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第二節(jié) 疆域的奠立與國都遷徒 (一)惠宗削藩與燕王奪位

中國通史 作者:范文瀾 撰


  第二節(jié)疆域的奠立與國都遷徒 (一)惠宗削藩與燕王奪位 一、惠宗的統(tǒng)治 洪武三十一年(一三九八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病逝。臨終前頒遺詔說:“今年七十一,筋力衰微,朝夕危懼,惟恐不終。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侍珜O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以勤民政?!保ā秶丁肪硎?br/>
  明太祖建國稱帝時,立長子標為皇太子。一三九二年四月,太子標病死。九月,立朱標次子允炆為皇太孫。明太祖死后,允炆(南明追謚惠宗)奉遺詔即帝位,年二十二歲。改次年年號為建文。兵部侍郎齊泰受太祖顧命輔政,進為尚書。東宮伴讀、太常寺卿黃子澄兼翰林院學士,同參國政。

  明惠宗生長深宮,幼讀詩書,并無執(zhí)政和作戰(zhàn)的實際經歷。明太祖定制,軍政大權集中于皇帝和朝廷,新即位的年輕皇帝不得不肩負起不堪承受的重擔?;葑诩次粫r朝野狀況是:(一)經過明太祖三十年的猛政,開國名臣,相繼死去。朝中文官武將,聲威與才干都遠遜于前朝,中樞漸趨虛弱。(二)明太祖分封諸子為王,以輔翼王室。諸王權勢日盛。為防御蒙古,北邊藩王,得擁軍兵,權勢尤重。明惠宗與諸王,國中為君臣,族內為侄叔。諸叔王分據各地,是新王朝難以控馭的威脅。(三)江南地區(qū)經濟發(fā)達,是朝廷財賦的重要來源。江南地主在農民戰(zhàn)爭中遭到嚴厲的打擊。明太祖遷徒豪富,重賦東南,更招致了江南地主的嗟怨。

  明惠宗即位后,企圖從兩個方面建立起他的統(tǒng)治。一是宣告實行寬猛得宜的維新之政,以爭取朝野的支持,一是削奪藩王權勢,以減除朝廷的威脅。

  維新之政——惠宗在即位詔中即宣告:“永惟寬猛之宜,誕布維新之政”(《國榷》卷十一)。所謂“寬猛之宜”,實際上是以寬矯猛。所謂寬,主要是寬刑與寬賦。當年七月間下詔行寬政,赦免罪犯,捐免逋(欠)租。十二月,又下詔說:“朕即位以來,小大之獄,務從寬減,獨賦稅未平,農民受困,其賜明歲天下田租之半”(《國榷》卷十一)。此后,一四○○年二月,又詔均江浙田賦。太祖時江浙賦稅獨重,悉與減免,每畝納稅不過一斗。同時廢除江西、浙江、蘇州、松江等地人不準在戶部任職的規(guī)定,仍得在戶部為官。

  惠宗維新之政的另一內容,即所謂“更定官制”。惠宗即位后任名儒宋濂之弟子漢中府教授方孝孺為翰林院侍講,參據《周禮》更定官制。此事自建文元年正月起陸續(xù)進行,至四月大體告竣。所謂更定官制,其實只是某些官員品級的改定、機構的調整和官職名號的更易,并非制度上的實際改革。如六部尚書由正二品改為正一品。工部增設照磨司,兵部裁革典牧所。都察院改為御史府,設御史大夫。通政司改名通政寺。大理寺改名大理司。官員職名六部侍郎改稱侍中,原通政使改稱通政卿,大理寺卿改稱大理卿。他如太常寺卿改稱太常卿,光祿寺卿改稱光祿卿等等,大體類此。地方官制主要是改左、右布政使制,只設布政使一人。提刑按察司改為肅政按察司。此次匆促進行的所謂改制,旨在表明新朝的維新,對實際實行的官制,并沒有什么重大意義。

  削奪藩王——惠宗即位前,早已感到諸藩叔王的威脅,曾與東宮伴讀黃子澄議論其事。諸藩中,防守北邊的晉王、寧王和燕王各擁重兵,尤以燕王朱棣權勢最為顯赫。燕王駐守元朝舊都北平,元室亡后,曾多次與邊地蒙古軍作戰(zhàn)獲勝,受命節(jié)制諸軍,聲名大振。在諸王中也最年長。燕王的兄長太子標、秦王樉、晉王,在太祖在位時已先后病死,由王子襲封。藩封開封的周王橚是燕王的同母弟,又同為太祖馬皇后收養(yǎng)。燕、周二王關系最密。惠宗與黃子澄等聚議,欲削燕王,當先除周王。

