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西夏史-> 第二節(jié)乾順立國方針的轉變及其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措施,在線閱讀《簡明西夏史》 - 讀書網|dushu.com" />簡明西夏史-> 第二節(jié)乾順立國方針的轉變及其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措施,讀書,讀書網,免費讀書,免費閱讀,免費下載,讀書網" />

正文

歷史專題->簡明西夏史-> 第二節(jié)乾順立國方針的轉變及其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措施

簡明西夏史 作者:李蔚著


  第二節(jié)乾順立國方針的轉變及其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措施 一、立國方針的轉變梁太后死,乾順在遼的支持下,開始處理政務。乾順親政后,根據(jù)西夏國情的變化,將景宗元昊以來推行的“尚武重法”的立國方針,轉變?yōu)椤吧形闹胤ā钡姆结槨!皣薪▽W養(yǎng)賢,不復尚武”①。盡管一些大臣如御史大夫謀寧克任等,上疏對該方針提出異議,認為應當“既隆文治,尤修武備”,但“乾順善之,不能用”②。

  那么,乾順為什么要推行“尚文重法”的立國方針呢?這是由當時的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發(fā)展變化的新形勢所決定的。

  從經濟上去看,西夏自元昊建國之時,即已確立了封建制經濟,至乾順時,這種封建制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與此同時,作為封建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得到了明顯的發(fā)展與鞏固,封建農、牧主占有大量土地,殘酷地剝削著廣大的農、牧民。而一些有錢有勢的大官僚、大農牧主,往往憑借著手中的權力,對貧苦農牧民進行暴力掠奪。如乾順時晉王察哥“廣起第宅,橫征多誅求”③,“有園宅數(shù)處,皆掠之民間者”④。

  從政治上看,代表著傳統(tǒng)保守勢力的專擅朝政的母黨外戚集團,與代表著統(tǒng)一的封建中央集權的帝黨之間長期深刻的矛盾和斗爭,至此已告一段落。乾順在位期間,除結束外戚梁乞逋集團把持朝政的局面外,對于國內手握重兵的心懷叵測的悍將,及一般強橫難制的部落酋豪,也取得了實際的控制權。前者如廢奪卓羅右?guī)O(jiān)軍仁多保忠的兵權。后者如當時有一個號青面夜叉的酋豪,久為夏國患,乾順命李顯忠率領3000軍隊“晝夜疾馳,奄至其帳,擒之以歸”①。這些措施,對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西夏國家的統(tǒng)一,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從軍事上看,乾順即位后,宋夏軍事斗爭形勢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宋朝自靈武之戰(zhàn)失敗后,對西夏推行李憲的“進筑之策”。何謂“進筑之策”?就是選將練兵,訓練出多支戰(zhàn)斗力較強的軍隊,然后伺機深入西夏,每奪一地就在那里修筑堡塞,同時推行“降者納質厚賞,各令安土,拒者并兵急擊”②的剿撫兼施、降其眾之策,以此來瓦解夏國軍民的斗志,爭取戰(zhàn)爭的主動權。李憲“進筑之策”的推行,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大體上自公元1096年(哲宗紹圣三年)秋,至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冬,宋在陜西、河東一帶建州一,軍二,關三,城九,寨二十八,堡十③。尤其是與宋接壤的西夏南部地區(qū),喪師失地更為嚴重。

  乾順在“中國建城砦,數(shù)遭掩擊,部族離散,歸漢者益眾”④的極端不利的軍事斗爭形勢下,也“仿中國制,于東北沿邊多樹砦柵”,即仿效宋朝大筑堡砦。

  同時,在軍事上注意吸收宋朝的長處,克服自己的短處。究竟宋朝有何長處?而夏國又有何短處呢?對此,晉王察哥進行了十分精辟的論述:“自古行師,步騎并利。國家用‘鐵鷂子’以馳騁平原,用‘步跋子’以逐險山谷,然一遇‘陌刀法’,鐵騎難施;若值神臂弓,步奚自潰。蓋可以守常,不可以御變也。夫兵在審機,法貴善變,羌部弓弱矢短,技射不精,今宜選蕃漢壯勇,教以強弩,兼以標牌,平居則帶弓而鋤,臨戎則分番而進。以我之短,易中國(宋朝)之長,如此,則無敵于天下矣。乾順是其策”①。

  這說明乾順的“尚文重法”的立國方針,體現(xiàn)在軍事上,并非只講文治,不要武備,而是根據(jù)新的軍事斗爭形勢,及時吸收宋朝在軍事方面的一些長處,克服自己的短處,以便迅速改變夏國在軍事上的不利處境。

  乾順推行“尚文重法”的立國方針,一方面給西夏社會帶來了一個相對的和平環(huán)境,對夏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發(fā)展起過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給西夏國家?guī)砹吮容^嚴重的后果。

