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回紇國 ——六四七年——八四六年 第一節(jié) 回紇國的興亡 回紇和吐蕃在唐時建國,對中國歷史都是有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單從漢族歷史看來,吐蕃興起,只是唐朝感到西方出現(xiàn)一個強國。從中國歷史看來,卻是廣大西部地區(qū)的居民,從此參加了歷史活動?;丶v的重大意義在于,自遷入西域后,逐漸成為西域的主要居民,而原來居住地漠北,逐漸為蒙兀所占有。從此,大漠南北和天山南北都固定了居民,改變過去游牧族流動的常例,此后許多歷史事件是在這個情況下表現(xiàn)出來的。
下面敘述,分建國以前、建國以后和西遷三部分。
一 建國以前(六四七年以前)
早在公元前三世紀時,北海(貝加爾湖)以南,獨洛河(土刺河)以北一帶地方,有稱為丁靈(丁零、丁令)的一個部落聯(lián)合體(比部落聯(lián)盟更為低級的一種聯(lián)合)。丁靈俗多乘高輪車,元魏時也稱為高車部。高車部有狄歷、敕勒、鐵勒等名稱,與丁靈都是同一名詞的音譯。參加這個聯(lián)合體的部落有袁紇、薛延陀、契苾(音必bì)、都播、骨利干、多覽葛、仆固、拔野古、同羅、渾、思結、斛薛、奚結、阿跌,白霫(音習xí)凡十五部。袁紇又有烏護、烏紇、韋紇等名稱,唐時稱為回紇。
回紇人壯健,善騎射,沒有酋長(沒有世襲的酋長),逐水草轉徙?;丶v是原始的游牧部落,同在一個聯(lián)合體內(nèi)的其他十四種,大概也相差不遠。西漢初年,匈奴冒頓單于征服丁靈,征收貢賦。公元前七二年(漢宣帝本始二年),丁零、烏桓、烏孫乘匈奴衰弱,合兵迸攻匈奴,殺數(shù)萬人,掠得大量牲畜。此后,丁零為擺脫匈奴的奴役,經(jīng)常起兵襲擊匈奴。公元前五八年以后,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內(nèi)戰(zhàn)劇烈,丁零、鮮卑繼續(xù)攻擊,北匈奴愈益衰弱。公元九一年,東漢車騎將軍竇憲擊破北匈奴,大部分北匈奴人向西遷徒。丁零經(jīng)多年戰(zhàn)斗,勢力漸盛,但鮮卑比丁零富強,北匈奴殘部十余萬落(戶)都自號鮮卑,北匈奴土地很自然地為鮮卑所占有。東漢桓帝時,鮮卑大酋長檀石槐兵馬強盛,丁零被迫向西發(fā)展,公元二世紀末三世紀初(漢魏間),在額爾齊斯河與巴勒喀什湖之間出現(xiàn)了西丁零部落。
三世紀中葉,鮮卑部落聯(lián)盟解體,鮮卑族的一支拓跋部,在云中(呼和浩特以南)及陰山(大青山)一帶地方游牧。自四世紀末年起,拓跋部以平城為中心,建立起魏國,專力迸取黃河流域,漠北兩個大部落——柔然和鐵勒逐漸成為威脅魏國北邊的力量。鐵勒部人口繁衍,原有諸部外又成立副伏羅等十二個新部落。鐵勒主要和柔然為敵,有時也攻掠魏國。魏道武帝(拓跋燾)和魏太武帝(拓跋燾)曾數(shù)次出兵攻擊鐵勒部。四二九年,魏太武帝大破柔然部,得柔然降人三十余萬落;又襲破鐵勒部,得降人數(shù)十萬落。一落就是一戶,柔然和鐵勒不可能有這樣多的降戶,當是魏國夸大戰(zhàn)功,以人數(shù)為落數(shù),或任意造虛數(shù),但兩部戰(zhàn)敗后有大批人被俘,卻是事實。魏使被俘人居邊塞,在武周(山西左云縣南)塞外的稱為西部鐵勒,以東的稱為東部鐵勒,依漠南而居的稱為北部鐵勒。
在漠北的東鐵勒部仍被柔然奴役著。四八七年,柔然豆侖可汗出兵攻魏,鐵勒副伏羅部酋長阿伏至羅及族弟窮奇率鐵勒人十余萬落向西遷移到西鐵勒部(西丁零部落)居地,在前部(交河)西北,自立為王。西鐵勒人稱阿伏至羅為“候婁匐勒”(匐音必bì大可汗),窮奇為“候倍”(儲主)。阿伏至羅統(tǒng)治北部,窮奇統(tǒng)治南部。豆侖可汗率軍追擊,屢被阿伏至羅擊敗。后來窮奇被嚈噠(音壓達yādá)人殺死,西鐵勒人因阿伏至羅殘暴無道,群起殺阿伏至羅。此后,西鐵勒有世襲的君長,雖然酋長爭奪政權,互相殘殺,同時,又和柔然不斷發(fā)生戰(zhàn)爭,民眾遭亂,很不安寧,但在原始社會里,開始出現(xiàn)世襲的君長,終究是個進步。
漠北東鐵勒部也發(fā)生一個新現(xiàn)象。四九八年,魏孝文帝準備大舉進攻南朝齊國,遣使到鐵勒發(fā)兵。鐵勒不愿南行,奉袁紇部樹者為主,起兵反抗。魏兵往擊,戰(zhàn)敗逃回。魏帝派出更大的軍隊,并下詔要親征。這次反抗,因魏取消發(fā)鐵勒兵,鐵勒表示歸附,雙方讓步,很快就結束。值得重視的卻在袁紇部樹者被推為鐵勒部首領,足見袁紇己是較強的一部。四九九年以后,魏國衰亂,無力控制漠北,鐵勒得到發(fā)展的機會,可是,強敵突厥又起來征服鐵勒部。
突厥原是住在金山南的游牧部落,為柔然所役屬。五四六年,酋長伊利可汗(土門可汗)襲破鐵勤部,得降眾五萬余落,突厥從此強盛起來。至木桿可汗時(北周時),建立起東自遼海以西,西至西海(咸海),南自沙漠,北至北海,東西萬余里,南北五六千里的大突厥汗國(軍事行政聯(lián)合體),東西兩鐵勒部都處在突厥汗國的統(tǒng)治下。五九九年(隋文帝開皇十九年),東突厥汗國內(nèi)亂,西突厥達頭可汗占領漠北,征服東鐵勒部。六○○年,隋出兵擊突厥。六○三年,東鐵勒諸部乘機反達頭可汗。達頭部眾大潰敗,逃往吐谷渾。六○五年,西突厥處羅可汗恃強虐待鐵勒部,鐵勒起兵大敗處羅可汗。鐵勒諸部共推契芯哥楞為易勿真莫賀可汗,建牙于貪汗山(天山東高峰北);推薛延陀乙失缽為也咥(音戲xì)小可汗,建牙于燕末山(當在金山西南,或即金山支脈)北。契芯哥楞得眾心,伊吾、高昌、焉耆都來歸附。到西突厥射匱可汗(六一一年——六一八年)時,突厥勢力又盛,契苾及薛延陀二部取消可汗名號,東鐵勒在郁督軍山(即烏德鞬山,蒙古杭愛山東支)的回紇等六部(回紇、仆骨、渾、拔野古、同羅、思結)歸降東突厥始畢可汗,在金山的乙失缽所部歸降西突厥葉護可汗,東西兩鐵勒部又處在東西兩突厥汗國的統(tǒng)治下。《隋書》說,“自突厥有國,東西征討,皆資其(鐵勒)用,以制北荒……大業(yè)元年(六○五年),突厥處羅可汗擊鐵勒諸部,厚稅斂其物”。突厥從開始強盛時起,一向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鐵勒的幫助,也就是突厥不顧鐵勒的死活,盡量奴役并剝削鐵勒的人力和財物來加強自己的力量,鐵勒與突厥為仇是完全合理的。
處羅可汗為鎮(zhèn)壓鐵勒,誘集各部酋長數(shù)百人,一起坑死。回紇與仆骨、同羅、拔野古等部脫離突厥,酋長都自號為俟斤,不再要突厥的承認。
隋末,回紇部眾推時健俟斤為君長。時健死,子菩薩被推為繼位人。酋長世襲制開始出現(xiàn),是回紇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從此,回紇逐漸強盛起來。菩薩智勇善戰(zhàn),得部眾愛戴。當時東突厥頡利可汗統(tǒng)治漠北地方,使侄欲谷設總管回紇諸部。薛延陀酋長夷男(乙失缽的孫子)率眾七萬余戶東歸,適遇突厥內(nèi)亂,薛延陀聯(lián)合回紇、拔野古等部攻襲突厥北邊。欲谷設率大軍來攻,被菩薩擊敗。鐵勒諸部共推夷男為首領。唐太宗為討伐突厥,特封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真珠可汗封菩薩為活(胡祿)頡利發(fā)。六三○年,東突厥汗國亡,薛延陀、回紇兩部稱雄漠北。菩薩死,胡祿·俟利發(fā)吐迷度繼立。薛延陀多彌可汗暴虐,諸部離心。六四六年(唐太宗貞觀二十年),多彌可汗攻唐夏州,被唐擊敗,國內(nèi)大亂?;丶v酋長吐迷度與仆骨、同羅合兵攻多彌可汗,唐兵從南方夾擊,多彌可汗逃走,被回紇殺死。回紇兼并了薛延陀的諸屬部,成為漠北唯一的強部,回紇這一名稱逐漸代替鐵勒而為東鐵勒諸部的總稱。
鐵勒(丁零)在歷史上出現(xiàn),比突厥早得多。鐵勒原居地在漠北,突厥原居地在金山南,史書記載它們的風俗習慣,大有差別,很難說成有什么關系。雖然它們都自稱為狼種,但游牧人自稱為狼種的很多,不只是它們兩個。說它們語言是同一語系,即所謂突厥語系,因此,鐵勒與突厥應該有什么關系,這是似是而非的謬說。史書明白指出鐵勒諸部“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時有小異”。鐵勒諸部講匈奴話,突厥語同鐵勒,說明也是講匈奴話。匈奴在大漠南北,統(tǒng)治最久,影響最大,許多原始部落,需要學匈奴語言,后來也就成為自己的語言,這本是很自然的事。史書稱鐵勒的祖先是匈奴人,事實是鐵勒曾被匈奴征服,作為屬部之一,并非與匈奴同種族。史書稱突厥是匈奴的別種,也只是“其俗如古之匈奴”和語言同匈奴,并非與匈奴有種族關系。突厥曾建立比匈奴更強盛的大汗國,鐵勒多年受它的奴役,本來都講大同小異的匈奴話,因接觸過多,語言上異處更縮小,突厥文字借用胡書(“其書字類胡”),回紇曾借用突厥文字,因利乘便,有何不可??傊?,匈奴、鐵勒與突厥是三個不同的種族,各有本族獨立的歷史,勉強牽合,企圖在政治上有所策劃,多見其愚昧無知而已。
回紇是鐵勒部落聯(lián)合體中最古老的一個部落,它和其他諸部合力反抗奴役者,匈奴、鮮卑、柔然、突厥都在鐵勒的反抗中消失了,斗爭鍛煉出堅強的回紇部落聯(lián)盟,終于建成漠北唯一的大汗國。
二 回紇汗國(六四七年——八四六年)
