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ㄎ澹┗饰恢疇幣c宣德諸政 一、仁宗的短暫統(tǒng)治 明成祖病死,隨行的文武臣僚集議,秘不發(fā)喪,護送遺體至開平。由大學士楊榮馳赴京師向皇太子奏報。
八月,太子高熾命皇孫瞻基去開平奉迎,在軍中發(fā)喪。太子高熾(仁宗)在京師迎成祖遺體棺殮,奉遺詔即皇帝位。改明年年號為洪熙。
明仁宗是成祖的長子,太祖時冊封為燕世子。成祖起兵奪位,奉命駐守北平。成祖即位后,一四○四年召至南京,立為皇太子。成祖幾次出征,均奉命監(jiān)國。成祖次子漢王高煦隨軍北征有功,多次讒構高熾,太子詹事蹇義和輔導太子的黃淮、楊溥等東宮官屬先后被罪系獄。成祖病死,仁宗隨即釋放夏原吉,即位后恢復夏原吉原職,倚為重臣,咨議朝政。因諫阻北征系獄的刑部尚書吳中和黃淮、楊溥等都自獄中釋放。仁宗為穩(wěn)定統(tǒng)治,銳意擢用東宮舊臣和閣臣?;謴统勺鏁r罷廢的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等尊職,以公侯伯尚書兼領。武臣中英國公張輔掌中軍都督府加太師。文臣中蹇義在成祖末年得釋,進為少傅兼吏部尚書,楊榮原曾在東宮為諭德,加太子少傅兼謹身殿大學士,進為太常寺卿,又擢為工部尚書。閣臣楊士奇曾任太子左諭德,成祖時也因太子被讒入獄,不久獲釋,進為少保兼華蓋殿大學士,擢禮部侍郎,又進為尚書。原右諭德金幼孜加太子少保仍兼文淵閣大學士,任戶部右侍郎。黃淮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又進為少保戶部尚書。他們大都是仁宗東宮舊臣,兼尚書銜后,仍是皇帝左右的輔臣,但祿位提高,職任也加重了。
明成祖在位二十二年,繼承太祖的基業(yè),鞏固了明王朝的統(tǒng)治。但一些過猛的弊政也不免積怨臣下,憤抑難平。一是即位之初,對惠宗朝的舊臣廣加誅殺,以至株連親族,處置過于嚴酷。一是晚年一意北征,嚴懲諫臣,勞師費餉,招致邊境不寧。仁宗力求緩解積怨,詔令禮部將建文諸臣家屬因獲罪在教坊司、錦衣衛(wèi)、浣衣局等處為奴者,一律釋免為民。建文諸臣外戚全家獲罪流放戍邊者,只留一人,其余全部放還。以前因言事失當而充軍者也予赦免。諫阻北征獲罪的臣僚,已相繼釋免起用。阿魯臺于仁宗即位三月后,遣使臣貢馬。仁宗給予回賜并派中官持詔書往諭阿魯臺,宥其前過,令通使往來如故。又遣使招諭兀良哈官民,仍前朝貢,聽往來生理。
明成祖遷都北京,群臣多持異議。遷都后三月,皇宮奉天殿等三大殿起火焚毀。群臣應詔上疏,多稱遷都不便。主事蕭儀激切陳言,竟被處死。言官數(shù)人被貶官或下獄。一四二五年三月,仁宗詔令北京諸司復稱行在。四月,命皇太子瞻基去南京居守,作還都南京的準備。五月,仁宗病死,年僅四十八歲。死前命召皇太子回北京,傳遺詔即位。
仁宗在位不滿十月,曾力圖矯除積弊,有所作為,鴻圖未展而早逝。在位期間,起用文臣,組成了中樞統(tǒng)治機構,為明王朝此后的施政,奠立了基礎。
二、皇位之爭 皇太子瞻基奉召回京。六月初抵蘆溝橋。戶部尚書夏原吉、禮部尚書呂震與太監(jiān)楊瑛奉仁宗遺詔來迎。六月十二日在北京即皇帝位。改明年年號為宣德。瞻基(宣宗)早在一四一一年即由成祖立為皇太孫,曾隨成祖三次北征,深得成祖喜愛。輔導仁宗的閣臣黃淮、楊榮、楊士奇、金幼孜等都曾受命輔導皇太孫,講授經史。老臣夏原吉也屢侍太孫,往來兩京。仁宗即位,皇太孫立為皇太子,朝野視為當然。仁宗崩逝,宣宗由皇太子即帝位,也自然得到東宮舊臣的擁戴。但即位不久,漢王高煦即起兵奪位,明王朝又出現(xiàn)了皇位之爭。
漢王高煦謀奪皇位,由來已久。成祖起兵奪位,留世子居守。高煦隨成祖轉戰(zhàn)南北,屢立戰(zhàn)功。成祖立太子前,淇國公丘福曾數(shù)勸立高煦。解縉、楊士奇等文臣則稱高熾仁孝。成祖不喜高熾,但極愛太孫瞻基,終于立高熾父子為太子、太孫。高煦封漢王,藩國云南。高煦不肯就藩,仍留南京,乘成祖北征,與近臣屢次讒陷太子高熾。又奏言解縉乘成祖北征,私覲太子,成祖將解縉下獄處死,株連朝臣多人。一四一五年,高煦改封青州,仍拒不就藩,受到成祖的斥責。成祖漸聞高煦有意奪嫡,私募軍士,一四一七年三月徙封樂安(山東廣饒),責令即日就藩。仁宗即位,曾召高煦來京朝見,仁宗病死,朝中傳言漢王將起兵犯京,衛(wèi)軍整兵以待。宣宗來京,悉令撤去。宣宗自信有文武大臣的支持,不以高煦為意。