  其后果之一,是推行“尚文重法”的立國方針,必然要提倡“以儒治國”,實行以仁孝治天下,而對于那些野心勃勃的大臣,有可能講“仁”,講“君臣之誼”,一再忍辱退讓,從而導致內亂的發(fā)生。乾順之子仁孝統(tǒng)治期間,其岳丈任得敬篡權竊國事件之所以發(fā)生,正是由于仁孝一再忍辱退讓的結果。

  其后果之二,是使夏國“軍政日弛”②。使一貫尚武,民風強悍的黨項民族,隨著漢化的加深逐漸變?yōu)橐粋€文弱的民族,抵御外侮的能力減弱,最后經不住蒙古人的強大軍事進攻而壽終正寢了。

   二、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措施乾順在“尚文重法”立國方針的指引下,采取了一系列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措施。主要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1.依附遼朝,與宋和解乾順之所以能夠結束母黨梁氏擅權和親主國政主要是依靠遼的力量,獲得遼道宗支持的結果。因此,乾順掌握夏國權力后,進一步依附遼朝,也就成為很自然的事了。

  公元1099年(夏永安二年,遼壽昌五年)二月,乾順應遼的請求派兵幫助遼國平息了撥思母、達里底等部起義。接著,派南路都統(tǒng)軍嵬名律令到熙河向宋請和,哲宗不許。乾順派使者請遼出面調和。三月,遼派簽書樞密院事蕭德崇、禮部尚書李儼去宋朝,為宋夏和解,宋哲宗以夏國“狡詐反復”①,仍不允諾。但乾順并未因此放棄與宋議和的希望。九月,乾順派使者向宋上謝罪表。謝表承認夏國侵擾宋朝邊境,是由母黨梁太后和梁乞逋所挑起?!笆紕t兇舅擅其命,頓生釁端;繼復奸臣因其權,妄行兵戰(zhàn)”,現(xiàn)在母黨梁氏擅權已經結束,“母氏薨阻,奸人誅竄”,②希望能夠得到宋朝的諒解,恢復和平友好的關系?!白妨凶嬷伴啵刭n曲全之大德,仍通常貢,獲紹先盟”③。宋哲宗同意議和修好。十一月,乾順派遣令能(官名)嵬名濟等向宋朝上誓表,誓表再次譴責母黨梁氏侵宋罪責難逃。“兩經母黨之擅權,累為奸臣之竊命,頻生邊患,增怒上心,釁端既深,理訴難達”。保證今后嚴戒緣邊首領官吏,不再滋擾宋朝邊境。“謹當飭疆吏而永絕爭端,戒國人而常遵圣化”④。宋賜夏銀器500兩、衣著500匹,“歲賜”照舊。

  公元1100年(夏永樂三年,遼壽昌六年)十一月,乾順派漢宮殿前太尉李至忠,秘書監(jiān)梁世顯去遼朝入貢,并再一次請婚。遼帝問乾順為人如何?至忠回答說:“秉性英明,處事謹慎,守成令主也”①。遼帝點頭稱善。

  公元1103年(夏貞觀三年,遼乾統(tǒng)三年)遼天祚帝許婚,并于1105年,封宗室女南仙為成安公主,“嫁乾順”②。此后,遼夏關系更加密切。

  2.實行分封,鞏固皇權乾順親政后,及時總結了外戚擅權的歷史教訓,為了鞏固皇權,相應采取了兩項措施,那就是解除一些領兵貴族的兵權和采用漢人的分封制度。

  梁太后擅權期間,大將嵬保沒、陵結訛遇曾為梁太后入侵宋邊境出謀劃策。公元1099年四月,乾順藉口梁太后之死是由他倆所造成,下令處死二將。同年閏九月,卓羅右?guī)O(jiān)軍仁多保忠等領兵10萬,援助吐蕃圍攻湟州,敗還。1103年,宋熙河帥王厚奉宰相蔡京之命,招誘仁多保忠,乾順聞訊,便以仁多保忠“與國有隙,欲叛降宋”③為藉口,設計將他調到都城解除了他的職權。仁多氏與嵬名氏、梁氏同為當時的三大家族。梁氏敗亡,仁多保忠又被解除軍職,皇族嵬名氏的權力大大加強,乾順的皇權也就因此而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

  在解除領兵黨項貴族兵權的同時,還對嵬名皇族宗室大加分封。西夏封王見諸文獻記載,最早始于何時?一些西夏史專家認為始于乾順,其實,應為景宗元昊之時。據(jù)宋人筆記記載:“其(唃廝羅)子瞎氈,摩氈角背叛其父自立,摩氈素依首領成俞龍為謀主。俞龍復納女于元昊子寧令,偽號梁王者”①。

