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隋唐五代文化 隋唐時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國古代文化光輝燦爛的時期,各種文化藝術在我國文化史上都達到了新的高度,在當時的世界文化領域,也處于領先的地位。隋唐文化所以這樣發(fā)達,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政治的長期穩(wěn)定,二是社會經(jīng)濟的空前發(fā)展,三是大量吸收融合邊疆民族和鄰近國家的文化成果。五代時期在政治上雖然分裂割據(jù),但在文化方面卻繼續(xù)發(fā)展。
一、哲學宗教 1.哲 學 唐朝的哲學,唯心主義思想家以韓愈為代表,唯物主義思想家以柳宗元和劉禹錫為代表。
唯心主義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是著名的文學家。他極力反對佛教和道教的荒謬不經(jīng)之說??墒菑恼軐W的觀點來說,他是以儒學的唯心主義思想去反對佛、道二教的唯心主義思想,他的哲學思想基本上是唯心主義的。
韓愈主張?zhí)烀摗KJ為,天有意志,能賞罰。貴賤禍福都取決于天的意志,人對天只能隨順敬畏,不可以人力改變天命。
唯物主義唐代對唯物主義思想有較大貢獻的是柳宗元和劉禹錫。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他認為,宇宙沒有起點,也沒有極限,天地未分之前,只有元氣,天地既分之后,元氣充塞其間。天地、元氣、陰陽都是物質(zhì)的,都沒有意志,不可能賞功罰禍。向天呼號,希望它進行賞罰,希望得到它的憐憫,都是非?;闹嚨?。
他反對君權神授思想,認為帝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①他認為社會歷史的發(fā)展遵循著不以人們的主觀愿望為轉移的客觀必然之勢,指出歷史的發(fā)展“非圣人意也,勢也”②。
但是柳宗元的唯物論是不徹底的,他崇信佛教,其思想中有明顯的唯心主義成分。
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他進一步探索天與人的關系。認為天與人各有其特點,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作用,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③人雖不能干預自然界的職能和規(guī)律,但卻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他還認為,當是非顛倒,法制不行,賞罰不明時,人們對不合理現(xiàn)象找不到解釋,就不得不把一切歸之于天命,神就是由人在這種情況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
劉禹錫的唯物論也是不徹底的,他也和柳宗元一樣崇信佛教。
2.宗 教 唐代的宗教很多,這和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中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以及朝廷尊崇宗教是分不開的。國內(nèi)原有的宗教如佛、道二教有很大發(fā)展,還有一些國外的宗教在這時也傳入中國。
佛教佛教原是印度的宗教,漢代傳入中國,此后有很大發(fā)展。南北朝末年至隋唐之際,中國的佛教開始出現(xiàn)宗派,各宗派不僅有自己的教義,還有自己的寺院。隋唐時期,佛教的主要宗派有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凈土宗和禪宗。唐后期,禪宗分為南宗和北宗兩派,南宗宣傳頓悟,北宗宣傳漸悟。南宗最為盛行,幾乎取代其它各宗派,壟斷了佛壇。由于以禪宗為代表的佛教,除原有的哲理豐富等長處外,又逐漸中國化,因而在與道教的競爭中占有優(yōu)勢。
隋唐時期佛教的發(fā)展與中外交通的發(fā)達,佛經(jīng)的大量傳入,譯經(jīng)工作的進步以及統(tǒng)治階級的大力提倡都有密切關系。統(tǒng)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積極提倡佛教,不少皇帝和官僚貴族佞佛,佛教更廣為流傳。但是隨著佛教的發(fā)展,僧尼越來越多,寺院占有的土地和勞動人手也越來越多,而且不負擔國家的賦稅徭役,這就使封建政府與寺院之間在經(jīng)濟利益上產(chǎn)生了嚴重的矛盾。因此,唐武宗時禁斷佛教,給佛教以沉重的打擊。但佛教畢竟是統(tǒng)治人民的有力工具,唐宣宗即位后,又繼續(xù)扶植佛教。
佛教的主要作用和其他宗教一樣,都是麻痹人民的思想。但伴隨佛教傳來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藝術等,對中國的文化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中國文化吸收了佛教文化,豐富了自身,并得到促進和發(fā)展。如在藝術方面,佛教建筑和雕塑對中國的建筑雕塑有很大影響;在文學方面,佛經(jīng)的大量翻譯豐富了中國文學的體裁和內(nèi)容;在哲學方面,佛教唯心主義哲學影響了儒家思想,產(chǎn)生了宋代的理學。
道教道教形成于東漢,以老子李耳為教祖①。唐朝皇帝以與老子同姓為由,認老子為自己的祖先,于是大力提倡道教,其目的是把唐朝政權加上一層宗教神秘色彩,以利于他們的統(tǒng)治。唐太宗規(guī)定道教的地位在佛教之上。唐高宗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武則天稱帝時,利用佛教《大云經(jīng)》,宣傳女人也可以當皇帝①,遂規(guī)定佛教居道教之上。唐睿宗時,又規(guī)定兩教地位平等。唐玄宗則大力提倡道教。他聲稱曾夢見老子,讓人畫老子像頒行天下,并令王公百官皆習《老子》,還在科舉考試中增設道舉。當時兩京(長安、洛陽)和各州府都建有玄元皇帝廟。各地道觀曾多達一千九百余所。
道教在統(tǒng)治者的大力扶持下,頗為盛行,許多道士受到皇帝的寵信,不少文人如李白、賀知章等人都崇信道教。但是由于道教教義中的哲理不如佛教豐富,而且道教大多是講煉丹服食,求長生不死,這需要大量的錢財和空閑時間,一般人民不具備這種條件,所以主要在上層社會流行,影響不如佛教那樣大。
伊斯蘭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是公元七世紀初阿拉伯人穆罕默德所創(chuàng)。唐代主要由大食的使臣、商人傳入中國,在長安、廣州、泉州、揚州等地均有信徒。唐中葉以后,傳布益廣。
祆教是瑣羅亞斯德教的中國名稱,約在前七至前六世紀,始創(chuàng)于波斯人瑣羅亞斯德。早期流行于中、西亞,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在中國亦稱火祆教、拜火教。該教認為,宇宙間有光明的善神和黑暗的惡神互斗,以火代表善神而加以崇拜。當時在長安、洛陽、涼州、沙州(治今甘肅敦煌西)等地都建有該教寺廟,信奉者為來唐的波斯及中亞其他地區(qū)商人。未在中國人中傳布,后漸失傳。