一四二六年八月初一日,高煦在樂安起兵奪位。立五軍:指揮王斌領前軍,韋達左軍,高煦自率中軍,世子瞻坦居守。又遣親信枚青潛至京師約英國公張輔為內應。張輔當夜縛枚青奏聞。樂安人御史李浚,父喪家居,也趕到京師,向宣宗奏報高煦亂謀。宣宗遣中官侯泰持璽書往樂安見高煦,信中說:“昨枚青來言,叔督過朝廷,予誠不信”。又說:“且傳播驚疑,或有乘間竊發(fā)者,不得不備”(《國榷》卷十九),高煦遣百戶陳剛上章,指責仁宗違舊制封文臣,又請誅奸臣夏原吉等。宣宗知高煦已反,擬遣陽武侯薛祿率軍往討。楊榮、夏原吉勸宣宗親征,說:“兵貴神速,一鼓可平”。八月初十日宣宗親統(tǒng)大營五軍將士出征,蹇義、楊士奇、夏原吉、楊榮等扈從。陽武侯薛祿、清平伯吳成為先鋒。十九日前鋒至樂安,次日宣宗率大軍至樂安城外。高煦原約山東都指揮靳榮等于濟南起兵接應,被山東布政使與按察使阻止不得發(fā)。大軍至,高煦護衛(wèi)軍不敢出,固守樂安城。宣宗大軍發(fā)火炮(神機銃箭)攻城,聲震如雷,城中戰(zhàn)栗。宣宗以敕書諭降,射入城內。軍心瓦解。二十一日,宣宗擒高煦,解回京師,禁錮于皇城內的囚室,名曰逍遙城,其后處死。因此案處死及充軍者,二千余人。
宣宗出兵十日,迅速平定高煦,避免了一場爭奪皇位的戰(zhàn)亂。宣宗的統(tǒng)治穩(wěn)固了。
三、宣德諸政 宣宗二十七歲即帝位,依靠曾經入值東宮的閣臣,繼述仁宗穩(wěn)定政局的大計,建立起明朝的統(tǒng)治。在位十年間,先后實行了幾件大事。
控制藩王漢王高煦之亂,曾經涉及成祖第三子趙王高燧。群臣上章劾漢王與趙王通謀事。宣宗將奏章送與高燧閱看。高燧懼,奏請交還常山中護衛(wèi)。此后,楚莊王孟烷、蜀靖王友堉、肅康王瞻焰相繼交還一至二護衛(wèi)。諸王護衛(wèi)軍被削,此后不再增設。藩王失去軍力,難以再謀反亂。宣宗進而頒布禁令,對諸王權力多方限制。
藩王不得如前干預地方行政,王府官員不得兼任地方官職。
藩王不得與朝內勛戚貴族聯(lián)姻,嫁娶要選自民間,以防干預朝政。
藩王不得自行來京朝覲奏事。藩王及其宗親族人如私自來京或越關奏事,要受到嚴厲懲治,直至廢為庶人。
諸藩王之間不得會見。藩王在封地駐守,不得隨意出城。清明祭祖須奏報朝廷允準。子女婚嫁也須奏經朝廷。
分封宗室是太祖定制,勢難變改。諸王經多方控制,失去軍政權力,或寄情詩文,優(yōu)游自處,或廣置田產,貨殖經商。諸王子孫繁衍,多成豪富。明王朝每年還要給與宗祿和賞賜,也是朝廷財政的極大負擔。
閣臣與巡撫仁宗時,文淵閣之外,另建弘文閣,選儒士五人入值,侍論經籍,并鑄弘文閣印,許以此印封白民事,翰林學士楊溥受命掌閣事。宣宗即位,罷弘文閣,命儒士四人仍還原任。楊溥與楊士奇等同值文淵閣。文淵閣建于皇宮之內,又稱內閣,以別于外廷。宣德元年(一四二六年)入值文淵閣的閣臣六人,楊士奇、楊溥、楊榮、黃淮、金幼孜等五舊臣,又新增原東宮左諭德張瑛為禮部侍郎、華蓋殿大學士。次年二月,原東宮侍讀陳山晉為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入閣,合共七人,與成祖時閣臣人數(shù)相當。楊士奇歷事三朝,受顧命輔立宣宗,在七人中最有聲威,也最得宣宗的倚重。一四二七年,黃淮以老病辭官。張瑛在閣中少所建白。一四二九年,調任南京禮部尚書。陳山因少學術也被解除閣職,專授小內史(宦官)習書。一四三一年金幼孜病死,年六十四歲。閣臣只余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世稱“三楊”。
成祖時,入值文淵閣的文臣,逐漸參議國政,又多受命輔導太子。仁宗、宣宗時,前朝的閣臣既是東宮師保,又是受命輔立的重臣。權位更加崇隆,也更加受到新君的倚任。閣臣的職責,仁、宣兩朝尚無明確規(guī)定,在侍論經史、草擬制誥之外,已從多方面參預軍國重事。史籍所載以下事例,足以說明閣臣地位日益隆重。
咨議——閣臣原只備顧問。但仁宗傳位太子,宣宗出平漢王、曲赦趙王、調免陳山以至舉任官員、捐免租稅等重大國事,均曾向楊士奇等閣臣咨議,然后決策實行。
建言——閣臣近在皇帝左右,便于上章建言。仁宗朝曾特許楊士奇、楊榮、金幼孜等密封言事。仁、宣兩朝,楊士奇等曾多次上章建策。閣臣直接向皇帝建言,從而參預國事。
糾彈——糾彈原是諫官的職責。仁宗朝特賜閣臣楊士奇、楊榮、金幼孜等“繩愆糾繆”銀章,說:“朕所行,未善,當盡言?!毙诔瘲钍科孀喾Q“前詔減官田租,戶部征如故”(《明史·楊士奇?zhèn)鳌罚?,是彈劾戶部的一例?br/>
決獄——洪武時定制,三法司審理重囚須奏報皇帝遣官往決。仁宗曾親諭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三法司決審多濫。詔命三法司“今后審決重囚,必會同三學士同審”(《仁宗實錄》卷三)
軍務——成祖時已命閣臣參預軍務。宣宗朝出兵作戰(zhàn),均由閣臣參決。進士出身的楊榮,成祖朝即受命經辦軍務,與金幼孜扈從北征。進為文淵閣大學士后,隨從成祖出塞,成祖將軍務悉委楊榮。宣宗朝,楊榮首先建策親征高煦,并隨軍出戰(zhàn)。其后又隨宣宗北巡,并曾將兵出擊。
邊事——仁、宣兩朝的邊事,北有蒙古,南有安南?;驊?zhàn)或和,是軍國重計,也由閣臣參預決策。
