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敦煌壁畫里的教師節(jié):做一天佛陀的學生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表n愈在《師說》中論述了老師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提出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老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韓愈在《師說》中論述了老師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提出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老師不僅存在于學堂,也在生活的周遭。在敦煌壁畫中也有大量說法圖,佛陀如同老師在人生不同階段,為學生消除迷茫、擺脫困境、指明方向。

《法華經(jīng)》中流傳著一段窮子喻的故事。一位大富長者的獨生兒子從小失散,長者一心要找到親生兒子,而兒子已淪為流浪漢,是個窮子。長者為了挽回兒子,不惜換上破舊的衣服,和窮子一起掏糞。

在循循善誘和不斷地教導之下,窮子長了知識、學了技能,也增加了志氣,最終父子相認。

故事里的長者就是佛,而窮子代表的就是眾生。

莫高窟第98窟 窮子喻 五代

釋迦牟尼的一生,除了修行,大部分時間都在說法布道,度化眾生,“傳道、授業(yè)、解惑”,他是信徒們生命中最重要的導師。

講經(jīng)說法,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敦煌壁畫中大量的說法圖,即是佛陀“傳道”的場景。

莫高窟第217窟 佛說法圖 盛唐

從最初的五比丘授記到弟子無數(shù),佛陀給蕓蕓眾生“授業(yè)”。


莫高窟第61窟 度化五比丘 五代

在人生不同階段,老師為學生消除迷茫、擺脫困境、指明方向。

釋迦佛在菩提樹下降魔成道,是降服心魔的寓言。他努力凈化自心,為自己解惑,亦為眾生解惑。


莫高窟第254窟 降魔成道圖 北魏

尊師重道者,必定成器

《呂氏春秋》中講,“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師者也”。維護師道尊嚴,自古便是作為學生甚至為人的基本行為準則之一。

釋奠、束脩禮是古代學校最重要的禮儀。

奠禮,即陳設肴饌來祭奠先師先圣,“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其先師先圣”(《禮記·文王世子》)。

束脩禮,即拜師之禮,是古代學生與老師第一次見面時的一種禮節(jié),“其以乘壺酒、束脩……若獻人,則陳酒、執(zhí)脩以將命,亦曰乘壺酒、束脩、一犬”(《禮記·少儀》),束脩就是咸豬肉,用以指代送給老師的禮物。

佛陀作為佛教中最重要的導師,自然也最受敬重,壁畫中有許多為佛陀供奉各種美食的場景。釋迦成佛之前,牧羊女奉上新鮮的乳糜前來供養(yǎng)。


莫高窟第61窟 牧女獻糜 五代

遇到佛陀,連山中的獼猴都采拾蜜樹上的蜂蜜,前來供養(yǎng)。


莫高窟第76窟 獼猴獻蜜 宋

虔誠恭敬,方得精進

一個學生,就算再“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到了老師面前,也還是要規(guī)規(guī)矩矩、謙虛謹慎。

壁畫中的佛說法圖就是虔誠恭敬對待老師的明證——佛陀作為人生導師,諸弟子在其面前自然要謙卑、莊重,容不得半點馬虎。


莫高窟第57窟 說法圖 初唐

在莫高窟第45窟這組非常經(jīng)典的釋迦及弟子塑像中,釋迦端坐中央,眾弟子菩薩圍繞在佛陀周圍,十分虔誠。其中迦葉盡管即便是年長的上首弟子,仍顯得畢恭畢敬。他神態(tài)肅然,站姿謹慎,并不像其他幾位那樣隨意和放松。


莫高窟第45窟 釋迦及弟子像一組 盛唐

學生初次面見老師要行跪拜之禮,《周禮·春官·大?!酚涊d了“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九種跪拜之禮,可謂花樣繁復。而這種禮拜的方式在壁畫中有更夸張的表現(xiàn)。

釋迦前世為儒童菩薩時,遇到過去古佛燃燈佛,他十分欣喜。當看到佛走過來的路上有一小水坑時,他情愿跪倒在路邊,將頭發(fā)散布于水坑中,讓佛踩過。


榆林窟第39窟 儒童布發(fā) 回鶻

莫高窟第323窟佛教史跡畫中,有洗衣池和曬衣石的故事。

外道弄臟了佛陀晾曬衣服的圣石,惹惱了天神,遭到雷劈??梢姡S著信仰熱忱的累積,人們認為不僅佛陀是神圣的,連他用過的東西也是同樣不可侵犯。


莫高窟第323窟 佛教史跡畫 洗衣池和曬衣石 初唐

釋迦愛眾生,為眾生傳道說法49年,度化一切無量無邊能度之人。眾生尊其為師,頂禮膜拜,循其道而行。

他被認為是天界和人界共同的導師(天人師),能令眾生明了諸法的實義,證得清凈之實相,從而離生死海、歸涅槃城,解脫一切痛苦煩惱。作為開山者,佛陀慈悲,已然為后來眾生探明真理和方向,如同于黑夜中燃起燈盞,帶來光明。

在佛八十歲臨將涅槃前,他和眾弟子進行了最后的徒步旅行。在途中,他叮囑弟子:你們應當以自己為島嶼,以自己為依靠,不以其他為依處;以善法為島嶼,以善法為依靠,不以其他為依處。

經(jīng)過了兩千多年,無論佛教如何發(fā)展,都遵循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的宗旨。做好事,不做壞事,管理好自己,在今天看來依然有著積極的意義。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