記載了西夏統(tǒng)治者對佛教崇奉的盛況。所立感應塔碑文是西夏字和漢字同時并列的刻石。
臥佛寺公元1102年(夏貞觀二年),乾順為了替母后梁氏祈求冥福,在甘州修建臥佛寺?!昂耆仕拢俏髂嫌?,俗名大寺,一名睡佛寺。西夏永安元年建”。臥佛寺由黨項僧嵬名思能建議,崇宗乾順所修?!袄钋樦畷r,有沙門族姓嵬咩,法名思能,早從燕丹國師,妙領真乘,深造■奧,闔境貴賤耆老,愿信無間,號之為國師”①。嵬咩,即嵬名,為黨項皇室族姓。其所以名曰臥佛寺,與當地僧人法凈在甘浚山下挖出古臥佛像3尊,獻給乾順有著直接的關系。
此外,西夏在黑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還興建了眾多寺廟和佛塔。黑城,位于河西走廊北部,是西夏西北部的軍事重鎮(zhèn)。它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有關佛教的遺址遺物。在黑城內外,不僅幸存佛塔寺廟遺址20余座,而且還出土了大量西夏文、漢文佛經、佛像。西夏文木雕經板等等。說明該地既是僧人念經、老百姓燒香禮佛之處,也是刻印佛經之地,從而證實了黑城佛教的興盛。
3.重修和改建寺窟。位于西夏西北部的莫高窟(今甘肅敦煌縣)和榆林窟(今甘肅安西縣),屬于西夏另一類型的寺廟建筑。莫高窟建于鳴沙山崖,其對面為著名的三危山,兩山之間的大泉河橫貫其中。榆林窟開鑿于踏實河兩岸的陡崖峭壁之上,兩地環(huán)境幽雅,景色宜人。自公元5世紀起便開始開鑿石窟,中經隋朝、唐朝和宋朝,已鑿石窟數千。西夏占領瓜、沙二州之后,即對兩地石窟進行重修和改建。如莫高窟222窟就是改建唐代洞窟。29窟也是將唐代壁畫重新改繪而成。據統(tǒng)計,在莫高窟、榆林窟500多個寺窟中,可以確定為西夏洞窟的過去認為莫高窟和榆林窟各占4座。但經1964年敦煌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同志聯合調查后,重新確定兩地屬于西夏洞窟的為88座。其中莫高窟77座,榆林窟11座。
兩地石窟所留下的壁畫和題記,是我們研究西夏歷史、地理、生產、社會生活等方面的珍貴資料。
題記可分為西夏文題記和漢文題記兩種,其中以漢文題記最多。從題記的內容看,又可分為三類。一類是西夏僧俗人等前來朝山禮佛,誦經念咒、燒香求福及修整寺廟的發(fā)愿文字。如莫高窟285窟西夏文題記:“八人同來行愿,當來山廟燒香”。第二類為供養(yǎng)人題榜。如榆林窟第29窟,其內室西壁上,下兩層繪有當地一貴族家庭成員的供養(yǎng)像,像前各有西夏文題記,記其身份和人名。其男供養(yǎng)人為瓜州監(jiān)軍司和沙州監(jiān)軍司官員。第三類為一般游人題款。這些西夏文和漢文題記,真實而生動地記述了西夏時期各階層人物前來這里進行佛事活動的情況。是研究西夏社會歷史、文物制度及語言文字的珍貴資料。其具體內容包括西夏紀年、國名、地名、官制、封號以及西夏姓氏(60多個),西夏語言文字,等等。
除了莫高窟、榆林窟之外,在酒泉的文殊山,肅北的5個廟都存在著西夏修建的石窟。在武威縣城西南50公里有天梯山石窟。石窟內發(fā)現一批西夏文佛經殘頁。其中有《妙法蓮華經》、《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圣勝慧到彼岸功德寶集偈》等。在寧夏固原縣則有須彌山石窟、石窟中有諒祚奲都年號的題記。
4.輸入佛典。西夏統(tǒng)治者為了發(fā)展佛教,曾向北宋多次請購佛經。公元1030年(宋天圣八年)十二月,德明派遣使者去宋,獻馬70匹作為工值,“乞賜佛經一藏,從之”①。公元1034年(宋景祐元年,夏廣運二年)十二月,諒祚又派使者去宋獻馬50匹,“以求佛經一藏,詔特賜之”②。公元1058年(宋嘉祐三年,夏奲都二年),宋仁宗通知諒詐,他所贖求的大藏經、經帙、簽牌等,均已及時印造?!昂蚣蔚v七年正旦進奉人到闕,至時給付”①。公元1062年(宋嘉祐七年,夏奲都六年),毅宗諒祚請購贖大藏經,宋仁宗應其所求,并及時命印經院印造?!昂蚣蔚v十一年正旦,進奉人到闕給付”②。公元1072年(宋熙寧五年,夏天賜禮盛國慶三年)十二月夏惠宗秉常遣使貢馬,“贖大藏經,詔賜之而還其馬”③。