以上一些事例表明,仁、宣時期的閣臣,事實上已經通過不同形式,參預朝廷行政、監(jiān)察、司法、軍務以至對外事務等軍國重事。由原來的侍讀學士逐漸成為皇帝的輔佐。老臣戶部尚書夏原吉、吏部尚書蹇義,于一四二八年十月特命停輟政務,仍原職祿,專備咨議。宣宗詔諭蹇、夏與楊士奇、楊榮:“可輟所務,朝夕在朕左右,共寧邦家”(《宣宗實錄》卷四十七)。蹇義、夏原吉與楊士奇等閣臣由是組成為皇帝左右最高的決策核心。
仁、宣兩朝都標榜遵守太祖舊制。太祖定制的顯著特點是:朝中撤消丞相,皇帝親掌六部。朝外分封宗室諸王以屏藩皇室。但自成祖以來,這一舊制即在默默地演變。宣宗時,諸王經過幾次削弱和控制,在軍事政治上已不再有力量。朝廷中則在皇帝以下六部以上出現(xiàn)了主要由閣臣組成的輔佐皇帝的決策核心。這一政治格局的變動在宣宗朝已基本形成,為此后歷代皇帝所繼承和發(fā)展,對有明一代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宣宗時在地方政體上的建置,是始設巡撫。
明太祖廢行中書省,藩王分駐要地,各省設三司使,不相統(tǒng)屬,以削地方之權。成祖遣御史巡行天下,漸成定制,但只司監(jiān)察,不理政事。一四二一年,派遣尚書、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十三人巡行各地,稱為“巡撫”,義為巡視地方,安撫軍民。官無定員,事畢回朝。仁宗時,命廣西布政使周干巡視浙江。宣宗即位,周干還奏浙江土豪肆虐。一四二五年八月,宣宗命廣西按察使胡概(原姓熊?!睹魇贰纷餍芨牛榇罄硭虑洌c四川參政葉春巡撫直隸及浙江諸郡(《宣宗實錄》卷八)。次年,胡概捕送地方府縣不能制馭的松江土豪、無賴、奸吏等至京,由都察院審理。一四三○年,宣宗因各地稅糧隱漏,弊病甚多,命大臣舉薦一批官員擢升侍郎銜,分別巡撫各地,總督稅糧。(《國榷》卷二十一)吏部右侍郎趙新去江西,戶部右侍郎趙倫去浙江,禮部右侍郎吳政去湖廣,兵部右侍郎于謙去河南、山西,刑部右侍郎曹弘去北直隸及山東,工部右侍郎周忱去南直隸蘇、松諸府。宣宗頒給敕諭,說:“敢有阻糧事者,皆具實奏聞。但有便民事理,亦宜具奏”。(《宣宗實錄》卷七十)巡撫有權處理訴訟,審問奸猾,成為皇帝特命的專職重臣。
安南復封明成祖以重兵攻占安南,依明朝內地建置,設交趾布政使司與按察使司,以尚書黃福領二司事。安南反明武裝,不斷興起。戰(zhàn)事連年不止。一四一七年,清化府黎利起兵反明,聲勢日盛。仁宗即位,召還黃福復任工部尚書。命兵部尚書陳冾總領交趾二司,參贊軍務。宣宗即位后,一四二六年總兵陳智與黎利作戰(zhàn)兵敗,改命成山侯王通為總兵官進討。宣宗因安南連年用兵,與群臣議,擬復封安南,如太祖時自為一國,歲奉常貢。蹇義、夏原吉等以為二十年之功,不應棄于一旦。楊士奇、楊榮等附和宣宗。一四二六年冬,黎利擁兵數(shù)十萬攻交趾,陳冾戰(zhàn)死,王通敗走。工部尚書黃福再掌交趾二司事。次年正月,宣宗再召楊士奇、楊榮議交趾事,說蹇義、夏原吉拘牽常見,欲為安南陳氏立后復國,使中國之人皆安于無事。楊士奇、楊榮盛贊宣宗“興滅繼絕”,說“三代之圣,不過如此”。(《宣宗實錄》卷二四)宣宗命黃福訪求陳氏后人。逃居老撾的陳冾,自稱安南國王陳日煃之后,上表請封。十一月,宣宗遣使去安南,宣詔赦黎利,封陳暠為安南國王,命王通軍及三司官全部撤退還朝。詔命未至,王通已敗走廣西。次年,黎利遣使入明,奉表稱謝,但陳暠已死,請立黎氏。宣宗命再訪陳氏后裔。一四二八年,黎氏仍稱陳氏無后,奏請封立。次年,又遣使來明貢納金銀器,請攝國政。一四三○年,宣宗遣禮部右侍郎章敞持敕印,往封黎利權署安南國事。黎利建年號順天,建東都交州,西都清華府。全國分為十三道,各設布政司統(tǒng)治。宣宗結束了對安南的長期戰(zhàn)事。安南重新立國,向明朝進貢。
再下西洋仁宗即位,采夏原吉議,詔令停罷西洋取寶船。宣宗即位,政局穩(wěn)定后,南海西域諸國又相繼來明朝貢、貿易。安南戰(zhàn)事停止后,一四三○年宣宗命鄭和率領船隊,再經占城出使南海西域諸國,開讀詔諭。五月間,敕命守備太監(jiān)準備大小船只六十一只以及頒賞諸國彩幣、交易物品、航海應用的物件(鞏珍《西洋番國志》)。六月,正式頒詔遣鄭和、王景弘等詔諭忽魯謨斯等二十國即位改元并頒賜彩幣(《宣宗實錄》卷六七)。此次航行,鄭和、王景弘為正使,副使太監(jiān)李興、朱良、周滿、洪保、楊真、張達、吳忠等七人。船隊人員共二萬七千五百五十人。