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紀時波斯人摩尼所創(chuàng),約于唐前期傳入中國,也叫作明教。該教宣傳善惡二元論,認為光明是善的本原,黑暗是惡的本原,人應助明斗暗。教徒應制欲,不食肉,不飲酒,不殺生。在長安、荊州、揚州、洪州(今江西南昌)有寺,在民間逐漸傳播。
景教即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公元五世紀前期,興盛于中、西亞。唐貞觀九年(635年),敘利亞人阿羅本由波斯來我國傳教,改教名為景教,并在長安等地建寺禮拜,稱“波斯寺”。后改稱“大秦寺”。建中二年(781年),波斯教士景凈等在長安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述景教傳入中國和在長安建寺度僧、宣傳教義的情況。此碑現(xiàn)存陜西省博物館內(nèi)。此教在唐后期逐漸失傳。
二、文 學 隋唐五代時期的文學有很大的發(fā)展,其主要成就是詩歌,其次則是散文、傳奇和詞。
詩歌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當時所作詩歌的數(shù)量之多,題材之廣泛,風格流派之多樣,藝術之精湛,都遠遠超過了以往的朝代。清人所編《全唐詩》共收錄有二千二百多位詩人的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這當然還不是唐詩的全部。
唐初著名的詩人有王勃、楊炯(jiǒng窘)、盧照鄰、駱賓王等,號稱“初唐四杰”;此后,詩人名家輩出,盛唐有孟浩然、王維、岑參、高適、王昌齡、王之渙等,李白與杜甫更是名震一時。中唐有白居易、元稹、韓愈、劉禹錫、柳宗元、李賀等。晚唐有李商隱、杜牧、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等。
在唐代詩人中,影響和成就最大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人。
李白是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內(nèi)容廣泛,豪邁奔放,氣勢磅礴,想象豐富,手法夸張,語言生動明快。他關心國事,有遠大的抱負,不愿迎合權貴,有強烈的反抗精神,“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①就是他的精神風骨的寫照。他一生漫游名山大川,許多描繪壯麗河山的詩篇都是傳世佳作。但是由于他一生很不得意,又深受道家思想影響,因之詩中有一些消極成分,常常流露出人生若夢、及時行樂的頹廢思想。
杜甫是一位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所作詩有“詩史”之稱。他的詩博采眾長,感情真摯細膩,基調(diào)沉郁雄渾,語言精練。他憂國憂民。其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①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矛盾。著名組詩《三吏》、《三別》,反映了人民所受的種種壓迫和苦難。
白居易是一位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詩作中的精華是諷諭詩,《賣炭翁》、《杜陵叟》、《輕肥》、《歌舞》等都是其中的名篇。這類詩或揭露官府的橫征暴斂,或指斥豪門貴族的驕奢淫逸,或抨擊窮兵黷武的不義戰(zhàn)爭,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另外,他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和《琵琶行》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詩深刻地反映現(xiàn)實,詩風平易通俗,所以廣泛流傳于國內(nèi)以及新羅、日本等國,影響很大。由于他晚年政治上不得意,意志消沉,所以其晚期作品的思想性較差。
古文運動“古文”是唐朝人對漢魏散文的稱呼?!肮盼倪\動”是唐中期興起的一次以發(fā)揚漢魏文風為主的文學運動。漢魏的散文質(zhì)樸,不尚辭藻。至六朝時,盛行綺麗、頹靡的駢儷文,以四字、六字為句,形式僵化,內(nèi)容空洞,追求辭藻,不能自由地表達思想。古文運動反對六朝以來的浮艷文風,主張發(fā)揚漢魏風骨。
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是韓愈和柳宗元。韓愈是古文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寫了大量優(yōu)秀的散文,氣勢雄健,奔放流暢,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①。他把散文廣泛地應用于各個方面,對當時和后世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他主張“文以載道”,認為寫文章應重視思想內(nèi)容,但他所說的“道”是指儒家思想。柳宗元也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也主張“文者以明道”。他的散文豐富多采,峭拔俊秀,含蓄精深,對散文的發(fā)展也有很大貢獻。
傳奇?zhèn)髌媸侵袊诺湫≌f的一種形式,出現(xiàn)于隋朝末年,興盛于唐代。由于唐末裴铏曾編有《傳奇》三卷,后人即以此書名作為這類作品的名稱。唐代傳奇可分為諷諭小說、俠義小說、愛情小說、歷史政治小說等四類。其中的名作主要有李朝威的《柳毅傳》、蔣防的《霍小玉傳》、元稹的《鶯鶯傳》、白行簡的《李娃傳》、沈既濟的《枕中記》、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陳鴻的《東城老父傳》、《長恨傳》等。唐代傳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后世文學的影響很大。如宋元以后的白話小說,有不少取材于唐代傳奇。還有些傳奇被后人改編為戲劇。
詞詞又稱長短句,始見于唐代,興盛于五代、兩宋。五代詞人的代表是李煜。李煜是南唐末代國君,世稱“李后主”。能詩文、音樂、書畫,尤擅填詞。早期作品大都描寫宮廷生活,繼承晚唐以來“花間派”的詞風,綺麗柔靡。后期作品則抒寫對往日帝王生活的懷念,吟嘆亡國后的身世,語言生動,戚楚感人。擴展、提高了詞表現(xiàn)生活、抒發(fā)感情的能力?!皢柧苡袔锥喑??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名句至今膾炙人口。
三、藝術 隋唐五代時期的藝術既繼承了漢魏以來的文化傳統(tǒng),又大量吸收了當時邊疆各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的藝術成果,融匯發(fā)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有繪畫、雕塑、書法和音樂、舞蹈等。