以上五次是西夏主動向宋請購,有時宋朝也主動賜予。如公元1055年(宋至和二年,夏福圣承道三年)四月,“賜夏國大藏經”50000497_0326_3④。
5.翻譯與??狈鸾?。西夏統(tǒng)治者為了發(fā)展佛教,在輸入佛典的同時,還重視組織人力,指定專人負責,有計劃地大量翻譯??狈鸾?。其所指定的負責之人,是西夏僧人中地位較高的“國師”。如景宗元昊時主持譯經的著名國師有白法信,惠宗時的國師白智光,西夏晚期譯經的蕃漢法定國師,等等。法師之下,還有學有專長參予譯經的僧人。西夏統(tǒng)治者組織人才在首都興慶府進行大規(guī)模的翻譯佛經。用西夏文翻譯佛經,早在景宗元昊建國伊始,就命國師白法信主持翻譯工作。他以向宋朝求賜到的兩部漢文大藏經為底本,組成一個32人的翻譯班子,全力以赴地將其譯成西夏文?;葑诒F陂g又命白智光主持譯經。至崇宗天祐民安元年(公元1090年)先后用半個多世紀(53年)的時間,譯成佛經362帙,820部,3579卷。傳世的西夏文佛經,絕大部分譯自漢文大藏經,但也有少量譯自藏文、梵文。如科茲洛夫自黑城劫走的約8000種西夏文刊本和寫本,其中約占80%的佛經,有的譯自藏文和梵文。
自仁宗仁孝以后,除了繼續(xù)根據需要翻譯一些佛經之外,則把主要精力放在校經之上。據《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發(fā)源文記載:“后奉護城皇帝敕,與南北經重校”。
這里的護城皇帝即仁宗仁孝,“南經”指宋朝輸入的《開寶藏》?!氨苯洝敝高|刻《契丹藏》和金刻《趙城藏》,均為漢文大藏經。以南、北兩種藏經版本為底本來進行???、核正,反映了西夏最高統(tǒng)治者仁孝不僅重視佛經翻譯的數量,而且越來越重視質量。
大量的佛經經過翻譯、校刊、刻印成西夏文佛經之后,廣為散布。一方面為西夏佛教的傳播提供了物質條件;另方面促使了西夏造紙業(yè)的發(fā)展。如黑城刻印佛經用的就是當地造紙廠造的紙。
6.延請高僧弘揚佛法。公元1159年(夏天盛十一年),仁孝派遣使者到西藏,延請迦瑪迦舉系教派始祖松欽巴。松欽巴因故未來,但派其大弟子格西藏瑣布,帶佛經、佛像隨使者到西夏傳教,仁孝奉其為上師,并組織力量翻譯他所帶來的佛經。
此外,還延請了一些回鶻僧到西夏講經說法。如首都興慶府的承天寺就延請回鶻僧講經說法,演繹經文,“沒藏氏與諒祚時臨聽焉”①由于西夏統(tǒng)治者帶頭崇奉佛教,修建佛寺,改建和重建石窟,購置佛典,翻譯佛經,延請高僧前來宣傳佛法,在他們的大力倡導下,老百姓信仰佛教,從事諸如作佛法、蓋寺舍、燒香禮佛、誦經等各種佛事活動,也就日益廣泛普遍起來。
3.佛教對西夏的作用與影響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是麻痹人民的鴉片煙。佛教在西夏的廣為傳播,它對統(tǒng)治階級極盡歌功頌德之能事,使西夏廣大勞苦大眾看不清統(tǒng)治階級剝削、壓迫的反動本質,它要求勞動人民忍受各種苦難,多多行善。要求他們深信靈魂不滅,因果報應。把希望寄托于未來,從而掩蓋社會矛盾,引導人民脫離現實斗爭。在西夏統(tǒng)治近200年漫長的時期里,以黨項為主體的各族,在民族矛盾、階級矛盾都很尖銳的情況下,之所以很少發(fā)生較大規(guī)模的人民起義,其原因固然很多(諸如西夏統(tǒng)治者善于籠絡各族上層,經常注意調整民族政策,調整生產關系,以及文獻記載不全,等等),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與西夏統(tǒng)治者充分利用佛教去麻痹老百姓的思想、限制遏制人民的反抗情緒,有著很大的關系。
