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古諸部落的發(fā)展 一、孛兒只廳和答兒列廳部落 《元朝秘史》中保存著豐富的歷史傳說,說到一只受天命而生的蒼色的狼和一只慘白色的鹿,來到鄂嫩河源不兒罕山下,生子名巴塔赤罕。這個傳說顯然和契丹族關于男子乘白馬、女子駕青牛在木葉山下生子的傳說一樣,反映著以狼和鹿作為崇拜象征的兩個部落或氏族生育了蒙古各部落的共同的男祖先。它只是蒙古部落遷到不兒罕山時期的一段記憶。
古代蒙古人中,流傳著巴塔赤罕以來歷代祖先的譜系,作為他們所屬氏族的由來,以及兄弟氏族之間的血緣關系的證據(jù)。據(jù)說:巴塔赤罕傳九世至脫羅豁勒真,生二子:都蛙鎖豁兒和朵奔蔑兒干(蔑兒干,男子稱號,意為善射者)。朵奔蔑兒干擄掠豁里禿馬惕的女子阿闌豁阿(豁阿,女子稱號,意為美女)為妻,生二子。朵奔死后,阿闌豁阿又生三子:不忽合塔占、不合禿撤勒只和孝端察兒。不忽合塔吉的子孫組成為合答斤部,不合禿撒勒只的子孫組成為散只兀部,孛端察兒的子孫組成為孛兒只斤部。這三個部落逐漸發(fā)展為較強大的部落。
《元史·太祖紀》、《元朝秘史》和《集史》(第一卷,第二冊)所記載的傳說是:阿闌豁阿在朵奔死后,夢白光化為金神來到臥榻,生李端察兒。孛端察兒的子孫繁衍為日益眾多的氏族和部落。孛端察兒的嫡子合必赤,生蔑年土敦。蔑年生七子,繁衍為七個部落。蔑年的長子合赤曲魯克生于海都。海都的長子怕升豁兒的子孫組成為乞顏部,次于察刺孩的子孫組成為泰赤烏部。乞顏部和泰赤烏部又逐漸發(fā)展成為孛兒只斤諸部落中的兩個強大的部落。
保存在人們記憶中的這些關于各部落的起源和發(fā)展的過程,大致相當于遼朝統(tǒng)治時期。這些傳說和記憶也提供了關于蒙古氏族部落組織的一個大概的輪廓。(一)各部落來源于一個共同的男祖先巴塔赤罕或共同的女祖先阿闌豁阿。為數(shù)眾多、名稱不一的諸部落是由于氏族(斡學黑)繁衍而逐漸形成。舊氏族中可以分出新的氏族。氏族也可繁衍成為部落。(二)各個氏族、部落依據(jù)譜系的記憶,牢固地保持著他們之間的血緣關系,并且表明了成員的輩分。(三)源出于共同祖先的氏族、部落之間禁止通婚。妻子必須是其他部落的成員。(四)為了保持血緣的純潔,血緣有疑問的人在氏族中要遭到歧視甚至驅(qū)逐,他們的子孫另組成新的氏族。孝端察兒擄掠了兀良合部的一個孕婦為妻,生子名札只刺歹。他的子孫另組成為札答闌氏(意為外姓人)。(五)各部落之間主要依靠血緣關系的紐帶以保持相互間的聯(lián)系,但還沒有形成部落間的聯(lián)盟。
《元朝秘史》中記錄的這一時期的歷史傳說,還反映了以下的一些現(xiàn)象:(一)在古老的氏族組織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父權制的家庭和私有財產(chǎn)。朵奔的父母一家擁有兩匹駿馬,一名家僮。朵奔和妻子阿闌豁阿死后,他們所擁有的牲畜,被四個兒子分作四份(忽必)繼承,而排斥了第五子孛端察兒。(二)隨著私有財產(chǎn)的出現(xiàn),在氏族和部落成員中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貧富的分化,有了富人和窮人,并且出現(xiàn)了受別人役使的家僮。朵奔不僅家中有家僮,他自己還用一條鹿腿換來一個鄰部窮人的孩童,帶回家來役使。(三)出現(xiàn)了對外擄掠。孛端察兒兄弟五人在統(tǒng)格黎河邊遇到一個“無個頭腦管束,大小都一般”的更為原始的氏族,便把這個氏族擄掠來做為“使喚的人口”,并且擄奪了他門的馬群和食物。擄掠婦女更是常見的現(xiàn)象。(四)氏族、部落中還逐漸形成了部落顯貴“那顏”。他們在部落中享有聲威,并且擁有自己的財富,日益居于一般氏族部落成員之上。