繪畫隋唐五代時期,繪畫藝術有很大發(fā)展,名家輩出。隋代的著名畫家有展子虔、董伯仁、楊契丹、鄭法士等人。
唐代著名畫家更多,初唐的閻立德、閻立本兄弟善畫人物。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太宗步輦圖》,流傳至今。其畫布局勻稱,筆力剛健,簡練傳神。盛唐時的吳道子(又名道玄)有“畫圣”之稱。他兼擅人物、山水,尤擅長佛道畫。他在繼承前代技法和吸收西域畫派技法的基礎上,有所革新創(chuàng)造,所畫富于立體感。其畫中人物的衣帶似會隨風飄動,因而有“吳帶當風”之說。盛唐、中唐之際的張萱、周昉,都以善畫仕女聞名。張萱的《搗練圖》和《虢國夫人游春圖》,現(xiàn)存宋人摹本。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亦存后人摹本。詩人王維善畫水墨山水畫,蘇東坡稱其“畫中有詩”。
唐代的壁畫在南北朝壁畫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發(fā)展。壁畫的數(shù)量很大,僅吳道子一人即曾在長安、洛陽的佛寺道觀中繪壁畫達數(shù)百面墻壁之多。著名的敦煌千佛洞中有許多壁畫,其中大多是唐代畫的,敦煌壁畫的內(nèi)容多是佛教故事,但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為研究這個時期各方面的歷史提供了珍貴資料。敦煌壁畫的藝術水平很高,其中的飛天尤為杰作。唐代有些墓葬中的壁畫藝術水平也很高。如章懷太子李賢墓中壁畫有出行圖、儀仗圖、客女圖、客使圖、打馬球圖等,所繪人物各具情態(tài),栩栩如生。此外,懿德太子李重潤墓、永泰公主李仙蕙墓、淮安王李壽墓都有壁畫,藝術水平也很高。
五代時期,繪畫藝術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西蜀、南唐開始設立畫院,征召大批著名畫家供職。五代時期的著名山水畫家有善畫北國風光的荊浩、關同,善畫江南景色的董源、巨然;著名花鳥畫家有黃荃、徐熙;著名人物畫家有周文矩、顧閎中。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為傳世名作。
雕塑隋唐五代的雕塑藝術很發(fā)展,主要有石窟造像、陵墓石雕和陶俑等。隋唐以前已開鑿的石窟寺,如敦煌、龍門、天龍山、麥積山、炳靈寺等,此時大都在繼續(xù)建造,在技法和人物造型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如龍門奉先寺是武則天統(tǒng)治時開鑿的,共有雕像九尊。中央為盧舍那佛坐像12米(連座通高17.14米),兩旁各四像略低,都氣勢宏偉,形象生動。四川樂山的石雕大佛坐像從頭頂?shù)侥_底通高58.7米①,是我國最大的石雕佛像。敦煌千佛洞是一座巨大的藝術寶庫,現(xiàn)存四百九十二個石窟中,有唐窟二百一十三個。其中的立體泥塑佛像,形象生動,神態(tài)自若,造型工巧,與壁畫交相輝映,配置和諧。
陜西禮泉唐太宗墓前的高浮雕石刻昭陵六駿,生動地刻劃了六匹駿馬的不同神態(tài),造型遒勁,形象逼真,是唐代石雕中的名品。
唐代墓葬中的三彩陶俑,既有武士、文吏、樂工、舞女等人物俑,也有馬、駱駝等動物俑,這些俑造型生動,色彩鮮艷,形態(tài)逼真,十分精美。
唐代有不少優(yōu)秀的雕塑家,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被稱為“塑圣”的楊惠之。據(jù)說他曾在長安為著名藝人留盃亭塑像,人們一看到塑像的背影,便能認出所塑是誰。
書法隋唐時期,出了許多著名的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都是由陳入隋、再入唐的大書法家。歐陽詢的楷書筆力勁峭,法度嚴整。虞世南的楷書字體勻圓,兼含剛柔。唐初的褚遂良綜合各家楷書之長,微參隸書筆法,別創(chuàng)一格。唐中期的顏真卿把篆、隸筆法運用到楷書上,獨創(chuàng)一體。他的書法氣勢雄渾,形體敦厚,對后世影響很大。唐后期的柳公權是與顏真卿齊名的大書法家,他兼采歐、顏二家之長,自成一體,世稱柳體。
音樂、舞蹈隋唐時期的音樂、舞蹈也有很高的成就。由于民族關系密切及中外文化交流,當時中原地區(qū)的音樂、舞蹈中融合了大量來自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的成份。隋煬帝時曾定九部樂,唐太宗時又增為十部樂,即燕樂、清商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其中大多數(shù)來自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唐高宗以后,十部樂逐漸衰亡,音樂家們吸取少數(shù)民族和國外音樂的精華,創(chuàng)作新樂,逐漸形成坐部伎和立部伎。
隋代的著名音樂家有萬寶常、鄭譯、何妥等,唐代著名音樂家有祖孝孫、王長通、白明達、曹善才、李龜年、米嘉榮、唐玄宗等。唐玄宗善擊羯鼓,長于作曲,他曾選坐部伎三百人,教于梨園,號稱“皇帝梨園弟子”。又選宮女數(shù)百人,亦為“梨園弟子”,教以音聲。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唐代音樂的發(fā)達。
唐代舞蹈有許多來自西域。當時的舞蹈多配以音樂,所以稱為樂舞。唐代舞蹈主要分為健舞和軟舞。健舞有劍器、胡旋、胡騰、柘枝等,軟舞有烏夜啼、涼州、回波樂等。
初唐樂舞以武舞“七德舞”(本為“秦王破陣樂”)、文舞“九功舞”(本為“功成慶善樂”)、“上元舞”(本為“上元樂”)為代表。盛唐樂舞以“霓裳羽衣舞”為代表,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寫《霓裳羽衣舞歌》,詳細描繪了此舞。
四、史學地理學 隋唐五代時期,史學與地理學都有較大的發(fā)展,很重要的一點是出現(xiàn)了國家開館設官修史的制度;其次是在史學和地理學著作方面亦有所創(chuàng)新。國家正式開館修史始于唐太宗時期,由宰相監(jiān)修。從此,官修史書由史官修撰并由宰相監(jiān)修成為制度,直到清朝。唐初史館奉詔所修正史有《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等共六部。史家李延壽私人撰《南史》和《北史》兩部。此八史占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五代后晉時官修的《舊唐書》亦為二十四史之一。
通典《通典》是一部政書,唐代杜佑(735—812年)撰。佑字君卿,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曾任宰相。政書是一種新體史書,不同于紀傳體、編年體史書,以記載典章制度為主?!锻ǖ洹酚浭拢掀瘘S帝,下迄唐天寶之末。全書共有二百卷,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等九門,每門又分若干目。對于每一制度,都從上古記述到唐朝,唐代尤詳,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并開創(chuàng)了典章制度專史的編撰方法。