在發(fā)展佛教的過程中,西夏統(tǒng)治者延請回鶻和吐蕃高僧到西夏講經說法,翻譯佛教經典,這在客觀上促進了西夏同新疆、西藏之間的文化交流,對于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提高和發(fā)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同時,西夏佛教的發(fā)展,對西夏藝術的進步,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如眾所知,佛教的發(fā)展,需要運用各種藝術形式(包括繪畫、雕塑、書法、建筑等等)進行廣泛的宣傳。而各種藝術形式在宣揚、服務于佛教的過程中,同時豐富、發(fā)展了自己。由于西夏統(tǒng)治者和虔誠的佛教信仰者,對佛教藝術的高度重視和提倡,投入了較多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從而使西夏佛教藝術創(chuàng)作不僅數量多,而且不乏精品,促使西夏藝術發(fā)展到一個新的水平,這是應當予以肯定的。
三、其他宗教西夏統(tǒng)治者除了大力提倡佛教外,對其他宗教也采取兼容的政策。據有關文獻記載,在西夏境內曾流傳過道教。《文?!方忉尅跋伞弊譃椤吧街星蟮勒摺保吧街星箝L壽者”。史稱:“寧明,喜方術,從道士路修篁學辟谷,氣忤而死”①。
這里所謂“辟谷”,即不食五谷而食藥物以求成仙。寧明為元昊太子,太子帶頭信仰道教,說明道教在西夏有相當的影響。公元1081年,宋朝五路伐夏,當宋軍逼近靈州,夏人紛紛逃難,“靈州城中惟僧道數百人”②。這里僧道相提并論,說明靈州一帶道教勢力與佛教不相上下。此外,黑水城的出土文物,諸如《易經》殘本,晉人郭象所注《莊子》殘本,宋人呂惠卿所著《呂觀文進莊子外篇義》,《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經》,以及有人頭像圖解的骨相圖,等等,都足以說明西夏道教在理論上的根底及其在西夏宗教中的不可忽視的地位。
至于黑水城南城外,發(fā)現有一座伊斯蘭教寺廟,雖然難以確定究竟是西夏還是元朝遺物,但即使是元朝遺物,也很難排除它受過西夏伊斯蘭教影響的可能性。
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記載著唐古忒?。炊鼗停叭嗣裥欧罘鸾?。居民大部分是土庫曼族,少部分聶斯脫利派基督教徒和回教徒”③。甘州城人民大多數信奉佛教,也有一部分基督教徒和回教徒?!盎浇淘谠摮墙ㄖ巳陚邀惖慕烫茫鸾掏礁鶕⌒磐降男枰?,建筑了更多的廟宇庵堂”④。這說明西夏末和元初,在沙州和甘州一帶,與佛教并存的還有景教和伊斯蘭教,盡管它的勢力遠遠不及佛教勢力之大。
①《隋書》卷83,《黨項傳》。
?、谏蚶ǎ骸秹粝P談》卷18,《技藝》。
?、佟端问贰肪?85,《夏國傳上》。
?、谕鯃颍骸段飨暮谒畼虮佳a》,《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1期。
?、邸端问贰肪?86,《夏國傳下》。
?、偻稀?br/>
?、谵D引自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第23頁。
①《嘉靖寧夏新志》卷2,《寺觀》。
?、佟短焓⒏呐f新定律令》卷10,《司序行文門》。
?、佟吨匦逈鲋莞袘憽?。
②《西夏書事》卷18。
③《西夏書事》卷19。
?、佟陡手莞尽肪?,及卷3。
?、佟堕L編》卷109,天圣八年十二月丁未。
?、凇堕L編》卷115景祐元年十二月癸酉。
?、購堣b:《西夏紀事本末》,卷20,《諒祚淫狡》。
?、谕醌暎骸度A陽集》卷18,《詔夏國主乞續(xù)大藏經詔》。
?、邸端问贰肪?86,《夏國傳下》。
④《長編》卷179,至和二年四月庚子。
?、佟段飨臅隆肪?9。
?、佟堕L編》卷162,慶歷八年正月辛未。
?、凇堕L編》卷318,元豐四年十月庚午。
?、坳愰_俊等合譯:《馬可·波羅游記》第40章,《唐古忒省》,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荜愰_俊等合譯:《馬可·波羅游記》第44章,《甘州城,偶像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