蒙古孛兒只斤系氏族、部落的發(fā)展特征,一方面表明血緣關系的紐帶仍把氏族、部落的成員緊密地聯(lián)接在一起。另一方面也表明,隨著家庭私有制的確立,部落中形成了特權的顯貴,出現(xiàn)了被役使的家僮,并且涌入了擄掠而來的外族人。這就不能不使古老的氏族部落組織不斷地受到?jīng)_擊。
蒙古巴塔赤罕——孝兒只斤系諸部落西遷到三河源頭以后,仍有一些蒙古部落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一帶。他們世代保持著對他們共同的男祖先奴古思的記憶,并且傳說他曾在額爾古納山中采礦煉鐵。這些蒙古部落統(tǒng)被稱為答兒列斤。他們的子孫分別組成為兀良合、弘吉刺等部落。弘吉刺繁衍為眾多的氏族和部落。在捕魚兒海(貝爾湖)一帶的草原上游牧。他們和孛兒只斤系諸部落出自不同的祖先,因而可以互通婚煙。
二、蒙古周鄰諸部落 在廣闊的蒙古草原上,還居住著一些強大的游牧部落。
塔塔兒蒙古的東鄰是強大的塔塔兒。塔塔兒名稱最早見于唐開元二十年(七三二年)所立的突厥文《闕特勤碑》,碑中稱為“三十姓塔塔兒”。他們先后被突厥、回鶻所役屬?;佞X破滅,塔塔兒崛興,漢文史籍中常見有“達怛”、“達旦”、“達靼”、“韃靼”各種音譯。《遼史》中作“阻卜”,《金史》作“阻■”。遼、金之際,已是六個邵落組成的部落聯(lián)盟,占據(jù)看呼倫、貝爾兩湖一帶的廣大草原。塔塔兒力量的強大和聲名的顯赫,甚至使得其他一些部落也往往自稱為或者被人看作是塔塔兒人(韃靼)。蒙古在遼、金史籍中譯作“萌古”或“萌骨”。南宋人則把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泛稱作“韃靼”而又區(qū)分為黑韃靼、白韃靼、生韃靼三種,蒙古被稱為黑韃靼。但在蒙古興起的過程中,塔塔兒恰恰是她的最強大的勁敵。
克烈蒙古西面的克烈部,也是由六個部落組成的強大聯(lián)盟。他們游牧在土拉河和斡耳寒(鄂爾渾)河流域??肆液兔晒咆脙褐唤锊康哪恋鼐o相聯(lián)接,是關系密切的近鄰。
乃蠻克烈部牧地以西,直到阿爾泰山的廣闊地帶,是乃蠻部的牧地。乃蠻已經(jīng)建立起更為發(fā)展的部落聯(lián)盟,并任用畏兀兒族官員來維護乃蠻貴族的統(tǒng)治。乃蠻已使用回鶻(畏兀兒)文字記事。他們同克烈部都信奉西方傳來的景教,是文化最為發(fā)達的游牧部落。
蔑兒乞蒙古牧地以北,從鄂爾渾河到薛靈哥(色楞格)河流域,居住著蔑兒乞人,是四個部落的聯(lián)合體。遼、金之際,正在迅速地發(fā)展壯大。
庫蘇古爾湖以西和以北居住著斡亦刺人,他們同蔑兒乞人一樣,是介于草原游牧民和森林狩獵民之間的部民。十二世紀時,在蒙古草原爭雄的各部中是重要的部落。
汪古部住居在陰山以北,他們自稱是沙陀突厥人的后裔。金朝利用他們守護邊壕。
處在蒙古的東、西和北部的這些強大的部落或部落聯(lián)盟,社會發(fā)展的水準和實際力量大都超過了蒙古。更南則是強大的金朝。只有北部昂哥刺(安加拉)河和謙河(葉尼塞河)流域的乞兒吉思(黠戛斯)已經(jīng)衰落下去。貝加爾湖周圍森林地帶的不里牙惕、伯岳吾、豁里、禿馬惕和巴兒忽等部落還處在較蒙古更為原始的狀態(tài)。
十二世紀初金朝建國時,分散的蒙古諸部落就在這樣一個歷史環(huán)境里,在強大的鄰人包圍中向前發(fā)展。
三、蒙古與塔塔兒的斗爭 依據(jù)拉施德記錄的蒙古傳說,孛兒只斤部的海都曾經(jīng)擊潰了克魯倫河流域的扎刺兒部。海都孫屯必乃時,蒙古孛兒只斤諸部落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松散的部落聯(lián)合。乞顏部長合不勒(屯必乃子)被推選為諸部落的共同領袖,開始采用汗的稱號,傳說合不勒汗曾經(jīng)朝見過金朝的皇帝,并殺死追捕他的金朝使臣。這大約是金朝初年的事。