  太祖病死后,惠宗詔令諸王在藩國聽朝廷節(jié)制,不準來京師奔喪會葬。燕王行至淮安,被迫返回北平?;葑诩次缓笤掠啵磁汕膊車罹奥。ɡ钗闹抑?,襲父封)領兵去開封,圍周王府擒捕朱橚審訊,坐實謀反罪。一三九八年七月初,惠宗將周王橚貶為庶人(平民),革去王封,遷置云南蒙化。

  代王桂(太祖十三子)封藩大同,受晉王節(jié)制。一三九九年初,以貪虐罪,削王封,貶為庶人,幽禁大同。

  岷王楩(太祖十八子)原封岷州,后改鎮(zhèn)云南。因西平侯沐晟(沐英子)奏其過失,廢為庶人,徒置漳州。

  湘王柏(太祖十二子),封藩荊州。好讀書,尤喜道家,自號紫虛子?;葑谝酝醺脷⑷说茸铮彩咕胁?。湘王懼禍,在王府自殺。

  齊王榑(太祖七子)封藩青州。曾從燕王北征,出塞作戰(zhàn),以軍事自負。惠宗將各王召至京師,以有人告變?yōu)橛桑瑥U為庶人。

  一三九九年春四月以前,惠宗先后貶廢數王,削藩之勢已成,諸王均不自安。諸王中燕王年輩最長、權勢最大、軍功最高。太子標死后,太祖?zhèn)鲗O而不傳子,燕王早已心懷不滿。惠宗削藩更使燕王惴惴不安。太祖時曾命僧人道衍入侍燕王府誦經,主持北平慶壽寺,與燕王過從甚密。燕王與道衍在王府后苑鑄造軍器、訓練士卒,密謀起事。戶部侍郎卓敬密奏惠宗,請將燕王徙封南昌?;葑诓宦?。一三九九年二月,燕王奉召入京師朝覲,四月返回北平,稱病家居?;葑诘妹芨?,逮捕燕王府訓練士卒的官校于諒、周鐸處死。燕王偽裝瘋顛避禍。早在一三九八年十一月,惠宗以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左布政使、謝貴為都指揮使,駐北平,密察燕王動靜。一三九九年六月,惠宗密詔張昺、謝貴擒燕王,北平都指揮使張信奉命往王府逮捕。張信投附燕王,告以密謀。燕王以護衛(wèi)壯士八百人入衛(wèi)。七月間,誘騙張昺、謝貴入府飲宴,在席間殺張、謝,起兵反。明太祖病逝剛過一年,原來用以夾輔王室的燕王,成為謀奪皇權的主將。明朝宗室間的一場爭奪皇位的內戰(zhàn)開始了。

   二、燕王奪位 燕王起兵誓師,發(fā)布文告,以除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名,說是效法周公輔成王,并引據明太祖制定的《皇明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之惡。”《祖訓》規(guī)定清君側需有天子密詔,又上書惠宗,說是待命入誅奸惡。燕王起兵時,宣告廢除建文年號,也就是否認惠宗的皇位。上書待命,不過是為了掩人耳目,師出更加有名?;葑诘脠螅魅パ嗤鯇偌?,起用六十五歲的開國老將長興侯耿炳文(子璇娶太子標之女江都公主)為大將軍,駙馬都尉李堅(娶太祖女大名公主)為左副將軍,領大兵號稱三十萬伐燕。

  燕王起兵前,惠宗以備邊為名,已在北邊各重鎮(zhèn)部署兵力,形成對北平的包圍。燕王誓師后,先攻薊州,擒斬都督指揮馬宣,進取遵化,遵化衛(wèi)投降。轉攻懷來,擒斬都督宋忠。燕王府精銳兵士原已劃歸宋忠指揮,臨陣倒戈歸燕。山后諸州,自開平至云中相繼降附燕王。八月,耿炳文領大軍至真定,燕王領兵至涿州,先后攻取耿軍先鋒軍駐在的莫州、雄縣,進至真定城下。耿炳文出戰(zhàn),大敗。李堅被擒,械送北平,死于途中。耿炳文退兵城內,堅守不出。燕王領兵回北平。惠宗得到敗報,召耿炳文回京,改任李景隆為大將軍。