(1)形成時期(六四七年——七四五年)
回紇部落一向居住在仙娥河(即姿陵水——色楞格河)、嗢昆河(鄂爾渾河)及獨洛河(土刺河)流域一帶。后來人口繁衍,分支為九族,即藥羅葛、胡咄葛、咄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耶勿。這就是內(nèi)九族,總稱為九姓回紇。到了唐初,回紇部結合仆骨、渾、拔野古、同羅、思結共六部構成回紇部落聯(lián)盟。六三二年(貞觀六年),契苾部六千余戶東遷,酋長降唐,部眾歸附薛延陀。六四六年(貞觀二十年),薛延陀亡,回紇收并契苾部。到唐玄宗天寶年間,懷仁可汗又收并拔悉密及葛邏祿兩部。這就是外九部,總稱也叫九姓回紇。加上阿跌部,又稱十姓回紇。這個聯(lián)盟以回紇為首,參加的諸部逐漸融合為一個回紇族。
六四六年,唐太宗滅薛延陀汗國。回紇等十二部酋長都請歸附。六四七年,唐給回紇、仆骨、多濫葛、拔野古、同羅、思結六部以府的名稱,酋長稱都督;又給渾、斛薛、奚結、阿跌、契苾、思結別部(阿布思部)、白霫七部以州的名稱,酋長稱刺史。漠北凡六府七州,隸屬于燕然都護府(治在故單于臺,鄂爾渾河南流處)。唐任命都護,統(tǒng)治諸部。唐太宗接受諸部酋長所上“天可汗”的尊號,并允許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一條大驛道,分設六十八驛,各驛有馬及酒肉供往來貢使,稱為“參天可汗道”。漠北諸部總數(shù)不下百余萬戶(史所記戶數(shù)過大,可能是百余萬口)。對唐歲貢貂皮當作租賦,唐對諸部負救濟災難、平息爭端的責任,這在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上,雙方都是有利的。
回紇藥羅葛部酋長吐迷度接受唐所給懷化大將軍兼瀚海都督名號,承認自己是唐朝的官員,但在部落聯(lián)盟內(nèi)部,卻稱可汗,建立起汗國來。汗國制度都仿照突厥,因為它們社會性質(zhì)相接近。聯(lián)盟轉化為國家的形式而得到鞏固,是很大的進步。唐設都督府與吐迷度稱可汗,本質(zhì)上是一次巧妙的政治斗爭。吐迷度顯出優(yōu)秀的政治才能,因而取得較多的勝利。唐設六府七州,目的在分散回紇部落聯(lián)盟,取消回紇的盟長地位,用都護府來代替聯(lián)盟。吐迷度對唐和聯(lián)盟的措施,正好取得與店和好的益處,抵消設置府州的害處。他得到自匈奴以至突厥、薛延陀失敗的經(jīng)驗,知道和好比戰(zhàn)爭有利,后來回紇始終遵守不同于任何漠北強國的態(tài)度來與唐建立關系,吐迷度是個開端者。唐太宗當然不會滿意,但也知道和好比戰(zhàn)爭有利,不敢輕易對漠北用兵,只好默認回紇可汗的實際存在。
六四七年是回紇開始建國的一年,吐迷度是回紇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六四八年,吐迷度被侄烏紇殺死。唐殺烏紇,立吐迷度子婆閏為大俟利發(fā),襲父職為瀚海都督。菩薩創(chuàng)行酋長世襲制,但仍采公推形式。吐迷度與菩薩的關系不明,至少不是父子關系,繼位又全用公推制。新制度代替舊制度,是要經(jīng)過反復的。烏紇殺吐迷度,想率領回紀去歸附他的妻父——本年在金山北新立的突厥車鼻可汗(六五○年,唐滅車鼻可汗)。烏紇代表回紇守舊勢力,要恢復受突厥奴役的舊狀,顯然是反動行為。唐太宗立婆閏,并扣留烏紇的同黨俱羅勃,形式上是保護唐的瀚海都督,實際卻是保護回紇可汗的世襲制,同時也保護回紇部落聯(lián)盟免于離散,這對回紇汗國的形成有很大幫助,從此,可汗世襲制確定了,由藥羅葛部酋長世襲可汗也確定了。
婆閏與唐發(fā)生親密關系,助唐攻戰(zhàn)。六五一年,婆閏出騎兵五萬助唐擊敗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收復北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濟木薩護堡子)。六五七年,又助唐擊滅賀魯。六六一年,助唐攻高麗。當年,婆閏死,比粟繼位。比粟,《新唐書》說是婆閏的兒子,《舊唐書》說是侄子(今本作“妹比粟毒”,當依《通鑒》所引作“侄比粟毒”)。比粟繼位后,諸部酋長中的守舊勢力,即不愿受制度拘束的一部分酋長擁比粟攻唐邊境。唐高宗命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劉審禮(燕然都護)薛仁貴為副;蕭嗣業(yè)為仙萼(即仙娥河)道行軍總管??磧绍娒?,似乎唐用意不在防邊而要攻入漠北,鎮(zhèn)壓那些守舊勢力。六六二年,比粟合鐵勒九姓兵十余萬拒唐軍,選數(shù)十騎挑戰(zhàn)。薛仁貴發(fā)射三箭,殺三人,余騎都下馬請降。鄭仁泰率輕騎一萬四千直進到仙萼河,鐵勒諸部藏匿,唐軍不得戰(zhàn),又逢大雪,全軍饑寒,大批死去,只有八百人逃回。鄭仁泰薛仁貴殘暴貪淫,當然要遭到慘敗。唐高宗改任契苾何力為鐵勒道安撫使。契苾何力率精騎五百到鐵勒九姓中,宣布朝廷赦免脅從,只罰有罪的酋長。諸部落大喜,拘捕葉護、設及特勤等二百余人送給安撫使。契苾何力指責他們的罪行,一起殺死,九姓又趨于穩(wěn)定。這次戰(zhàn)爭,發(fā)動者是這些被殺的酋長,以比粟為首的一部分統(tǒng)治階級和九姓民眾,并不贊成他們的行動,唐所以取勝,主要是依靠這個力量。六六三年,庸徒燕然都護府于回紇,改名為瀚海都護;徙故瀚海都護(六五○年,唐滅突厥車鼻可汗,置瀚海都護,統(tǒng)領瀚海等七府、仙萼等八州)于云中古城,改名云中都護。漠北諸州府統(tǒng)歸瀚海管理,漠南統(tǒng)歸云中管理。唐對漠北加強統(tǒng)治,實際是幫助比粟可汗加強回紇汗國的鞏固,因為唐的瀚海都護存在著,懷有野心的酋長就不敢出面破壞回紇汗國。
比粟死,子獨解支繼位。六八二年,東突厥酋長阿史那骨篤祿可汗聚眾反唐,抄掠回紇九姓的大量羊馬。骨篤祿寇掠唐北邊諸州,屢敗唐兵,并進攻回紇住地烏德鞬山(即郁督軍山,又稱于都斤山),回紇人一部分遷至獨洛河流域,其余在抵抗失敗后又受到突厥人的奴役。六九四年(武則天延載元年),默吸可汗(骨篤祿弟)繼骨篤祿統(tǒng)治突厥汗國,奪取鐵勒故地,勢力強盛?;丶v九姓常起兵反抗,甚至一年內(nèi)起兵五次,最后被迫與契蘇,思結、渾三部遷徙到唐境年甘、涼間居住。這自然只是回紇和三部的一部分人,唐朝廷允許他們住在河西節(jié)度使治所附近,足見并無猜疑。七一五年,獨解支死,子伏帝匐繼位。默啜可汗進攻回紇九姓,九姓大敗,人畜死亡甚多,恩結等部都督率眾歸唐,唐助諸部回故地。七一六年,默啜又攻回紇九姓,大敗拔野古部于獨洛水,特勝不設備,拔野古人殺默啜。默啜是勁敵,回紇助唐消滅這個勁敵,更增強了雙方的關系。伏帝匐死,子承宗立。七二七年,唐河西節(jié)度使王君■(音輟chuò)以私怨虐待甘、涼間回紇等四部,并誣告四部謀叛。唐玄宗罰瀚海大都督回紇承宗、渾大德、賀蘭都督契苾承明、廬山都督思結歸國四人長流嶺南諸州。這種謬誤不公的處理,當然要遭到反抗,回紇諸部推承宗族子瀚海司馬護輸為首領,起兵襲殺王君■,逃入突厥,承宗子骨力裴羅繼位。
七四二年(天寶元年),回紇、葛邏祿、拔悉密三部乘突厥內(nèi)亂,合兵攻殺突厥可汗骨咄葉護,推拔悉密酋長為頡跌伊施可汗,骨力裴羅和葛邏祿酋長為左右葉護。突厥余眾立烏蘇米施可汗為主。肩朔方節(jié)度使王忠嗣與拔悉密等三部合擊烏蘇,烏蘇逃走。七四四年,拔悉密等擊殺烏蘇,突厥余眾又立白眉可汗為主。是時突厥大亂,王忠嗣擊破突厥左廂十一部。回紇葛邏祿攻殺拔悉密頷跌伊施可汗,骨力裴羅立為骨咄祿毗伽闕可汗,遣使到唐朝說明情形,唐玄宗冊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唐放棄瀚海都督名號,承認可汗的地位,說明回紇已經(jīng)是漠北唯一的強國,唐不可能再保持瀚海都護的權力。在回紇方面,接受冊封也是有利的,因為在經(jīng)濟和文化的聯(lián)系上,不能不先有政治上的聯(lián)系;其次是各部落的聯(lián)合并不穩(wěn)固,唐加冊封,可以顯出回紇高于其他各部的地位;再其次是防突厥可能的復起,需要有唐的援助。此后,即使回紇很強,唐較衰弱,但可汗繼位總要唐加冊封,從不大舉侵唐邊境和奪取唐土地。
懷仁可汗建牙于烏德健山,七四五年,擊殺突厥白眉可汗,送白眉首級到長安報功(突厥自六世紀三十年代興起,到白眉時滅亡,立國二百年有余)?;丶v領土東接室韋,西到金山,南跨大漠,盡有突厥故地。唐與回紇為鄰,北方邊境平靜無事,唐玄宗設防邊節(jié)度使,不列回紇為敵人?;丶v與唐的關系,是一種歷史上罕見的和好關系,這一點,對回紇本身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2)強盛時期(七四五年——七八○年)
吐迷度可汗初建國家機構,到了懷仁可汗時,國勢強盛,制度更為完備?;丶v與匈奴以至突厥等游牧族一樣,所立國家是一種暫時的不穩(wěn)固的軍事行政聯(lián)合體,自可汗以下各級官員,都是大小軍事首領,除了收稅官,不再有專掌民政的官吏。這樣的國家,自然是低級的,但對游牧族說來,也只能采取這種組織形式。
突厥制度基本來源是匈奴,官員名號卻有大變動?;丶v采突厥制度,也兼采一些庸制,合成回紇制度。