這時,松散的部落聯(lián)合的汗,是由部落成員大會(忽里勒臺)推舉產(chǎn)生。汗并不限定選自某一部落或家庭,但汗有權提出繼任的候選者。合不勒以后的汗是泰赤烏部的俺巴孩。還在合不勒時,蒙古與塔塔兒長期爭戰(zhàn),合不勒曾經(jīng)殺死塔塔兒的一名巫師,塔塔兒起兵復仇,進攻蒙占。當俺巴孩汗去呼倫貝爾地帶送女兒出嫁的途中,塔塔兒捕捉了俺已孩并把他押送金朝處死。蒙占與塔塔兒間為血族復仇而開展的斗爭更加尖銳了。
俺巴孩被捕時,遣發(fā)他的隨從回來,指定由他的兒子合答安或者合不勒子忽圖刺為汗。忽圖刺被選為汗,率眾誓師,決意向塔塔兒和金朝復仇。忽圖刺汗和合答安等率領蒙占部眾頑強地同塔塔兒先后進行了十三次戰(zhàn)斗。金鑰和南宋的文獻里從一一三五年到一一四七年的十二年間,也不斷載有“萌占斯擾邊”,與金朔作戰(zhàn)的紀事。一一三八年,蒙古兵曾在金上京以北打敗金兵。金熙宗派出完顏希尹,完顏宗磐等重臣率領大兵阻擋了蒙古兵的南下(《完顏希尹神道碑》)。蒙古兵在擄掠了一些村寨后便退轉了回來。
在當時的蒙古社會里,勇于為部落復仇,勇于作戰(zhàn)的人是受到敬重的。忽圖刺以他的英勇行動博得了廣泛的稱譽,草原上流傳著對他的贊頌:“他的洪亮的聲音,好象空谷的雷鳴,強勁的雙手,好象厚重的熊爪;把人來折成兩截,就好象折筋一般”(拉施德《集史》第一卷第二冊)。一一六二年,忽圖刺兄把兒壇之子也速該,隨從忽圖刺去和塔塔兒作戰(zhàn),俘虜了一個叫做帖木真的塔塔兒人。為了紀念這次戰(zhàn)斗的勝利,也速該為他剛出生的兒子取名叫帖木真(或譯鐵木真)。他就是后來刨建了蒙古國家的成吉思汗。
四、蒙古社會的發(fā)展 十至十三世紀,蒙古草原諸部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是不平衡的。一些長期以來與遼、金及畏兀兒毗鄰的部落,在先進文化的影響下,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較高。蒙古諸部落從狩獵民轉化為草原游牧民的時間較短,他們在畜牧業(yè)方面生產(chǎn)水平還比較低,狩獵經(jīng)濟的作用還很明顯。
遼朝對蒙古地區(qū)的直接統(tǒng)治,對草原諸部社會的發(fā)展無疑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海拉爾地區(qū)、克魯倫河流域等地都是遼移民和屯軍戍守的地方,遼在這室興修了城市,發(fā)展了農(nóng)業(yè)。草原諸部與遼朝保持著密切的臣屬關系。通過市易,諸部以牛羊馬駝和毳罽等物與遼進行交換,絡繹不絕。蒙古部(萌古部)開始與遼發(fā)生了朝貢關系。金朝與草原諸部繼續(xù)保持密切的貢賜交換。由于金朝對契丹人的鎮(zhèn)壓與歧視,不少契丹人逃亡到了草地。金朝廢行鐵錢,大量鐵錢北流入草原諸部,鐵制生產(chǎn)工具和武器的使用逐漸普遍。這些都對諸部落的社會發(fā)展起了促進作用。
畜牧是蒙古人取得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牲畜包括羊、牛和馬。牛、羊的肉與牛、馬的奶和奶制品是主要的食物,皮可制衣服,毛可制成氈毯與繩線,是制作氈帳的主要材料。馬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而特別受到珍視,非大宴會不殺馬。牛也用來拉車。大車用前后兩組各十一頭牛并排拉動。貴族的大車上可以載運不需拆卸的帳幕。每一個氏族都有大致固定的地域,牧民們每午冬夏,沿著習慣形成的路線在牧地間遷移。