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元年的政黨林立,早在南北議和的前后,許多同盟會會員,事實上是排滿主義者,狹義的民族主義,認為革命的目的已經(jīng)消失,于是便從同盟會中分化出來,另組成了一些為了爭取政治地位的小政黨,它們只是豎起一塊招牌,發(fā)出一篇宣言,拉出幾個名氣大的政治要人作為他們的領袖,以便于進行個人的政治投機。還有些政黨是以地區(qū)關系或歷史關系結合起來的。所有這類政黨都沒有旗幟宣明的黨綱,沒有一定的政治主張,跨黨脫黨視為家常便飯。其所擁戴的領袖,也可能兼另外一個黨的領袖,而被推者等于今天兼任公司行號的董事長一樣,是一個掛名差使,對任何一黨都不關心。
南京臨時政府時期,臨時參議院內部相互對立的政黨,主要的是同盟會與江浙人士章炳麟、張謇為中心的統(tǒng)一黨。臨時政府北遷后,統(tǒng)一黨和以湖北人孫武、藍天蔚、劉成禺為中心的民社,以及君主立憲分子籍忠寅、周大烈等所組成的國民共進會聯(lián)合起來,于民國元年5月9日成立一個共和黨,推戴黎元洪為名義上的領袖,成為同盟會的主要競爭者。除了這兩個政黨而外,參議院還有谷鐘秀、張耀曾、吳景濂等的統(tǒng)一共和黨,站在第三者的地位,舉足輕重。這個統(tǒng)一共和黨和宋教仁曾有密切的聯(lián)系。
由于事實需要,同盟會必須合并許多小黨,完成“毀黨造黨”的目的。因此宋教仁乃以敏捷的政治手段,不僅和統(tǒng)一共和黨取得密切的聯(lián)系,同時與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共和實進會三個小黨取得聯(lián)系。這三個小政黨本是從同盟會和君主立憲派內分化出來的一些混合組織,大家協(xié)議合組一個大政黨以與共和黨抗衡。
宋教仁是一個天才的政黨活動人物,他取得同盟會以外四個政黨的協(xié)議合并后,遂在8月11日與各黨代表會議于北京安慶會館,獲致協(xié)議。再于8月13日召集同盟會全體職員大會,推舉宋教仁、張繼等16人為籌備員生產(chǎn)和人自身的生產(chǎn)是歷史活動的“三因素”;一切歷史沖突,并由總務部發(fā)出通告,宣布同盟會改組為一般形態(tài)的政黨。孫中山和黃興在上海為此一改變,聯(lián)名致電各支部征求同意。電文如下:
“各支部鑒:據(jù)北京本部來電云:‘連日與統(tǒng)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協(xié)商合并,另行組織,彼此提出條件于下:(一)定名:國民黨;(二)宗旨:鞏固共和,實行平民政治;(三)黨綱五條:保持政治統(tǒng)一,發(fā)展地方自治,勵行種族同化,采用民生政策,保持國際和平;(四)用理事制,于其中推一人為理事長。昨日開全體職員評議員聯(lián)合會,合并條件已通過’云云。文等以上列條件與本會宗旨毫不相悖。又得此多數(shù)政黨同心協(xié)力,將吾黨素所懷抱者見諸實行,此非獨同人之幸,亦民國前途之福也,文等深為贊成。且同盟會成立之始,其命名本含有革命同盟會之義在,共和初建,改為政黨,同人提議更名稱者益眾,即此時而易之,可謂一舉而兩得矣。特此通電貴支部,務求同意,以便正式發(fā)表。文等屢承袁大總統(tǒng)遣使持函來邀,已定十七日起程北上,賜復即交北京同盟會本部為盼。孫文、黃興?!?br/>