  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潰散士卒,調集各路軍馬五十萬,進駐河間。燕王留世子高熾堅守北平,親自率軍趨永平,敗明軍,十月,轉向大寧。大寧為寧王封地,所屬朵顏諸衛(wèi),蒙古騎兵,驍勇善戰(zhàn)?;葑谙鲓Z寧王府三護衛(wèi)。燕王致書寧王聯(lián)絡,至大寧城下,敗明守軍,只身入城,與寧王相見,擁寧王赴北平,盡收朵顏三衛(wèi)軍隊。

  李景隆聽說燕王去大寧,帥師度蘆溝橋,直抵北平城下。幾次攻城,不下,屯兵城郊鄭村壩。十一月,燕王回師至北平郊外,進逼李景隆軍營,城內燕軍出擊,內外夾攻,景隆不能支,乘夜逃跑。士兵潰散,敗逃到德州。

  李景隆軍敗的消息傳到南京,惠宗問黃子澄,“外間近傳軍不利,果何如?”黃子澄隱瞞戰(zhàn)敗實情,謊稱:“聞交戰(zhàn)數勝,但天寒,士卒不堪,今暫回德州,待來春更進?!秉S子澄并派人密告李景隆隱瞞兵敗事,勿奏。一三九九年四月,李景隆會武定侯郭英及安陸侯吳杰等軍六十萬,號百萬,進抵白溝河,以都督平安率精兵萬騎為前鋒。燕王使張玉將中軍,朱能將左軍,陳亨將右軍,為先鋒,丘福將步騎,馬步軍共十余萬。雙方激戰(zhàn)于白溝河,燕兵數敗,陳亨敗走。燕王坐騎,三次被創(chuàng)。明軍雖多于燕軍數倍,但將帥不專,政令不一。平安部被燕軍朱能戰(zhàn)敗,軍陣大崩。燕兵乘風縱火,燒其營壘,郭英等西潰,李景隆南奔,委棄器械輜重山積,死者十余萬。李景隆單騎走德州。燕軍跟蹤追至。五月,李景隆自德州逃到濟南。燕軍追及,敗李景隆所率殘部十余萬人,圍攻濟南城。都督盛庸與參政鐵鉉死守,燕軍圍城三月不下,屢遭襲擊,被迫撤回北平?;葑谝允⒂勾罹奥榇髮④姡F鉉為兵部尚書,贊理大將軍軍事。

  九月,惠宗命大將軍盛庸總率諸軍北伐,副將軍吳杰進兵定州,都督徐凱等屯滄州。十月,燕軍破滄州,俘徐凱。十二月,燕軍進入山東,至臨清、館陶、大名、汶上、濟寧。盛庸與鐵鉉于東昌誓師勵眾,檢閱精銳,準備背城一戰(zhàn)。燕軍屢勝輕敵,進至東昌,鼓噪前進,被盛庸軍打得大敗,張玉戰(zhàn)死,燕王被圍。朱能援軍接應燕王突圍,返回北平。盛庸軍追擊,殺傷燕兵甚眾?;葑诔霰パ啵瑢掖胃嬲]諸將“勿使朕有殺叔父之名。”燕王數次處于危境,明軍不敢置死,因而得以逃脫。

  一四○一年二月,燕王再次率軍出擊,先后于滹沱河、夾河、真定等地敗盛庸、吳杰、平安軍。惠宗下詔竄逐齊泰、黃子澄等,以平息燕軍。三月至四月間,燕軍繼續(xù)南下順德、廣平、大名等地,河北郡縣多降。七月,盛庸聯(lián)絡大同守將,進兵保定。燕王聞報,自大名率師返回北平。建文四年(一四○二年)正月,燕軍入山東,鐵鉉駐守濟南,燕軍繞過濟南,攻破東阿、汶上、鄒縣,直至沛縣、徐州?;葑诿熊姸级礁簢燧x祖(徐達子)率京師衛(wèi)軍往援山東。四月,燕軍進抵宿州。平安率軍跟蹤至肥河,襲擊燕軍。總兵何福率軍列陣十余里,沿河向東挺進、徐輝祖率軍來援,與燕軍大戰(zhàn)于齊眉山。燕軍損失甚重,驍將王真、陳文、李斌,都指揮韓貴等戰(zhàn)死。時值暑雨連綿,道路泥濘,燕軍北方士兵多不習慣,又染疾疫,多想北歸。兩軍在肥河相持。惠宗納廷臣議,以為京師不可無良將,命徐輝祖率軍撤回南京。何福軍孤立失援,糧運為燕軍所阻。燕軍乘勢全力進攻何福軍,破靈璧,何福單騎敗走,平安等軍將三十七人被燕軍俘擄。靈璧戰(zhàn)后,燕軍士氣大振。燕王率軍直趨揚州,攻下高郵、通州、泰州等地,六月初三日,自瓜州渡江,盛庸沿江列兵抵御,被燕軍沖潰。盛庸單騎逃走。燕軍于十三日進抵京師金川門,守衛(wèi)金川門的李景隆和谷王橞開門迎降。徐輝祖率兵抵御戰(zhàn)敗?;葑谂c諸妃在宮中縱火自殺(一說出逃為僧,無確據)。