由于畜牧業(yè)的水平還比較低,而且極不穩(wěn)定,因此狩獵仍然在經(jīng)濟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冬獵是以部族為單位聯(lián)合舉行的。奶制品和皮毛加工都還是家庭手工業(yè)。但已出現(xiàn)了專業(yè)的鐵匠、木匠和弓匠。由于自然經(jīng)濟占統(tǒng)治地位,在部族內(nèi)部幾乎不存在商業(yè)交換,與鄰境的交換經(jīng)由西域商人進行。部落首領也通過入貢的方式保持同中原王朝的交換關系。分工與交換的發(fā)展使社會財富逐漸集中到一些有權勢的貴族手里。對財貨、奴隸的貪欲大大地刺激了部落間的掠奪戰(zhàn)爭。
蒙古父權制的氏族部落組織,在內(nèi)部不斷分化和與鄰族的斗爭中,逐漸地有了發(fā)展。在成吉思汗出生前后,蒙古的氏族部落組織中,呈現(xiàn)如下的一些新現(xiàn)象:那顏蒙古氏族的貴族那顏,日益成為高居于氏族成員之上的顯貴。他們擁有顯示尊貴的稱號,如巴阿禿兒(勇士)、薛禪(賢智)、伯顏(富翁)、太子等,以表明他們的特殊的社會地位。他們不僅擁有自己私有的牲畜和財產(chǎn),而且還置蓄私家的奴隸——“梯己奴隸”(奄出·孝斡勒),成為奴隸的主人(圖思)。
那可兒貴族那顏的身邊,出現(xiàn)了被稱作那可兒的集團。那可兒是那顏的仆從,又是那顏的護衛(wèi)和助手。他們來自和那顏不同的氏族,為那顏服役,但他們效忠于主人那顏,得到倚信,本人又可以在對外擄掠時獲得財富和奴隸。他們可以上升為貴族,又可以下降為奴隸。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和春秋時代的“士”,有某些相似之處。但這只是國家產(chǎn)生以前的原始意義的“士”。《元朝秘史》把“那可兒”譯為“伴當”。因為宋元以來漢語白話中,“伴當”的含義是主人的仆從或商人的“伙計”。蒙古社會已經(jīng)發(fā)展到這樣的程度,部落那顏必須擁有自己的親信那可兒,才可能勝利展開對外擄掠,發(fā)展自己的勢力。
門檻肉奴隸(李莎澤·李斡勒)門檻內(nèi)奴隸是那顏貴族私人的家內(nèi)奴隸。他們主要是僮奴,為貴族從事家內(nèi)服役。門檻內(nèi)奴隸或是通過投獻,或是俘虜,但都是來自被征服的部落和氏族。他們處于奴隸的地位,但可以上升為那可兒。
亦兒堅(民族成員)氏族成員亦兒堅是蒙古社會中的自由民。隨著那顏貴族的形成,亦兒堅也在發(fā)生貧富分化。但他們作為氏族的成員,仍擁有“平等”的權利,參與氏族部落的選舉。他們是所屬部落的部民(兀魯思)。
隨著氏族制度的進一步崩潰,在部落中開始分裂為顯貴家族和普通平民兩類。平民(哈刺抽)無權充當部落首領,無權討論部落和部落聯(lián)盟中各種事務。
安答(結盟兄弟)不同氏族部落的成員,為了相互支援,可以采取結盟的形式,互相成為安答(結盟兄弟)。如也速該與克烈部的脫斡鄰,帖木真與札答闌部的札木合,都曾結拜為安答。他們所統(tǒng)屬的部落成員,也因此可以互稱為安答部民(“安答因兀魯思”,《元朝秘史》旁譯為“契合的百姓”)。這種結盟當然是暫時的,極不鞏固的。它只是由于一時相互援助的需要而形成,也可以由于相互間的利益沖突而宣告破裂。
顯貴家族和奴隸的出現(xiàn),日益沖擊著古老的氏族、部落組織。擄掠財產(chǎn)、婦女和奴隸,成為草原上常見的現(xiàn)象。各氏族、部落的貴族,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而相互聯(lián)合,又為了擄掠而相互攻戰(zhàn)。在成吉思汗誕生的前夜,蒙古草原上充滿了部落問的殺伐。人們記述當時的景況說:“星空旋轉著,眾部落都反了。不得安臥,你爭我奪,搶劫財貨。草地翻轉了,所有的部落郊反了。不得下榻,你攻我打。沒有思念的時候,只有彼此沖撞。沒有躲藏的地方,盡是相互攻伐。沒有彼此愛慕,盡是相互廝殺”(據(jù)《元朝秘史》蒙語重譯,明人總譯無此段)?!对厥贰分斜4娴倪@些樸素詩篇,正是氏族部落制度滅亡前的征兆。