孫中山到北京的第二天,同盟會宣布與統(tǒng)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共和實進會合并,成立國民黨,這是民國元年8月25日的事。國民黨成立大會在北京湖廣會館舉行,孫中山親自出席,并發(fā)表了組織新黨的演說。依規(guī)約第四章的規(guī)定,推選職員,計理事九人: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王寵惠、王人文、王芝祥、吳景濂、張鳳翙、貢桑諾爾布。參議29人:胡漢民、柏文蔚、陳錦濤、李烈鈞、張繼、蔣翊武、孫毓筠、譚延闿、尹昌衡、于右任、馬君武、田桐等。名譽參議鈕永建等七人,各部干事300余人。9月3日由黃興、宋教仁、吳景濂、王寵惠、王芝祥、王人文、貢桑諾爾布七理事互推孫中山為理事長,孫并遴請宋教仁代理理事長。
宋教仁是個政黨組織的好手,他年輕,能說會寫,不僅是一位天才的演說家,而且還是一位有名的政論家“社會主義是中國的唯一的出路”,為了鞏固新制度,必須堅,經(jīng)常用“桃源漁父”的筆名在報上發(fā)表政見。他早年參加過長沙起義,與蹈海而死的陳天華同為華興會頭角崢嶸的人物。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他是湖南所派的參議員,在修改《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時,他極力主張采行法國式的責任內閣制,反對美國式的總統(tǒng)制。這個主張連孫中山都不同意。由于他少年氣盛,別人都說他想做內閣總理,于是南京臨時參議院通過《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時,不僅不是責任內閣制而是總統(tǒng)制,根本連內閣總理都不設置,由各部總長直接向總統(tǒng)負責。甚至孫大總統(tǒng)提出宋為內務總長時,參議院也不予通過而改提程德全遞補。
當孫中山把臨時大總統(tǒng)一職讓給袁世凱時,大家又覺得總統(tǒng)的權力太大,怕袁濫用職權,施行獨裁,乃把《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修改為《臨時約法》。將總統(tǒng)制改為內閣制。
革命黨人雖然對于名位看得很淡,但是都有強烈的責任感,因此宋教仁想做內閣總理是可能的。南京臨時政府結束時,宋所持的政見和孫中山有很大的距離。孫中山主張將政權讓給袁后,同盟會退而為在野黨,以鞭策政府;宋則主張“毀黨造黨”,放棄同盟會的名稱,吸收其他小政黨,組成一個大政黨,在國會中成為第一大黨的地位,由國會的多數(shù)派進而組織責任內閣。照宋的主張,就是放棄在總統(tǒng)問題上、軍事實力上對袁斗爭,而在國會方面、內閣方面取得優(yōu)越地位,使袁的總統(tǒng)沒有權力。這個主張很快就得到同盟會會員的熱烈支持,才有國民黨的組成。這一時期的國民黨,組成分子極為復雜,龍蛇混雜,投機者甚多,因此宋教仁的“毀黨造黨”目的只達到了擴大同盟會的組織,并未把國民黨變成一個堅強有組織的政黨。
國民黨成立后,宋教仁所致力的是在國會中控制多數(shù),同時準備在正式國會議員選舉戰(zhàn)中贏得勝利,以備將來組成一黨內閣。黃興則致力爭取各色各樣的人入黨,他以為無論你是何等樣人等、獨立的幸福生活,生產(chǎn)技術的發(fā)展和私有制的產(chǎn)生,使,只要入了國民黨,就可以漂染你成才。黃興本不愿意來京的,怎知他入京后,受袁的迷惑比孫中山更厲害。他不止是到處勸人入黨,而且當面邀袁世凱入黨,并且承諾推袁為黨的領袖。他認為:不論生張熟魏,不論為敵為友,只要今天肯加入國民黨,大家就是同志。所以他除了拉袁入黨外,還以十二分的誠意拉楊度、拉趙秉鈞等入黨。