史通《史通》是一部史學評論著作,唐代劉知幾(661—721年)撰。知幾字子玄,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曾在史館參與修史二十余年。后離開史館,撰成《史通》一書。全書分內(nèi)篇和外篇兩部,共二十卷四十九篇。內(nèi)篇三十六篇,論述史書源流、體例和編纂方法。外篇十三篇,論述史官建置沿革和史書得失等。此書的主要特點是總結歷代主要史學著作,指出優(yōu)缺點,提出自己對修史的主張。他指出,史學家要兼有才(寫作能力)、學(歷史知識)、識(認識能力)三長,而尤以“史識”為最重要。他主張,撰寫史書要“不掩惡,不虛美”,“良史以實錄直書為貴”,反對“妄生穿鑿,輕究本原”。劉知幾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位史學評論家,他的理論、觀點在當時是很進步的?!妒吠ā穼蟠问?、著史發(fā)生了巨大的影響。
元和郡縣圖志《元和郡縣圖志》為唐代李吉甫所撰。李吉甫長期任宰相,熟悉當時的圖籍。全書以當時四十七鎮(zhèn)為綱,每鎮(zhèn)篇首有圖,分鎮(zhèn)記載府、州、縣及其戶口、沿革、山川、道里、貢賦等內(nèi)容。這是一部重要的全國性歷史地理著作。北宋時,圖佚,因稱《元和郡縣志》。
五、科學技術 天文、歷法隋代的劉焯制《皇極歷》,這是一部很精密的歷法。隋時未頒行,唐時始行用。此歷確定歲差為七十五年差一度,已同準確值接近。當時歐洲還采用一百年差一度的數(shù)值,比我國落后。
唐代的一行和尚是一位杰出的科學家,俗姓張名遂,自幼博覽經(jīng)史,精通天文、歷算。后來出家為僧。唐玄宗時,他受命主持修歷工作,有不少創(chuàng)造。他是世界上第一次發(fā)現(xiàn)了恒星移動現(xiàn)象的人,比英國人哈雷發(fā)現(xiàn)恒星移動幾乎要早一千年。他又倡議測量子午線的長短,根據(jù)在河南實際測量的結果,算出子午線每一度長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這個數(shù)字雖不很準確,但卻是世界上第一次實測子午線的記錄。他還同梁令瓚合作,制成水運渾天銅儀(利用漏水激輪轉動)。這不僅是表示天象的儀器,也是計時的儀器,是世界上最早的用機械轉動的天文鐘。他編成的《大衍歷》是一部比較準確的歷法,其編寫體例結構亦為后代所沿用。
醫(yī)學隋代名醫(yī)巢元方撰《諸病源候論》是我國第一部詳論病因、疾病分類、鑒別和診斷的著作,書中還記述了用腸吻合手術治療外傷斷腸等。該書對后代醫(yī)學影響很大。
隋至唐初的名醫(yī)孫思邈(581—682年),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是兩部著名的醫(yī)學著作。兩書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共收集了五千三百多個藥方,記載了八百多種藥物。由于他對醫(yī)藥學的重大貢獻,后人尊稱他為“藥王”。
唐高宗時,蘇敬等人奉命編纂了《唐新本草》,這部書圖文并茂,記載藥物八百多種,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頒布的藥典。唐玄宗時,王燾撰《外臺秘要》,收集了六千九百多個藥方,匯集了前代藥方的精華。
建筑隋朝著名的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今河北趙縣)安濟橋,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橋梁之一,又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單孔大拱橋。橋全長50.82米,橋面寬約10米,大橋洞跨徑37.02米,高7.23米,在大橋洞兩端上方,各有兩個小橋洞,既可節(jié)省工料,減輕橋的重量,又便于排洪,而且增加美感。該橋跨度之大是空前的。這樣的設計與施工技巧,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都是難能可貴的。
隋唐時期的國都長安城(隋名大興城)是由名家宇文愷等設計建造的??偟奶攸c是建制嚴密,規(guī)模宏偉,為秦漢都城所不能比。城內(nèi)建有皇城、宮城。據(jù)考古勘測,長安城南北長8651米,東西長9721米,周長36.7公里,面積84平方公里。長安城內(nèi)街道寬闊筆直,布局東西對稱,街道呈棋盤式,宮殿、衙署、坊市分置,里坊呈封閉式,市場集中。是當時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城市。
唐代的木結構建筑已達到很高的水平,至今尚存的有山西五臺縣的南禪寺大殿和佛光寺東大殿。南禪寺大殿建于建中三年(782年),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的木結構建筑。佛光寺東大殿相傳建于北魏孝文帝時,唐武宗時被毀,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
唐代建造的佛塔很多,至今尚聳立于西安的,有著名的大、小雁塔。大雁塔始建于永徽三年(652年),是高僧玄奘按照印度風格設計的。塔呈方形,磚砌七級,高六十四米。唐人考中進士后,多于此處題名,以為紀念,稱“雁塔題名”。小雁塔建于景龍(707—709年)年間,為密檐式磚構建筑,原為十五級,最上兩級已塌毀,其下十三級完好。現(xiàn)高四十三米。基底四周裝飾精美磚雕。
雕版印刷術隋唐時期,文化繁榮,讀書的人增多,抄書已不能滿足社會需要,于是出現(xiàn)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發(fā)明于隋末唐初。唐太宗曾令印行長孫皇后的《女則》。玄奘也曾印刷佛像。但當時還不普及。唐中葉以后才逐漸推廣。元和、長慶年間,白居易、元稹的詩已被大量印刷出售。文宗太和年間,印刷的歷書已在民間廣泛流傳。唐朝末年,成都已大批印書,成為全國印書業(yè)的中心。
現(xiàn)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印于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剛經(jīng)》。該書卷首有畫,畫和文字都很精美。但已被斯坦因①盜走,現(xiàn)藏英國倫敦博物院。國內(nèi)現(xiàn)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晚唐的龍池坊卞家印《陀羅尼經(jīng)》。
印刷術后來傳到國外,推動了世界文化的發(fā)展。
復習題:1.唐朝的主要宗教有哪幾種?
*2.唐朝有哪幾位最負盛名的詩人?請簡述其情況。
3.什么是“古文運動”?唐朝古文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幾位?
*4.《史通》的作者是誰?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5.《通典》的作者是誰?此書有什么特點?
6.唐朝有哪些著名的書法家?
