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冊

太平天國史卷六十六 傳第二十五 譚體元 胡永祥 譚體元

太平天國史 作者:羅尓綱著


  太平天國史卷六十六 傳第二十五 譚體元 胡永祥 譚體元 譚體元廣西象州人。清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年)出生。道光二十八年(一八四八年)十五歲,加入拜上帝會。過兩年,隨天王在金田起義〔一〕。積功封青天豫〔二〕。

  體元隸石達開部下,任翼殿中旗中制軍〔一〕。太平天國庚申十年,體元和翼殿宰制傅忠信、李壽輝在廣州潯西率領本部將士反對石達開分裂路線,起義直回天京〔二〕。后來石達開對這一次斗爭作過辯護說:「因夥眾三江、兩湖入,各有思歸之念,不能管束,將大隊散回」〔三〕,這不是事實。革命隊伍對石達開的斗爭,是反對石達開分裂太平天國,是正確對錯誤,是一場大是大非的斗爭,絕不存在什么「思歸之念」。體元是廣西象州人,傅忠信是廣西桂平人,李壽輝是廣西貴縣人。由體元等三人統(tǒng)帶的這支起義軍隊的三位領導者就都是廣西人,在這支軍隊中更有不少的廣西人,他們就是在自己的家鄉(xiāng)反對石達開而起義回天京的。體元等這一正義的斗爭,更完全戳穿了石達開的辯護。

  辛酉十一年,體元率部向浙江進軍,在平定浙江戰(zhàn)役中,立了功勞。壬戌十二年春夏間,駐軍松陽舊市,與守松陽的■天豫彭宏財、守葉川的眾天福張永壽等連營百余座,預備向福建進軍。六月奉命班師,歸援天京〔一〕。

  天王論體元功,封為偕王。天京既陷,體元與堵王黃文金等奉幼天王自廣德州撤退,分為兩路,約定到浙江昌化、淳安間會合,同經(jīng)徽州境入江西。甲子十四年七月二十七日(夏歷八月初八日),體元率軍到淳安威坪境,被敵截擊,戰(zhàn)敗,軍隊散失。體元剃發(fā)潛藏,聞汪海洋軍隊在江西建昌,日伏夜行,從間道到汪海洋軍中〔二〕。

  乙好十五年三月下旬,體元與汪海洋從廣東大埔回攻福建永定。時清軍統(tǒng)領王開琳守永定縣城,派總兵丁長勝分軍扼扎距城三十五里的獵射凹。三月三十一日(夏歷四月二十日),汪海洋率領一軍直攻永定縣城,體元率領一軍分攻獵射凹清軍營壘,先于要隘分筑四壘,以絕永定赴援的路,晚間又添筑數(shù)壘來圍困。至四月初二日(夏歷四月二十二日)午,把丁長勝親守的營壘攻破,體元當先沖入壘內(nèi)斬丁長勝,清軍各營壘都攻下〔一〕。清軍統(tǒng)帥閩浙總督左宗棠向清廷奏報說:「四月二十二日,永定獵射凹之敗,新湘六營,老湘兩營俱陷,宿將丁長勝死之,為臣軍從來未有之事」〔二〕。這是太平軍入閩在攻克漳州之役后的又一役大捷。

  乙好十五年十二月,汪海洋在嘉應州戰(zhàn)死,眾推體元為領導〔三〕。時清軍將合圍,體元集諸將會議,他以兩廣清軍戰(zhàn)斗力薄弱,建議西出興寧、和平以趨廣西。胡永祥不同意,堅欲由豐順、潮州一帶出閩、浙邊界回安徽,以與北方大軍會合。經(jīng)過討論,最后決定從胡永祥主張,取道黃沙嶂,經(jīng)豐順、潮州北出〔四〕。二十五夜(夏歷十二月二十二夜)二更,開西南門從嘉應州撤退,由胡永祥當先開路,體元斷后,經(jīng)長沙墟小密清軍廣東部隊營盤而過,出黃沙嶂〔一〕。全軍撤完,城虛無人,各路圍城清軍才知道〔二〕。

  「黃沙嶂者,州南狹隘,群峰峭削,一徑縈紆,為嘉應出新田、大田,右至豐順,左至潮州之間道」。大軍「冒死出險,急不得前」〔三〕。第二天,清軍追及,體元率后衛(wèi)力拒追兵,以掩護將士出隘,力竭墜巖,死而復蘇。輾轉掩藏,卒因傷重,又餓病兼旬,不能行走,僵臥道旁。丙寅十六年正月二十三日(夏歷正月二十一日),被敵人識破。他慷慨陳述參加革命的經(jīng)過,最后說「惟求速死」,遂從容就義于廣東嘉應州松口堡〔四〕。

   胡永祥 胡永祥安徽東流人。清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年)出生。太平天國癸好三年九月,在安慶參加革命,隸賴裕新部〔一〕。他眇一目,身材不逾中人,而足智多謀,剽悍善戰(zhàn),熟練各種陣圖,變化不測,軍中推為冠〔二〕。

  賴裕新追隨石達開。永祥在他部下,轉戰(zhàn)贛、浙、閩、湘、桂五省間。庚申十年,翼殿各部分紛紛起義回京。永祥也認識到石達開所走的分裂路線對太平天國革命的嚴重危害性,他就率領所統(tǒng)戰(zhàn)士參加起義,從廣西一路戰(zhàn)斗,打破敵人的截擊,回到天京來。

  永祥立了許多功勞,進封到天將。癸開十三年,隨汪海洋守馀杭縣。甲子十四年二月,從浙江撤退,轉戰(zhàn)贛、閩、粵三省。乙好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夜,從廣東嘉應州撤退,永祥當先開路,經(jīng)長沙墟小密清軍圍城廣東部隊營壘,清軍不敢攔阻,永祥進入黃沙嶂,得譚體元率后衛(wèi)力拒追兵,他率領前軍已穿巖度澗驀入豐順縣的大田北溪一帶〔三〕。

  這兒有一個險要叫北溪凹(又叫分水凹),內(nèi)有隘道叫徑渚,懸崖峭壁,下臨深澗,僅有鳥道可通。清軍聞太平軍將到,星夜將道掘斷。太平軍不知,長驅入凹,前鋒人馬都墮崖死深澗中,積尸齊徑。后至者都踏尸而過。到抵北溪村,輜重盡失,至搜取山上骨罐蓋為炊具。過兩天,復整旅欲沖出大田,東越韓江,詎前鋒出北溪村口,望見■婆嶂前橫,亂山層疊,疑又陷絕地折回〔一〕。軍餓無所得食〔二〕,敵人追至,永祥退到長峎山坳,軍覆被俘。丙寅十六年正月初二日(夏歷十二月二十九日),就義于廣東嘉應州松口堡〔三〕。胡永祥和譚體元成為太平天國南方大軍最后犧牲的兩位英雄人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