袁沒有當面拒絕黃的邀請,也不肯做正面的答復,但卻把這件事偷偷地告訴了楊度。袁說:“晳子,你看我像個革命黨嗎?”他一邊流露著奸雄的笑容,一邊說:“如果他們不堅持責任內閣,我們便做個革命黨玩玩?!睏疃缺臼菍O中山和黃興締交的介紹人,早在十年前他在東京時,就婉拒孫中山的邀請加入同盟會,所以他對革命和國民黨都是沒有信心的。他這時已經(jīng)死心塌地地選中了袁世凱,因此他自不會接受黃興的提議。他根據(jù)袁世凱的意思寫了一封信給黃興,函云:
“前承不遺,邀入國民黨,只才識無似,未敢遽諾。近日京中貴黨干部諸君繼續(xù)招邀,議及黨略,度以為貴黨以前之經(jīng)過,及以后之行動,皆不免于困難者,實為政黨內閣四字所縛。雖云根據(jù)學理,然貴黨從前對于項城尚未充分信用,含有防閑政策,亦事實之昭然。度意此后貴黨對于民國,對于總統(tǒng),宜求根本解決之方,若不信袁,則莫如去袁,而改舉總統(tǒng)。度必勸隱,袁必樂從。若能信袁,則莫如助袁,而取消政黨內閣之議,宣布全國,以求實際溝通,度方可有效力之處。若仍相挾相持,互生疑慮,實于國家大計有損,非上策也。度姑以黨外之人預為建議,自分于貴黨黨員,關系甚淺,不敢輕于投身,乞公據(jù)度此電,通電全國貴黨本部支部,征集意見,若多數(shù)贊成鄙意,見諸實行,方敢追隨左右,不僅以此覘貴黨之方針,且以此卜一身之信用。進退所關,伏維裁察是幸。”
楊的這種表示,使得黃興等大為光火,入黨還附有條件。
于是國民黨對楊度只好關門了。
趙秉鈞是加入國民黨的,據(jù)說他是奉袁之命加入的,借此充當內線。趙對人說:“我本不曉得什么叫做‘黨’?不過有許多人勸我入黨,統(tǒng)一黨也送黨證來,共和黨也送黨證來,國民黨也送黨證來,我有的拆開看看,也有的擱置不理。我何曾曉得什么黨?”有人告趙曾看見他親筆填的入國民黨申請書,則他便顧左右而言他了。
據(jù)說袁世凱一生不會辦的事是財政,其實他一生最不明白的是政黨。他把“黨”當作玩弄的工具。陸徵祥時代標榜超然,袁更主張所有總統(tǒng)府的職員都不許加入任何黨派。孫、黃入京后,袁又主張大家入黨。他心中的政黨是玩玩的!
甫告成立的國民黨,前面已提到,在組成的分子來說似乎并不夠堅強。孫中山是一位當然的領導人物,孫中山而下,大家有所謂黃系和宋系之分。其實黃興和宋教仁自己都無各樹派系之意,不過,兩人之政見或黨見各有不同,遂有涇渭之分。譬如說宋一直主張責任內閣,黃在南京臨時政府時則不主張。同盟會改組國民黨時,則為宋一人之力,在北京奔走,參與密謀的是胡瑛、張耀曾、李肇甫、魏宸組等。黃興任南京留守時主張國民捐,主張換紙幣,而宋則反對;黃主張建都南京,宋主張建都北京。因為有這些分歧的意見,大家遂把兩人分為兩大派系。其實,這些革命偉人只知有國,不為己謀,遑論自組派系!黃興在北京除了拉袁世凱、楊度加入國民黨而外,其表現(xiàn)的,都是熱誠過人,可是在嚴格的政黨理論和組織上,他卻和宋教仁有很大距離。
張振武事件發(fā)生時,內閣總理陸徵祥稱病入醫(yī)院,怎么說也不肯出院,同時堅決辭職。由于他只是短命內閣,在當時一般人看來又是一個半洋人,對他既無喜惡,也無恩怨,所以他的辭職遂被袁接受。不過有一個保留,就是準陸辭內閣總理,不準辭外交部長。陸原意并非雙掛冠,只是覺得內閣總理干了太頭痛,所以欣然同意。這一來,中華民國的第二屆內閣就在孫、黃入京時結束。