當年閏十二月,鄭和的船隊,自南京龍江寶船廠開船,經龍江關,入長江口。一四三一年春二月到達福建長樂港,在當?shù)氐群蛩凤L出海。十一月間,曾在長樂南山寺刻石紀事。據(jù)祝允明《前聞記》所錄記事,十一月自長樂啟航,十二月到占城。次年正月開船,二月到爪哇,七月到滿剌加,八月到蘇門答剌,十一月到錫蘭山、古里,十二月到達忽魯謨斯。一四三三年二月,大■船回洋,六月到江蘇太倉。七月初返回南京。這個紀錄大約只是反映了鄭和親自率領的大■船隊的行程。宣宗詔書中列入的東非諸國卜剌哇、木骨都束、阿丹、祖法兒、竹步等地,可能是由副使率領的分■前往。副使洪保率領的分■在古里國遇到天方國(默伽國)的使臣,遂命通事七人隨同前往天方,購得麒麟等珍貴動物。天方國也派使臣隨船隊來明朝進貢。天方國是伊斯蘭教的圣地,原不在宣宗詔諭的二十國之內。作為回教徒的鄭和雖然未能親往默伽(麥加)朝圣,但由此建立了明朝與天方的聯(lián)系。
鄭和的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遠航,恢復了明朝與亞非諸國的往來。隨同來明朝貢的還有蘇門答剌、古里、柯枝、錫蘭、祖法兒、阿丹、甘巴里(坎貝)、忽魯謨斯等國的使臣。宣德八年(一四三三年)閏八月朔日,宣宗在京城奉天門接受使臣們的貢物,重又建立起與諸國的政治聯(lián)系與貿易關系。
蒙古邊務宣宗即位后,蒙古韃靼阿魯臺與瓦剌脫歡連年遣使入貢,邊境無大戰(zhàn)事。兀良哈三衛(wèi)蒙古自成祖以來漸被阿魯臺控制。兀良哈人或到灤河一帶放牧。宣宗諭令禁止。一四二八年八月,宣宗率領眾臣巡視北邊,蹇義、夏原吉、楊榮等扈從。九月初至薊州,得到諜報,有兀良哈蒙古兵民經會州來寬河。宣宗留諸臣于遵化,自將三千騎兵,由熟悉北邊軍務的楊榮隨從,出喜峰口至寬河。騎兵以神機銃(大炮)轟擊兀良哈兵民,俘獲甚眾,追擊至會州。宣宗此舉,顯然僅在炫耀兵威,無意大舉北征,遂自會州班師回京。次年春,三衛(wèi)兀良哈首領完者帖木兒來京朝貢謝罪。宣宗放還俘擄家屬,升任完者帖木兒為都指揮同知。其余首領也各有賞賜。
明初,在元上都設開平衛(wèi),駐軍屯餉。成祖設兀良哈三衛(wèi)后,開平孤立北邊,時遭部屬不明的蒙古部眾的劫掠。一四二九年夏,開平又遭擾掠,鎮(zhèn)撫張信被殺。宣宗命陽武侯薛祿為鎮(zhèn)朔大將軍總兵官護餉開平。次年四月,薛祿奉命修筑宣府鎮(zhèn)北的獨石堡、云州堡、赤城堡、鵰鶚堡,加強邊防。宣宗乃放棄開平,將開平衛(wèi)南遷三百里,移守獨石,為開平前屯衛(wèi)。六月又在宣府鎮(zhèn)設萬全衛(wèi)都指揮使司,統(tǒng)轄十六衛(wèi)。獨石以北之地由此入于蒙古。十月,宣宗與內閣諸臣及蹇義等(夏原吉已卒)同至宣府,巡視邊防。楊溥、楊榮、吳中等扈從宣宗至洗馬林視師,勞問將士。
瓦剌脫歡與韃靼阿魯臺的爭戰(zhàn),仍在繼續(xù)。阿魯臺立鬼力赤之子阿臺王子為汗(《突厥系譜》)。一四三一年初,被瓦剌戰(zhàn)敗,五月率二千騎屯駐張家口外集寧海子。兀良哈三衛(wèi)首領見阿魯臺失敗,轉而依附明廷。七月,宣宗遣使臣持敕書往告福余、朵顏、泰寧三衛(wèi)都指揮使,準其來朝,往來市易,但須嚴飭部屬,勿再侵犯邊境。次年正月,泰寧衛(wèi)脫火赤奏請明朝頒賜新印。秋初,明廷又分別賞賜三衛(wèi)兀良哈首領。兀良哈三衛(wèi)得明朝支持,八月間,出兵攻掠阿魯臺,被阿魯臺打得大敗,逃奔海西,阿魯臺勢力侵入遼東女真地界。
阿魯臺聲勢復振,又西向與瓦剌爭戰(zhàn)。一四三三年秋,瓦剌脫歡遣使臣來明朝貢,又遣使來陳奏蒙古事,明廷令其遣還以前扣留的明使。阿魯臺一支部屬西行至涼州永昌,曾被甘肅明軍擒斬百余人。額勒伯克汗家族的后裔脫脫不花曾于永樂時在甘肅鎮(zhèn)降明。這時,又叛明西去,投依瓦剌,被脫歡擁立為汗(《蒙古源流》作岱總汗)。脫歡自為丞相。一四三四年初,脫脫不花與脫歡軍在兀剌海(《國榷》作兀良哈海,即元兀剌海路)襲擊阿魯臺部。阿魯臺部大敗,潰散。四月間,阿魯臺遣部下頭目向明朝奏報,被瓦剌擊敗,潰逃。宣宗遣錦衣衛(wèi)百戶馬亮持敕書前往慰問,賜予彩幣,但不參預戰(zhàn)事。七月,明廷自來降的阿魯臺部眾得報,阿魯臺子失捏干及部將朵兒只伯等將往涼州擄掠,敕告甘肅總兵嚴加戒備。事實是,這時朵兒只伯部與阿魯臺所立阿臺王子已自兀剌海北逃至亦集乃路,仍遭瓦剌脫脫不花軍圍困。阿魯臺、失捏干父子則率領輕兵東逃到母納山地(今烏拉特前旗)。瓦剌脫歡率重兵追襲至母納山,斬阿魯臺父子,獲得大勝利。八月,瓦剌脫歡遣使臣昂克來明朝奏報殺阿魯臺事,向明廷進貢馬匹并奉獻所獲元朝玉璽。宣宗給予敕書說:“王(明封脫歡襲順寧王)克紹爾先王之志,來朝進貢,具見勤誠”(《國榷》卷二十二),玉璽可以自留。九月,宣宗命蹇義、楊士奇、楊榮等扈從巡邊,至萬全衛(wèi)洗馬林,歷閱各城堡。十月初,返回北京。次年正月病死。
宣宗一朝,對北邊以防御為主,甚至不惜棄地移防,以求邊境的安寧。在蒙古瓦剌與韃靼之爭中,雖然雙方均望求得明朝的支持,明廷仍兩俱安撫,不予介入。宣宗在位十年間,蒙古諸部爭戰(zhàn)頻仍,明朝邊境仍能始終保持穩(wěn)定,對明朝的統(tǒng)治還是有利的。但韃靼敗后,瓦剌勢力日益強大,又使明王朝面臨著新的威脅。
