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春天,同盟會同志布置了一次最大最完備的起義,目標是廣東。先半年孫中山先生在馬來亞檳榔嶼召集黃興、趙聲、胡漢民三人前往妥善研商,規(guī)劃一切,決定在香港設(shè)統(tǒng)籌部,由黃興為部長,下設(shè)調(diào)度處由姚雨平為處長,負責運動新舊軍界。儲備課由胡毅生為課長,負責購買和運送械彈。交通課由趙聲為課長,以交通江、浙、皖、鄂、湘、桂、閩、滇等處。秘書課由胡漢民為課長,掌理一切文件。編輯課由陳炯明為課長,草訂一切規(guī)制。總務(wù)課由洪承點為課長,打理一切雜務(wù)。
攻占廣州的計劃,在策反方面,仍以新軍為主,但兼及巡防營和警察。新軍有槍無彈,因此起義時必須先有敢死義士數(shù)百人發(fā)難于城內(nèi),破壞其重要行政機關(guān),奪占軍械庫,開城門迎起義新軍入城。最初擬組成敢死隊500人,后以進攻地區(qū)太多,恐力量不足,改為800人。在行動方面是:(一)占領(lǐng)總督衙門,攻殺張鳴岐由黃興負責。(二)進擊水師衙門,攻殺李準由趙聲負責。(三)攻占督練公署由陳炯明負責。(四)攻破警署、廣中協(xié)署,兼守大南門,由胡毅生負責。(五)占領(lǐng)飛來廟,破北門迎巡防營及新軍入城,由姚雨平負責。以上五個部分各率敢死義士百余人,另由李文甫率50人攻石馬槽,羅則軍率50人破壞電信局。此外還有放火委員入旗界租屋九處同時放火,以擾亂清軍軍心。
敢死義士800人需準備600余支槍械,加上其他支付款項,需12萬余港幣,外預(yù)存準備金3萬港幣,全部費用約15萬港幣。經(jīng)孫中山先生和各同志海上奔走,請愛國華僑捐助,大致相差不多,所以這次起義又比起以前各次,在經(jīng)費上是有預(yù)算和準備的。
廣州起義原定日期是三月十五日,后來改期三月廿九日,改期的原因是:一為美洲和荷屬東印度捐款多數(shù)未到;二溫生才事件發(fā)生,廣州戒嚴;三是在日本購買的槍械大多數(shù)未到。
辛亥年三月廿九日,是一個偉大而動人的革命日子。這天下午五時卅分,革命軍舉義廣州,志士以白巾纏臂,吹螺角為號,足著黑面樹膠鞋。黃興所部是四川人和福建花縣華僑,手執(zhí)槍械和炸彈,司號者為林時爽、何克夫、劉梅卿等,由小東營進攻兩廣總督署,途遇警察皆槍殺之,疾行入督署,見衛(wèi)隊即曰:“我們都是中國人,要為中國人吐氣,贊成的請舉手?!毙l(wèi)隊不應(yīng),革命軍舉槍轟擊,號角大鳴,殺督署衛(wèi)隊管帶金振邦。攻入督署,直沖二門,二門有兵八九,聞聲走避,在兩廡至大堂互相槍戰(zhàn),且戰(zhàn)且進,衛(wèi)隊悉棄槍出降。黃興、林時爽、朱執(zhí)信等分頭搜索,署內(nèi)已杳無一人??偠綇堷Q岐的家眷先數(shù)天已遷居,張一人留駐督署,聞變由后園越入和督署相連之當鋪,然后轉(zhuǎn)往水師行臺。黃興等攻占督署后即舉火,然后退出東轅門,在路上恰逢水師提督李準率領(lǐng)大隊親兵,林時爽上前喊話,欲招降其親兵,不意對方突然攻擊,林中槍身亡。黃興右手中槍,斷兩指頭,于是黃興把他的部下分為三路,黃率10人出大南門,欲與巡防營接應(yīng),徐維揚以花縣黨人40人出小北門欲與新軍接應(yīng),其他川閩及南洋同志則往攻督練公所。黃興等在雙門底遇巡防營,這支巡防營部隊正是前來響應(yīng)起義的,因擬偷入城內(nèi)直入水師行臺擒李準,所以不掛革命軍的白巾,怎知迎面遇見黃興。