孫、黃入京,是袁世凱和國民黨唯一的一次友好蜜月期。既然孫中山和黃興對袁的態(tài)度是如此坦誠,而袁又假情假意地表現(xiàn)得那么親切,內閣總理出缺了,袁自然應該要選一個國民黨籍的人物來擔任總理,以顯示袁和國民黨的真誠合作。袁對總理人選相當傷腦筋,照理國民黨人中唯一的理想人選是宋教仁,可是袁最怕這位“桃源漁父”,因為他所有的長處都是當時政黨政治所需要的,同時也是袁所不及的。所以袁在研究總理人選時,故意地和黃興交換意見,袁想用這個方法離間黃、宋。袁向黃提出一個國民黨人擔任總理,這個人實際上和國民黨關系并不太密切。他便是沈秉坤。沈也是湖南人,和黃興很接近,他是清朝末年的廣西巡撫,辛亥革命時,被推為廣西都督,因受副都督陸榮廷的排擠,遂以帶兵援鄂為名離開桂林。南京臨時政府結束后,他擔任黃興的留守府高等顧問和國民捐督辦。國民黨成立,他被選為參議,他經(jīng)常稱呼年僅38歲的黃興為“克老”。袁提沈秉坤組閣,完全是敷衍黃興。沈秉坤在國民黨內歷史既淺,資望也不高,同時陸徵祥辭職,遺留下的只是一個空頭總理,其他各部總長原封未動,沈出來也只是光桿總理。國民黨內部意見,自不愿背這個掛名國民黨的政黨內閣,因此國民黨乃決定:“在正式國會召集前,國民黨不擬組織政黨內閣。內閣以維持過渡性為宜?!?br/>
民國元年的北京臨時參議院,議席的分配,除了西藏議席沒有選派外,共有120席,同盟會和共和黨各占40席,統(tǒng)一共和黨握有25席。其他小黨瓜分15席。
宋教仁致力合并同盟會、統(tǒng)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國民公黨而為國民黨后,國民黨就成為一個名實相符的大黨了,它的總部設于北京,支部遍設各省和海外各埠,在臨時參議院中占了65席,成為第一大黨。
參議院中另一大黨是共和黨,有40席票。共和黨是以統(tǒng)一黨與民社為中心,更合并潘鴻鼎所組織的國民黨、國民協(xié)進會、民國公會三政團組織而成。其政綱有三:(一)保持全國統(tǒng)一,采取國家主義;(三)以國家權力,扶持國民進步;(三)應世界之大勢,以平和實利立國。民國元年5月5日,共和黨成立,推黎元洪為理事長,理事為張謇、那彥圖、章炳麟、程德全、伍廷芳等。干事湯化龍、劉成禺、王揖唐等。照這些名字看來,組成分子是一部分君主立憲派為基礎的。在立場上來論,是袁世凱的與黨,應袁的需要組成以與同盟會對抗。當時同盟會號稱民權黨,共和黨號稱國權黨。不久,統(tǒng)一黨首領章炳麟辭去共和黨理事,復發(fā)宣言仍舊維持統(tǒng)一黨。
因為國民黨驟然掌握了60議席,共和黨仍只有40席,君主立憲派于是積極振作,湯化龍、林長民等暗中活動,亦醞釀合并成立一個大黨,定名民主黨。這時候梁啟超恰自海外歸國,和袁世凱妥協(xié),湯化龍、林長民乃與孫洪伊所領導的一部分統(tǒng)一共和黨,及北方政黨共和保進黨、共和促進黨、國民新政社四團體合并,于民國元年10月在北京開成立大會,推舉梁啟超為民主黨領袖。
梁啟起在民主黨成立大會中發(fā)表了一篇動人的演說,他說:“今日中國已確定為最神圣最高尚之共和團體,而共和國政治之運用,全賴政黨,國中先覺深知此義,故一年以來,注全力以從事于政黨之建設,其先各黨林立,派別繁多,至今日已漸合并成為大政黨,若共和黨、國民黨皆是也。民主黨成立雖稍晚,然其分子之健全,則不讓他黨?!苯又U述組織一個政黨應具有的精神和條件,他強調一個政黨必須有公共之目的;一個政黨必須有奮斗的決心;一個政黨必須有整肅的號令;一個政黨必須有優(yōu)容的氣量;一個政黨必須有犧牲的精神。
