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王時期,齊、楚已呈對峙之勢,但楚國因楚文王早死,堵敖在位三年,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斗爭激烈,楚成王年幼即位,子元亂國,至公元前664年(楚成王八年,齊桓公二十二年)子元亂平、子文被任為令尹,楚國政局才漸趨穩(wěn)定。其間歷經(jīng)十余年,楚國無力外顧,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當亦受到影響。齊桓公則氣勢正盛,橫行中原,號稱“侯伯”。齊、楚對比,楚國暫時落后了。
楚成王、斗子文執(zhí)政后,面對齊桓公這位赫赫威名的第一霸主,他們毫不氣餒,一方面立足于實際,巧與周旋,另一方面則捕捉時機,大膽進取,在與齊桓公的爭霸中,有聲有色,取得了重大的業(yè)績。
公元前671年,楚成王初立,由于齊國強大,楚國采取了尊周親諸侯政策?!埃ǔ赏酰┏跫次唬嫉率┗?,結好于諸侯。使人獻天子,天子賜胙,曰:‘鎮(zhèn)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谑浅厍Ю??!保ā妒酚?middot;楚世家》。)楚國這一策略,不僅取得了與齊等華夏之國抗衡的合法地位,而且以奉周天子之命為由,大力攻伐不臣之國,開拓疆城。
鄭國地處中原腹地,是當時齊、楚爭奪的焦點。自公元前666年楚子元伐鄭失敗后,楚成王、斗子文于公元前659年、658年、657年三年中連續(xù)攻鄭,鄭國招架不住,鄭文公已欲求和。鄭大夫孔叔以“齊方勤我,棄德不詳”(《左傳·僖公三年》。)為由反對,鄭才繼續(xù)親齊。齊桓公為救鄭防楚,亦連續(xù)三次與中原各國會盟。齊、楚關系極其緊張。
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春,齊桓公為遏制楚國北進,親率齊、魯、宋、陳、衛(wèi)、鄭、許、曹等八國軍隊南下攻楚。他們打敗了楚的與國蔡國后,即揮師突入楚境。面對氣勢洶洶的八國軍隊,楚成王、斗子文毫不懼怕,沉著應戰(zhàn)。楚成王先遣使至齊軍處,責問道:“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當管仲答以“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灑”和“昭王南征而不復”為由時,楚使立即承認未進貢包茅之過,對周昭王南征不復,則理直氣壯地予以駁斥:“君其問諸水濱。”齊桓公不聽,仍繼續(xù)進軍,駐于陘(陘山,楚國北塞,今河南漯河市東)(《左傳·僖公四年》。)。楚成王毫不示弱,亦率大軍迎戰(zhàn),迫使齊等八國軍隊退駐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史記·楚世家》。)齊、楚雙方一方面在對峙,另一方面亦在尋找妥協(xié)的辦法。這年夏,楚成王派屈完到齊等國軍隊駐處進行試探。齊桓公企圖壓服楚國,當屈完來時,即陳八國之軍,“與屈完乘而觀之”,并恐嚇道:“以此眾戰(zhàn),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毫不畏懼,針鋒相對地答道:“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齊桓公權衡得失,只得與屈完盟于召陵(《左傳·僖公四年》。)召陵之盟,是齊、楚雙方經(jīng)武力對峙之后達成妥協(xié)的產(chǎn)物。楚成王、斗子文在齊桓公親率的八國軍隊面前,沉著鎮(zhèn)定,文武兩手,以戰(zhàn)逼和,充分展示了突出的政治、軍事才干。