黃等事前不知對方計劃,見巡防營部隊未著相應(yīng)的臂號,乃下令攻擊,巡防營死七八人,一哄而散。黨人自相攻擊,轉(zhuǎn)勝為敗。黃興鏖戰(zhàn)中回顧不見一人,乃潛入一小店,換衣而出。其他各路亦未能照計劃完成。喻云紀等攻督練公所,失手遇害。李文甫為清兵所捕,從容談笑而死。朱執(zhí)信平日文弱書生,攻督署的時奮勇爭先,其后亦潛入門生家易服出險。熊克武、嚴驥皆負傷而出。舉義失敗,革命志士紛紛潛入老百姓家中,李準大肆搜索,兼及港澳輪船和廣九鐵路。
林覺民烈士被執(zhí),張鳴岐、李準親訊,林烈士侃侃談?wù)撌澜绱髣?,中國前途,舉坐動容。張、李且命解去鐐扣,延坐堂上,給以紙筆,林揮筆洋洋數(shù)千言,每書一紙,張、李即取閱。林寫未竟,稍為停頓,狀似嘔吐,李準親持唾盂近前,并奉以煙茶。供畢,又在法堂上演說,說到時局沉痛處,捶胸頓足,勸清吏洗心革面,獻身為國,革除暴政,始能使國家富強。林烈士被系數(shù)日,棄市之時,俯仰自若,從容就義。
林烈士覺民字意洞,號抖飛,福州市人,14歲入福建高等學(xué)堂,后赴日本慶應(yīng)大學(xué)學(xué)哲學(xué),和革命黨人林文、林尹民情同兄弟,被稱為“革命三林”。
辛亥年三月廿九日廣州起義失敗后,革命黨人棄尸街頭,沒有人敢去收殮,前后五天,清吏才通知廣仁、愛育、方便、廣濟四個善堂清掃遺骸,將其移置咨議局前曠地,分十余堆,折臂斷腦,血肉模糊。清南海番禺兩縣知事擬將各烈士葬于狗頭山,后又擬葬于東門外臭岡。臭岡是安置執(zhí)行死刑的尸體,聚集于一個巨穴中,掩以浮土,暴骨揚穢,路人均掩鼻而過,故名臭岡。善堂董事徐樹棠力持反對,他的理由是:“善堂收葬各骸,不能與死刑犯人同葬一所?!睜幾h未決,有位潘達微挺身而出,奔走呼吁,終于在紅花岡埋葬,岡上壙分四積直列,烈士們自死至葬,陳尸多日,繼以夜雨,尸體霉?jié)q,有小蟲蠕蠕自發(fā)孔出。潘達微葬畢烈士,乃改紅花岡為黃花岡。所埋尸體共72具,故后人便以黃花岡七十二烈士相稱,但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直到民國11年(1922年)春才完全查出,乃在黃花岡上勒石記名,下面是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籍貫:
方聲洞福建人,林盛初廣西人,徐佩旈廣東人,韋樹模廣西人,徐禮明廣東人,徐日培廣東人,李柄輝廣東人,李晚廣東人,郭繼枚廣東人,徐廣滔廣東人,游壽廣東人,徐臨端廣東人,李文楷廣東人,周華廣東人,陳春廣東人,徐茂燎廣東人,徐松根廣東人,徐滿凌廣東人,龐雄廣東人,馮超驤福建人,韋榮初廣西人,江繼復(fù)廣東人,徐昭良廣東人,徐培添廣東人,陳更新福建人,秦炳四川人,徐應(yīng)安廣東人,勞培廣東人,徐褶成廣東人,杜鳳書廣東人,陳與焱福建人,余東雄廣東人,徐保生廣東人,徐廉輝廣東人,陳文褒廣東人,韋統(tǒng)鈐廣西人,李文甫廣東人,韋統(tǒng)淮廣西人,徐容九廣東人,徐進炤廣東人,程良安徽人,林覺民福建人,宋玉琳安徽人,馬侶廣東人,陳潮廣東人,陳清疇福建人,羅乃琳福建人,李德山廣西人,喻培倫四川人,羅仲霍廣東人,卓秋元福建人,胡應(yīng)升福建人,羅坤廣東人,饒國梁四川人,林尹民福建人,黃鶴鳴廣東人,黃忠炳福建人,王燦登福建人,林西惠福建人,饒輔廷廣東人,李雁南廣東人,陳可鈞福建人,石德寬安徽人,陳發(fā)炎福建人,周增廣東人,林文福建人,劉六符福建人,劉元棟福建人,林修明廣東人,魏金龍福建人,張學(xué)銓廣東人,林時爽福建人。