回紇最高統(tǒng)治者為可汗。次為特勤(親王,史書或誤作特勒)、葉護(副王、總督)、設(或譯作殺,別部領兵者)。特勤、葉護、設常以可汗的子弟及宗室充任。再次為阿波(統(tǒng)兵馬官)、閻洪達(評議國事官)、達干(統(tǒng)兵馬官)、梅祿(皇室總管,掌兵者)以及內(nèi)宰相(三人)、外宰相(六人)、將軍、司馬等官。衛(wèi)士稱為附離??珊箤傧轮T部落首領,依地區(qū)的不同,授以俟斤、啜、俟利發(fā)、頡利發(fā)及都督(九姓部落首領)等稱號??珊箘澐种T屬部(被征服的部落)為若干區(qū)域,派遣葉護或設統(tǒng)領這些區(qū)域,并于每個部落置一吐屯(監(jiān)使、御史),督察貢賦和政事。九姓部落的都督,兼管征收賦稅,不另設吐屯。自可汗以下,各級官都是子弟世襲。
凡是軍事行政聯(lián)合體性質(zhì)的游牧國家,如匈奴突厥等國,必然要向富饒的漢地進行掠奪,回紇獨不同于那些國家,這和助唐平內(nèi)亂有關系。七四六年,懷仁可汗死,子磨延啜立,號葛勒可汗。七五五年,安史叛亂,唐東西二京陷落。七五六年,唐肅宗借回紇騎兵平亂,葛勒可汗先后派遣騎兵來援,立有戰(zhàn)功。唐肅宗急于想收回東西京,與回紇軍統(tǒng)帥葉護定約說:“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這是多么殘暴可恥、不知輕重的許諾!所謂子女,就是年輕婦女,無端被唐肅宗出賣,將遭受多大的災殃!七五七年,唐大軍和回紇精騎四千余人收復西京,回紇將如約行事,唐元帥李俶拜求到東京再如約,西京幸免于俘掠。唐軍和回紇軍進克東京,回紇縱兵大掠,洛陽人斂集羅錦一萬匹送回紇,俘掠才停止。唐肅宗封葉護為忠義王,約定每年送給回紇絹二萬匹,又立馬市,收買回紇馬。七五八年,冊封葛勒可汗為英武威遠毗伽闕可汗,嫁幼女寧國公主為葛勒可汗妻。唐對回紇的援助如此重視,報酬如此優(yōu)厚,回紇如果再攻掠唐邊境,就會喪失歲幣,因此,吐迷度和懷仁可汗建立起來的和好關系,有可能保持下去。
七六二年,唐代宗又向回紇借兵助討史朝義。其時葛勒可汗已死,子登里可汗在位,應召率兵來會攻洛陽。登里可汗態(tài)度驕橫,侮辱唐天下兵馬元帥李適(唐德宗)和他的隨從官員。唐軍收復洛陽,回紇入城大肆殺掠,殺人上萬,人燒房屋一二十天不滅,搶得財物無數(shù),都送到河陽,派兵看守。七六三年,登里歸國,帶走全部贓物,還讓部眾沿路搶劫,唐地方官供應小不如意,便任意殺死,毫無顧忌。唐代宗為酬報回紇助戰(zhàn)的功勞,規(guī)定唐買回紇馬,每年最高額為十萬匹,每馬一匹換絹四十匹。事實上回紇并無這樣多的馬,每年賣給唐的馬只有數(shù)千匹至一萬匹,最多時也不過數(shù)萬匹。唐連年內(nèi)戰(zhàn),需要補充軍馬,可是回紇運來的馬病弱不堪軍用,唐忍受損失,照馬數(shù)忖價,只好當作買邊境平安而支付馬價絹。到唐德宗建中元年(七八○年)積欠馬價絹多至一百八十萬匹,回紇屢次催討,唐朝廷感到困難,隱忍遷就,力求保持和好關系。不知何時,馬價增為五十匹絹。八○七年,唐憲宗曾一次償還積欠,不料第二年回紇驅(qū)來比常年多一倍的病弱馬,要唐收買。這樣,歷時久了,唐又只好積欠馬價絹。直到八四二年回紇亡國時,唐才付清積欠,幫助回紇人得到衣食。
七六四年,仆固懷恩叛唐,引回紇、吐蕃等部數(shù)十萬人進攻長安。唐大將郭子儀親赴回絕軍營,說服回紇大將合胡祿都督藥羅葛(登里可汗之弟),合力擊敗吐蕃軍?;丶v獲得大量駝馬牛羊,唐贈回約繒帛十萬匹作為報酬。七七八年,登里可汗為了掠奪財物,進寇太原,殺唐軍民萬余人,縱兵大掠。唐代州都督張光晨擊敗回紇兵,登里可汗退走。唐代宗不追問人寇的緣故,照舊優(yōu)待回紇。七八○年,登里乘唐德宗初立,又想舉兵進行掠奪戰(zhàn)爭。宰相頓莫賀達干知道國人都不愿攻唐,諫登里說,唐是大國,從來對我和好。前年攻太原大捷,獲羊馬數(shù)萬,等到回國時,損耗完了,幾乎一無所獲。這次進攻,如果不捷,想回國怕也不容易。登里可汗不聽。頓莫賀達于利用人心厭戰(zhàn),起兵殺登里可汗及支持可汗寇唐的九姓胡(粟特人)約二千人,自立為合骨咄祿毗伽可汗。
登里可汗助唐內(nèi)戰(zhàn),有戰(zhàn)勝的威名,得馬市的厚報,回紇汗國從唐取得如此重大的利益,可稱既強盛又富饒。登里可汗因強盛而驕橫自大,因富饒而貪得無厭,甚至進入唐境掠奪,根本不懂得保持對唐的和好關系,正符合回紇本身的利益。他這種謬誤行動,唐朝廷雖然還予以寬容,回紇國人卻不能再忍,殺身之禍是自取的。登里可汗死后,回紇發(fā)生內(nèi)亂,強盛時期結束,衰亡時期開始。
(3)衰亡時期(七八○年——八四六年)
唐德宗曾受登里可汗侮辱,怨恨回紀,經(jīng)李泌勸說,七八七年,唐德宗允許合骨咄祿毗伽可汗的請求,恢復兩國的和好關系。從此,回紇與唐相安無事了,但回紇統(tǒng)治階級的相繼殺奪以及貪得無厭的風氣,終于引導回紇國由衰微的道路走到崩潰四散的絕境。
七八八年,回紇可汗改稱回紇為回鶻。七八九年,頓莫賀可汗死,子多邏斯繼位。七九○年,多邏斯為自己的兄弟殺死。大臣們立多邏斯子阿啜為可汗(唐封為奉誠可汗)。阿啜年幼,大相頡干迦斯專權。唐自安史亂后,安西、北庭兩都護府孤懸塞外,當時吐蕃強盛,回紇扶助兩府,共同抵抗吐蕃,對雙方都有利??墒?,貪得無厭的人必然缺乏政治遠見,回紇統(tǒng)治者竟把兩府看作附庸,無限止地征收賦稅,北庭路近,居民受害更甚。原屬北庭管轄的沙陀別部六千余帳,被回紇肆行掠奪,困苦不堪,原屬回紇的三姓葛邏祿部和自服突厥部,也痛恨回紇的苛征暴斂,轉附吐蕃。吐蕃率葛邏祿白服突厥攻北庭,頡干迦斯來救,結果自然是大敗。北庭和沙陀部落都為吐蕃所有,北庭節(jié)度使楊襲古率眾二千余人逃往西州。過了些時,頡干迦斯率全國丁壯數(shù)萬人進取北庭,又被吐蕃戰(zhàn)敗,士卒死亡大半,楊襲古兵損失尤重,只剩下六七百人。頡干迦斯誘殺楊襲古。西州人固守本境,不再助回紇。
葛邏祿部乘勝攻取回紇的浮圖川(在烏德鞬山西北),回紇驚慌,遷西北方部落到烏德鞬山的南方,躲避敵軍的攻勢?;丶v在七九○年一年中,內(nèi)部發(fā)生政變,可汗失權,外部友化為敵,兩次大敗,這都是沒落氣象,說明藥羅葛一姓的統(tǒng)治權,很難再保持下去。
七九五年,奉誠可汗死,宰相■跌(■音協(xié)xié即阿跌)氏骨咄祿立為可汗(唐封為懷信可汗)?;丶v可汗位由藥羅葛氏轉入陜跌氏,是權臣專國政的結果。懷信可汗兩傳到保義可汗時,大破它的世敵吐蕃,取涼州(八○八年),占領北庭和龜茲,擊敗葛邏祿部,向西擴張到拔賀那國(費爾干)。當時吐蕃棄獵松贊贊普在位,國勢衰弱,回紇一時戰(zhàn)勝,并不表示實力有多大增進。八一六年,吐蕃擊敗回紇,進軍到離可汗牙帳三天路程的地方,收回失去的土地。八三二年,回紇內(nèi)亂又起,昭禮可汗被殺,彰信可汗繼位。八三九年,宰相安允合、特勤柴革合兵謀叛,被可汗殺死。宰相掘羅勿借沙陀(酋長朱邪赤心,歸唐后名李國昌)兵攻可汗,彰信可汗兵敗自殺。掘羅勿立■(音咳颯késà)特勤為可汗。當時回紇國內(nèi)發(fā)生饑荒和疫病,又逢大雪成災,羊馬多死,民眾流離失所,國亡迫近在眼前,可是內(nèi)亂還繼續(xù)在進行。
戛黠斯是回紇的屬部,受回紇壓迫,酋長阿熱起兵反抗,交戰(zhàn)二十年不停止。阿熱痛恨回紇,罵道:你們快完了,我要收你們的金帳(可汗帳),在帳前跑我的馬,立我的旗。你們能抗拒,快來;不能,快走開。他決心滅回紇。八四○年,回紇將軍句錄莫賀恨掘羅勿,引黠戛斯兵十萬騎攻破都城(在鄂爾渾河畔,后世名為哈刺巴刺合孫),殺■可汗及掘羅勿,焚毀牙帳,擄去全部財物,回紇汗國就這樣滅亡了。
自吐迷度開始建國,到■可汗滅亡,回紇汗國前后不過二百年,其間正式立國只有一百年,除去強盛時期四十年,余下的六十年里,可汗換了十人,每人在位年數(shù)平均是六年,政權的不穩(wěn)定性非常明顯,作為一個游牧國家來看,它是不能和匈奴、突厥比強盛的。但是,它與唐朝保持和好關系,免于戰(zhàn)爭,每年還得到經(jīng)濟交流的大利,得到的益處,遠比寇邊所得為優(yōu)厚。藥羅葛氏統(tǒng)治的九姓回紇(內(nèi)九族),原來與仆骨、渾、拔野古、同羅、思結、契苾等部地位相等,經(jīng)過一段國家強盛時期,回紇成為聯(lián)盟各部的共同稱號,也就是各部融合成為一個大的回紇族。阿跌氏代替藥羅葛氏為可汗,固然由于骨咄祿擅兵權,但也說明各部間界限不是很嚴格了。這是回紇族的大成就,有了這個成就,汗國滅亡后,回紇人向西遷移,性質(zhì)是整個族的分支活動,不同于各個部落的各自分散,因此,盡管回紇并不在西域重建統(tǒng)一形式的國家,回紇人卻成為西域的主要居民。
三 遷居西域(八四○年以后)
黠戛斯暴風般橫掃回紇汗國,回紇諸部倉皇逃走,按照逃走的方向,主要可分為四支:一支由宰相■職擁龐特勤等率十五部西奔葛邏祿(游牧地在金山西,巴勒哈什湖南);一支奔安西,一支奔河西,一支由可汗兄弟及其親信大臣等率領南下至振武軍(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和林格爾北)及天德軍(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烏拉特旗西北)一帶地方。這里先說南下的一支。