民主黨希望以第三大政黨姿態(tài)出現(xiàn),以左右國民黨和共和黨在參議院中的形勢,它的本身完全以君主立憲派為主體?;I備期間,胡瑞霖、陸乃翔籌措會費,孫洪伊、余紹宋等整理會務,還有李文熙、劉崇佑、蕭湘、梁善濟等熱心推動,遂告組成。
南京臨時政府時期,臨時參議院內部相互對立的政黨,主要的是同盟會與江浙人士章炳麟、張謇為中心的統(tǒng)一黨。臨時政府北遷后,統(tǒng)一黨和以湖北人孫武、藍天蔚、劉成禺為中心的民社,以及君主立憲分子籍忠寅、周大烈等所組成的國民共進會聯(lián)合起來,于民國元年5月9日成立一個共和黨,推戴黎元洪為名義上的領袖,成為同盟會的主要競爭者。除了這兩個政黨而外,參議院還有谷鐘秀、張耀曾、吳景濂等的統(tǒng)一共和黨,站在第三者的地位,舉足輕重。這個統(tǒng)一共和黨和宋教仁曾有密切的聯(lián)系。
由于事實需要,同盟會必須合并許多小黨,完成“毀黨造黨”的目的。因此宋教仁乃以敏捷的政治手段,不僅和統(tǒng)一共和黨取得密切的聯(lián)系,同時與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共和實進會三個小黨取得聯(lián)系。這三個小政黨本是從同盟會和君主立憲派內分化出來的一些混合組織,大家協(xié)議合組一個大政黨以與共和黨抗衡。
宋教仁是一個天才的政黨活動人物,他取得同盟會以外四個政黨的協(xié)議合并后,遂在8月11日與各黨代表會議于北京安慶會館,獲致協(xié)議。再于8月13日召集同盟會全體職員大會,推舉宋教仁、張繼等16人為籌備員生產(chǎn)和人自身的生產(chǎn)是歷史活動的“三因素”;一切歷史沖突,并由總務部發(fā)出通告,宣布同盟會改組為一般形態(tài)的政黨。孫中山和黃興在上海為此一改變,聯(lián)名致電各支部征求同意。電文如下:
“各支部鑒:據(jù)北京本部來電云:‘連日與統(tǒng)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協(xié)商合并,另行組織,彼此提出條件于下:(一)定名:國民黨;(二)宗旨:鞏固共和,實行平民政治;(三)黨綱五條:保持政治統(tǒng)一,發(fā)展地方自治,勵行種族同化,采用民生政策,保持國際和平;(四)用理事制,于其中推一人為理事長。昨日開全體職員評議員聯(lián)合會,合并條件已通過’云云。文等以上列條件與本會宗旨毫不相悖。又得此多數(shù)政黨同心協(xié)力,將吾黨素所懷抱者見諸實行,此非獨同人之幸,亦民國前途之福也,文等深為贊成。且同盟會成立之始,其命名本含有革命同盟會之義在,共和初建,改為政黨,同人提議更名稱者益眾,即此時而易之,可謂一舉而兩得矣。特此通電貴支部,務求同意,以便正式發(fā)表。文等屢承袁大總統(tǒng)遣使持函來邀,已定十七日起程北上,賜復即交北京同盟會本部為盼。孫文、黃興?!?br/>
孫中山到北京的第二天,同盟會宣布與統(tǒng)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共和實進會合并,成立國民黨,這是民國元年8月25日的事。國民黨成立大會在北京湖廣會館舉行,孫中山親自出席,并發(fā)表了組織新黨的演說。依規(guī)約第四章的規(guī)定,推選職員,計理事九人: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王寵惠、王人文、王芝祥、吳景濂、張鳳翙、貢桑諾爾布。參議29人:胡漢民、柏文蔚、陳錦濤、李烈鈞、張繼、蔣翊武、孫毓筠、譚延闿、尹昌衡、于右任、馬君武、田桐等。名譽參議鈕永建等七人,各部干事300余人。9月3日由黃興、宋教仁、吳景濂、王寵惠、王芝祥、王人文、貢桑諾爾布七理事互推孫中山為理事長,孫并遴請宋教仁代理理事長。