黃花岡之役以后,又爆發(fā)了保路運動。中國有鐵路始于距今100年以前,就是同治五年(1866年),英商所修筑的吳淞上海之間的輕便鐵路。這條鐵路修筑了10年,于光緒二年(1876年)通車,不幸剛通車就壓死了一名清軍士兵,引起沿路人民的嚴重憤怒。光緒三年(1877年)由政府備價28.5萬兩贖回該路,把路軌和車廂都拋在打狗港中。至于中國人自己的鐵路,則是于光緒七年(1881年)招商局所修筑的,專為運煤用的唐山到胥各莊的唐胥鐵路。如果說中國正式有鐵路,應(yīng)該從光緒七年(1881年)算起,比起世界上通車最早的鐵路,落后了50年。在修路過程中,曾受守舊派的阻撓反對,使修筑一再停工。光緒十四年(1888年)這條路展延到天津,遂改稱唐津鐵路。
清政府把筑路當做一件禍事,一般老百姓也反對這個“稀奇的怪物”。由于海禁大開,列強都爭著要求在中國修筑鐵路,帝俄首先搶到了修筑南北滿鐵路特權(quán);隨后比利時得到蘆漢鐵路(就是京漢鐵路的前身);美國得到粵漢鐵路;德國得到膠濟鐵路;法國得到滇越鐵路;帝俄得到正太路;英國得到滬寧路和道清路;比利時得到隴海路的修路權(quán),修路權(quán)包括借款、施工、路政的管理。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設(shè)立了南北鐵路總公司,派盛宣懷為首任鐵路督辦大臣。盛宣懷被稱為“中國鐵路大王”,沒有他就沒有中國的鐵路。他敢做別人所不敢做的事,敢于大膽地向外國舉債來修筑鐵路,但因為欠了外債,使他興筑鐵路的功勞和他被人責罵居于同等地位。因為列強各國爭奪路線,鬧出很多麻煩,于是首先由湖北、湖南、廣東三省倡出籌款購路的熱潮,這股熱潮立刻蔓延全國,光緒卅年(1904年)全國成立民辦鐵路公司的,竟達到13省之多。
列強各國爭奪鐵路權(quán)和劃分勢力固然不是辦法,而民辦鐵路由于民智不開和社會經(jīng)濟基礎(chǔ)薄弱,因此也進行得不順利,這種情形下產(chǎn)生了四國銀行團,由美、英、德、法四國組成。四國銀行團用投資和貸款方式修筑粵漢鐵路,改革中國幣制和振興東三省實業(yè)。清廷因為有了國際銀團的支持,于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宣布了“鐵路國有政策”,凡以前經(jīng)政府批準由人民自行籌款修筑鐵路的定案,一律取消。鐵路國有政策并不錯,可是因為一個傳聞,說四國銀團的借款是有回扣給清廷的,于是激發(fā)了人民一股反抗的怒潮,這個怒潮開始時和革命并沒有關(guān)連,可是演變下去卻和革命洪流匯合起來了。
保路運動在四川、湖南、湖北、廣東四省蔓延,他們提出:“誅盛宣懷以謝天下”和“路存與存,路亡與亡”的口號。四省均分別成立“保路同志會”。四省中最激烈的是四川,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五月廿一日四川保路同志會成立。七月初一日,成都各界人民宣布罷課、罷工、罷市、抗捐。市面恐慌,人心惶惑。十五日川督趙爾豐設(shè)計誘捕了保路代表蒲殿俊、羅綸、鄧孝可、顏楷、張瀾、胡嶸、江三乘、葉秉誠、王銘新、閻一士,蒙功甫等,成都將軍玉昆不主張對保路代表加以殺害。這時陰雨綿綿,民眾聞代表被捕,遂聚集總督衙門請愿,要求釋放被捕代表。清軍統(tǒng)領(lǐng)田征葵助桀為虐,支持趙爾豐采取高壓政策,請愿民眾在督院內(nèi)被擊斃六人,民眾仍不散去,直至獲悉被捕代表并未處決,延至天明才逐漸散去。