7.隋、唐時期有哪幾位最有名的醫(yī)學家?各有什么主要著作。
重要名詞:*玄奘初唐四杰*韓愈*柳宗元李商隱*李白*杜甫*白居易閻立本* 吳道子*一行和尚安濟橋*敦煌千佛洞*龍門石窟樂山大佛 參考書:1.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上冊)第六章第四節(jié)。
2.張傳璽、張仁忠合著:《中國古代史輔導講座》第十七講《隋唐的文化》。
3.翦伯贊、鄭天挺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第四冊七(一)、(二)、(三)。(選讀)
?、佟读訓|集》卷一《貞符》。
②《柳河東集》卷三《封建論》。
③《劉夢得文集》卷十二《天論》。
?、倮疃嗝像酰╠ān丹)。
?、佟洞笤平?jīng)》即《大方等無想經(jīng)》。唐薛懷義等以經(jīng)中有“一佛沒七百年后為女王下世,威伏天下”語,乃造《大云經(jīng)疏》,以為武后受命之符。
?、倮畎住秹粲翁炖岩髁魟e》。
?、俣鸥Α蹲跃└胺钕瓤h詠懷五百字》。
?、偬扑伟舜蠹覟轫n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1986年2月,武漢測繪科技大學與四川測繪研究所的專家新測數(shù)據(jù):大佛從頭頂?shù)侥_板底高58.7米,頭高11.7米,臉寬7.8米,鼻長3.5米,耳長6.43米,頭上的發(fā)髻共有1200個。舊說大佛高71米。
?、偎固挂?,英國人,原籍匈牙利,考古學家。
一、哲學宗教 1.哲 學 唐朝的哲學,唯心主義思想家以韓愈為代表,唯物主義思想家以柳宗元和劉禹錫為代表。
唯心主義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是著名的文學家。他極力反對佛教和道教的荒謬不經(jīng)之說??墒菑恼軐W的觀點來說,他是以儒學的唯心主義思想去反對佛、道二教的唯心主義思想,他的哲學思想基本上是唯心主義的。
韓愈主張?zhí)烀摗KJ為,天有意志,能賞罰。貴賤禍福都取決于天的意志,人對天只能隨順敬畏,不可以人力改變天命。
唯物主義唐代對唯物主義思想有較大貢獻的是柳宗元和劉禹錫。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他認為,宇宙沒有起點,也沒有極限,天地未分之前,只有元氣,天地既分之后,元氣充塞其間。天地、元氣、陰陽都是物質(zhì)的,都沒有意志,不可能賞功罰禍。向天呼號,希望它進行賞罰,希望得到它的憐憫,都是非?;闹嚨?。
他反對君權神授思想,認為帝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①他認為社會歷史的發(fā)展遵循著不以人們的主觀愿望為轉移的客觀必然之勢,指出歷史的發(fā)展“非圣人意也,勢也”②。
但是柳宗元的唯物論是不徹底的,他崇信佛教,其思想中有明顯的唯心主義成分。
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他進一步探索天與人的關系。認為天與人各有其特點,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作用,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③人雖不能干預自然界的職能和規(guī)律,但卻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他還認為,當是非顛倒,法制不行,賞罰不明時,人們對不合理現(xiàn)象找不到解釋,就不得不把一切歸之于天命,神就是由人在這種情況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
劉禹錫的唯物論也是不徹底的,他也和柳宗元一樣崇信佛教。
2.宗 教 唐代的宗教很多,這和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中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以及朝廷尊崇宗教是分不開的。國內(nèi)原有的宗教如佛、道二教有很大發(fā)展,還有一些國外的宗教在這時也傳入中國。
佛教佛教原是印度的宗教,漢代傳入中國,此后有很大發(fā)展。南北朝末年至隋唐之際,中國的佛教開始出現(xiàn)宗派,各宗派不僅有自己的教義,還有自己的寺院。隋唐時期,佛教的主要宗派有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凈土宗和禪宗。唐后期,禪宗分為南宗和北宗兩派,南宗宣傳頓悟,北宗宣傳漸悟。南宗最為盛行,幾乎取代其它各宗派,壟斷了佛壇。由于以禪宗為代表的佛教,除原有的哲理豐富等長處外,又逐漸中國化,因而在與道教的競爭中占有優(yōu)勢。
隋唐時期佛教的發(fā)展與中外交通的發(fā)達,佛經(jīng)的大量傳入,譯經(jīng)工作的進步以及統(tǒng)治階級的大力提倡都有密切關系。統(tǒng)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積極提倡佛教,不少皇帝和官僚貴族佞佛,佛教更廣為流傳。但是隨著佛教的發(fā)展,僧尼越來越多,寺院占有的土地和勞動人手也越來越多,而且不負擔國家的賦稅徭役,這就使封建政府與寺院之間在經(jīng)濟利益上產(chǎn)生了嚴重的矛盾。因此,唐武宗時禁斷佛教,給佛教以沉重的打擊。但佛教畢竟是統(tǒng)治人民的有力工具,唐宣宗即位后,又繼續(xù)扶植佛教。
佛教的主要作用和其他宗教一樣,都是麻痹人民的思想。但伴隨佛教傳來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藝術等,對中國的文化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中國文化吸收了佛教文化,豐富了自身,并得到促進和發(fā)展。如在藝術方面,佛教建筑和雕塑對中國的建筑雕塑有很大影響;在文學方面,佛經(jīng)的大量翻譯豐富了中國文學的體裁和內(nèi)容;在哲學方面,佛教唯心主義哲學影響了儒家思想,產(chǎn)生了宋代的理學。
道教道教形成于東漢,以老子李耳為教祖①。唐朝皇帝以與老子同姓為由,認老子為自己的祖先,于是大力提倡道教,其目的是把唐朝政權加上一層宗教神秘色彩,以利于他們的統(tǒng)治。唐太宗規(guī)定道教的地位在佛教之上。唐高宗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武則天稱帝時,利用佛教《大云經(jīng)》,宣傳女人也可以當皇帝①,遂規(guī)定佛教居道教之上。唐睿宗時,又規(guī)定兩教地位平等。唐玄宗則大力提倡道教。他聲稱曾夢見老子,讓人畫老子像頒行天下,并令王公百官皆習《老子》,還在科舉考試中增設道舉。當時兩京(長安、洛陽)和各州府都建有玄元皇帝廟。各地道觀曾多達一千九百余所。
道教在統(tǒng)治者的大力扶持下,頗為盛行,許多道士受到皇帝的寵信,不少文人如李白、賀知章等人都崇信道教。但是由于道教教義中的哲理不如佛教豐富,而且道教大多是講煉丹服食,求長生不死,這需要大量的錢財和空閑時間,一般人民不具備這種條件,所以主要在上層社會流行,影響不如佛教那樣大。
伊斯蘭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是公元七世紀初阿拉伯人穆罕默德所創(chuàng)。唐代主要由大食的使臣、商人傳入中國,在長安、廣州、泉州、揚州等地均有信徒。唐中葉以后,傳布益廣。
祆教是瑣羅亞斯德教的中國名稱,約在前七至前六世紀,始創(chuàng)于波斯人瑣羅亞斯德。早期流行于中、西亞,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在中國亦稱火祆教、拜火教。該教認為,宇宙間有光明的善神和黑暗的惡神互斗,以火代表善神而加以崇拜。當時在長安、洛陽、涼州、沙州(治今甘肅敦煌西)等地都建有該教寺廟,信奉者為來唐的波斯及中亞其他地區(qū)商人。未在中國人中傳布,后漸失傳。