八四一年,住在可汗牙帳附近的十二部共立烏希特勒為烏介可汗,南下逃到唐天德及振武北境。唐贈送米糧二萬石。當然,回紇人生活有困難,但在唐邊境肆行殺掠,決不是久長之什。由于分配掠奪物不平,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發(fā)主內(nèi)訌,可汗的兄弟嗢沒斯殺宰相赤心等,率領特勤、宰相等貴族二千二百余人歸唐。唐封來歸諸貴族各級官爵,并給米五千石,絹三千匹。另一回紇貴族那頡啜特勤收赤心殘部七千帳自振武、天德東走,與遷至幽州塞外的黑車子室韋部共掠幽州。唐幽州節(jié)度使張仲武出擊,七千帳及黑車子室韋都歸唐。烏介可汗殺那頡啜。
駐在大同軍塞外的烏介可汗部眾,尚近十萬人,向唐請求接濟糧食和牛羊。唐還清歷年積欠的馬價絹,并要求烏介用馬來換糧食。烏介不從,向天德振武塞上擄掠,并南入大同川,掠奪附唐諸部落的牛馬數(shù)萬頭,逼近云州(山西大同市)城。八四三年,唐軍擊敗烏介可汗,收得降兵二萬余人,奪還太和公主(自唐肅宗時起,唐先后出嫁四個公主到回紇,太和是第四個)。烏介可汗逃到金山,部眾潰散,殘余不及三千人。八四六年,宰相逸隱啜殺烏介可汗,立遏捻特勒為可汗。八四八年,回紇余眾不滿五百人,依附室韋,受張仲武壓迫,遏捻可汗率妻子九人逃走,不知所終。室韋七部分領回紇余眾,黠戛斯擊敗室韋,收去全部回紇人。南下的一支由可汗統(tǒng)率,最為重要??墒?,內(nèi)部分裂并未停止,對唐朝又不能和好相處,這一支全部覆沒,復國的希望斷絕了。
奔河西的一支,居住在甘州一帶,受吐蕃的統(tǒng)治。八七二年張議潮死后,回紇攻據(jù)甘州城,立有可汗。八七四年,唐僖宗因回紇屢求冊封,任郗宗莒為冊立使。郗宗莒路上得知回紇為嗢未所破,逃遁無蹤,只好退回。次年,回紇回到合羅川(額濟納河,在張掖西北,《通鑒》作羅川,誤。羅川縣即今甘肅正寧縣,回紇不可能到此地),遣使者同羅榆祿入貢,唐贈送救濟絹一萬匹。當時唐朝廷本身也很窮困,還能應貢使的要求,贈送絹匹,在雙方都窮困的情況下表現(xiàn)和好關系,是很可珍視的。這一支以甘州為中心,逐漸擴大居住地,《宋史》所載,有瓜、沙二州回鶻,有涼州回鶻,有賀蘭山回鶻,有秦州回鶻,有合羅川回鶻,有肅州回鶻?!端问贰せ佞X傳》說,“回鶻都督石仁政么羅、王子邈拏、王子越黜、黃水州巡檢四族并居賀蘭山下”。四族酋長都用臣屬的稱號,想見其他各部酋長,稱號也大抵相似。這些臣屬的統(tǒng)率者應是甘州可汗?!杜f五代史·回鶻傳》說“其后時通中國,世以中國為舅,朝廷每賜書詔,亦常以甥呼之”。到北宋時,仍保持甥舅關系,可汗經(jīng)常遣使者來貢土產(chǎn),宋朝呼為“甘沙州回鶻可汗外甥”,回贈內(nèi)地特產(chǎn)。一○二八年(宋仁宗天圣六年),西夏攻破甘州,可汗也許降附于西夏。一○六八年(宋神宗熙寧元年),回紇使者又來朝貢,求買金字《大般若經(jīng)》。一○七三年,使者又來。宋神宗問回紇人口,使者答稱有三十余萬,丁壯二十萬。這一支人口逐漸增殖,成為河西地方的土著。
當回紇西遷的時候,在天山南路,吐蕃勢力已經(jīng)衰弱,在天山北路,葛邏祿原是回紇屬部,回紇西遷的兩支,所受阻力不大,因而順利地得到發(fā)展。
天山北路——八五六年,唐宣宗下詔說,“回鶻有功于國,世為婚姻,稱臣奉貢,北邊無警……近有降者云,已龐歷今為可汗,尚寓安西,俟其歸復牙帳,當加冊命”。已龐歷即宰相■職所擁護的龐特勤。這一支有十五部,人數(shù)最多,龐特勤被推為可汗,事無可疑。本年,唐宣宗遣使者去安西撫慰,使者至靈武(寧夏靈武縣),遇回鶻可汗派來的貢使,唐使者不再前進。唐宣宗任王端章為冊立回鶻可汗使,八五七年,被黑車子室韋阻擾,半路退回。八六三年,黠戛斯遣使來唐朝,說要進攻回鶻,將安西以東土地歸還唐朝,唐懿宗不許。八六六年,張議潮奏稱北庭回鶻仆骨俊攻克西州(新疆吐魯番縣東南)、北庭(新疆濟木薩爾北)、輪臺(新疆烏魯木齊附近)、清鎮(zhèn)(輪臺西)等城。這是回紇、吐蕃兩個勢力的變化,從此回紇勢力愈益上升,掌握了唐朝通天山南北兩路的樞紐?!锻ㄨb》于唐宣宗大中二年(八四八年)寫道:“其別部龐勒,先在安西,亦自稱可汗。居甘州,總磧西諸城,種落微弱,時入獻見”。胡三省注:“回鶻至五季時入獻見者皆龐勒種類也”。龐勒即龐特勤。龐特勤一支在天山北路發(fā)展,五代時與內(nèi)地朝廷通朝貢的卻是在南路發(fā)展的一支。龐特勤是高級貴族(回紇可汗的外甥),任南北兩支的可汗是可能的,他的子孫分治南北,各稱可汗,同祖龐特勤,《通鑒》所說當即依據(jù)這種情形。至于甘州可汗,是河西一支的首領,與龐特勤無涉。宋朝與西北方隔絕,史書記載只能憑一些傳聞,很不完備,實際上,天山北路的一支曾建立起一個大汗國。
公元十世紀中葉,當五代末、北宋初之際,回紇撒吐克喀拉汗在中亞細亞建立喀拉汗國,開始崇奉伊斯蘭教。汗國最著名的可汗號博格拉汗,建都于拜拉薩貢,疆土有喀什噶爾(疏勒)、和闐(于闐)、怛羅斯、訛打刺城(在錫爾河畔)等地。博格拉汗曾攻下阿母河北岸的布哈拉城。一○○八年,他的繼位人伊列可汗滅阿母河北岸的波斯薩曼土朝,盡有其地。傳至摩哈美德汗時,西遼攻占拜拉薩貢及喀什噶爾等城??箛员S腥鲴R爾罕一帶土地,向西遼稱臣納貢。一二一三年,花刺子模國滅喀拉汗國。這個喀拉汗國在立國兩個半世紀中,回紇人與葛邏祿人融化為一個回紇族,增強了力量;其次是首先接受伊斯蘭教,逐漸推行到全族,消滅在西域流行了千年以上的佛教老基地。這些,對后來回紇族的發(fā)展,影響都是巨大的。
天山南路——奔安西的一支,可汗居西州,五代和北宋時,稱為西州回鶻,或高昌國(都新疆吐魯番)??珊寡靥浦?,對內(nèi)地朝廷稱舅,自稱為甥。九一一年(梁太祖乾化元年),可汗遣使者來朝貢,以后常有往來。周太祖允許回鶻使者與商人私下交易,官不禁阻,因此玉價大跌。西州可汗逐漸向西擴大勢力,占有龜茲于闐等地。一○○九年,即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于闐國黑韓王(即可汗)遣使回鶻羅斯溫等來朝貢。宋太祖時,于闐王名李圣天,自稱是唐的宗屬,九七一年,還有使者來朝?;丶v滅李姓于闐國,當在九七一年以后?!端问贰斊潅鳌氛f“龜茲本回鶻別種,其國主自稱師子王,與宰相九人同治國事。……或稱西州回鶻,或稱西州龜茲,又稱龜茲回鶻”。宋仁宗時始入貢。于闐國王稱可汗,龜茲國王稱師子王,都是西州可汗的臣屬或兄弟國。焉耆在西州龜茲間,當早已并入回紇,疏勒、于闐曾為喀拉汗國屬地,可見安西四鎮(zhèn)到北宋時全歸回紇所有。
天山南路諸國,自西漢以來,都是城居的農(nóng)業(yè)國,有相當高度的文化。這些故國為回紇所征服,居民(主要是伊蘭人,也有不少漢人)融化在回紇族里,是歷史上的一個大變化?;丶v西遷以前,天山南路諸國,盡管受山北游牧族的統(tǒng)治,但除納貢賦外,國內(nèi)并不發(fā)生變化。自回紇遷居西域,山北山南的統(tǒng)治者,都屬于一個回紇族,過去的西域面貌完全改變了。
回紇西遷以后,可汗世系不明?!端问贰せ佞X傳》說,“甘州有可汗王,西州有克韓工,新復州有黑韓王”。所謂克韓、黑韓、黑汗(《于闐傳》),都就是可汗?;丶v分裂成幾個可汗國,各國可汗如何傳授,史料很缺乏,下面所載只是回紇汗國統(tǒng)一時期的可汗世系表。
回紇可汗世系表 (一)
(1)時健俟斤一(2)菩薩活(“胡祿”之音變)頡利發(fā)(時健子)—(3)吐迷度胡祿俟利發(fā)(自稱可汗,唐封為懷化大將軍兼瀚海都督)—(4)婆閏大俟利發(fā)(吐迷度子,唐封為右衛(wèi)大將軍兼瀚海都督)—(5)比栗(《新唐書》作婆閏子,《舊唐書》作妹比栗毒,襲瀚海都督)—(6)獨解支(比栗子,襲瀚海都督)—(7)伏帝匐(獨解支子,襲瀚海都督)—(8)承宗(伏帝匐子,襲瀚海都督)—(9)伏帝難(襲瀚海都督)—(10)骨力裴羅(承宗子)
(二)
?。?)骨咄羅毗伽闕可汗(名骨力裴羅,藥羅葛氏,唐封為懷仁可汗,七四一——七四七年)
?。?)葛勒可汗(名磨延啜,骨力裴羅子,唐封為英武威遠毗伽闕可汗,七四七——七五九年)
(3)牟羽可汗(登里可汗)(名移地健,磨延啜子,唐封為英義建功毗伽可汗,七五九——七八○年)
?。?)合骨咄祿毗伽可汗(名頓莫賀,移地健從兄,唐封為武義成功可汗,又封為長壽天親可汗,七八○——七八九年)
?。?)愛登里邏汨(音密mì)沒蜜施俱錄毗伽可汗(名多邏斯,頓莫賀子,唐封為忠貞可汗,七八九——七九○年)
?。?)汨咄祿毗伽可汗(名阿啜,多邏斯子,唐封為奉誠可汗,七九○——七九五年)
(7)愛滕里邏羽錄沒蜜施合胡祿毗伽可汗(名骨咄祿,■跌氏,唐封為懷信可汗,七九五——八○五年)
?。?)滕里野合俱錄毗伽可汗(登里邏羽德蜜施俱錄毗伽可汗)(八○五——八○八年)
?。?)愛登里羅汨沒蜜施合毗伽可汗(唐封為保義可汗,八○八——八二一年)
?。?0)登羅羽錄沒蜜施句主毗伽可汗(唐封為崇德可汗,八二一——八二五年)
?。?1)愛登里羅汨沒蜜施合毗伽可汗(名曷薩特勒,崇德可汗弟,唐封為昭禮可汗,八二五——八三二年)
?。?2)愛登里羅汨沒蜜施合句錄毗伽可汗(名胡特勒,昭禮可汗從子,唐封為彰信可汗,八三二——八三九年)
?。?3)■可汗(名勿薦公,一作勿篤公,八三九——八四○年)
?。?4)烏介可汗(名烏希特勒,易薩弟,胡特勒叔,八四一——八四六年)
?。?5)遏捻可汗(烏介可汗弟,八四六年——?)