因為請愿民眾被屠殺,使保路運動由和平請愿轉(zhuǎn)變?yōu)槲溲b起義。原來的保路運動,可以說是君主立憲派所指導(dǎo)和策劃的,其組成分子以咨議局、民辦鐵路公司和地方士紳為主,可是趙爾豐采取了高壓政策,用槍彈去對付手無寸鐵的民眾,不理睬他們的愿望,進行了瘋狂的屠殺,這樣一來,保路運動很快便脫離了和平請愿而轉(zhuǎn)向武裝起義。四川各縣民眾都紛紛集合進攻省城,戰(zhàn)斗不斷在進行中,最后終于達成了四川省自治。
在這次事件中,充分暴露了清廷垂亡政治的弱點,在最上層中,攝政王載灃和總理大臣奕劻交哄不已。四國銀行成立債權(quán)團,奕劻因為回扣分贓不勻,以及四川總督趙爾巽調(diào)東三省總督及江西巡撫出缺都不得預(yù)聞,因之請假不往視事。下臺的直隸總督端方,久蟄思動。端方本是光緒末年的紅官,曾任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當他在湖廣總督任內(nèi)時,正值直隸總督袁世凱借丁憂假期來游漢口,兩人結(jié)成了兒女親家。光緒駕崩時,端方任直督,卻于光緒移靈時在隆裕太后行宮攝影,犯了大不敬罪被革職。這時行賄數(shù)十萬獲派川粵漢鐵路督辦。兩湖總督瑞澂恐端方欲擠其缺,乃托肅親王善耆疏通隆裕太后,并黨同端方奏參趙爾豐,俾端方有機會謀取四川總督。成都濫殺請愿民眾后,端方和岑春煊先后奉命前往查辦,端方乃由湖北抽調(diào)新軍一協(xié)進駐資州(今資中)。他與趙爾豐積不相容,趙爾豐因內(nèi)外煎迫,于是自獄中陸續(xù)釋出被逮諸代表,并洽商四川省自治條款。雙方妥協(xié),簽訂優(yōu)待趙爾豐條約,趙出告示將民政交咨議局議長蒲伯英,軍事交四川新軍第一鎮(zhèn)統(tǒng)制朱慶瀾,先定辛亥年十月初一宣布自治,繼改為第二復(fù)改為初七日。趙如約交出印信后,又生悔心,十月十八日成都發(fā)生變亂,趙復(fù)任總督,結(jié)果被殺。端方亦在武昌起義成功后為他所統(tǒng)率的新軍所殺,首級送武昌。
攻占廣州的計劃,在策反方面,仍以新軍為主,但兼及巡防營和警察。新軍有槍無彈,因此起義時必須先有敢死義士數(shù)百人發(fā)難于城內(nèi),破壞其重要行政機關(guān),奪占軍械庫,開城門迎起義新軍入城。最初擬組成敢死隊500人,后以進攻地區(qū)太多,恐力量不足,改為800人。在行動方面是:(一)占領(lǐng)總督衙門,攻殺張鳴岐由黃興負責。(二)進擊水師衙門,攻殺李準由趙聲負責。(三)攻占督練公署由陳炯明負責。(四)攻破警署、廣中協(xié)署,兼守大南門,由胡毅生負責。(五)占領(lǐng)飛來廟,破北門迎巡防營及新軍入城,由姚雨平負責。以上五個部分各率敢死義士百余人,另由李文甫率50人攻石馬槽,羅則軍率50人破壞電信局。此外還有放火委員入旗界租屋九處同時放火,以擾亂清軍軍心。
敢死義士800人需準備600余支槍械,加上其他支付款項,需12萬余港幣,外預(yù)存準備金3萬港幣,全部費用約15萬港幣。經(jīng)孫中山先生和各同志海上奔走,請愛國華僑捐助,大致相差不多,所以這次起義又比起以前各次,在經(jīng)費上是有預(yù)算和準備的。
廣州起義原定日期是三月十五日,后來改期三月廿九日,改期的原因是:一為美洲和荷屬東印度捐款多數(shù)未到;二溫生才事件發(fā)生,廣州戒嚴;三是在日本購買的槍械大多數(shù)未到。