八月,太子高熾命皇孫瞻基去開平奉迎,在軍中發(fā)喪。太子高熾(仁宗)在京師迎成祖遺體棺殮,奉遺詔即皇帝位。改明年年號為洪熙。
明仁宗是成祖的長子,太祖時冊封為燕世子。成祖起兵奪位,奉命駐守北平。成祖即位后,一四○四年召至南京,立為皇太子。成祖幾次出征,均奉命監(jiān)國。成祖次子漢王高煦隨軍北征有功,多次讒構高熾,太子詹事蹇義和輔導太子的黃淮、楊溥等東宮官屬先后被罪系獄。成祖病死,仁宗隨即釋放夏原吉,即位后恢復夏原吉原職,倚為重臣,咨議朝政。因諫阻北征系獄的刑部尚書吳中和黃淮、楊溥等都自獄中釋放。仁宗為穩(wěn)定統(tǒng)治,銳意擢用東宮舊臣和閣臣?;謴统勺鏁r罷廢的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等尊職,以公侯伯尚書兼領。武臣中英國公張輔掌中軍都督府加太師。文臣中蹇義在成祖末年得釋,進為少傅兼吏部尚書,楊榮原曾在東宮為諭德,加太子少傅兼謹身殿大學士,進為太常寺卿,又擢為工部尚書。閣臣楊士奇曾任太子左諭德,成祖時也因太子被讒入獄,不久獲釋,進為少保兼華蓋殿大學士,擢禮部侍郎,又進為尚書。原右諭德金幼孜加太子少保仍兼文淵閣大學士,任戶部右侍郎。黃淮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又進為少保戶部尚書。他們大都是仁宗東宮舊臣,兼尚書銜后,仍是皇帝左右的輔臣,但祿位提高,職任也加重了。
明成祖在位二十二年,繼承太祖的基業(yè),鞏固了明王朝的統(tǒng)治。但一些過猛的弊政也不免積怨臣下,憤抑難平。一是即位之初,對惠宗朝的舊臣廣加誅殺,以至株連親族,處置過于嚴酷。一是晚年一意北征,嚴懲諫臣,勞師費餉,招致邊境不寧。仁宗力求緩解積怨,詔令禮部將建文諸臣家屬因獲罪在教坊司、錦衣衛(wèi)、浣衣局等處為奴者,一律釋免為民。建文諸臣外戚全家獲罪流放戍邊者,只留一人,其余全部放還。以前因言事失當而充軍者也予赦免。諫阻北征獲罪的臣僚,已相繼釋免起用。阿魯臺于仁宗即位三月后,遣使臣貢馬。仁宗給予回賜并派中官持詔書往諭阿魯臺,宥其前過,令通使往來如故。又遣使招諭兀良哈官民,仍前朝貢,聽往來生理。
明成祖遷都北京,群臣多持異議。遷都后三月,皇宮奉天殿等三大殿起火焚毀。群臣應詔上疏,多稱遷都不便。主事蕭儀激切陳言,竟被處死。言官數(shù)人被貶官或下獄。一四二五年三月,仁宗詔令北京諸司復稱行在。四月,命皇太子瞻基去南京居守,作還都南京的準備。五月,仁宗病死,年僅四十八歲。死前命召皇太子回北京,傳遺詔即位。
仁宗在位不滿十月,曾力圖矯除積弊,有所作為,鴻圖未展而早逝。在位期間,起用文臣,組成了中樞統(tǒng)治機構,為明王朝此后的施政,奠立了基礎。
二、皇位之爭 皇太子瞻基奉召回京。六月初抵蘆溝橋。戶部尚書夏原吉、禮部尚書呂震與太監(jiān)楊瑛奉仁宗遺詔來迎。六月十二日在北京即皇帝位。改明年年號為宣德。瞻基(宣宗)早在一四一一年即由成祖立為皇太孫,曾隨成祖三次北征,深得成祖喜愛。輔導仁宗的閣臣黃淮、楊榮、楊士奇、金幼孜等都曾受命輔導皇太孫,講授經史。老臣夏原吉也屢侍太孫,往來兩京。仁宗即位,皇太孫立為皇太子,朝野視為當然。仁宗崩逝,宣宗由皇太子即帝位,也自然得到東宮舊臣的擁戴。但即位不久,漢王高煦即起兵奪位,明王朝又出現(xiàn)了皇位之爭。
漢王高煦謀奪皇位,由來已久。成祖起兵奪位,留世子居守。高煦隨成祖轉戰(zhàn)南北,屢立戰(zhàn)功。成祖立太子前,淇國公丘福曾數(shù)勸立高煦。解縉、楊士奇等文臣則稱高熾仁孝。成祖不喜高熾,但極愛太孫瞻基,終于立高熾父子為太子、太孫。高煦封漢王,藩國云南。高煦不肯就藩,仍留南京,乘成祖北征,與近臣屢次讒陷太子高熾。又奏言解縉乘成祖北征,私覲太子,成祖將解縉下獄處死,株連朝臣多人。一四一五年,高煦改封青州,仍拒不就藩,受到成祖的斥責。成祖漸聞高煦有意奪嫡,私募軍士,一四一七年三月徙封樂安(山東廣饒),責令即日就藩。仁宗即位,曾召高煦來京朝見,仁宗病死,朝中傳言漢王將起兵犯京,衛(wèi)軍整兵以待。宣宗來京,悉令撤去。宣宗自信有文武大臣的支持,不以高煦為意。