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紀時波斯人摩尼所創(chuàng),約于唐前期傳入中國,也叫作明教。該教宣傳善惡二元論,認為光明是善的本原,黑暗是惡的本原,人應助明斗暗。教徒應制欲,不食肉,不飲酒,不殺生。在長安、荊州、揚州、洪州(今江西南昌)有寺,在民間逐漸傳播。
景教即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公元五世紀前期,興盛于中、西亞。唐貞觀九年(635年),敘利亞人阿羅本由波斯來我國傳教,改教名為景教,并在長安等地建寺禮拜,稱“波斯寺”。后改稱“大秦寺”。建中二年(781年),波斯教士景凈等在長安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述景教傳入中國和在長安建寺度僧、宣傳教義的情況。此碑現(xiàn)存陜西省博物館內(nèi)。此教在唐后期逐漸失傳。
二、文 學 隋唐五代時期的文學有很大的發(fā)展,其主要成就是詩歌,其次則是散文、傳奇和詞。
詩歌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當時所作詩歌的數(shù)量之多,題材之廣泛,風格流派之多樣,藝術之精湛,都遠遠超過了以往的朝代。清人所編《全唐詩》共收錄有二千二百多位詩人的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這當然還不是唐詩的全部。
唐初著名的詩人有王勃、楊炯(jiǒng窘)、盧照鄰、駱賓王等,號稱“初唐四杰”;此后,詩人名家輩出,盛唐有孟浩然、王維、岑參、高適、王昌齡、王之渙等,李白與杜甫更是名震一時。中唐有白居易、元稹、韓愈、劉禹錫、柳宗元、李賀等。晚唐有李商隱、杜牧、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等。
在唐代詩人中,影響和成就最大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人。
李白是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內(nèi)容廣泛,豪邁奔放,氣勢磅礴,想象豐富,手法夸張,語言生動明快。他關心國事,有遠大的抱負,不愿迎合權貴,有強烈的反抗精神,“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①就是他的精神風骨的寫照。他一生漫游名山大川,許多描繪壯麗河山的詩篇都是傳世佳作。但是由于他一生很不得意,又深受道家思想影響,因之詩中有一些消極成分,常常流露出人生若夢、及時行樂的頹廢思想。
杜甫是一位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所作詩有“詩史”之稱。他的詩博采眾長,感情真摯細膩,基調(diào)沉郁雄渾,語言精練。他憂國憂民。其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①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矛盾。著名組詩《三吏》、《三別》,反映了人民所受的種種壓迫和苦難。
白居易是一位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詩作中的精華是諷諭詩,《賣炭翁》、《杜陵叟》、《輕肥》、《歌舞》等都是其中的名篇。這類詩或揭露官府的橫征暴斂,或指斥豪門貴族的驕奢淫逸,或抨擊窮兵黷武的不義戰(zhàn)爭,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另外,他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和《琵琶行》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詩深刻地反映現(xiàn)實,詩風平易通俗,所以廣泛流傳于國內(nèi)以及新羅、日本等國,影響很大。由于他晚年政治上不得意,意志消沉,所以其晚期作品的思想性較差。
古文運動“古文”是唐朝人對漢魏散文的稱呼?!肮盼倪\動”是唐中期興起的一次以發(fā)揚漢魏文風為主的文學運動。漢魏的散文質(zhì)樸,不尚辭藻。至六朝時,盛行綺麗、頹靡的駢儷文,以四字、六字為句,形式僵化,內(nèi)容空洞,追求辭藻,不能自由地表達思想。古文運動反對六朝以來的浮艷文風,主張發(fā)揚漢魏風骨。
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是韓愈和柳宗元。韓愈是古文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寫了大量優(yōu)秀的散文,氣勢雄健,奔放流暢,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①。他把散文廣泛地應用于各個方面,對當時和后世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他主張“文以載道”,認為寫文章應重視思想內(nèi)容,但他所說的“道”是指儒家思想。柳宗元也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也主張“文者以明道”。他的散文豐富多采,峭拔俊秀,含蓄精深,對散文的發(fā)展也有很大貢獻。
傳奇?zhèn)髌媸侵袊诺湫≌f的一種形式,出現(xiàn)于隋朝末年,興盛于唐代。由于唐末裴铏曾編有《傳奇》三卷,后人即以此書名作為這類作品的名稱。唐代傳奇可分為諷諭小說、俠義小說、愛情小說、歷史政治小說等四類。其中的名作主要有李朝威的《柳毅傳》、蔣防的《霍小玉傳》、元稹的《鶯鶯傳》、白行簡的《李娃傳》、沈既濟的《枕中記》、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陳鴻的《東城老父傳》、《長恨傳》等。唐代傳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后世文學的影響很大。如宋元以后的白話小說,有不少取材于唐代傳奇。還有些傳奇被后人改編為戲劇。
詞詞又稱長短句,始見于唐代,興盛于五代、兩宋。五代詞人的代表是李煜。李煜是南唐末代國君,世稱“李后主”。能詩文、音樂、書畫,尤擅填詞。早期作品大都描寫宮廷生活,繼承晚唐以來“花間派”的詞風,綺麗柔靡。后期作品則抒寫對往日帝王生活的懷念,吟嘆亡國后的身世,語言生動,戚楚感人。擴展、提高了詞表現(xiàn)生活、抒發(fā)感情的能力?!皢柧苡袔锥喑??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名句至今膾炙人口。
三、藝術 隋唐五代時期的藝術既繼承了漢魏以來的文化傳統(tǒng),又大量吸收了當時邊疆各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的藝術成果,融匯發(fā)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有繪畫、雕塑、書法和音樂、舞蹈等。
繪畫隋唐五代時期,繪畫藝術有很大發(fā)展,名家輩出。隋代的著名畫家有展子虔、董伯仁、楊契丹、鄭法士等人。