辛亥年三月廿九日,是一個偉大而動人的革命日子。這天下午五時卅分,革命軍舉義廣州,志士以白巾纏臂,吹螺角為號,足著黑面樹膠鞋。黃興所部是四川人和福建花縣華僑,手執(zhí)槍械和炸彈,司號者為林時爽、何克夫、劉梅卿等,由小東營進攻兩廣總督署,途遇警察皆槍殺之,疾行入督署,見衛(wèi)隊即曰:“我們都是中國人,要為中國人吐氣,贊成的請舉手?!毙l(wèi)隊不應(yīng),革命軍舉槍轟擊,號角大鳴,殺督署衛(wèi)隊管帶金振邦。攻入督署,直沖二門,二門有兵八九,聞聲走避,在兩廡至大堂互相槍戰(zhàn),且戰(zhàn)且進,衛(wèi)隊悉棄槍出降。黃興、林時爽、朱執(zhí)信等分頭搜索,署內(nèi)已杳無一人??偠綇堷Q岐的家眷先數(shù)天已遷居,張一人留駐督署,聞變由后園越入和督署相連之當鋪,然后轉(zhuǎn)往水師行臺。黃興等攻占督署后即舉火,然后退出東轅門,在路上恰逢水師提督李準率領(lǐng)大隊親兵,林時爽上前喊話,欲招降其親兵,不意對方突然攻擊,林中槍身亡。黃興右手中槍,斷兩指頭,于是黃興把他的部下分為三路,黃率10人出大南門,欲與巡防營接應(yīng),徐維揚以花縣黨人40人出小北門欲與新軍接應(yīng),其他川閩及南洋同志則往攻督練公所。黃興等在雙門底遇巡防營,這支巡防營部隊正是前來響應(yīng)起義的,因擬偷入城內(nèi)直入水師行臺擒李準,所以不掛革命軍的白巾,怎知迎面遇見黃興。黃等事前不知對方計劃,見巡防營部隊未著相應(yīng)的臂號,乃下令攻擊,巡防營死七八人,一哄而散。黨人自相攻擊,轉(zhuǎn)勝為敗。黃興鏖戰(zhàn)中回顧不見一人,乃潛入一小店,換衣而出。其他各路亦未能照計劃完成。喻云紀等攻督練公所,失手遇害。李文甫為清兵所捕,從容談笑而死。朱執(zhí)信平日文弱書生,攻督署的時奮勇爭先,其后亦潛入門生家易服出險。熊克武、嚴驥皆負傷而出。舉義失敗,革命志士紛紛潛入老百姓家中,李準大肆搜索,兼及港澳輪船和廣九鐵路。
林覺民烈士被執(zhí),張鳴岐、李準親訊,林烈士侃侃談?wù)撌澜绱髣?,中國前途,舉坐動容。張、李且命解去鐐扣,延坐堂上,給以紙筆,林揮筆洋洋數(shù)千言,每書一紙,張、李即取閱。林寫未竟,稍為停頓,狀似嘔吐,李準親持唾盂近前,并奉以煙茶。供畢,又在法堂上演說,說到時局沉痛處,捶胸頓足,勸清吏洗心革面,獻身為國,革除暴政,始能使國家富強。林烈士被系數(shù)日,棄市之時,俯仰自若,從容就義。
林烈士覺民字意洞,號抖飛,福州市人,14歲入福建高等學(xué)堂,后赴日本慶應(yīng)大學(xué)學(xué)哲學(xué),和革命黨人林文、林尹民情同兄弟,被稱為“革命三林”。
辛亥年三月廿九日廣州起義失敗后,革命黨人棄尸街頭,沒有人敢去收殮,前后五天,清吏才通知廣仁、愛育、方便、廣濟四個善堂清掃遺骸,將其移置咨議局前曠地,分十余堆,折臂斷腦,血肉模糊。清南海番禺兩縣知事擬將各烈士葬于狗頭山,后又擬葬于東門外臭岡。臭岡是安置執(zhí)行死刑的尸體,聚集于一個巨穴中,掩以浮土,暴骨揚穢,路人均掩鼻而過,故名臭岡。善堂董事徐樹棠力持反對,他的理由是:“善堂收葬各骸,不能與死刑犯人同葬一所?!睜幾h未決,有位潘達微挺身而出,奔走呼吁,終于在紅花岡埋葬,岡上壙分四積直列,烈士們自死至葬,陳尸多日,繼以夜雨,尸體霉?jié)q,有小蟲蠕蠕自發(fā)孔出。潘達微葬畢烈士,乃改紅花岡為黃花岡。所埋尸體共72具,故后人便以黃花岡七十二烈士相稱,但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直到民國11年(1922年)春才完全查出,乃在黃花岡上勒石記名,下面是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籍貫:
方聲洞福建人,林盛初廣西人,徐佩旈廣東人,韋樹模廣西人,徐禮明廣東人,徐日培廣東人,李柄輝廣東人,李晚廣東人,郭繼枚廣東人,徐廣滔廣東人,游壽廣東人,徐臨端廣東人,李文楷廣東人,周華廣東人,陳春廣東人,徐茂燎廣東人,徐松根廣東人,徐滿凌廣東人,龐雄廣東人,馮超驤福建人,韋榮初廣西人,江繼復(fù)廣東人,徐昭良廣東人,徐培添廣東人,陳更新福建人,秦炳四川人,徐應(yīng)安廣東人,勞培廣東人,徐褶成廣東人,杜鳳書廣東人,陳與焱福建人,余東雄廣東人,徐保生廣東人,徐廉輝廣東人,陳文褒廣東人,韋統(tǒng)鈐廣西人,李文甫廣東人,韋統(tǒng)淮廣西人,徐容九廣東人,徐進炤廣東人,程良安徽人,林覺民福建人,宋玉琳安徽人,馬侶廣東人,陳潮廣東人,陳清疇福建人,羅乃琳福建人,李德山廣西人,喻培倫四川人,羅仲霍廣東人,卓秋元福建人,胡應(yīng)升福建人,羅坤廣東人,饒國梁四川人,林尹民福建人,黃鶴鳴廣東人,黃忠炳福建人,王燦登福建人,林西惠福建人,饒輔廷廣東人,李雁南廣東人,陳可鈞福建人,石德寬安徽人,陳發(fā)炎福建人,周增廣東人,林文福建人,劉六符福建人,劉元棟福建人,林修明廣東人,魏金龍福建人,張學(xué)銓廣東人,林時爽福建人。
黃花岡之役以后,又爆發(fā)了保路運動。中國有鐵路始于距今100年以前,就是同治五年(1866年),英商所修筑的吳淞上海之間的輕便鐵路。這條鐵路修筑了10年,于光緒二年(1876年)通車,不幸剛通車就壓死了一名清軍士兵,引起沿路人民的嚴重憤怒。光緒三年(1877年)由政府備價28.5萬兩贖回該路,把路軌和車廂都拋在打狗港中。至于中國人自己的鐵路,則是于光緒七年(1881年)招商局所修筑的,專為運煤用的唐山到胥各莊的唐胥鐵路。如果說中國正式有鐵路,應(yīng)該從光緒七年(1881年)算起,比起世界上通車最早的鐵路,落后了50年。在修路過程中,曾受守舊派的阻撓反對,使修筑一再停工。光緒十四年(1888年)這條路展延到天津,遂改稱唐津鐵路。
清政府把筑路當做一件禍事,一般老百姓也反對這個“稀奇的怪物”。由于海禁大開,列強都爭著要求在中國修筑鐵路,帝俄首先搶到了修筑南北滿鐵路特權(quán);隨后比利時得到蘆漢鐵路(就是京漢鐵路的前身);美國得到粵漢鐵路;德國得到膠濟鐵路;法國得到滇越鐵路;帝俄得到正太路;英國得到滬寧路和道清路;比利時得到隴海路的修路權(quán),修路權(quán)包括借款、施工、路政的管理。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設(shè)立了南北鐵路總公司,派盛宣懷為首任鐵路督辦大臣。盛宣懷被稱為“中國鐵路大王”,沒有他就沒有中國的鐵路。他敢做別人所不敢做的事,敢于大膽地向外國舉債來修筑鐵路,但因為欠了外債,使他興筑鐵路的功勞和他被人責罵居于同等地位。因為列強各國爭奪路線,鬧出很多麻煩,于是首先由湖北、湖南、廣東三省倡出籌款購路的熱潮,這股熱潮立刻蔓延全國,光緒卅年(1904年)全國成立民辦鐵路公司的,竟達到13省之多。