宋教仁是個政黨組織的好手,他年輕,能說會寫,不僅是一位天才的演說家,而且還是一位有名的政論家“社會主義是中國的唯一的出路”,為了鞏固新制度,必須堅,經(jīng)常用“桃源漁父”的筆名在報上發(fā)表政見。他早年參加過長沙起義,與蹈海而死的陳天華同為華興會頭角崢嶸的人物。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他是湖南所派的參議員,在修改《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時,他極力主張采行法國式的責任內閣制,反對美國式的總統(tǒng)制。這個主張連孫中山都不同意。由于他少年氣盛,別人都說他想做內閣總理,于是南京臨時參議院通過《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時,不僅不是責任內閣制而是總統(tǒng)制,根本連內閣總理都不設置,由各部總長直接向總統(tǒng)負責。甚至孫大總統(tǒng)提出宋為內務總長時,參議院也不予通過而改提程德全遞補。
當孫中山把臨時大總統(tǒng)一職讓給袁世凱時,大家又覺得總統(tǒng)的權力太大,怕袁濫用職權,施行獨裁,乃把《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修改為《臨時約法》。將總統(tǒng)制改為內閣制。
革命黨人雖然對于名位看得很淡,但是都有強烈的責任感,因此宋教仁想做內閣總理是可能的。南京臨時政府結束時,宋所持的政見和孫中山有很大的距離。孫中山主張將政權讓給袁后,同盟會退而為在野黨,以鞭策政府;宋則主張“毀黨造黨”,放棄同盟會的名稱,吸收其他小政黨,組成一個大政黨,在國會中成為第一大黨的地位,由國會的多數(shù)派進而組織責任內閣。照宋的主張,就是放棄在總統(tǒng)問題上、軍事實力上對袁斗爭,而在國會方面、內閣方面取得優(yōu)越地位,使袁的總統(tǒng)沒有權力。這個主張很快就得到同盟會會員的熱烈支持,才有國民黨的組成。這一時期的國民黨,組成分子極為復雜,龍蛇混雜,投機者甚多,因此宋教仁的“毀黨造黨”目的只達到了擴大同盟會的組織,并未把國民黨變成一個堅強有組織的政黨。
國民黨成立后,宋教仁所致力的是在國會中控制多數(shù),同時準備在正式國會議員選舉戰(zhàn)中贏得勝利,以備將來組成一黨內閣。黃興則致力爭取各色各樣的人入黨,他以為無論你是何等樣人等、獨立的幸福生活,生產(chǎn)技術的發(fā)展和私有制的產(chǎn)生,使,只要入了國民黨,就可以漂染你成才。黃興本不愿意來京的,怎知他入京后,受袁的迷惑比孫中山更厲害。他不止是到處勸人入黨,而且當面邀袁世凱入黨,并且承諾推袁為黨的領袖。他認為:不論生張熟魏,不論為敵為友,只要今天肯加入國民黨,大家就是同志。所以他除了拉袁入黨外,還以十二分的誠意拉楊度、拉趙秉鈞等入黨。