一四二六年八月初一日,高煦在樂安起兵奪位。立五軍:指揮王斌領前軍,韋達左軍,高煦自率中軍,世子瞻坦居守。又遣親信枚青潛至京師約英國公張輔為內應。張輔當夜縛枚青奏聞。樂安人御史李浚,父喪家居,也趕到京師,向宣宗奏報高煦亂謀。宣宗遣中官侯泰持璽書往樂安見高煦,信中說:“昨枚青來言,叔督過朝廷,予誠不信”。又說:“且傳播驚疑,或有乘間竊發(fā)者,不得不備”(《國榷》卷十九),高煦遣百戶陳剛上章,指責仁宗違舊制封文臣,又請誅奸臣夏原吉等。宣宗知高煦已反,擬遣陽武侯薛祿率軍往討。楊榮、夏原吉勸宣宗親征,說:“兵貴神速,一鼓可平”。八月初十日宣宗親統(tǒng)大營五軍將士出征,蹇義、楊士奇、夏原吉、楊榮等扈從。陽武侯薛祿、清平伯吳成為先鋒。十九日前鋒至樂安,次日宣宗率大軍至樂安城外。高煦原約山東都指揮靳榮等于濟南起兵接應,被山東布政使與按察使阻止不得發(fā)。大軍至,高煦護衛(wèi)軍不敢出,固守樂安城。宣宗大軍發(fā)火炮(神機銃箭)攻城,聲震如雷,城中戰(zhàn)栗。宣宗以敕書諭降,射入城內。軍心瓦解。二十一日,宣宗擒高煦,解回京師,禁錮于皇城內的囚室,名曰逍遙城,其后處死。因此案處死及充軍者,二千余人。
宣宗出兵十日,迅速平定高煦,避免了一場爭奪皇位的戰(zhàn)亂。宣宗的統(tǒng)治穩(wěn)固了。
三、宣德諸政 宣宗二十七歲即帝位,依靠曾經入值東宮的閣臣,繼述仁宗穩(wěn)定政局的大計,建立起明朝的統(tǒng)治。在位十年間,先后實行了幾件大事。
控制藩王漢王高煦之亂,曾經涉及成祖第三子趙王高燧。群臣上章劾漢王與趙王通謀事。宣宗將奏章送與高燧閱看。高燧懼,奏請交還常山中護衛(wèi)。此后,楚莊王孟烷、蜀靖王友堉、肅康王瞻焰相繼交還一至二護衛(wèi)。諸王護衛(wèi)軍被削,此后不再增設。藩王失去軍力,難以再謀反亂。宣宗進而頒布禁令,對諸王權力多方限制。
藩王不得如前干預地方行政,王府官員不得兼任地方官職。
藩王不得與朝內勛戚貴族聯(lián)姻,嫁娶要選自民間,以防干預朝政。
藩王不得自行來京朝覲奏事。藩王及其宗親族人如私自來京或越關奏事,要受到嚴厲懲治,直至廢為庶人。
諸藩王之間不得會見。藩王在封地駐守,不得隨意出城。清明祭祖須奏報朝廷允準。子女婚嫁也須奏經朝廷。
分封宗室是太祖定制,勢難變改。諸王經多方控制,失去軍政權力,或寄情詩文,優(yōu)游自處,或廣置田產,貨殖經商。諸王子孫繁衍,多成豪富。明王朝每年還要給與宗祿和賞賜,也是朝廷財政的極大負擔。
閣臣與巡撫仁宗時,文淵閣之外,另建弘文閣,選儒士五人入值,侍論經籍,并鑄弘文閣印,許以此印封白民事,翰林學士楊溥受命掌閣事。宣宗即位,罷弘文閣,命儒士四人仍還原任。楊溥與楊士奇等同值文淵閣。文淵閣建于皇宮之內,又稱內閣,以別于外廷。宣德元年(一四二六年)入值文淵閣的閣臣六人,楊士奇、楊溥、楊榮、黃淮、金幼孜等五舊臣,又新增原東宮左諭德張瑛為禮部侍郎、華蓋殿大學士。次年二月,原東宮侍讀陳山晉為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入閣,合共七人,與成祖時閣臣人數(shù)相當。楊士奇歷事三朝,受顧命輔立宣宗,在七人中最有聲威,也最得宣宗的倚重。一四二七年,黃淮以老病辭官。張瑛在閣中少所建白。一四二九年,調任南京禮部尚書。陳山因少學術也被解除閣職,專授小內史(宦官)習書。一四三一年金幼孜病死,年六十四歲。閣臣只余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世稱“三楊”。
成祖時,入值文淵閣的文臣,逐漸參議國政,又多受命輔導太子。仁宗、宣宗時,前朝的閣臣既是東宮師保,又是受命輔立的重臣。權位更加崇隆,也更加受到新君的倚任。閣臣的職責,仁、宣兩朝尚無明確規(guī)定,在侍論經史、草擬制誥之外,已從多方面參預軍國重事。史籍所載以下事例,足以說明閣臣地位日益隆重。
咨議——閣臣原只備顧問。但仁宗傳位太子,宣宗出平漢王、曲赦趙王、調免陳山以至舉任官員、捐免租稅等重大國事,均曾向楊士奇等閣臣咨議,然后決策實行。
建言——閣臣近在皇帝左右,便于上章建言。仁宗朝曾特許楊士奇、楊榮、金幼孜等密封言事。仁、宣兩朝,楊士奇等曾多次上章建策。閣臣直接向皇帝建言,從而參預國事。
糾彈——糾彈原是諫官的職責。仁宗朝特賜閣臣楊士奇、楊榮、金幼孜等“繩愆糾繆”銀章,說:“朕所行,未善,當盡言?!毙诔瘲钍科孀喾Q“前詔減官田租,戶部征如故”(《明史·楊士奇?zhèn)鳌罚?,是彈劾戶部的一例?br/>
決獄——洪武時定制,三法司審理重囚須奏報皇帝遣官往決。仁宗曾親諭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三法司決審多濫。詔命三法司“今后審決重囚,必會同三學士同審”(《仁宗實錄》卷三)
軍務——成祖時已命閣臣參預軍務。宣宗朝出兵作戰(zhàn),均由閣臣參決。進士出身的楊榮,成祖朝即受命經辦軍務,與金幼孜扈從北征。進為文淵閣大學士后,隨從成祖出塞,成祖將軍務悉委楊榮。宣宗朝,楊榮首先建策親征高煦,并隨軍出戰(zhàn)。其后又隨宣宗北巡,并曾將兵出擊。
邊事——仁、宣兩朝的邊事,北有蒙古,南有安南?;驊?zhàn)或和,是軍國重計,也由閣臣參預決策。