召陵盟后,楚國繼續(xù)北上東進,與齊國爭霸。公元前655年(楚成王十七年),齊桓公大會諸侯于首止(今河南睢縣東),以定周太子之位,周惠王不滿,使周公宰孔召鄭文公,說:“吾撫女以從楚,輔之以晉,可以少安。”鄭文公果然“逃其師而歸”(《左傳·僖公五年》),不與盟。斗子文乘隙舉兵滅弦(今河南息縣、潢川間),弦君奔黃。弦,姬姓國,又是齊之姻親國,楚首先滅弦,是因為弦的姻親國江、黃原為楚之與國,齊桓公霸盛時,二國叛楚與齊結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同上。)故楚成王、斗子文首先拔掉這顆眼中釘,以挫江、黃,打擊齊桓公。
公元前654年(楚成王十八年)夏,齊桓公率齊、魯、宋等國軍隊攻打鄭國,圍鄭新城(今河南密縣東南),以懲罰鄭之不盟首止與親楚行為。同年秋,楚成王親率軍北上攻圍齊之盟國許(今河南許昌),救援鄭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圍許以救鄭”(《左傳·僖公六年》。)之舉。由于其他各國也出兵救許,楚成王也就退兵了。但他并未回到郢都,而是駐兵武城(今河南南陽市北),觀察動靜。許僖公恐懼,在蔡穆侯帶領下,赴武城向楚成王請罪?!蹲髠?middot;僖公六年》載:“許君面縛,銜璧,大夫衰[纟至],士輿櫬。”《史記·楚世家》則載:“成王以兵北伐許,許君肉袒謝,乃釋之?!眱烧哂涊d雖略異,但楚成王北上圍許救鄭,聲勢浩大,諸侯震動,則是事實。面對楚成王咄咄逼人之勢,齊桓公也就全力攻鄭,以阻止楚國北上。鄭在齊等中原國家打擊下,只得向齊請和。公元前651年(楚成王二十一年,齊桓公三十五年),齊桓公與諸侯盟于葵丘,鄭、許均被迫與盟。在此形勢下,楚成王并不急于與齊桓公正面爭奪,而是繼續(xù)東略,迂回打從,以削弱對方。
公元前649年(楚成王二十三年),楚成王以“黃人不歸楚貢”(《左傳·僖公十一年》。)為由,攻打黃國(今河南潢川西北)。第二年,又出兵滅黃?!豆攘骸氛f:“楚伐江,滅黃,桓公不能救。”可見楚在滅黃的同時,又攻伐江國(今河南息縣西)。滅黃之后,又繼續(xù)東進,于公元前646年(楚成王二十六年),攻滅英(今安徽金寨東南)、六(今安徽六安東北)。至此,楚國勢力已推進到淮河中游一帶。
公元前645年(楚成王二十七年,齊桓公四十一年),楚成王以為徐國(徐戎所建,今江蘇泗洪南)親齊親中原諸國,即興兵討伐。齊桓公急忙會宋、魯、陳、衛(wèi)、鄭、許、曹等國盟于牡丘(今山東聊城東北,當時屬齊地),決定救徐。各國國君“次于匡(今河南睢縣西)以待之”(《左傳·僖公十五年》),由魯大夫孟穆伯率各國軍隊前往救徐?!豆攘骸氛f:“次,止也,有畏也?!笨梢?,各國國君是被迫前來抗楚救徐的,自己卻不敢親臨前線。正面抗楚不利,同年夏,齊等國軍隊又攻打楚之與國厲(今湖北隨州東北),企圖抄襲楚國后方,以解徐之圍。同年冬,宋乘曹軍遠出,襲其國,楚于是乘機大舉進攻,敗徐于婁林(今安徽泗縣東北)。齊桓公以八國之眾不敵長驅(qū)直入之一楚,足見楚成王大膽果斷,齊桓公已不能與之匹敵。同年,齊管仲卒。此后兩年,齊桓公雖曾伐厲伐英,以“報婁林之役”(《左傳·僖公十七年》。),企圖挽回在淮泗地區(qū)的敗勢,但已無濟于事。公元前643年(楚成王二十九年),齊桓公卒,齊國霸勢轉(zhuǎn)衰。