唐代著名畫家更多,初唐的閻立德、閻立本兄弟善畫人物。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太宗步輦圖》,流傳至今。其畫布局勻稱,筆力剛健,簡練傳神。盛唐時的吳道子(又名道玄)有“畫圣”之稱。他兼擅人物、山水,尤擅長佛道畫。他在繼承前代技法和吸收西域畫派技法的基礎上,有所革新創(chuàng)造,所畫富于立體感。其畫中人物的衣帶似會隨風飄動,因而有“吳帶當風”之說。盛唐、中唐之際的張萱、周昉,都以善畫仕女聞名。張萱的《搗練圖》和《虢國夫人游春圖》,現(xiàn)存宋人摹本。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亦存后人摹本。詩人王維善畫水墨山水畫,蘇東坡稱其“畫中有詩”。
唐代的壁畫在南北朝壁畫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發(fā)展。壁畫的數(shù)量很大,僅吳道子一人即曾在長安、洛陽的佛寺道觀中繪壁畫達數(shù)百面墻壁之多。著名的敦煌千佛洞中有許多壁畫,其中大多是唐代畫的,敦煌壁畫的內(nèi)容多是佛教故事,但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為研究這個時期各方面的歷史提供了珍貴資料。敦煌壁畫的藝術水平很高,其中的飛天尤為杰作。唐代有些墓葬中的壁畫藝術水平也很高。如章懷太子李賢墓中壁畫有出行圖、儀仗圖、客女圖、客使圖、打馬球圖等,所繪人物各具情態(tài),栩栩如生。此外,懿德太子李重潤墓、永泰公主李仙蕙墓、淮安王李壽墓都有壁畫,藝術水平也很高。
五代時期,繪畫藝術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西蜀、南唐開始設立畫院,征召大批著名畫家供職。五代時期的著名山水畫家有善畫北國風光的荊浩、關同,善畫江南景色的董源、巨然;著名花鳥畫家有黃荃、徐熙;著名人物畫家有周文矩、顧閎中。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為傳世名作。
雕塑隋唐五代的雕塑藝術很發(fā)展,主要有石窟造像、陵墓石雕和陶俑等。隋唐以前已開鑿的石窟寺,如敦煌、龍門、天龍山、麥積山、炳靈寺等,此時大都在繼續(xù)建造,在技法和人物造型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如龍門奉先寺是武則天統(tǒng)治時開鑿的,共有雕像九尊。中央為盧舍那佛坐像12米(連座通高17.14米),兩旁各四像略低,都氣勢宏偉,形象生動。四川樂山的石雕大佛坐像從頭頂?shù)侥_底通高58.7米①,是我國最大的石雕佛像。敦煌千佛洞是一座巨大的藝術寶庫,現(xiàn)存四百九十二個石窟中,有唐窟二百一十三個。其中的立體泥塑佛像,形象生動,神態(tài)自若,造型工巧,與壁畫交相輝映,配置和諧。
陜西禮泉唐太宗墓前的高浮雕石刻昭陵六駿,生動地刻劃了六匹駿馬的不同神態(tài),造型遒勁,形象逼真,是唐代石雕中的名品。
唐代墓葬中的三彩陶俑,既有武士、文吏、樂工、舞女等人物俑,也有馬、駱駝等動物俑,這些俑造型生動,色彩鮮艷,形態(tài)逼真,十分精美。
唐代有不少優(yōu)秀的雕塑家,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被稱為“塑圣”的楊惠之。據(jù)說他曾在長安為著名藝人留盃亭塑像,人們一看到塑像的背影,便能認出所塑是誰。
書法隋唐時期,出了許多著名的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都是由陳入隋、再入唐的大書法家。歐陽詢的楷書筆力勁峭,法度嚴整。虞世南的楷書字體勻圓,兼含剛柔。唐初的褚遂良綜合各家楷書之長,微參隸書筆法,別創(chuàng)一格。唐中期的顏真卿把篆、隸筆法運用到楷書上,獨創(chuàng)一體。他的書法氣勢雄渾,形體敦厚,對后世影響很大。唐后期的柳公權是與顏真卿齊名的大書法家,他兼采歐、顏二家之長,自成一體,世稱柳體。
音樂、舞蹈隋唐時期的音樂、舞蹈也有很高的成就。由于民族關系密切及中外文化交流,當時中原地區(qū)的音樂、舞蹈中融合了大量來自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的成份。隋煬帝時曾定九部樂,唐太宗時又增為十部樂,即燕樂、清商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其中大多數(shù)來自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唐高宗以后,十部樂逐漸衰亡,音樂家們吸取少數(shù)民族和國外音樂的精華,創(chuàng)作新樂,逐漸形成坐部伎和立部伎。
隋代的著名音樂家有萬寶常、鄭譯、何妥等,唐代著名音樂家有祖孝孫、王長通、白明達、曹善才、李龜年、米嘉榮、唐玄宗等。唐玄宗善擊羯鼓,長于作曲,他曾選坐部伎三百人,教于梨園,號稱“皇帝梨園弟子”。又選宮女數(shù)百人,亦為“梨園弟子”,教以音聲。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唐代音樂的發(fā)達。
唐代舞蹈有許多來自西域。當時的舞蹈多配以音樂,所以稱為樂舞。唐代舞蹈主要分為健舞和軟舞。健舞有劍器、胡旋、胡騰、柘枝等,軟舞有烏夜啼、涼州、回波樂等。
初唐樂舞以武舞“七德舞”(本為“秦王破陣樂”)、文舞“九功舞”(本為“功成慶善樂”)、“上元舞”(本為“上元樂”)為代表。盛唐樂舞以“霓裳羽衣舞”為代表,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寫《霓裳羽衣舞歌》,詳細描繪了此舞。
四、史學地理學 隋唐五代時期,史學與地理學都有較大的發(fā)展,很重要的一點是出現(xiàn)了國家開館設官修史的制度;其次是在史學和地理學著作方面亦有所創(chuàng)新。國家正式開館修史始于唐太宗時期,由宰相監(jiān)修。從此,官修史書由史官修撰并由宰相監(jiān)修成為制度,直到清朝。唐初史館奉詔所修正史有《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等共六部。史家李延壽私人撰《南史》和《北史》兩部。此八史占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五代后晉時官修的《舊唐書》亦為二十四史之一。
通典《通典》是一部政書,唐代杜佑(735—812年)撰。佑字君卿,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曾任宰相。政書是一種新體史書,不同于紀傳體、編年體史書,以記載典章制度為主?!锻ǖ洹酚浭拢掀瘘S帝,下迄唐天寶之末。全書共有二百卷,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等九門,每門又分若干目。對于每一制度,都從上古記述到唐朝,唐代尤詳,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并開創(chuàng)了典章制度專史的編撰方法。
史通《史通》是一部史學評論著作,唐代劉知幾(661—721年)撰。知幾字子玄,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曾在史館參與修史二十余年。后離開史館,撰成《史通》一書。全書分內(nèi)篇和外篇兩部,共二十卷四十九篇。內(nèi)篇三十六篇,論述史書源流、體例和編纂方法。外篇十三篇,論述史官建置沿革和史書得失等。此書的主要特點是總結歷代主要史學著作,指出優(yōu)缺點,提出自己對修史的主張。他指出,史學家要兼有才(寫作能力)、學(歷史知識)、識(認識能力)三長,而尤以“史識”為最重要。他主張,撰寫史書要“不掩惡,不虛美”,“良史以實錄直書為貴”,反對“妄生穿鑿,輕究本原”。劉知幾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位史學評論家,他的理論、觀點在當時是很進步的?!妒吠ā穼蟠问?、著史發(fā)生了巨大的影響。