下面敘述,分建國以前、建國以后和西遷三部分。
一 建國以前(六四七年以前)
早在公元前三世紀時,北海(貝加爾湖)以南,獨洛河(土刺河)以北一帶地方,有稱為丁靈(丁零、丁令)的一個部落聯(lián)合體(比部落聯(lián)盟更為低級的一種聯(lián)合)。丁靈俗多乘高輪車,元魏時也稱為高車部。高車部有狄歷、敕勒、鐵勒等名稱,與丁靈都是同一名詞的音譯。參加這個聯(lián)合體的部落有袁紇、薛延陀、契苾(音必bì)、都播、骨利干、多覽葛、仆固、拔野古、同羅、渾、思結、斛薛、奚結、阿跌,白霫(音習xí)凡十五部。袁紇又有烏護、烏紇、韋紇等名稱,唐時稱為回紇。
回紇人壯健,善騎射,沒有酋長(沒有世襲的酋長),逐水草轉徙?;丶v是原始的游牧部落,同在一個聯(lián)合體內(nèi)的其他十四種,大概也相差不遠。西漢初年,匈奴冒頓單于征服丁靈,征收貢賦。公元前七二年(漢宣帝本始二年),丁零、烏桓、烏孫乘匈奴衰弱,合兵迸攻匈奴,殺數(shù)萬人,掠得大量牲畜。此后,丁零為擺脫匈奴的奴役,經(jīng)常起兵襲擊匈奴。公元前五八年以后,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內(nèi)戰(zhàn)劇烈,丁零、鮮卑繼續(xù)攻擊,北匈奴愈益衰弱。公元九一年,東漢車騎將軍竇憲擊破北匈奴,大部分北匈奴人向西遷徒。丁零經(jīng)多年戰(zhàn)斗,勢力漸盛,但鮮卑比丁零富強,北匈奴殘部十余萬落(戶)都自號鮮卑,北匈奴土地很自然地為鮮卑所占有。東漢桓帝時,鮮卑大酋長檀石槐兵馬強盛,丁零被迫向西發(fā)展,公元二世紀末三世紀初(漢魏間),在額爾齊斯河與巴勒喀什湖之間出現(xiàn)了西丁零部落。
三世紀中葉,鮮卑部落聯(lián)盟解體,鮮卑族的一支拓跋部,在云中(呼和浩特以南)及陰山(大青山)一帶地方游牧。自四世紀末年起,拓跋部以平城為中心,建立起魏國,專力迸取黃河流域,漠北兩個大部落——柔然和鐵勒逐漸成為威脅魏國北邊的力量。鐵勒部人口繁衍,原有諸部外又成立副伏羅等十二個新部落。鐵勒主要和柔然為敵,有時也攻掠魏國。魏道武帝(拓跋燾)和魏太武帝(拓跋燾)曾數(shù)次出兵攻擊鐵勒部。四二九年,魏太武帝大破柔然部,得柔然降人三十余萬落;又襲破鐵勒部,得降人數(shù)十萬落。一落就是一戶,柔然和鐵勒不可能有這樣多的降戶,當是魏國夸大戰(zhàn)功,以人數(shù)為落數(shù),或任意造虛數(shù),但兩部戰(zhàn)敗后有大批人被俘,卻是事實。魏使被俘人居邊塞,在武周(山西左云縣南)塞外的稱為西部鐵勒,以東的稱為東部鐵勒,依漠南而居的稱為北部鐵勒。
在漠北的東鐵勒部仍被柔然奴役著。四八七年,柔然豆侖可汗出兵攻魏,鐵勒副伏羅部酋長阿伏至羅及族弟窮奇率鐵勒人十余萬落向西遷移到西鐵勒部(西丁零部落)居地,在前部(交河)西北,自立為王。西鐵勒人稱阿伏至羅為“候婁匐勒”(匐音必bì大可汗),窮奇為“候倍”(儲主)。阿伏至羅統(tǒng)治北部,窮奇統(tǒng)治南部。豆侖可汗率軍追擊,屢被阿伏至羅擊敗。后來窮奇被嚈噠(音壓達yādá)人殺死,西鐵勒人因阿伏至羅殘暴無道,群起殺阿伏至羅。此后,西鐵勒有世襲的君長,雖然酋長爭奪政權,互相殘殺,同時,又和柔然不斷發(fā)生戰(zhàn)爭,民眾遭亂,很不安寧,但在原始社會里,開始出現(xiàn)世襲的君長,終究是個進步。
漠北東鐵勒部也發(fā)生一個新現(xiàn)象。四九八年,魏孝文帝準備大舉進攻南朝齊國,遣使到鐵勒發(fā)兵。鐵勒不愿南行,奉袁紇部樹者為主,起兵反抗。魏兵往擊,戰(zhàn)敗逃回。魏帝派出更大的軍隊,并下詔要親征。這次反抗,因魏取消發(fā)鐵勒兵,鐵勒表示歸附,雙方讓步,很快就結束。值得重視的卻在袁紇部樹者被推為鐵勒部首領,足見袁紇己是較強的一部。四九九年以后,魏國衰亂,無力控制漠北,鐵勒得到發(fā)展的機會,可是,強敵突厥又起來征服鐵勒部。
突厥原是住在金山南的游牧部落,為柔然所役屬。五四六年,酋長伊利可汗(土門可汗)襲破鐵勤部,得降眾五萬余落,突厥從此強盛起來。至木桿可汗時(北周時),建立起東自遼海以西,西至西海(咸海),南自沙漠,北至北海,東西萬余里,南北五六千里的大突厥汗國(軍事行政聯(lián)合體),東西兩鐵勒部都處在突厥汗國的統(tǒng)治下。五九九年(隋文帝開皇十九年),東突厥汗國內(nèi)亂,西突厥達頭可汗占領漠北,征服東鐵勒部。六○○年,隋出兵擊突厥。六○三年,東鐵勒諸部乘機反達頭可汗。達頭部眾大潰敗,逃往吐谷渾。六○五年,西突厥處羅可汗恃強虐待鐵勒部,鐵勒起兵大敗處羅可汗。鐵勒諸部共推契芯哥楞為易勿真莫賀可汗,建牙于貪汗山(天山東高峰北);推薛延陀乙失缽為也咥(音戲xì)小可汗,建牙于燕末山(當在金山西南,或即金山支脈)北。契芯哥楞得眾心,伊吾、高昌、焉耆都來歸附。到西突厥射匱可汗(六一一年——六一八年)時,突厥勢力又盛,契苾及薛延陀二部取消可汗名號,東鐵勒在郁督軍山(即烏德鞬山,蒙古杭愛山東支)的回紇等六部(回紇、仆骨、渾、拔野古、同羅、思結)歸降東突厥始畢可汗,在金山的乙失缽所部歸降西突厥葉護可汗,東西兩鐵勒部又處在東西兩突厥汗國的統(tǒng)治下。《隋書》說,“自突厥有國,東西征討,皆資其(鐵勒)用,以制北荒……大業(yè)元年(六○五年),突厥處羅可汗擊鐵勒諸部,厚稅斂其物”。突厥從開始強盛時起,一向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鐵勒的幫助,也就是突厥不顧鐵勒的死活,盡量奴役并剝削鐵勒的人力和財物來加強自己的力量,鐵勒與突厥為仇是完全合理的。
處羅可汗為鎮(zhèn)壓鐵勒,誘集各部酋長數(shù)百人,一起坑死。回紇與仆骨、同羅、拔野古等部脫離突厥,酋長都自號為俟斤,不再要突厥的承認。
隋末,回紇部眾推時健俟斤為君長。時健死,子菩薩被推為繼位人。酋長世襲制開始出現(xiàn),是回紇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從此,回紇逐漸強盛起來。菩薩智勇善戰(zhàn),得部眾愛戴。當時東突厥頡利可汗統(tǒng)治漠北地方,使侄欲谷設總管回紇諸部。薛延陀酋長夷男(乙失缽的孫子)率眾七萬余戶東歸,適遇突厥內(nèi)亂,薛延陀聯(lián)合回紇、拔野古等部攻襲突厥北邊。欲谷設率大軍來攻,被菩薩擊敗。鐵勒諸部共推夷男為首領。唐太宗為討伐突厥,特封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真珠可汗封菩薩為活(胡祿)頡利發(fā)。六三○年,東突厥汗國亡,薛延陀、回紇兩部稱雄漠北。菩薩死,胡祿·俟利發(fā)吐迷度繼立。薛延陀多彌可汗暴虐,諸部離心。六四六年(唐太宗貞觀二十年),多彌可汗攻唐夏州,被唐擊敗,國內(nèi)大亂?;丶v酋長吐迷度與仆骨、同羅合兵攻多彌可汗,唐兵從南方夾擊,多彌可汗逃走,被回紇殺死。回紇兼并了薛延陀的諸屬部,成為漠北唯一的強部,回紇這一名稱逐漸代替鐵勒而為東鐵勒諸部的總稱。
鐵勒(丁零)在歷史上出現(xiàn),比突厥早得多。鐵勒原居地在漠北,突厥原居地在金山南,史書記載它們的風俗習慣,大有差別,很難說成有什么關系。雖然它們都自稱為狼種,但游牧人自稱為狼種的很多,不只是它們兩個。說它們語言是同一語系,即所謂突厥語系,因此,鐵勒與突厥應該有什么關系,這是似是而非的謬說。史書明白指出鐵勒諸部“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時有小異”。鐵勒諸部講匈奴話,突厥語同鐵勒,說明也是講匈奴話。匈奴在大漠南北,統(tǒng)治最久,影響最大,許多原始部落,需要學匈奴語言,后來也就成為自己的語言,這本是很自然的事。史書稱鐵勒的祖先是匈奴人,事實是鐵勒曾被匈奴征服,作為屬部之一,并非與匈奴同種族。史書稱突厥是匈奴的別種,也只是“其俗如古之匈奴”和語言同匈奴,并非與匈奴有種族關系。突厥曾建立比匈奴更強盛的大汗國,鐵勒多年受它的奴役,本來都講大同小異的匈奴話,因接觸過多,語言上異處更縮小,突厥文字借用胡書(“其書字類胡”),回紇曾借用突厥文字,因利乘便,有何不可??傊?,匈奴、鐵勒與突厥是三個不同的種族,各有本族獨立的歷史,勉強牽合,企圖在政治上有所策劃,多見其愚昧無知而已。
回紇是鐵勒部落聯(lián)合體中最古老的一個部落,它和其他諸部合力反抗奴役者,匈奴、鮮卑、柔然、突厥都在鐵勒的反抗中消失了,斗爭鍛煉出堅強的回紇部落聯(lián)盟,終于建成漠北唯一的大汗國。
二 回紇汗國(六四七年——八四六年)
(1)形成時期(六四七年——七四五年)
回紇部落一向居住在仙娥河(即姿陵水——色楞格河)、嗢昆河(鄂爾渾河)及獨洛河(土刺河)流域一帶。后來人口繁衍,分支為九族,即藥羅葛、胡咄葛、咄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耶勿。這就是內(nèi)九族,總稱為九姓回紇。到了唐初,回紇部結合仆骨、渾、拔野古、同羅、思結共六部構成回紇部落聯(lián)盟。六三二年(貞觀六年),契苾部六千余戶東遷,酋長降唐,部眾歸附薛延陀。六四六年(貞觀二十年),薛延陀亡,回紇收并契苾部。到唐玄宗天寶年間,懷仁可汗又收并拔悉密及葛邏祿兩部。這就是外九部,總稱也叫九姓回紇。加上阿跌部,又稱十姓回紇。這個聯(lián)盟以回紇為首,參加的諸部逐漸融合為一個回紇族。