楚成王與齊桓公爭霸,歷時十余年,結果楚國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其原因除了客觀上因管仲先死、齊桓公力竭,齊國已力不從心、明顯地走下坡路外,主要的則是楚成王、斗子文審時度勢,謹慎謀劃、奮發(fā)進取的結果。楚、齊爭雄的歷程,充分地顯示了楚國后來居上、蓬勃發(fā)展的趨勢。
楚成王、斗子文執(zhí)政后,面對齊桓公這位赫赫威名的第一霸主,他們毫不氣餒,一方面立足于實際,巧與周旋,另一方面則捕捉時機,大膽進取,在與齊桓公的爭霸中,有聲有色,取得了重大的業(yè)績。
公元前671年,楚成王初立,由于齊國強大,楚國采取了尊周親諸侯政策?!埃ǔ赏酰┏跫次唬嫉率┗?,結好于諸侯。使人獻天子,天子賜胙,曰:‘鎮(zhèn)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谑浅厍Ю??!保ā妒酚?middot;楚世家》。)楚國這一策略,不僅取得了與齊等華夏之國抗衡的合法地位,而且以奉周天子之命為由,大力攻伐不臣之國,開拓疆城。
鄭國地處中原腹地,是當時齊、楚爭奪的焦點。自公元前666年楚子元伐鄭失敗后,楚成王、斗子文于公元前659年、658年、657年三年中連續(xù)攻鄭,鄭國招架不住,鄭文公已欲求和。鄭大夫孔叔以“齊方勤我,棄德不詳”(《左傳·僖公三年》。)為由反對,鄭才繼續(xù)親齊。齊桓公為救鄭防楚,亦連續(xù)三次與中原各國會盟。齊、楚關系極其緊張。
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春,齊桓公為遏制楚國北進,親率齊、魯、宋、陳、衛(wèi)、鄭、許、曹等八國軍隊南下攻楚。他們打敗了楚的與國蔡國后,即揮師突入楚境。面對氣勢洶洶的八國軍隊,楚成王、斗子文毫不懼怕,沉著應戰(zhàn)。楚成王先遣使至齊軍處,責問道:“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當管仲答以“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灑”和“昭王南征而不復”為由時,楚使立即承認未進貢包茅之過,對周昭王南征不復,則理直氣壯地予以駁斥:“君其問諸水濱。”齊桓公不聽,仍繼續(xù)進軍,駐于陘(陘山,楚國北塞,今河南漯河市東)(《左傳·僖公四年》。)。楚成王毫不示弱,亦率大軍迎戰(zhàn),迫使齊等八國軍隊退駐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史記·楚世家》。)齊、楚雙方一方面在對峙,另一方面亦在尋找妥協(xié)的辦法。這年夏,楚成王派屈完到齊等國軍隊駐處進行試探。齊桓公企圖壓服楚國,當屈完來時,即陳八國之軍,“與屈完乘而觀之”,并恐嚇道:“以此眾戰(zhàn),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毫不畏懼,針鋒相對地答道:“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齊桓公權衡得失,只得與屈完盟于召陵(《左傳·僖公四年》。)召陵之盟,是齊、楚雙方經(jīng)武力對峙之后達成妥協(xié)的產(chǎn)物。楚成王、斗子文在齊桓公親率的八國軍隊面前,沉著鎮(zhèn)定,文武兩手,以戰(zhàn)逼和,充分展示了突出的政治、軍事才干。