袁沒有當面拒絕黃的邀請,也不肯做正面的答復,但卻把這件事偷偷地告訴了楊度。袁說:“晳子,你看我像個革命黨嗎?”他一邊流露著奸雄的笑容,一邊說:“如果他們不堅持責任內閣,我們便做個革命黨玩玩?!睏疃缺臼菍O中山和黃興締交的介紹人,早在十年前他在東京時,就婉拒孫中山的邀請加入同盟會,所以他對革命和國民黨都是沒有信心的。他這時已經(jīng)死心塌地地選中了袁世凱,因此他自不會接受黃興的提議。他根據(jù)袁世凱的意思寫了一封信給黃興,函云:
“前承不遺,邀入國民黨,只才識無似,未敢遽諾。近日京中貴黨干部諸君繼續(xù)招邀,議及黨略,度以為貴黨以前之經(jīng)過,及以后之行動,皆不免于困難者,實為政黨內閣四字所縛。雖云根據(jù)學理,然貴黨從前對于項城尚未充分信用,含有防閑政策,亦事實之昭然。度意此后貴黨對于民國,對于總統(tǒng),宜求根本解決之方,若不信袁,則莫如去袁,而改舉總統(tǒng)。度必勸隱,袁必樂從。若能信袁,則莫如助袁,而取消政黨內閣之議,宣布全國,以求實際溝通,度方可有效力之處。若仍相挾相持,互生疑慮,實于國家大計有損,非上策也。度姑以黨外之人預為建議,自分于貴黨黨員,關系甚淺,不敢輕于投身,乞公據(jù)度此電,通電全國貴黨本部支部,征集意見,若多數(shù)贊成鄙意,見諸實行,方敢追隨左右,不僅以此覘貴黨之方針,且以此卜一身之信用。進退所關,伏維裁察是幸。”
楊的這種表示,使得黃興等大為光火,入黨還附有條件。
于是國民黨對楊度只好關門了。
趙秉鈞是加入國民黨的,據(jù)說他是奉袁之命加入的,借此充當內線。趙對人說:“我本不曉得什么叫做‘黨’?不過有許多人勸我入黨,統(tǒng)一黨也送黨證來,共和黨也送黨證來,國民黨也送黨證來,我有的拆開看看,也有的擱置不理。我何曾曉得什么黨?”有人告趙曾看見他親筆填的入國民黨申請書,則他便顧左右而言他了。
據(jù)說袁世凱一生不會辦的事是財政,其實他一生最不明白的是政黨。他把“黨”當作玩弄的工具。陸徵祥時代標榜超然,袁更主張所有總統(tǒng)府的職員都不許加入任何黨派。孫、黃入京后,袁又主張大家入黨。他心中的政黨是玩玩的!
甫告成立的國民黨,前面已提到,在組成的分子來說似乎并不夠堅強。孫中山是一位當然的領導人物,孫中山而下,大家有所謂黃系和宋系之分。其實黃興和宋教仁自己都無各樹派系之意,不過,兩人之政見或黨見各有不同,遂有涇渭之分。譬如說宋一直主張責任內閣,黃在南京臨時政府時則不主張。同盟會改組國民黨時,則為宋一人之力,在北京奔走,參與密謀的是胡瑛、張耀曾、李肇甫、魏宸組等。黃興任南京留守時主張國民捐,主張換紙幣,而宋則反對;黃主張建都南京,宋主張建都北京。因為有這些分歧的意見,大家遂把兩人分為兩大派系。其實,這些革命偉人只知有國,不為己謀,遑論自組派系!黃興在北京除了拉袁世凱、楊度加入國民黨而外,其表現(xiàn)的,都是熱誠過人,可是在嚴格的政黨理論和組織上,他卻和宋教仁有很大距離。
張振武事件發(fā)生時,內閣總理陸徵祥稱病入醫(yī)院,怎么說也不肯出院,同時堅決辭職。由于他只是短命內閣,在當時一般人看來又是一個半洋人,對他既無喜惡,也無恩怨,所以他的辭職遂被袁接受。不過有一個保留,就是準陸辭內閣總理,不準辭外交部長。陸原意并非雙掛冠,只是覺得內閣總理干了太頭痛,所以欣然同意。這一來,中華民國的第二屆內閣就在孫、黃入京時結束。