列強各國爭奪鐵路權(quán)和劃分勢力固然不是辦法,而民辦鐵路由于民智不開和社會經(jīng)濟基礎(chǔ)薄弱,因此也進行得不順利,這種情形下產(chǎn)生了四國銀行團,由美、英、德、法四國組成。四國銀行團用投資和貸款方式修筑粵漢鐵路,改革中國幣制和振興東三省實業(yè)。清廷因為有了國際銀團的支持,于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宣布了“鐵路國有政策”,凡以前經(jīng)政府批準由人民自行籌款修筑鐵路的定案,一律取消。鐵路國有政策并不錯,可是因為一個傳聞,說四國銀團的借款是有回扣給清廷的,于是激發(fā)了人民一股反抗的怒潮,這個怒潮開始時和革命并沒有關(guān)連,可是演變下去卻和革命洪流匯合起來了。
保路運動在四川、湖南、湖北、廣東四省蔓延,他們提出:“誅盛宣懷以謝天下”和“路存與存,路亡與亡”的口號。四省均分別成立“保路同志會”。四省中最激烈的是四川,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五月廿一日四川保路同志會成立。七月初一日,成都各界人民宣布罷課、罷工、罷市、抗捐。市面恐慌,人心惶惑。十五日川督趙爾豐設(shè)計誘捕了保路代表蒲殿俊、羅綸、鄧孝可、顏楷、張瀾、胡嶸、江三乘、葉秉誠、王銘新、閻一士,蒙功甫等,成都將軍玉昆不主張對保路代表加以殺害。這時陰雨綿綿,民眾聞代表被捕,遂聚集總督衙門請愿,要求釋放被捕代表。清軍統(tǒng)領(lǐng)田征葵助桀為虐,支持趙爾豐采取高壓政策,請愿民眾在督院內(nèi)被擊斃六人,民眾仍不散去,直至獲悉被捕代表并未處決,延至天明才逐漸散去。
因為請愿民眾被屠殺,使保路運動由和平請愿轉(zhuǎn)變?yōu)槲溲b起義。原來的保路運動,可以說是君主立憲派所指導(dǎo)和策劃的,其組成分子以咨議局、民辦鐵路公司和地方士紳為主,可是趙爾豐采取了高壓政策,用槍彈去對付手無寸鐵的民眾,不理睬他們的愿望,進行了瘋狂的屠殺,這樣一來,保路運動很快便脫離了和平請愿而轉(zhuǎn)向武裝起義。四川各縣民眾都紛紛集合進攻省城,戰(zhàn)斗不斷在進行中,最后終于達成了四川省自治。
在這次事件中,充分暴露了清廷垂亡政治的弱點,在最上層中,攝政王載灃和總理大臣奕劻交哄不已。四國銀行成立債權(quán)團,奕劻因為回扣分贓不勻,以及四川總督趙爾巽調(diào)東三省總督及江西巡撫出缺都不得預(yù)聞,因之請假不往視事。下臺的直隸總督端方,久蟄思動。端方本是光緒末年的紅官,曾任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當他在湖廣總督任內(nèi)時,正值直隸總督袁世凱借丁憂假期來游漢口,兩人結(jié)成了兒女親家。光緒駕崩時,端方任直督,卻于光緒移靈時在隆裕太后行宮攝影,犯了大不敬罪被革職。這時行賄數(shù)十萬獲派川粵漢鐵路督辦。兩湖總督瑞澂恐端方欲擠其缺,乃托肅親王善耆疏通隆裕太后,并黨同端方奏參趙爾豐,俾端方有機會謀取四川總督。成都濫殺請愿民眾后,端方和岑春煊先后奉命前往查辦,端方乃由湖北抽調(diào)新軍一協(xié)進駐資州(今資中)。他與趙爾豐積不相容,趙爾豐因內(nèi)外煎迫,于是自獄中陸續(xù)釋出被逮諸代表,并洽商四川省自治條款。雙方妥協(xié),簽訂優(yōu)待趙爾豐條約,趙出告示將民政交咨議局議長蒲伯英,軍事交四川新軍第一鎮(zhèn)統(tǒng)制朱慶瀾,先定辛亥年十月初一宣布自治,繼改為第二復(fù)改為初七日。趙如約交出印信后,又生悔心,十月十八日成都發(fā)生變亂,趙復(fù)任總督,結(jié)果被殺。端方亦在武昌起義成功后為他所統(tǒng)率的新軍所殺,首級送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