六四六年,唐太宗滅薛延陀汗國。回紇等十二部酋長都請歸附。六四七年,唐給回紇、仆骨、多濫葛、拔野古、同羅、思結六部以府的名稱,酋長稱都督;又給渾、斛薛、奚結、阿跌、契苾、思結別部(阿布思部)、白霫七部以州的名稱,酋長稱刺史。漠北凡六府七州,隸屬于燕然都護府(治在故單于臺,鄂爾渾河南流處)。唐任命都護,統(tǒng)治諸部。唐太宗接受諸部酋長所上“天可汗”的尊號,并允許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一條大驛道,分設六十八驛,各驛有馬及酒肉供往來貢使,稱為“參天可汗道”。漠北諸部總數(shù)不下百余萬戶(史所記戶數(shù)過大,可能是百余萬口)。對唐歲貢貂皮當作租賦,唐對諸部負救濟災難、平息爭端的責任,這在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上,雙方都是有利的。
回紇藥羅葛部酋長吐迷度接受唐所給懷化大將軍兼瀚海都督名號,承認自己是唐朝的官員,但在部落聯(lián)盟內(nèi)部,卻稱可汗,建立起汗國來。汗國制度都仿照突厥,因為它們社會性質(zhì)相接近。聯(lián)盟轉化為國家的形式而得到鞏固,是很大的進步。唐設都督府與吐迷度稱可汗,本質(zhì)上是一次巧妙的政治斗爭。吐迷度顯出優(yōu)秀的政治才能,因而取得較多的勝利。唐設六府七州,目的在分散回紇部落聯(lián)盟,取消回紇的盟長地位,用都護府來代替聯(lián)盟。吐迷度對唐和聯(lián)盟的措施,正好取得與店和好的益處,抵消設置府州的害處。他得到自匈奴以至突厥、薛延陀失敗的經(jīng)驗,知道和好比戰(zhàn)爭有利,后來回紇始終遵守不同于任何漠北強國的態(tài)度來與唐建立關系,吐迷度是個開端者。唐太宗當然不會滿意,但也知道和好比戰(zhàn)爭有利,不敢輕易對漠北用兵,只好默認回紇可汗的實際存在。
六四七年是回紇開始建國的一年,吐迷度是回紇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六四八年,吐迷度被侄烏紇殺死。唐殺烏紇,立吐迷度子婆閏為大俟利發(fā),襲父職為瀚海都督。菩薩創(chuàng)行酋長世襲制,但仍采公推形式。吐迷度與菩薩的關系不明,至少不是父子關系,繼位又全用公推制。新制度代替舊制度,是要經(jīng)過反復的。烏紇殺吐迷度,想率領回紀去歸附他的妻父——本年在金山北新立的突厥車鼻可汗(六五○年,唐滅車鼻可汗)。烏紇代表回紇守舊勢力,要恢復受突厥奴役的舊狀,顯然是反動行為。唐太宗立婆閏,并扣留烏紇的同黨俱羅勃,形式上是保護唐的瀚海都督,實際卻是保護回紇可汗的世襲制,同時也保護回紇部落聯(lián)盟免于離散,這對回紇汗國的形成有很大幫助,從此,可汗世襲制確定了,由藥羅葛部酋長世襲可汗也確定了。
婆閏與唐發(fā)生親密關系,助唐攻戰(zhàn)。六五一年,婆閏出騎兵五萬助唐擊敗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收復北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濟木薩護堡子)。六五七年,又助唐擊滅賀魯。六六一年,助唐攻高麗。當年,婆閏死,比粟繼位。比粟,《新唐書》說是婆閏的兒子,《舊唐書》說是侄子(今本作“妹比粟毒”,當依《通鑒》所引作“侄比粟毒”)。比粟繼位后,諸部酋長中的守舊勢力,即不愿受制度拘束的一部分酋長擁比粟攻唐邊境。唐高宗命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劉審禮(燕然都護)薛仁貴為副;蕭嗣業(yè)為仙萼(即仙娥河)道行軍總管??磧绍娒?,似乎唐用意不在防邊而要攻入漠北,鎮(zhèn)壓那些守舊勢力。六六二年,比粟合鐵勒九姓兵十余萬拒唐軍,選數(shù)十騎挑戰(zhàn)。薛仁貴發(fā)射三箭,殺三人,余騎都下馬請降。鄭仁泰率輕騎一萬四千直進到仙萼河,鐵勒諸部藏匿,唐軍不得戰(zhàn),又逢大雪,全軍饑寒,大批死去,只有八百人逃回。鄭仁泰薛仁貴殘暴貪淫,當然要遭到慘敗。唐高宗改任契苾何力為鐵勒道安撫使。契苾何力率精騎五百到鐵勒九姓中,宣布朝廷赦免脅從,只罰有罪的酋長。諸部落大喜,拘捕葉護、設及特勤等二百余人送給安撫使。契苾何力指責他們的罪行,一起殺死,九姓又趨于穩(wěn)定。這次戰(zhàn)爭,發(fā)動者是這些被殺的酋長,以比粟為首的一部分統(tǒng)治階級和九姓民眾,并不贊成他們的行動,唐所以取勝,主要是依靠這個力量。六六三年,庸徒燕然都護府于回紇,改名為瀚海都護;徙故瀚海都護(六五○年,唐滅突厥車鼻可汗,置瀚海都護,統(tǒng)領瀚海等七府、仙萼等八州)于云中古城,改名云中都護。漠北諸州府統(tǒng)歸瀚海管理,漠南統(tǒng)歸云中管理。唐對漠北加強統(tǒng)治,實際是幫助比粟可汗加強回紇汗國的鞏固,因為唐的瀚海都護存在著,懷有野心的酋長就不敢出面破壞回紇汗國。
比粟死,子獨解支繼位。六八二年,東突厥酋長阿史那骨篤祿可汗聚眾反唐,抄掠回紇九姓的大量羊馬。骨篤祿寇掠唐北邊諸州,屢敗唐兵,并進攻回紇住地烏德鞬山(即郁督軍山,又稱于都斤山),回紇人一部分遷至獨洛河流域,其余在抵抗失敗后又受到突厥人的奴役。六九四年(武則天延載元年),默吸可汗(骨篤祿弟)繼骨篤祿統(tǒng)治突厥汗國,奪取鐵勒故地,勢力強盛?;丶v九姓常起兵反抗,甚至一年內(nèi)起兵五次,最后被迫與契蘇,思結、渾三部遷徙到唐境年甘、涼間居住。這自然只是回紇和三部的一部分人,唐朝廷允許他們住在河西節(jié)度使治所附近,足見并無猜疑。七一五年,獨解支死,子伏帝匐繼位。默啜可汗進攻回紇九姓,九姓大敗,人畜死亡甚多,恩結等部都督率眾歸唐,唐助諸部回故地。七一六年,默啜又攻回紇九姓,大敗拔野古部于獨洛水,特勝不設備,拔野古人殺默啜。默啜是勁敵,回紇助唐消滅這個勁敵,更增強了雙方的關系。伏帝匐死,子承宗立。七二七年,唐河西節(jié)度使王君■(音輟chuò)以私怨虐待甘、涼間回紇等四部,并誣告四部謀叛。唐玄宗罰瀚海大都督回紇承宗、渾大德、賀蘭都督契苾承明、廬山都督思結歸國四人長流嶺南諸州。這種謬誤不公的處理,當然要遭到反抗,回紇諸部推承宗族子瀚海司馬護輸為首領,起兵襲殺王君■,逃入突厥,承宗子骨力裴羅繼位。
七四二年(天寶元年),回紇、葛邏祿、拔悉密三部乘突厥內(nèi)亂,合兵攻殺突厥可汗骨咄葉護,推拔悉密酋長為頡跌伊施可汗,骨力裴羅和葛邏祿酋長為左右葉護。突厥余眾立烏蘇米施可汗為主。肩朔方節(jié)度使王忠嗣與拔悉密等三部合擊烏蘇,烏蘇逃走。七四四年,拔悉密等擊殺烏蘇,突厥余眾又立白眉可汗為主。是時突厥大亂,王忠嗣擊破突厥左廂十一部。回紇葛邏祿攻殺拔悉密頷跌伊施可汗,骨力裴羅立為骨咄祿毗伽闕可汗,遣使到唐朝說明情形,唐玄宗冊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唐放棄瀚海都督名號,承認可汗的地位,說明回紇已經(jīng)是漠北唯一的強國,唐不可能再保持瀚海都護的權力。在回紇方面,接受冊封也是有利的,因為在經(jīng)濟和文化的聯(lián)系上,不能不先有政治上的聯(lián)系;其次是各部落的聯(lián)合并不穩(wěn)固,唐加冊封,可以顯出回紇高于其他各部的地位;再其次是防突厥可能的復起,需要有唐的援助。此后,即使回紇很強,唐較衰弱,但可汗繼位總要唐加冊封,從不大舉侵唐邊境和奪取唐土地。
懷仁可汗建牙于烏德健山,七四五年,擊殺突厥白眉可汗,送白眉首級到長安報功(突厥自六世紀三十年代興起,到白眉時滅亡,立國二百年有余)?;丶v領土東接室韋,西到金山,南跨大漠,盡有突厥故地。唐與回紇為鄰,北方邊境平靜無事,唐玄宗設防邊節(jié)度使,不列回紇為敵人?;丶v與唐的關系,是一種歷史上罕見的和好關系,這一點,對回紇本身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2)強盛時期(七四五年——七八○年)
吐迷度可汗初建國家機構,到了懷仁可汗時,國勢強盛,制度更為完備?;丶v與匈奴以至突厥等游牧族一樣,所立國家是一種暫時的不穩(wěn)固的軍事行政聯(lián)合體,自可汗以下各級官員,都是大小軍事首領,除了收稅官,不再有專掌民政的官吏。這樣的國家,自然是低級的,但對游牧族說來,也只能采取這種組織形式。
突厥制度基本來源是匈奴,官員名號卻有大變動?;丶v采突厥制度,也兼采一些庸制,合成回紇制度。
回紇最高統(tǒng)治者為可汗。次為特勤(親王,史書或誤作特勒)、葉護(副王、總督)、設(或譯作殺,別部領兵者)。特勤、葉護、設常以可汗的子弟及宗室充任。再次為阿波(統(tǒng)兵馬官)、閻洪達(評議國事官)、達干(統(tǒng)兵馬官)、梅祿(皇室總管,掌兵者)以及內(nèi)宰相(三人)、外宰相(六人)、將軍、司馬等官。衛(wèi)士稱為附離??珊箤傧轮T部落首領,依地區(qū)的不同,授以俟斤、啜、俟利發(fā)、頡利發(fā)及都督(九姓部落首領)等稱號??珊箘澐种T屬部(被征服的部落)為若干區(qū)域,派遣葉護或設統(tǒng)領這些區(qū)域,并于每個部落置一吐屯(監(jiān)使、御史),督察貢賦和政事。九姓部落的都督,兼管征收賦稅,不另設吐屯。自可汗以下,各級官都是子弟世襲。