古代蒙古人中,流傳著巴塔赤罕以來歷代祖先的譜系,作為他們所屬氏族的由來,以及兄弟氏族之間的血緣關系的證據(jù)。據(jù)說:巴塔赤罕傳九世至脫羅豁勒真,生二子:都蛙鎖豁兒和朵奔蔑兒干(蔑兒干,男子稱號,意為善射者)。朵奔蔑兒干擄掠豁里禿馬惕的女子阿闌豁阿(豁阿,女子稱號,意為美女)為妻,生二子。朵奔死后,阿闌豁阿又生三子:不忽合塔占、不合禿撤勒只和孝端察兒。不忽合塔吉的子孫組成為合答斤部,不合禿撒勒只的子孫組成為散只兀部,孛端察兒的子孫組成為孛兒只斤部。這三個部落逐漸發(fā)展為較強大的部落。
《元史·太祖紀》、《元朝秘史》和《集史》(第一卷,第二冊)所記載的傳說是:阿闌豁阿在朵奔死后,夢白光化為金神來到臥榻,生李端察兒。孛端察兒的子孫繁衍為日益眾多的氏族和部落。孛端察兒的嫡子合必赤,生蔑年土敦。蔑年生七子,繁衍為七個部落。蔑年的長子合赤曲魯克生于海都。海都的長子怕升豁兒的子孫組成為乞顏部,次于察刺孩的子孫組成為泰赤烏部。乞顏部和泰赤烏部又逐漸發(fā)展成為孛兒只斤諸部落中的兩個強大的部落。
保存在人們記憶中的這些關于各部落的起源和發(fā)展的過程,大致相當于遼朝統(tǒng)治時期。這些傳說和記憶也提供了關于蒙古氏族部落組織的一個大概的輪廓。(一)各部落來源于一個共同的男祖先巴塔赤罕或共同的女祖先阿闌豁阿。為數(shù)眾多、名稱不一的諸部落是由于氏族(斡學黑)繁衍而逐漸形成。舊氏族中可以分出新的氏族。氏族也可繁衍成為部落。(二)各個氏族、部落依據(jù)譜系的記憶,牢固地保持著他們之間的血緣關系,并且表明了成員的輩分。(三)源出于共同祖先的氏族、部落之間禁止通婚。妻子必須是其他部落的成員。(四)為了保持血緣的純潔,血緣有疑問的人在氏族中要遭到歧視甚至驅(qū)逐,他們的子孫另組成新的氏族。孝端察兒擄掠了兀良合部的一個孕婦為妻,生子名札只刺歹。他的子孫另組成為札答闌氏(意為外姓人)。(五)各部落之間主要依靠血緣關系的紐帶以保持相互間的聯(lián)系,但還沒有形成部落間的聯(lián)盟。
《元朝秘史》中記錄的這一時期的歷史傳說,還反映了以下的一些現(xiàn)象:(一)在古老的氏族組織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父權制的家庭和私有財產(chǎn)。朵奔的父母一家擁有兩匹駿馬,一名家僮。朵奔和妻子阿闌豁阿死后,他們所擁有的牲畜,被四個兒子分作四份(忽必)繼承,而排斥了第五子孛端察兒。(二)隨著私有財產(chǎn)的出現(xiàn),在氏族和部落成員中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貧富的分化,有了富人和窮人,并且出現(xiàn)了受別人役使的家僮。朵奔不僅家中有家僮,他自己還用一條鹿腿換來一個鄰部窮人的孩童,帶回家來役使。(三)出現(xiàn)了對外擄掠。孛端察兒兄弟五人在統(tǒng)格黎河邊遇到一個“無個頭腦管束,大小都一般”的更為原始的氏族,便把這個氏族擄掠來做為“使喚的人口”,并且擄奪了他門的馬群和食物。擄掠婦女更是常見的現(xiàn)象。(四)氏族、部落中還逐漸形成了部落顯貴“那顏”。他們在部落中享有聲威,并且擁有自己的財富,日益居于一般氏族部落成員之上。
蒙古孛兒只斤系氏族、部落的發(fā)展特征,一方面表明血緣關系的紐帶仍把氏族、部落的成員緊密地聯(lián)接在一起。另一方面也表明,隨著家庭私有制的確立,部落中形成了特權的顯貴,出現(xiàn)了被役使的家僮,并且涌入了擄掠而來的外族人。這就不能不使古老的氏族部落組織不斷地受到?jīng)_擊。