  說明早在景宗元昊之時,已經采用了漢人的分封制度。至崇宗乾順時,為了適應鞏固皇權的需要對嵬名皇族成員,進行較大范圍的分封。

  公元1103年(夏貞觀三年)九月,乾順封其庶弟察哥為晉王。由于察哥“性雄毅,多權略”②,精通兵法,智勇雙全,是西夏皇室中難得的具有謀略的大將,因此,乾順讓他掌握兵權。

  公元1120年(夏元德二年)十一月,乾順封宗室景思子仁忠為濮王,次子仁禮為舒王。景思是惠宗秉常的功臣。當秉常被囚時,曾成功地防止了罔萌訛等對秉常的暗害。因此,他是與母黨梁氏對立的皇室貴族。其子仁忠、仁禮通蕃、漢文字,善長文學。乾順根據(jù)其父的功勛及二人的才能,量材錄用,授仁忠為禮部郎中,仁禮為河南轉運使。

  此外,據(jù)1957年發(fā)掘的西夏皇陵一○八號墓,墓主嵬名惠安,早在乾順親政之前,就被封為“梁國正獻王”③。

  乾順時的分封制度,由于它僅限于皇室成員,因此,對于加強皇權,維護夏國的統(tǒng)一,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分封范圍的擴大(由同姓擴大到異姓,尤其是擴大到外戚)及被封割據(jù)勢力的強大,也就對皇權逐漸產生了離心力,出現(xiàn)了諸如乾祐年間分裂夏國的西平王之亂。

  3.建立國學,用人以資格進西夏自元昊建國來,便開始注意重用漢人知識分子,吸收漢文化。諒祚即位后進一步改蕃禮為漢禮,大力推廣漢文化,但總的傾向仍然是重蕃學,輕漢學。尤其是梁氏擅權期間,由于廢漢禮而使?jié)h學也隨之衰落。乾順親政后,為了適應封建經濟發(fā)展的需要,以及鞏固皇權培養(yǎng)大批封建御用人才,擴大統(tǒng)治基礎,必須建立國學。公元1101年(夏貞觀元年)八月,御史中丞薛元禮有鑒于此,上疏建議乾順“以儒治國”,興辦國學(漢學)。乾順及時采納了他的建議,下令于蕃學外,特建國學,挑選皇室貴族子弟300人,由官府供給廩食,設置教授進行培養(yǎng),量才錄用。

  乾順建置國學,提倡漢文化,是他推行“尚文重法”立國方針不可或闕的關鍵性措施。盡管該措施導致夏國“兵政日弛”,引起大臣謀寧克任等的反對,他們主張“既隆文治,尤修武備①”。但乾順未與采納。乾順的這一做法是對的。因為謀寧克任的主張,反映了要求保存西夏舊俗,繼續(xù)憑借武力進行對外擄掠的黨項酋豪的利益,是與當時西夏封建生產關系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歷史趨勢背道而馳的。

  同時,國學的建立,加速了黨項民族的漢化(封建化),促進了西夏文化的繁榮。這一積極的作用,也是應當充分予以肯定的。

  乾順在注意人才培養(yǎng)的同時,還十分注意官吏的任用。公元1112年(夏貞觀十二年)正式公布按照資格任用官吏的辦法。除“宗族世家議功、議親,俱加蕃漢一等”外,對于擅長文學的人則特別優(yōu)先予以任用“工文學者尤以不次擢”①。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乾順在用人方面的革新精神。

  

  

  ①《西夏書事》卷32。

 ?、凇段飨臅隆肪?2。

 ?、邸段飨募o》卷23。

 ?、堋段飨臅隆肪?4。

  ①《宋史》卷367,《李顯忠傳》。

  ②《長編》卷149,慶歷四年五月壬戌。

 ?、邸端问贰肪?5,《地理志》。

 ?、堋段飨臅隆肪?1。

 ?、佟段飨臅隆肪?1。

 ?、凇端问贰肪?86,《夏國傳下》。

 ?、佟段飨募o事本末》卷29,《遼人救援》。

 ?、凇段飨臅隆肪?1。

 ?、邸段飨募o事本末》卷29,《遼人救援》。

 ?、堋端问贰肪?86,《夏國傳下》。

  ①《西夏書事》卷31。

 ?、凇端问贰肪?86,《夏國傳下》。

  ③《西夏紀》卷22。

 ?、偬餂r:《儒林公議》卷上。

 ?、凇段飨臅隆肪?1。

  ③李范文:《西夏陵墓出土殘碑考釋》,載《西夏研究論文集》,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佟段飨臅隆肪?2。

 ?、佟段飨臅隆肪?2。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