  惠宗自焚之日,朝中諸臣拒不降燕,戰(zhàn)死及自殺者甚多。僉都御史程本立、翰林院修撰王艮、編修陳忠、刑科給事中葉福、戶科都給事中龔泰、監(jiān)察御史魏冕、大理寺丞鄒瑾、工部郎中張安國等先后自殺。棄官逃走者四百六十余人。六月,燕軍渡江,燕王進入南京,張布奸臣榜,列黃子澄、齊泰、方孝孺、徐輝祖以及六部官員數十人。燕王(明成祖)在南京即皇帝位,以天子禮葬惠宗,不加廟號,私謚孝愍。直到一六四四年,南明福王才追上廟號惠宗。其后,清乾隆帝又追贈謚號惠帝。

  明成祖奪得皇位,又有朝野名臣禮部右侍郎(侍中)狀元出身的黃觀、翰林院修撰黃巖、王叔英、浙江按察使王良等多人自殺拒降。明成祖依奸臣榜誅殺惠宗群臣。齊泰、黃子澄被捕處死,族誅全家。名士方孝孺在惠宗死后,穿孝服痛哭。成祖要他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擲筆痛罵。成祖說我能殺你九族。方說,你就要死了,怎么能殺我九族。成祖大怒,割去方的舌頭,以磔(剮)刑寸割處死,年四十六。方孝孺九族及其門生,號為十族,八百七十三人被處死。流放治罪者,尤眾。禮部尚書陳迪,當面指斥成祖,與其子六人都被處磔刑,宗戚一百八十人被流放。戶部左侍郎卓敬曾建策改封燕王,全族處死。左副都御史練子寧堅持不屈,被族誅,姻親處死一百五十余,流放數百人。大理寺少卿胡閏被召不屈,被剝皮處死,全族誅滅。被牽連而死者至數千人。戶科給事中陳繼之,曾指斥燕事,被責問不屈,磔死,誅夷三族。黃子澄曾藏匿于袁州知府楊任家,楊任被處磔刑,族誅九十三人。其他如刑部尚書暴昭、吏部左侍郎毛泰、戶部侍郎郭任、兵部侍郎盧植、監(jiān)察御史(左拾遺)戴德彝、高翔等多人均不屈處死,籍沒家產,妻女給配為奴。魏國公徐輝祖被捕下獄,堅持不屈,舉出明太祖允諾不殺徐達子孫的鐵券文書作答。明成祖無法,只好赦免。兵部尚書鐵鉉,在成祖進南京后,擁兵淮南,企圖興復。十月間被逮不屈,直立闕下。明成祖命劃開膝骨,割去耳鼻,以磔刑寸割處死,年僅三十七歲。繼明太祖誅殺群臣之后,明成祖又一次殘酷屠殺惠宗群臣,在血泊中登上了皇位。

  一四○二年七月朔日,明成祖祭告天地,在奉天殿正式登極,接受朝賀,詔告天下。改明年年號為永樂。明成祖初起兵時,以清君側、輔成王為號召,奪得皇位后則說是奉天靖難。隨從起兵的有功軍將丘福、朱能等晉封國公,加號奉天靖難功臣。群臣論功,以僧道衍為第一。一四○四年拜資善大夫太子少師,恢復俗姓姚,賜名廣孝。

  惠宗朝降燕諸將中,盛庸曾奉命鎮(zhèn)守淮安。一四○三年,致仕,被劾自殺。平安降燕,被派駐北平,為北平都指揮使,一四○九年,成祖北巡,被迫自殺。李景隆開門迎降有功,加太子太師,一四○四年被劾下獄。削去勛號,回鄉(xiāng)。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