凡是軍事行政聯(lián)合體性質(zhì)的游牧國家,如匈奴突厥等國,必然要向富饒的漢地進行掠奪,回紇獨不同于那些國家,這和助唐平內(nèi)亂有關系。七四六年,懷仁可汗死,子磨延啜立,號葛勒可汗。七五五年,安史叛亂,唐東西二京陷落。七五六年,唐肅宗借回紇騎兵平亂,葛勒可汗先后派遣騎兵來援,立有戰(zhàn)功。唐肅宗急于想收回東西京,與回紇軍統(tǒng)帥葉護定約說:“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這是多么殘暴可恥、不知輕重的許諾!所謂子女,就是年輕婦女,無端被唐肅宗出賣,將遭受多大的災殃!七五七年,唐大軍和回紇精騎四千余人收復西京,回紇將如約行事,唐元帥李俶拜求到東京再如約,西京幸免于俘掠。唐軍和回紇軍進克東京,回紇縱兵大掠,洛陽人斂集羅錦一萬匹送回紇,俘掠才停止。唐肅宗封葉護為忠義王,約定每年送給回紇絹二萬匹,又立馬市,收買回紇馬。七五八年,冊封葛勒可汗為英武威遠毗伽闕可汗,嫁幼女寧國公主為葛勒可汗妻。唐對回紇的援助如此重視,報酬如此優(yōu)厚,回紇如果再攻掠唐邊境,就會喪失歲幣,因此,吐迷度和懷仁可汗建立起來的和好關系,有可能保持下去。
七六二年,唐代宗又向回紇借兵助討史朝義。其時葛勒可汗已死,子登里可汗在位,應召率兵來會攻洛陽。登里可汗態(tài)度驕橫,侮辱唐天下兵馬元帥李適(唐德宗)和他的隨從官員。唐軍收復洛陽,回紇入城大肆殺掠,殺人上萬,人燒房屋一二十天不滅,搶得財物無數(shù),都送到河陽,派兵看守。七六三年,登里歸國,帶走全部贓物,還讓部眾沿路搶劫,唐地方官供應小不如意,便任意殺死,毫無顧忌。唐代宗為酬報回紇助戰(zhàn)的功勞,規(guī)定唐買回紇馬,每年最高額為十萬匹,每馬一匹換絹四十匹。事實上回紇并無這樣多的馬,每年賣給唐的馬只有數(shù)千匹至一萬匹,最多時也不過數(shù)萬匹。唐連年內(nèi)戰(zhàn),需要補充軍馬,可是回紇運來的馬病弱不堪軍用,唐忍受損失,照馬數(shù)忖價,只好當作買邊境平安而支付馬價絹。到唐德宗建中元年(七八○年)積欠馬價絹多至一百八十萬匹,回紇屢次催討,唐朝廷感到困難,隱忍遷就,力求保持和好關系。不知何時,馬價增為五十匹絹。八○七年,唐憲宗曾一次償還積欠,不料第二年回紇驅(qū)來比常年多一倍的病弱馬,要唐收買。這樣,歷時久了,唐又只好積欠馬價絹。直到八四二年回紇亡國時,唐才付清積欠,幫助回紇人得到衣食。
七六四年,仆固懷恩叛唐,引回紇、吐蕃等部數(shù)十萬人進攻長安。唐大將郭子儀親赴回絕軍營,說服回紇大將合胡祿都督藥羅葛(登里可汗之弟),合力擊敗吐蕃軍?;丶v獲得大量駝馬牛羊,唐贈回約繒帛十萬匹作為報酬。七七八年,登里可汗為了掠奪財物,進寇太原,殺唐軍民萬余人,縱兵大掠。唐代州都督張光晨擊敗回紇兵,登里可汗退走。唐代宗不追問人寇的緣故,照舊優(yōu)待回紇。七八○年,登里乘唐德宗初立,又想舉兵進行掠奪戰(zhàn)爭。宰相頓莫賀達干知道國人都不愿攻唐,諫登里說,唐是大國,從來對我和好。前年攻太原大捷,獲羊馬數(shù)萬,等到回國時,損耗完了,幾乎一無所獲。這次進攻,如果不捷,想回國怕也不容易。登里可汗不聽。頓莫賀達于利用人心厭戰(zhàn),起兵殺登里可汗及支持可汗寇唐的九姓胡(粟特人)約二千人,自立為合骨咄祿毗伽可汗。
登里可汗助唐內(nèi)戰(zhàn),有戰(zhàn)勝的威名,得馬市的厚報,回紇汗國從唐取得如此重大的利益,可稱既強盛又富饒。登里可汗因強盛而驕橫自大,因富饒而貪得無厭,甚至進入唐境掠奪,根本不懂得保持對唐的和好關系,正符合回紇本身的利益。他這種謬誤行動,唐朝廷雖然還予以寬容,回紇國人卻不能再忍,殺身之禍是自取的。登里可汗死后,回紇發(fā)生內(nèi)亂,強盛時期結束,衰亡時期開始。
(3)衰亡時期(七八○年——八四六年)
唐德宗曾受登里可汗侮辱,怨恨回紀,經(jīng)李泌勸說,七八七年,唐德宗允許合骨咄祿毗伽可汗的請求,恢復兩國的和好關系。從此,回紇與唐相安無事了,但回紇統(tǒng)治階級的相繼殺奪以及貪得無厭的風氣,終于引導回紇國由衰微的道路走到崩潰四散的絕境。
七八八年,回紇可汗改稱回紇為回鶻。七八九年,頓莫賀可汗死,子多邏斯繼位。七九○年,多邏斯為自己的兄弟殺死。大臣們立多邏斯子阿啜為可汗(唐封為奉誠可汗)。阿啜年幼,大相頡干迦斯專權。唐自安史亂后,安西、北庭兩都護府孤懸塞外,當時吐蕃強盛,回紇扶助兩府,共同抵抗吐蕃,對雙方都有利??墒?,貪得無厭的人必然缺乏政治遠見,回紇統(tǒng)治者竟把兩府看作附庸,無限止地征收賦稅,北庭路近,居民受害更甚。原屬北庭管轄的沙陀別部六千余帳,被回紇肆行掠奪,困苦不堪,原屬回紇的三姓葛邏祿部和自服突厥部,也痛恨回紇的苛征暴斂,轉附吐蕃。吐蕃率葛邏祿白服突厥攻北庭,頡干迦斯來救,結果自然是大敗。北庭和沙陀部落都為吐蕃所有,北庭節(jié)度使楊襲古率眾二千余人逃往西州。過了些時,頡干迦斯率全國丁壯數(shù)萬人進取北庭,又被吐蕃戰(zhàn)敗,士卒死亡大半,楊襲古兵損失尤重,只剩下六七百人。頡干迦斯誘殺楊襲古。西州人固守本境,不再助回紇。
葛邏祿部乘勝攻取回紇的浮圖川(在烏德鞬山西北),回紇驚慌,遷西北方部落到烏德鞬山的南方,躲避敵軍的攻勢?;丶v在七九○年一年中,內(nèi)部發(fā)生政變,可汗失權,外部友化為敵,兩次大敗,這都是沒落氣象,說明藥羅葛一姓的統(tǒng)治權,很難再保持下去。
七九五年,奉誠可汗死,宰相■跌(■音協(xié)xié即阿跌)氏骨咄祿立為可汗(唐封為懷信可汗)?;丶v可汗位由藥羅葛氏轉入陜跌氏,是權臣專國政的結果。懷信可汗兩傳到保義可汗時,大破它的世敵吐蕃,取涼州(八○八年),占領北庭和龜茲,擊敗葛邏祿部,向西擴張到拔賀那國(費爾干)。當時吐蕃棄獵松贊贊普在位,國勢衰弱,回紇一時戰(zhàn)勝,并不表示實力有多大增進。八一六年,吐蕃擊敗回紇,進軍到離可汗牙帳三天路程的地方,收回失去的土地。八三二年,回紇內(nèi)亂又起,昭禮可汗被殺,彰信可汗繼位。八三九年,宰相安允合、特勤柴革合兵謀叛,被可汗殺死。宰相掘羅勿借沙陀(酋長朱邪赤心,歸唐后名李國昌)兵攻可汗,彰信可汗兵敗自殺。掘羅勿立■(音咳颯késà)特勤為可汗。當時回紇國內(nèi)發(fā)生饑荒和疫病,又逢大雪成災,羊馬多死,民眾流離失所,國亡迫近在眼前,可是內(nèi)亂還繼續(xù)在進行。
戛黠斯是回紇的屬部,受回紇壓迫,酋長阿熱起兵反抗,交戰(zhàn)二十年不停止。阿熱痛恨回紇,罵道:你們快完了,我要收你們的金帳(可汗帳),在帳前跑我的馬,立我的旗。你們能抗拒,快來;不能,快走開。他決心滅回紇。八四○年,回紇將軍句錄莫賀恨掘羅勿,引黠戛斯兵十萬騎攻破都城(在鄂爾渾河畔,后世名為哈刺巴刺合孫),殺■可汗及掘羅勿,焚毀牙帳,擄去全部財物,回紇汗國就這樣滅亡了。
自吐迷度開始建國,到■可汗滅亡,回紇汗國前后不過二百年,其間正式立國只有一百年,除去強盛時期四十年,余下的六十年里,可汗換了十人,每人在位年數(shù)平均是六年,政權的不穩(wěn)定性非常明顯,作為一個游牧國家來看,它是不能和匈奴、突厥比強盛的。但是,它與唐朝保持和好關系,免于戰(zhàn)爭,每年還得到經(jīng)濟交流的大利,得到的益處,遠比寇邊所得為優(yōu)厚。藥羅葛氏統(tǒng)治的九姓回紇(內(nèi)九族),原來與仆骨、渾、拔野古、同羅、思結、契苾等部地位相等,經(jīng)過一段國家強盛時期,回紇成為聯(lián)盟各部的共同稱號,也就是各部融合成為一個大的回紇族。阿跌氏代替藥羅葛氏為可汗,固然由于骨咄祿擅兵權,但也說明各部間界限不是很嚴格了。這是回紇族的大成就,有了這個成就,汗國滅亡后,回紇人向西遷移,性質(zhì)是整個族的分支活動,不同于各個部落的各自分散,因此,盡管回紇并不在西域重建統(tǒng)一形式的國家,回紇人卻成為西域的主要居民。
三 遷居西域(八四○年以后)
黠戛斯暴風般橫掃回紇汗國,回紇諸部倉皇逃走,按照逃走的方向,主要可分為四支:一支由宰相■職擁龐特勤等率十五部西奔葛邏祿(游牧地在金山西,巴勒哈什湖南);一支奔安西,一支奔河西,一支由可汗兄弟及其親信大臣等率領南下至振武軍(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和林格爾北)及天德軍(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烏拉特旗西北)一帶地方。這里先說南下的一支。