孫、黃入京,是袁世凱和國民黨唯一的一次友好蜜月期。既然孫中山和黃興對袁的態(tài)度是如此坦誠,而袁又假情假意地表現(xiàn)得那么親切,內閣總理出缺了,袁自然應該要選一個國民黨籍的人物來擔任總理,以顯示袁和國民黨的真誠合作。袁對總理人選相當傷腦筋,照理國民黨人中唯一的理想人選是宋教仁,可是袁最怕這位“桃源漁父”,因為他所有的長處都是當時政黨政治所需要的,同時也是袁所不及的。所以袁在研究總理人選時,故意地和黃興交換意見,袁想用這個方法離間黃、宋。袁向黃提出一個國民黨人擔任總理,這個人實際上和國民黨關系并不太密切。他便是沈秉坤。沈也是湖南人,和黃興很接近,他是清朝末年的廣西巡撫,辛亥革命時,被推為廣西都督,因受副都督陸榮廷的排擠,遂以帶兵援鄂為名離開桂林。南京臨時政府結束后,他擔任黃興的留守府高等顧問和國民捐督辦。國民黨成立,他被選為參議,他經(jīng)常稱呼年僅38歲的黃興為“克老”。袁提沈秉坤組閣,完全是敷衍黃興。沈秉坤在國民黨內歷史既淺,資望也不高,同時陸徵祥辭職,遺留下的只是一個空頭總理,其他各部總長原封未動,沈出來也只是光桿總理。國民黨內部意見,自不愿背這個掛名國民黨的政黨內閣,因此國民黨乃決定:“在正式國會召集前,國民黨不擬組織政黨內閣。內閣以維持過渡性為宜?!?br/>
民國元年的北京臨時參議院,議席的分配,除了西藏議席沒有選派外,共有120席,同盟會和共和黨各占40席,統(tǒng)一共和黨握有25席。其他小黨瓜分15席。
宋教仁致力合并同盟會、統(tǒng)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國民公黨而為國民黨后,國民黨就成為一個名實相符的大黨了,它的總部設于北京,支部遍設各省和海外各埠,在臨時參議院中占了65席,成為第一大黨。
參議院中另一大黨是共和黨,有40席票。共和黨是以統(tǒng)一黨與民社為中心,更合并潘鴻鼎所組織的國民黨、國民協(xié)進會、民國公會三政團組織而成。其政綱有三:(一)保持全國統(tǒng)一,采取國家主義;(三)以國家權力,扶持國民進步;(三)應世界之大勢,以平和實利立國。民國元年5月5日,共和黨成立,推黎元洪為理事長,理事為張謇、那彥圖、章炳麟、程德全、伍廷芳等。干事湯化龍、劉成禺、王揖唐等。照這些名字看來,組成分子是一部分君主立憲派為基礎的。在立場上來論,是袁世凱的與黨,應袁的需要組成以與同盟會對抗。當時同盟會號稱民權黨,共和黨號稱國權黨。不久,統(tǒng)一黨首領章炳麟辭去共和黨理事,復發(fā)宣言仍舊維持統(tǒng)一黨。
因為國民黨驟然掌握了60議席,共和黨仍只有40席,君主立憲派于是積極振作,湯化龍、林長民等暗中活動,亦醞釀合并成立一個大黨,定名民主黨。這時候梁啟超恰自海外歸國,和袁世凱妥協(xié),湯化龍、林長民乃與孫洪伊所領導的一部分統(tǒng)一共和黨,及北方政黨共和保進黨、共和促進黨、國民新政社四團體合并,于民國元年10月在北京開成立大會,推舉梁啟超為民主黨領袖。
梁啟起在民主黨成立大會中發(fā)表了一篇動人的演說,他說:“今日中國已確定為最神圣最高尚之共和團體,而共和國政治之運用,全賴政黨,國中先覺深知此義,故一年以來,注全力以從事于政黨之建設,其先各黨林立,派別繁多,至今日已漸合并成為大政黨,若共和黨、國民黨皆是也。民主黨成立雖稍晚,然其分子之健全,則不讓他黨?!苯又U述組織一個政黨應具有的精神和條件,他強調一個政黨必須有公共之目的;一個政黨必須有奮斗的決心;一個政黨必須有整肅的號令;一個政黨必須有優(yōu)容的氣量;一個政黨必須有犧牲的精神。
民主黨希望以第三大政黨姿態(tài)出現(xiàn),以左右國民黨和共和黨在參議院中的形勢,它的本身完全以君主立憲派為主體?;I備期間,胡瑞霖、陸乃翔籌措會費,孫洪伊、余紹宋等整理會務,還有李文熙、劉崇佑、蕭湘、梁善濟等熱心推動,遂告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