以上一些事例表明,仁、宣時期的閣臣,事實上已經通過不同形式,參預朝廷行政、監(jiān)察、司法、軍務以至對外事務等軍國重事。由原來的侍讀學士逐漸成為皇帝的輔佐。老臣戶部尚書夏原吉、吏部尚書蹇義,于一四二八年十月特命停輟政務,仍原職祿,專備咨議。宣宗詔諭蹇、夏與楊士奇、楊榮:“可輟所務,朝夕在朕左右,共寧邦家”(《宣宗實錄》卷四十七)。蹇義、夏原吉與楊士奇等閣臣由是組成為皇帝左右最高的決策核心。
仁、宣兩朝都標榜遵守太祖舊制。太祖定制的顯著特點是:朝中撤消丞相,皇帝親掌六部。朝外分封宗室諸王以屏藩皇室。但自成祖以來,這一舊制即在默默地演變。宣宗時,諸王經過幾次削弱和控制,在軍事政治上已不再有力量。朝廷中則在皇帝以下六部以上出現(xiàn)了主要由閣臣組成的輔佐皇帝的決策核心。這一政治格局的變動在宣宗朝已基本形成,為此后歷代皇帝所繼承和發(fā)展,對有明一代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宣宗時在地方政體上的建置,是始設巡撫。
明太祖廢行中書省,藩王分駐要地,各省設三司使,不相統(tǒng)屬,以削地方之權。成祖遣御史巡行天下,漸成定制,但只司監(jiān)察,不理政事。一四二一年,派遣尚書、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十三人巡行各地,稱為“巡撫”,義為巡視地方,安撫軍民。官無定員,事畢回朝。仁宗時,命廣西布政使周干巡視浙江。宣宗即位,周干還奏浙江土豪肆虐。一四二五年八月,宣宗命廣西按察使胡概(原姓熊?!睹魇贰纷餍芨牛榇罄硭虑洌c四川參政葉春巡撫直隸及浙江諸郡(《宣宗實錄》卷八)。次年,胡概捕送地方府縣不能制馭的松江土豪、無賴、奸吏等至京,由都察院審理。一四三○年,宣宗因各地稅糧隱漏,弊病甚多,命大臣舉薦一批官員擢升侍郎銜,分別巡撫各地,總督稅糧。(《國榷》卷二十一)吏部右侍郎趙新去江西,戶部右侍郎趙倫去浙江,禮部右侍郎吳政去湖廣,兵部右侍郎于謙去河南、山西,刑部右侍郎曹弘去北直隸及山東,工部右侍郎周忱去南直隸蘇、松諸府。宣宗頒給敕諭,說:“敢有阻糧事者,皆具實奏聞。但有便民事理,亦宜具奏”。(《宣宗實錄》卷七十)巡撫有權處理訴訟,審問奸猾,成為皇帝特命的專職重臣。
安南復封明成祖以重兵攻占安南,依明朝內地建置,設交趾布政使司與按察使司,以尚書黃福領二司事。安南反明武裝,不斷興起。戰(zhàn)事連年不止。一四一七年,清化府黎利起兵反明,聲勢日盛。仁宗即位,召還黃福復任工部尚書。命兵部尚書陳冾總領交趾二司,參贊軍務。宣宗即位后,一四二六年總兵陳智與黎利作戰(zhàn)兵敗,改命成山侯王通為總兵官進討。宣宗因安南連年用兵,與群臣議,擬復封安南,如太祖時自為一國,歲奉常貢。蹇義、夏原吉等以為二十年之功,不應棄于一旦。楊士奇、楊榮等附和宣宗。一四二六年冬,黎利擁兵數(shù)十萬攻交趾,陳冾戰(zhàn)死,王通敗走。工部尚書黃福再掌交趾二司事。次年正月,宣宗再召楊士奇、楊榮議交趾事,說蹇義、夏原吉拘牽常見,欲為安南陳氏立后復國,使中國之人皆安于無事。楊士奇、楊榮盛贊宣宗“興滅繼絕”,說“三代之圣,不過如此”。(《宣宗實錄》卷二四)宣宗命黃福訪求陳氏后人。逃居老撾的陳冾,自稱安南國王陳日煃之后,上表請封。十一月,宣宗遣使去安南,宣詔赦黎利,封陳暠為安南國王,命王通軍及三司官全部撤退還朝。詔命未至,王通已敗走廣西。次年,黎利遣使入明,奉表稱謝,但陳暠已死,請立黎氏。宣宗命再訪陳氏后裔。一四二八年,黎氏仍稱陳氏無后,奏請封立。次年,又遣使來明貢納金銀器,請攝國政。一四三○年,宣宗遣禮部右侍郎章敞持敕印,往封黎利權署安南國事。黎利建年號順天,建東都交州,西都清華府。全國分為十三道,各設布政司統(tǒng)治。宣宗結束了對安南的長期戰(zhàn)事。安南重新立國,向明朝進貢。
再下西洋仁宗即位,采夏原吉議,詔令停罷西洋取寶船。宣宗即位,政局穩(wěn)定后,南海西域諸國又相繼來明朝貢、貿易。安南戰(zhàn)事停止后,一四三○年宣宗命鄭和率領船隊,再經占城出使南海西域諸國,開讀詔諭。五月間,敕命守備太監(jiān)準備大小船只六十一只以及頒賞諸國彩幣、交易物品、航海應用的物件(鞏珍《西洋番國志》)。六月,正式頒詔遣鄭和、王景弘等詔諭忽魯謨斯等二十國即位改元并頒賜彩幣(《宣宗實錄》卷六七)。此次航行,鄭和、王景弘為正使,副使太監(jiān)李興、朱良、周滿、洪保、楊真、張達、吳忠等七人。船隊人員共二萬七千五百五十人。
當年閏十二月,鄭和的船隊,自南京龍江寶船廠開船,經龍江關,入長江口。一四三一年春二月到達福建長樂港,在當?shù)氐群蛩凤L出海。十一月間,曾在長樂南山寺刻石紀事。據(jù)祝允明《前聞記》所錄記事,十一月自長樂啟航,十二月到占城。次年正月開船,二月到爪哇,七月到滿剌加,八月到蘇門答剌,十一月到錫蘭山、古里,十二月到達忽魯謨斯。一四三三年二月,大■船回洋,六月到江蘇太倉。七月初返回南京。這個紀錄大約只是反映了鄭和親自率領的大■船隊的行程。宣宗詔書中列入的東非諸國卜剌哇、木骨都束、阿丹、祖法兒、竹步等地,可能是由副使率領的分■前往。副使洪保率領的分■在古里國遇到天方國(默伽國)的使臣,遂命通事七人隨同前往天方,購得麒麟等珍貴動物。天方國也派使臣隨船隊來明朝進貢。天方國是伊斯蘭教的圣地,原不在宣宗詔諭的二十國之內。作為回教徒的鄭和雖然未能親往默伽(麥加)朝圣,但由此建立了明朝與天方的聯(lián)系。