蒙古巴塔赤罕——孝兒只斤系諸部落西遷到三河源頭以后,仍有一些蒙古部落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一帶。他們世代保持著對他們共同的男祖先奴古思的記憶,并且傳說他曾在額爾古納山中采礦煉鐵。這些蒙古部落統(tǒng)被稱為答兒列斤。他們的子孫分別組成為兀良合、弘吉刺等部落。弘吉刺繁衍為眾多的氏族和部落。在捕魚兒海(貝爾湖)一帶的草原上游牧。他們和孛兒只斤系諸部落出自不同的祖先,因而可以互通婚煙。
二、蒙古周鄰諸部落 在廣闊的蒙古草原上,還居住著一些強大的游牧部落。
塔塔兒蒙古的東鄰是強大的塔塔兒。塔塔兒名稱最早見于唐開元二十年(七三二年)所立的突厥文《闕特勤碑》,碑中稱為“三十姓塔塔兒”。他們先后被突厥、回鶻所役屬?;佞X破滅,塔塔兒崛興,漢文史籍中常見有“達怛”、“達旦”、“達靼”、“韃靼”各種音譯。《遼史》中作“阻卜”,《金史》作“阻■”。遼、金之際,已是六個邵落組成的部落聯(lián)盟,占據(jù)看呼倫、貝爾兩湖一帶的廣大草原。塔塔兒力量的強大和聲名的顯赫,甚至使得其他一些部落也往往自稱為或者被人看作是塔塔兒人(韃靼)。蒙古在遼、金史籍中譯作“萌古”或“萌骨”。南宋人則把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泛稱作“韃靼”而又區(qū)分為黑韃靼、白韃靼、生韃靼三種,蒙古被稱為黑韃靼。但在蒙古興起的過程中,塔塔兒恰恰是她的最強大的勁敵。
克烈蒙古西面的克烈部,也是由六個部落組成的強大聯(lián)盟。他們游牧在土拉河和斡耳寒(鄂爾渾)河流域??肆液兔晒咆脙褐唤锊康哪恋鼐o相聯(lián)接,是關系密切的近鄰。
乃蠻克烈部牧地以西,直到阿爾泰山的廣闊地帶,是乃蠻部的牧地。乃蠻已經(jīng)建立起更為發(fā)展的部落聯(lián)盟,并任用畏兀兒族官員來維護乃蠻貴族的統(tǒng)治。乃蠻已使用回鶻(畏兀兒)文字記事。他們同克烈部都信奉西方傳來的景教,是文化最為發(fā)達的游牧部落。
蔑兒乞蒙古牧地以北,從鄂爾渾河到薛靈哥(色楞格)河流域,居住著蔑兒乞人,是四個部落的聯(lián)合體。遼、金之際,正在迅速地發(fā)展壯大。
庫蘇古爾湖以西和以北居住著斡亦刺人,他們同蔑兒乞人一樣,是介于草原游牧民和森林狩獵民之間的部民。十二世紀時,在蒙古草原爭雄的各部中是重要的部落。
汪古部住居在陰山以北,他們自稱是沙陀突厥人的后裔。金朝利用他們守護邊壕。
處在蒙古的東、西和北部的這些強大的部落或部落聯(lián)盟,社會發(fā)展的水準和實際力量大都超過了蒙古。更南則是強大的金朝。只有北部昂哥刺(安加拉)河和謙河(葉尼塞河)流域的乞兒吉思(黠戛斯)已經(jīng)衰落下去。貝加爾湖周圍森林地帶的不里牙惕、伯岳吾、豁里、禿馬惕和巴兒忽等部落還處在較蒙古更為原始的狀態(tài)。
十二世紀初金朝建國時,分散的蒙古諸部落就在這樣一個歷史環(huán)境里,在強大的鄰人包圍中向前發(fā)展。
三、蒙古與塔塔兒的斗爭 依據(jù)拉施德記錄的蒙古傳說,孛兒只斤部的海都曾經(jīng)擊潰了克魯倫河流域的扎刺兒部。海都孫屯必乃時,蒙古孛兒只斤諸部落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松散的部落聯(lián)合。乞顏部長合不勒(屯必乃子)被推選為諸部落的共同領袖,開始采用汗的稱號,傳說合不勒汗曾經(jīng)朝見過金朝的皇帝,并殺死追捕他的金朝使臣。這大約是金朝初年的事。
這時,松散的部落聯(lián)合的汗,是由部落成員大會(忽里勒臺)推舉產(chǎn)生。汗并不限定選自某一部落或家庭,但汗有權提出繼任的候選者。合不勒以后的汗是泰赤烏部的俺巴孩。還在合不勒時,蒙古與塔塔兒長期爭戰(zhàn),合不勒曾經(jīng)殺死塔塔兒的一名巫師,塔塔兒起兵復仇,進攻蒙占。當俺巴孩汗去呼倫貝爾地帶送女兒出嫁的途中,塔塔兒捕捉了俺已孩并把他押送金朝處死。蒙占與塔塔兒間為血族復仇而開展的斗爭更加尖銳了。