八四一年,住在可汗牙帳附近的十二部共立烏希特勒為烏介可汗,南下逃到唐天德及振武北境。唐贈送米糧二萬石。當然,回紇人生活有困難,但在唐邊境肆行殺掠,決不是久長之什。由于分配掠奪物不平,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發(fā)主內(nèi)訌,可汗的兄弟嗢沒斯殺宰相赤心等,率領特勤、宰相等貴族二千二百余人歸唐。唐封來歸諸貴族各級官爵,并給米五千石,絹三千匹。另一回紇貴族那頡啜特勤收赤心殘部七千帳自振武、天德東走,與遷至幽州塞外的黑車子室韋部共掠幽州。唐幽州節(jié)度使張仲武出擊,七千帳及黑車子室韋都歸唐。烏介可汗殺那頡啜。
駐在大同軍塞外的烏介可汗部眾,尚近十萬人,向唐請求接濟糧食和牛羊。唐還清歷年積欠的馬價絹,并要求烏介用馬來換糧食。烏介不從,向天德振武塞上擄掠,并南入大同川,掠奪附唐諸部落的牛馬數(shù)萬頭,逼近云州(山西大同市)城。八四三年,唐軍擊敗烏介可汗,收得降兵二萬余人,奪還太和公主(自唐肅宗時起,唐先后出嫁四個公主到回紇,太和是第四個)。烏介可汗逃到金山,部眾潰散,殘余不及三千人。八四六年,宰相逸隱啜殺烏介可汗,立遏捻特勒為可汗。八四八年,回紇余眾不滿五百人,依附室韋,受張仲武壓迫,遏捻可汗率妻子九人逃走,不知所終。室韋七部分領回紇余眾,黠戛斯擊敗室韋,收去全部回紇人。南下的一支由可汗統(tǒng)率,最為重要??墒?,內(nèi)部分裂并未停止,對唐朝又不能和好相處,這一支全部覆沒,復國的希望斷絕了。
奔河西的一支,居住在甘州一帶,受吐蕃的統(tǒng)治。八七二年張議潮死后,回紇攻據(jù)甘州城,立有可汗。八七四年,唐僖宗因回紇屢求冊封,任郗宗莒為冊立使。郗宗莒路上得知回紇為嗢未所破,逃遁無蹤,只好退回。次年,回紇回到合羅川(額濟納河,在張掖西北,《通鑒》作羅川,誤。羅川縣即今甘肅正寧縣,回紇不可能到此地),遣使者同羅榆祿入貢,唐贈送救濟絹一萬匹。當時唐朝廷本身也很窮困,還能應貢使的要求,贈送絹匹,在雙方都窮困的情況下表現(xiàn)和好關系,是很可珍視的。這一支以甘州為中心,逐漸擴大居住地,《宋史》所載,有瓜、沙二州回鶻,有涼州回鶻,有賀蘭山回鶻,有秦州回鶻,有合羅川回鶻,有肅州回鶻?!端问贰せ佞X傳》說,“回鶻都督石仁政么羅、王子邈拏、王子越黜、黃水州巡檢四族并居賀蘭山下”。四族酋長都用臣屬的稱號,想見其他各部酋長,稱號也大抵相似。這些臣屬的統(tǒng)率者應是甘州可汗?!杜f五代史·回鶻傳》說“其后時通中國,世以中國為舅,朝廷每賜書詔,亦常以甥呼之”。到北宋時,仍保持甥舅關系,可汗經(jīng)常遣使者來貢土產(chǎn),宋朝呼為“甘沙州回鶻可汗外甥”,回贈內(nèi)地特產(chǎn)。一○二八年(宋仁宗天圣六年),西夏攻破甘州,可汗也許降附于西夏。一○六八年(宋神宗熙寧元年),回紇使者又來朝貢,求買金字《大般若經(jīng)》。一○七三年,使者又來。宋神宗問回紇人口,使者答稱有三十余萬,丁壯二十萬。這一支人口逐漸增殖,成為河西地方的土著。
當回紇西遷的時候,在天山南路,吐蕃勢力已經(jīng)衰弱,在天山北路,葛邏祿原是回紇屬部,回紇西遷的兩支,所受阻力不大,因而順利地得到發(fā)展。
天山北路——八五六年,唐宣宗下詔說,“回鶻有功于國,世為婚姻,稱臣奉貢,北邊無警……近有降者云,已龐歷今為可汗,尚寓安西,俟其歸復牙帳,當加冊命”。已龐歷即宰相■職所擁護的龐特勤。這一支有十五部,人數(shù)最多,龐特勤被推為可汗,事無可疑。本年,唐宣宗遣使者去安西撫慰,使者至靈武(寧夏靈武縣),遇回鶻可汗派來的貢使,唐使者不再前進。唐宣宗任王端章為冊立回鶻可汗使,八五七年,被黑車子室韋阻擾,半路退回。八六三年,黠戛斯遣使來唐朝,說要進攻回鶻,將安西以東土地歸還唐朝,唐懿宗不許。八六六年,張議潮奏稱北庭回鶻仆骨俊攻克西州(新疆吐魯番縣東南)、北庭(新疆濟木薩爾北)、輪臺(新疆烏魯木齊附近)、清鎮(zhèn)(輪臺西)等城。這是回紇、吐蕃兩個勢力的變化,從此回紇勢力愈益上升,掌握了唐朝通天山南北兩路的樞紐?!锻ㄨb》于唐宣宗大中二年(八四八年)寫道:“其別部龐勒,先在安西,亦自稱可汗。居甘州,總磧西諸城,種落微弱,時入獻見”。胡三省注:“回鶻至五季時入獻見者皆龐勒種類也”。龐勒即龐特勤。龐特勤一支在天山北路發(fā)展,五代時與內(nèi)地朝廷通朝貢的卻是在南路發(fā)展的一支。龐特勤是高級貴族(回紇可汗的外甥),任南北兩支的可汗是可能的,他的子孫分治南北,各稱可汗,同祖龐特勤,《通鑒》所說當即依據(jù)這種情形。至于甘州可汗,是河西一支的首領,與龐特勤無涉。宋朝與西北方隔絕,史書記載只能憑一些傳聞,很不完備,實際上,天山北路的一支曾建立起一個大汗國。
公元十世紀中葉,當五代末、北宋初之際,回紇撒吐克喀拉汗在中亞細亞建立喀拉汗國,開始崇奉伊斯蘭教。汗國最著名的可汗號博格拉汗,建都于拜拉薩貢,疆土有喀什噶爾(疏勒)、和闐(于闐)、怛羅斯、訛打刺城(在錫爾河畔)等地。博格拉汗曾攻下阿母河北岸的布哈拉城。一○○八年,他的繼位人伊列可汗滅阿母河北岸的波斯薩曼土朝,盡有其地。傳至摩哈美德汗時,西遼攻占拜拉薩貢及喀什噶爾等城??箛员S腥鲴R爾罕一帶土地,向西遼稱臣納貢。一二一三年,花刺子模國滅喀拉汗國。這個喀拉汗國在立國兩個半世紀中,回紇人與葛邏祿人融化為一個回紇族,增強了力量;其次是首先接受伊斯蘭教,逐漸推行到全族,消滅在西域流行了千年以上的佛教老基地。這些,對后來回紇族的發(fā)展,影響都是巨大的。
天山南路——奔安西的一支,可汗居西州,五代和北宋時,稱為西州回鶻,或高昌國(都新疆吐魯番)??珊寡靥浦?,對內(nèi)地朝廷稱舅,自稱為甥。九一一年(梁太祖乾化元年),可汗遣使者來朝貢,以后常有往來。周太祖允許回鶻使者與商人私下交易,官不禁阻,因此玉價大跌。西州可汗逐漸向西擴大勢力,占有龜茲于闐等地。一○○九年,即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于闐國黑韓王(即可汗)遣使回鶻羅斯溫等來朝貢。宋太祖時,于闐王名李圣天,自稱是唐的宗屬,九七一年,還有使者來朝?;丶v滅李姓于闐國,當在九七一年以后?!端问贰斊潅鳌氛f“龜茲本回鶻別種,其國主自稱師子王,與宰相九人同治國事。……或稱西州回鶻,或稱西州龜茲,又稱龜茲回鶻”。宋仁宗時始入貢。于闐國王稱可汗,龜茲國王稱師子王,都是西州可汗的臣屬或兄弟國。焉耆在西州龜茲間,當早已并入回紇,疏勒、于闐曾為喀拉汗國屬地,可見安西四鎮(zhèn)到北宋時全歸回紇所有。
天山南路諸國,自西漢以來,都是城居的農(nóng)業(yè)國,有相當高度的文化。這些故國為回紇所征服,居民(主要是伊蘭人,也有不少漢人)融化在回紇族里,是歷史上的一個大變化?;丶v西遷以前,天山南路諸國,盡管受山北游牧族的統(tǒng)治,但除納貢賦外,國內(nèi)并不發(fā)生變化。自回紇遷居西域,山北山南的統(tǒng)治者,都屬于一個回紇族,過去的西域面貌完全改變了。
回紇西遷以后,可汗世系不明?!端问贰せ佞X傳》說,“甘州有可汗王,西州有克韓工,新復州有黑韓王”。所謂克韓、黑韓、黑汗(《于闐傳》),都就是可汗?;丶v分裂成幾個可汗國,各國可汗如何傳授,史料很缺乏,下面所載只是回紇汗國統(tǒng)一時期的可汗世系表。
回紇可汗世系表 (一)
(1)時健俟斤一(2)菩薩活(“胡祿”之音變)頡利發(fā)(時健子)—(3)吐迷度胡祿俟利發(fā)(自稱可汗,唐封為懷化大將軍兼瀚海都督)—(4)婆閏大俟利發(fā)(吐迷度子,唐封為右衛(wèi)大將軍兼瀚海都督)—(5)比栗(《新唐書》作婆閏子,《舊唐書》作妹比栗毒,襲瀚海都督)—(6)獨解支(比栗子,襲瀚海都督)—(7)伏帝匐(獨解支子,襲瀚海都督)—(8)承宗(伏帝匐子,襲瀚海都督)—(9)伏帝難(襲瀚海都督)—(10)骨力裴羅(承宗子)
(二)
?。?)骨咄羅毗伽闕可汗(名骨力裴羅,藥羅葛氏,唐封為懷仁可汗,七四一——七四七年)
?。?)葛勒可汗(名磨延啜,骨力裴羅子,唐封為英武威遠毗伽闕可汗,七四七——七五九年)
(3)牟羽可汗(登里可汗)(名移地健,磨延啜子,唐封為英義建功毗伽可汗,七五九——七八○年)
?。?)合骨咄祿毗伽可汗(名頓莫賀,移地健從兄,唐封為武義成功可汗,又封為長壽天親可汗,七八○——七八九年)
?。?)愛登里邏汨(音密mì)沒蜜施俱錄毗伽可汗(名多邏斯,頓莫賀子,唐封為忠貞可汗,七八九——七九○年)
?。?)汨咄祿毗伽可汗(名阿啜,多邏斯子,唐封為奉誠可汗,七九○——七九五年)
(7)愛滕里邏羽錄沒蜜施合胡祿毗伽可汗(名骨咄祿,■跌氏,唐封為懷信可汗,七九五——八○五年)
?。?)滕里野合俱錄毗伽可汗(登里邏羽德蜜施俱錄毗伽可汗)(八○五——八○八年)
?。?)愛登里羅汨沒蜜施合毗伽可汗(唐封為保義可汗,八○八——八二一年)
?。?0)登羅羽錄沒蜜施句主毗伽可汗(唐封為崇德可汗,八二一——八二五年)
?。?1)愛登里羅汨沒蜜施合毗伽可汗(名曷薩特勒,崇德可汗弟,唐封為昭禮可汗,八二五——八三二年)
?。?2)愛登里羅汨沒蜜施合句錄毗伽可汗(名胡特勒,昭禮可汗從子,唐封為彰信可汗,八三二——八三九年)
?。?3)■可汗(名勿薦公,一作勿篤公,八三九——八四○年)
?。?4)烏介可汗(名烏希特勒,易薩弟,胡特勒叔,八四一——八四六年)
?。?5)遏捻可汗(烏介可汗弟,八四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