召陵盟后,楚國繼續(xù)北上東進,與齊國爭霸。公元前655年(楚成王十七年),齊桓公大會諸侯于首止(今河南睢縣東),以定周太子之位,周惠王不滿,使周公宰孔召鄭文公,說:“吾撫女以從楚,輔之以晉,可以少安。”鄭文公果然“逃其師而歸”(《左傳·僖公五年》),不與盟。斗子文乘隙舉兵滅弦(今河南息縣、潢川間),弦君奔黃。弦,姬姓國,又是齊之姻親國,楚首先滅弦,是因為弦的姻親國江、黃原為楚之與國,齊桓公霸盛時,二國叛楚與齊結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同上。)故楚成王、斗子文首先拔掉這顆眼中釘,以挫江、黃,打擊齊桓公。
公元前654年(楚成王十八年)夏,齊桓公率齊、魯、宋等國軍隊攻打鄭國,圍鄭新城(今河南密縣東南),以懲罰鄭之不盟首止與親楚行為。同年秋,楚成王親率軍北上攻圍齊之盟國許(今河南許昌),救援鄭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圍許以救鄭”(《左傳·僖公六年》。)之舉。由于其他各國也出兵救許,楚成王也就退兵了。但他并未回到郢都,而是駐兵武城(今河南南陽市北),觀察動靜。許僖公恐懼,在蔡穆侯帶領下,赴武城向楚成王請罪?!蹲髠?middot;僖公六年》載:“許君面縛,銜璧,大夫衰[纟至],士輿櫬。”《史記·楚世家》則載:“成王以兵北伐許,許君肉袒謝,乃釋之?!眱烧哂涊d雖略異,但楚成王北上圍許救鄭,聲勢浩大,諸侯震動,則是事實。面對楚成王咄咄逼人之勢,齊桓公也就全力攻鄭,以阻止楚國北上。鄭在齊等中原國家打擊下,只得向齊請和。公元前651年(楚成王二十一年,齊桓公三十五年),齊桓公與諸侯盟于葵丘,鄭、許均被迫與盟。在此形勢下,楚成王并不急于與齊桓公正面爭奪,而是繼續(xù)東略,迂回打從,以削弱對方。
公元前649年(楚成王二十三年),楚成王以“黃人不歸楚貢”(《左傳·僖公十一年》。)為由,攻打黃國(今河南潢川西北)。第二年,又出兵滅黃?!豆攘骸氛f:“楚伐江,滅黃,桓公不能救。”可見楚在滅黃的同時,又攻伐江國(今河南息縣西)。滅黃之后,又繼續(xù)東進,于公元前646年(楚成王二十六年),攻滅英(今安徽金寨東南)、六(今安徽六安東北)。至此,楚國勢力已推進到淮河中游一帶。
公元前645年(楚成王二十七年,齊桓公四十一年),楚成王以為徐國(徐戎所建,今江蘇泗洪南)親齊親中原諸國,即興兵討伐。齊桓公急忙會宋、魯、陳、衛(wèi)、鄭、許、曹等國盟于牡丘(今山東聊城東北,當時屬齊地),決定救徐。各國國君“次于匡(今河南睢縣西)以待之”(《左傳·僖公十五年》),由魯大夫孟穆伯率各國軍隊前往救徐?!豆攘骸氛f:“次,止也,有畏也?!笨梢?,各國國君是被迫前來抗楚救徐的,自己卻不敢親臨前線。正面抗楚不利,同年夏,齊等國軍隊又攻打楚之與國厲(今湖北隨州東北),企圖抄襲楚國后方,以解徐之圍。同年冬,宋乘曹軍遠出,襲其國,楚于是乘機大舉進攻,敗徐于婁林(今安徽泗縣東北)。齊桓公以八國之眾不敵長驅(qū)直入之一楚,足見楚成王大膽果斷,齊桓公已不能與之匹敵。同年,齊管仲卒。此后兩年,齊桓公雖曾伐厲伐英,以“報婁林之役”(《左傳·僖公十七年》。),企圖挽回在淮泗地區(qū)的敗勢,但已無濟于事。公元前643年(楚成王二十九年),齊桓公卒,齊國霸勢轉(zhuǎn)衰。
楚成王與齊桓公爭霸,歷時十余年,結果楚國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其原因除了客觀上因管仲先死、齊桓公力竭,齊國已力不從心、明顯地走下坡路外,主要的則是楚成王、斗子文審時度勢,謹慎謀劃、奮發(fā)進取的結果。楚、齊爭雄的歷程,充分地顯示了楚國后來居上、蓬勃發(fā)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