元和郡縣圖志《元和郡縣圖志》為唐代李吉甫所撰。李吉甫長期任宰相,熟悉當時的圖籍。全書以當時四十七鎮(zhèn)為綱,每鎮(zhèn)篇首有圖,分鎮(zhèn)記載府、州、縣及其戶口、沿革、山川、道里、貢賦等內(nèi)容。這是一部重要的全國性歷史地理著作。北宋時,圖佚,因稱《元和郡縣志》。
五、科學技術 天文、歷法隋代的劉焯制《皇極歷》,這是一部很精密的歷法。隋時未頒行,唐時始行用。此歷確定歲差為七十五年差一度,已同準確值接近。當時歐洲還采用一百年差一度的數(shù)值,比我國落后。
唐代的一行和尚是一位杰出的科學家,俗姓張名遂,自幼博覽經(jīng)史,精通天文、歷算。后來出家為僧。唐玄宗時,他受命主持修歷工作,有不少創(chuàng)造。他是世界上第一次發(fā)現(xiàn)了恒星移動現(xiàn)象的人,比英國人哈雷發(fā)現(xiàn)恒星移動幾乎要早一千年。他又倡議測量子午線的長短,根據(jù)在河南實際測量的結果,算出子午線每一度長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這個數(shù)字雖不很準確,但卻是世界上第一次實測子午線的記錄。他還同梁令瓚合作,制成水運渾天銅儀(利用漏水激輪轉動)。這不僅是表示天象的儀器,也是計時的儀器,是世界上最早的用機械轉動的天文鐘。他編成的《大衍歷》是一部比較準確的歷法,其編寫體例結構亦為后代所沿用。
醫(yī)學隋代名醫(yī)巢元方撰《諸病源候論》是我國第一部詳論病因、疾病分類、鑒別和診斷的著作,書中還記述了用腸吻合手術治療外傷斷腸等。該書對后代醫(yī)學影響很大。
隋至唐初的名醫(yī)孫思邈(581—682年),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是兩部著名的醫(yī)學著作。兩書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共收集了五千三百多個藥方,記載了八百多種藥物。由于他對醫(yī)藥學的重大貢獻,后人尊稱他為“藥王”。
唐高宗時,蘇敬等人奉命編纂了《唐新本草》,這部書圖文并茂,記載藥物八百多種,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頒布的藥典。唐玄宗時,王燾撰《外臺秘要》,收集了六千九百多個藥方,匯集了前代藥方的精華。
建筑隋朝著名的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今河北趙縣)安濟橋,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橋梁之一,又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單孔大拱橋。橋全長50.82米,橋面寬約10米,大橋洞跨徑37.02米,高7.23米,在大橋洞兩端上方,各有兩個小橋洞,既可節(jié)省工料,減輕橋的重量,又便于排洪,而且增加美感。該橋跨度之大是空前的。這樣的設計與施工技巧,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都是難能可貴的。
隋唐時期的國都長安城(隋名大興城)是由名家宇文愷等設計建造的??偟奶攸c是建制嚴密,規(guī)模宏偉,為秦漢都城所不能比。城內(nèi)建有皇城、宮城。據(jù)考古勘測,長安城南北長8651米,東西長9721米,周長36.7公里,面積84平方公里。長安城內(nèi)街道寬闊筆直,布局東西對稱,街道呈棋盤式,宮殿、衙署、坊市分置,里坊呈封閉式,市場集中。是當時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城市。
唐代的木結構建筑已達到很高的水平,至今尚存的有山西五臺縣的南禪寺大殿和佛光寺東大殿。南禪寺大殿建于建中三年(782年),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的木結構建筑。佛光寺東大殿相傳建于北魏孝文帝時,唐武宗時被毀,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
唐代建造的佛塔很多,至今尚聳立于西安的,有著名的大、小雁塔。大雁塔始建于永徽三年(652年),是高僧玄奘按照印度風格設計的。塔呈方形,磚砌七級,高六十四米。唐人考中進士后,多于此處題名,以為紀念,稱“雁塔題名”。小雁塔建于景龍(707—709年)年間,為密檐式磚構建筑,原為十五級,最上兩級已塌毀,其下十三級完好。現(xiàn)高四十三米。基底四周裝飾精美磚雕。
雕版印刷術隋唐時期,文化繁榮,讀書的人增多,抄書已不能滿足社會需要,于是出現(xiàn)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發(fā)明于隋末唐初。唐太宗曾令印行長孫皇后的《女則》。玄奘也曾印刷佛像。但當時還不普及。唐中葉以后才逐漸推廣。元和、長慶年間,白居易、元稹的詩已被大量印刷出售。文宗太和年間,印刷的歷書已在民間廣泛流傳。唐朝末年,成都已大批印書,成為全國印書業(yè)的中心。
現(xiàn)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印于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剛經(jīng)》。該書卷首有畫,畫和文字都很精美。但已被斯坦因①盜走,現(xiàn)藏英國倫敦博物院。國內(nèi)現(xiàn)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晚唐的龍池坊卞家印《陀羅尼經(jīng)》。
印刷術后來傳到國外,推動了世界文化的發(fā)展。
復習題:1.唐朝的主要宗教有哪幾種?
*2.唐朝有哪幾位最負盛名的詩人?請簡述其情況。
3.什么是“古文運動”?唐朝古文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幾位?
*4.《史通》的作者是誰?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5.《通典》的作者是誰?此書有什么特點?
6.唐朝有哪些著名的書法家?
7.隋、唐時期有哪幾位最有名的醫(yī)學家?各有什么主要著作。
重要名詞:*玄奘初唐四杰*韓愈*柳宗元李商隱*李白*杜甫*白居易閻立本* 吳道子*一行和尚安濟橋*敦煌千佛洞*龍門石窟樂山大佛 參考書:1.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上冊)第六章第四節(jié)。
2.張傳璽、張仁忠合著:《中國古代史輔導講座》第十七講《隋唐的文化》。
3.翦伯贊、鄭天挺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第四冊七(一)、(二)、(三)。(選讀)
?、佟读訓|集》卷一《貞符》。
②《柳河東集》卷三《封建論》。
③《劉夢得文集》卷十二《天論》。
?、倮疃嗝像酰╠ān丹)。
?、佟洞笤平?jīng)》即《大方等無想經(jīng)》。唐薛懷義等以經(jīng)中有“一佛沒七百年后為女王下世,威伏天下”語,乃造《大云經(jīng)疏》,以為武后受命之符。
?、倮畎住秹粲翁炖岩髁魟e》。
?、俣鸥Α蹲跃└胺钕瓤h詠懷五百字》。
?、偬扑伟舜蠹覟轫n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1986年2月,武漢測繪科技大學與四川測繪研究所的專家新測數(shù)據(jù):大佛從頭頂?shù)侥_板底高58.7米,頭高11.7米,臉寬7.8米,鼻長3.5米,耳長6.43米,頭上的發(fā)髻共有1200個。舊說大佛高71米。
?、偎固挂?,英國人,原籍匈牙利,考古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