鄭和的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遠航,恢復了明朝與亞非諸國的往來。隨同來明朝貢的還有蘇門答剌、古里、柯枝、錫蘭、祖法兒、阿丹、甘巴里(坎貝)、忽魯謨斯等國的使臣。宣德八年(一四三三年)閏八月朔日,宣宗在京城奉天門接受使臣們的貢物,重又建立起與諸國的政治聯(lián)系與貿易關系。
蒙古邊務宣宗即位后,蒙古韃靼阿魯臺與瓦剌脫歡連年遣使入貢,邊境無大戰(zhàn)事。兀良哈三衛(wèi)蒙古自成祖以來漸被阿魯臺控制。兀良哈人或到灤河一帶放牧。宣宗諭令禁止。一四二八年八月,宣宗率領眾臣巡視北邊,蹇義、夏原吉、楊榮等扈從。九月初至薊州,得到諜報,有兀良哈蒙古兵民經會州來寬河。宣宗留諸臣于遵化,自將三千騎兵,由熟悉北邊軍務的楊榮隨從,出喜峰口至寬河。騎兵以神機銃(大炮)轟擊兀良哈兵民,俘獲甚眾,追擊至會州。宣宗此舉,顯然僅在炫耀兵威,無意大舉北征,遂自會州班師回京。次年春,三衛(wèi)兀良哈首領完者帖木兒來京朝貢謝罪。宣宗放還俘擄家屬,升任完者帖木兒為都指揮同知。其余首領也各有賞賜。
明初,在元上都設開平衛(wèi),駐軍屯餉。成祖設兀良哈三衛(wèi)后,開平孤立北邊,時遭部屬不明的蒙古部眾的劫掠。一四二九年夏,開平又遭擾掠,鎮(zhèn)撫張信被殺。宣宗命陽武侯薛祿為鎮(zhèn)朔大將軍總兵官護餉開平。次年四月,薛祿奉命修筑宣府鎮(zhèn)北的獨石堡、云州堡、赤城堡、鵰鶚堡,加強邊防。宣宗乃放棄開平,將開平衛(wèi)南遷三百里,移守獨石,為開平前屯衛(wèi)。六月又在宣府鎮(zhèn)設萬全衛(wèi)都指揮使司,統(tǒng)轄十六衛(wèi)。獨石以北之地由此入于蒙古。十月,宣宗與內閣諸臣及蹇義等(夏原吉已卒)同至宣府,巡視邊防。楊溥、楊榮、吳中等扈從宣宗至洗馬林視師,勞問將士。
瓦剌脫歡與韃靼阿魯臺的爭戰(zhàn),仍在繼續(xù)。阿魯臺立鬼力赤之子阿臺王子為汗(《突厥系譜》)。一四三一年初,被瓦剌戰(zhàn)敗,五月率二千騎屯駐張家口外集寧海子。兀良哈三衛(wèi)首領見阿魯臺失敗,轉而依附明廷。七月,宣宗遣使臣持敕書往告福余、朵顏、泰寧三衛(wèi)都指揮使,準其來朝,往來市易,但須嚴飭部屬,勿再侵犯邊境。次年正月,泰寧衛(wèi)脫火赤奏請明朝頒賜新印。秋初,明廷又分別賞賜三衛(wèi)兀良哈首領。兀良哈三衛(wèi)得明朝支持,八月間,出兵攻掠阿魯臺,被阿魯臺打得大敗,逃奔海西,阿魯臺勢力侵入遼東女真地界。
阿魯臺聲勢復振,又西向與瓦剌爭戰(zhàn)。一四三三年秋,瓦剌脫歡遣使臣來明朝貢,又遣使來陳奏蒙古事,明廷令其遣還以前扣留的明使。阿魯臺一支部屬西行至涼州永昌,曾被甘肅明軍擒斬百余人。額勒伯克汗家族的后裔脫脫不花曾于永樂時在甘肅鎮(zhèn)降明。這時,又叛明西去,投依瓦剌,被脫歡擁立為汗(《蒙古源流》作岱總汗)。脫歡自為丞相。一四三四年初,脫脫不花與脫歡軍在兀剌海(《國榷》作兀良哈海,即元兀剌海路)襲擊阿魯臺部。阿魯臺部大敗,潰散。四月間,阿魯臺遣部下頭目向明朝奏報,被瓦剌擊敗,潰逃。宣宗遣錦衣衛(wèi)百戶馬亮持敕書前往慰問,賜予彩幣,但不參預戰(zhàn)事。七月,明廷自來降的阿魯臺部眾得報,阿魯臺子失捏干及部將朵兒只伯等將往涼州擄掠,敕告甘肅總兵嚴加戒備。事實是,這時朵兒只伯部與阿魯臺所立阿臺王子已自兀剌海北逃至亦集乃路,仍遭瓦剌脫脫不花軍圍困。阿魯臺、失捏干父子則率領輕兵東逃到母納山地(今烏拉特前旗)。瓦剌脫歡率重兵追襲至母納山,斬阿魯臺父子,獲得大勝利。八月,瓦剌脫歡遣使臣昂克來明朝奏報殺阿魯臺事,向明廷進貢馬匹并奉獻所獲元朝玉璽。宣宗給予敕書說:“王(明封脫歡襲順寧王)克紹爾先王之志,來朝進貢,具見勤誠”(《國榷》卷二十二),玉璽可以自留。九月,宣宗命蹇義、楊士奇、楊榮等扈從巡邊,至萬全衛(wèi)洗馬林,歷閱各城堡。十月初,返回北京。次年正月病死。
宣宗一朝,對北邊以防御為主,甚至不惜棄地移防,以求邊境的安寧。在蒙古瓦剌與韃靼之爭中,雖然雙方均望求得明朝的支持,明廷仍兩俱安撫,不予介入。宣宗在位十年間,蒙古諸部爭戰(zhàn)頻仍,明朝邊境仍能始終保持穩(wěn)定,對明朝的統(tǒng)治還是有利的。但韃靼敗后,瓦剌勢力日益強大,又使明王朝面臨著新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