俺巴孩被捕時,遣發(fā)他的隨從回來,指定由他的兒子合答安或者合不勒子忽圖刺為汗。忽圖刺被選為汗,率眾誓師,決意向塔塔兒和金朝復仇。忽圖刺汗和合答安等率領蒙占部眾頑強地同塔塔兒先后進行了十三次戰(zhàn)斗。金鑰和南宋的文獻里從一一三五年到一一四七年的十二年間,也不斷載有“萌占斯擾邊”,與金朔作戰(zhàn)的紀事。一一三八年,蒙古兵曾在金上京以北打敗金兵。金熙宗派出完顏希尹,完顏宗磐等重臣率領大兵阻擋了蒙古兵的南下(《完顏希尹神道碑》)。蒙古兵在擄掠了一些村寨后便退轉了回來。
在當時的蒙古社會里,勇于為部落復仇,勇于作戰(zhàn)的人是受到敬重的。忽圖刺以他的英勇行動博得了廣泛的稱譽,草原上流傳著對他的贊頌:“他的洪亮的聲音,好象空谷的雷鳴,強勁的雙手,好象厚重的熊爪;把人來折成兩截,就好象折筋一般”(拉施德《集史》第一卷第二冊)。一一六二年,忽圖刺兄把兒壇之子也速該,隨從忽圖刺去和塔塔兒作戰(zhàn),俘虜了一個叫做帖木真的塔塔兒人。為了紀念這次戰(zhàn)斗的勝利,也速該為他剛出生的兒子取名叫帖木真(或譯鐵木真)。他就是后來刨建了蒙古國家的成吉思汗。
四、蒙古社會的發(fā)展 十至十三世紀,蒙古草原諸部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是不平衡的。一些長期以來與遼、金及畏兀兒毗鄰的部落,在先進文化的影響下,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較高。蒙古諸部落從狩獵民轉化為草原游牧民的時間較短,他們在畜牧業(yè)方面生產(chǎn)水平還比較低,狩獵經(jīng)濟的作用還很明顯。
遼朝對蒙古地區(qū)的直接統(tǒng)治,對草原諸部社會的發(fā)展無疑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海拉爾地區(qū)、克魯倫河流域等地都是遼移民和屯軍戍守的地方,遼在這室興修了城市,發(fā)展了農(nóng)業(yè)。草原諸部與遼朝保持著密切的臣屬關系。通過市易,諸部以牛羊馬駝和毳罽等物與遼進行交換,絡繹不絕。蒙古部(萌古部)開始與遼發(fā)生了朝貢關系。金朝與草原諸部繼續(xù)保持密切的貢賜交換。由于金朝對契丹人的鎮(zhèn)壓與歧視,不少契丹人逃亡到了草地。金朝廢行鐵錢,大量鐵錢北流入草原諸部,鐵制生產(chǎn)工具和武器的使用逐漸普遍。這些都對諸部落的社會發(fā)展起了促進作用。
畜牧是蒙古人取得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牲畜包括羊、牛和馬。牛、羊的肉與牛、馬的奶和奶制品是主要的食物,皮可制衣服,毛可制成氈毯與繩線,是制作氈帳的主要材料。馬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而特別受到珍視,非大宴會不殺馬。牛也用來拉車。大車用前后兩組各十一頭牛并排拉動。貴族的大車上可以載運不需拆卸的帳幕。每一個氏族都有大致固定的地域,牧民們每午冬夏,沿著習慣形成的路線在牧地間遷移。由于畜牧業(yè)的水平還比較低,而且極不穩(wěn)定,因此狩獵仍然在經(jīng)濟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冬獵是以部族為單位聯(lián)合舉行的。奶制品和皮毛加工都還是家庭手工業(yè)。但已出現(xiàn)了專業(yè)的鐵匠、木匠和弓匠。由于自然經(jīng)濟占統(tǒng)治地位,在部族內(nèi)部幾乎不存在商業(yè)交換,與鄰境的交換經(jīng)由西域商人進行。部落首領也通過入貢的方式保持同中原王朝的交換關系。分工與交換的發(fā)展使社會財富逐漸集中到一些有權勢的貴族手里。對財貨、奴隸的貪欲大大地刺激了部落間的掠奪戰(zhàn)爭。
蒙古父權制的氏族部落組織,在內(nèi)部不斷分化和與鄰族的斗爭中,逐漸地有了發(fā)展。在成吉思汗出生前后,蒙古的氏族部落組織中,呈現(xiàn)如下的一些新現(xiàn)象:那顏蒙古氏族的貴族那顏,日益成為高居于氏族成員之上的顯貴。他們擁有顯示尊貴的稱號,如巴阿禿兒(勇士)、薛禪(賢智)、伯顏(富翁)、太子等,以表明他們的特殊的社會地位。他們不僅擁有自己私有的牲畜和財產(chǎn),而且還置蓄私家的奴隸——“梯己奴隸”(奄出·孝斡勒),成為奴隸的主人(圖思)。
那可兒貴族那顏的身邊,出現(xiàn)了被稱作那可兒的集團。那可兒是那顏的仆從,又是那顏的護衛(wèi)和助手。他們來自和那顏不同的氏族,為那顏服役,但他們效忠于主人那顏,得到倚信,本人又可以在對外擄掠時獲得財富和奴隸。他們可以上升為貴族,又可以下降為奴隸。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和春秋時代的“士”,有某些相似之處。但這只是國家產(chǎn)生以前的原始意義的“士”。《元朝秘史》把“那可兒”譯為“伴當”。因為宋元以來漢語白話中,“伴當”的含義是主人的仆從或商人的“伙計”。蒙古社會已經(jīng)發(fā)展到這樣的程度,部落那顏必須擁有自己的親信那可兒,才可能勝利展開對外擄掠,發(fā)展自己的勢力。
門檻肉奴隸(李莎澤·李斡勒)門檻內(nèi)奴隸是那顏貴族私人的家內(nèi)奴隸。他們主要是僮奴,為貴族從事家內(nèi)服役。門檻內(nèi)奴隸或是通過投獻,或是俘虜,但都是來自被征服的部落和氏族。他們處于奴隸的地位,但可以上升為那可兒。
亦兒堅(民族成員)氏族成員亦兒堅是蒙古社會中的自由民。隨著那顏貴族的形成,亦兒堅也在發(fā)生貧富分化。但他們作為氏族的成員,仍擁有“平等”的權利,參與氏族部落的選舉。他們是所屬部落的部民(兀魯思)。
隨著氏族制度的進一步崩潰,在部落中開始分裂為顯貴家族和普通平民兩類。平民(哈刺抽)無權充當部落首領,無權討論部落和部落聯(lián)盟中各種事務。
安答(結盟兄弟)不同氏族部落的成員,為了相互支援,可以采取結盟的形式,互相成為安答(結盟兄弟)。如也速該與克烈部的脫斡鄰,帖木真與札答闌部的札木合,都曾結拜為安答。他們所統(tǒng)屬的部落成員,也因此可以互稱為安答部民(“安答因兀魯思”,《元朝秘史》旁譯為“契合的百姓”)。這種結盟當然是暫時的,極不鞏固的。它只是由于一時相互援助的需要而形成,也可以由于相互間的利益沖突而宣告破裂。
顯貴家族和奴隸的出現(xiàn),日益沖擊著古老的氏族、部落組織。擄掠財產(chǎn)、婦女和奴隸,成為草原上常見的現(xiàn)象。各氏族、部落的貴族,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而相互聯(lián)合,又為了擄掠而相互攻戰(zhàn)。在成吉思汗誕生的前夜,蒙古草原上充滿了部落問的殺伐。人們記述當時的景況說:“星空旋轉著,眾部落都反了。不得安臥,你爭我奪,搶劫財貨。草地翻轉了,所有的部落郊反了。不得下榻,你攻我打。沒有思念的時候,只有彼此沖撞。沒有躲藏的地方,盡是相互攻伐。沒有彼此愛慕,盡是相互廝殺”(據(jù)《元朝秘史》蒙語重譯,明人總譯無此段)?!对厥贰分斜4娴倪@些樸素詩篇,正是氏族部落制度滅亡前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